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銅像
論起篡改歷史的能耐,民進黨當局絕對獨步全球。此前他們對課綱和教材下手,處心積慮要將孩子汙染扭曲成「天然獨」,如今連成年人也不放過——有島內記者發現,從小教科書說的「臺灣鐵路之父」是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最近卻莫名其妙變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
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近來開幕,其臺灣鐵道建設簡介赫然將「臺灣鐵路之父」寫成日據時代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有「70後」臺灣記者當場驚呆,島內有識之士痛批:「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民進黨當局根本是在「捏造歷史」。
根據園區官宣,長谷川謹介於1906年出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以「速成延長主義」主導縱橫線建設,選定打狗(高雄)為縱貫鐵道終點。縱貫鐵道對臺灣社會有深遠影響,長谷川因而被稱為「臺灣鐵道之父」。外界質疑批判聲中,策展方狡辯說,「過去許多文獻都如此稱呼」,這是「學術觀點」之爭,因「史觀差異」而來。
且讓我們看看,究竟是何種史觀,才能得出該結論。眾所周知,論及「某某建設之父」,當屬首個興建該項工程的人。早在1887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即奏請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此為臺灣鐵道官方建設之始,聘請英國人瑪迪遜及德國人白克統籌興建,包含臺北往雞籠(基隆)及臺北經竹塹(新竹)至臺南兩條路線。
從時間上,19世紀八九十年代劉銘傳興建的鐵路已然通車,距離1908年長谷川謹介負責規劃的縱貫線鐵路通車,足足提早一二十年。從關係上,劉銘傳主持修建如今基隆市崇德路上的獅球嶺隧道,這是當時中國首條鐵路隧道,也被稱為劉銘傳隧道。而日本人修建的鐵路,仰賴的還是劉銘傳打下的基礎。
偏有隨綠營起舞的學者,嘴硬說日本統治臺灣後將當初劉銘傳所建鐵路幾乎拆盡,106公裡的鐵路只剩0.8公裡可用,所以要把日本工程師長谷川謹介而非劉銘傳視作大功臣。這完全是強詞奪理一派胡言。
連日本學者矢內原忠雄都認同劉銘傳對包括鐵路在內建設臺灣的貢獻。臺灣政治經濟史學者劉進慶評價道,劉銘傳克服難題完成臺灣鐵路建設事業,乃是中國近代產業經營史上的一大創舉。
作為臺灣「近代化之父」,劉銘傳在臺灣行政、交通、教育、城市建設等方面功不可沒。臺灣歷史學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評價他「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引之為「我崇拜的偶像」。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讚許劉銘傳,「對臺灣近代化建設貢獻很大,我們在他建設的基礎上發展」。
作為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臨危受命、自籌經費、抗法保臺,在臺期間夙夜為公、殫精竭慮,奠定臺灣近代化基礎,也在臺開創多個「中國第一」——除了第一條鐵路、第一個鐵路隧道,還有第一所郵政學堂、最早的郵票、最早使用自來水和電氣路燈……
劉銘傳堪稱「武臣中之名士」,赴臺抗敵熱血報國,離臺歸園兩袖清風,功績和德行都為世所稱頌。現在臺灣路有銘傳路,校有銘傳小學、銘傳中學、銘傳大學,「二二八」和平公園內有銘傳雕像,都是他「足與臺灣不朽」的寫照。臺灣有民眾深情追慕其人:「我念書的時候,課本裡建設臺灣的先賢只有劉銘傳。現在的臺灣人有電燈用,有火車搭,但不能不知劉銘傳。」
劉銘傳曾擊退法國侵略軍力保臺灣,在聽聞甲午戰敗割臺時,他吐血而亡,愛國氣節感天動地。今時今日,臺灣竟有人數典忘祖,冒天下之大不韙妄圖抹去其功績,反倒稱頌其殖民侵略者來,倒行逆施、認賊作父,實在莫此為甚!
前有「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今有「臺灣鐵路之父」長谷川謹介,真不知民進黨當局還要「追思」多少「日本功臣」,還要追念幾多媚日的歪經。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半世紀,剝削壓榨竟被宣揚為「德政」,血腥暴行卻諱莫如深,都是為了配合民進黨當局的「跪日主旋律」。
由此觀之,能行此悖謬之事,純屬「皇民史觀」無疑了!這便是鐵道部園區的「傾力巨獻」?!無恥至此,真令世人共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