近幾年柑普茶的日益火熱,行業之間競爭激烈的同時,消費者也面臨魚龍混淆的困惑:到底我買到的柑普茶是不是正宗的新會茶枝柑?
雖說購買柑普茶不會接觸到鮮果,但簡單了解鮮果之間的差異,可以為辨別幹茶產品差異打下基礎。
新會柑與其他柑地方或品種柑的對比,色澤雖然可以受光線的影響而失真,但表皮上的油孔差異卻顯而易見,新會茶枝柑表皮密密麻麻地布滿了針眼似的油室凹槽。
其他柑要麼表皮光滑沒有油室,要麼是油室稀疏、分布不規律。從形狀上來看,新會柑圓潤的同時會稍扁,其他柑可能較頎長似檸檬或偏向正圓。
新會茶枝柑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其藥理功效及內含物質成分遠遠優於其他地方的柑橘類產品,故深受大眾歡迎。
很多人看到幹茶的時候一時也分不清,雖然說新會柑的油室一直都是密集分布,其他柑表皮較光滑,但跟別的品種柑放在一起對比這種差異才會特別明顯(如下圖):
單獨拿一個其他地方的柑果茶來看可能就很難分清了,因為有些品種相似類頗高。所以我們不光要看幹茶,還要品飲及看葉底。
因為柑油物質含量的差異,用新會茶枝柑製作的柑普茶柑香非常濃鬱,而使用其他地方或其他品種製作的桔(橘)普茶的香氣則比較弱。再加上加工的差異,從整體而言,正宗地道的新會柑普茶湯色亮度高,假冒品湯色黯淡。
看下圖畫圈圈的地方,葉底泡開看油室的變化還是比較明顯的,新會茶枝柑的油室是向內凹的,且有一定的紋路;而非新會柑沒有油室,只有凸起的細小疙瘩。
此外,衝泡過後的新會柑皮柔軟但韌性較好,手撕稍費力氣;而其他柑橘的皮要麼軟綿綿似腐料,要麼較脆容易扯爛。
目前市面上大多是以當年產的新會柑普茶為主,三年陳皮甚至七八年的老陳皮入柑普茶鳳毛麟角,因為老陳皮本就價高難求,鮮少有人願意再加工製作成陳皮普洱茶產品,費時又費力。
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人說他有陳年的柑普茶產品,以下兩種情況為一眼假:
因為小青柑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品類,且興起之後市場品飲消耗量較大,再加上新會民間長久以來都是以大紅柑皮為主,兼極少量的大青柑皮為輔的入藥入食的局面,所以N年陳的小青柑幾乎不存在,能找到2015年的小青柑已經少之又少了。
新會柑的使用長久以來是以大紅柑為主沒錯,但是在普洱茶品牌大肆進入行業之前,柑皮都是以開片的形式存在的,偶爾農家也有柑果子填茶,但量少得可憐,不可能流通於市場。
至於小作坊生產的柑普茶,當時產量就極少,便宜易消耗,流傳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即使真的遇到,其飲用價值和藥用價值也要慎重考慮。
綜上,要確保買到正宗地道的柑普茶產品,一是不要貪小便宜,謹記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二是要選擇市場公信力較高、口碑良好的品牌茶企,茶為飲品,喝得開心的同時,也要喝得健康,你說是不是?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