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作序推薦,一個老人的真實故事,臨終前的14個主題人生課

2020-12-24 無戒學堂

文/玉箏

三個月前,偶然讀到一本書,這是我慕名已久的一本書,著名學者餘秋雨教授作序推薦,這本書就是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 著《相約星期二》。

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專欄作家,《相約星期二》是一部紀實作品,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全球累計銷量超過一千一百萬冊。

這樣一本暢銷全球的書,講述了一位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裡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想盡己之力做些有意義的事。於是,他通過廣播找到自己的得意門生米奇,相約每周二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

米奇每周二坐飛機跨越七百英裡去看望生命垂危的恩師。莫裡老教授在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裡,每周與他的學生米奇談論一個主題。在恩師身故後,米奇將老教授的醒世箴言整理成文,冠名《相約星期二》。

在這十四堂課中,老教授希望把自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他們的討論涵蓋: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錢、愛的永恆、婚姻、我們的文化、原諒、完美的一天、道別,十四個人生課題。

無論是年輕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思考,如何度過自己有意義的一生,在自己的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能夠像老教授一樣平靜地面對,內心安寧祥和。

《相約星期二》這本書,有很多句段被我劃線。這是一本值得再次閱讀的書。我摘選部分內容,分享莫裡老教授的醒世箴言。

01

你應該發現你現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實的東西。回首過去會使你產生競爭的意識,而年齡是無法競爭的。……當我應該是個孩子時,我樂於做個孩子;當我應該是個聰明的老頭時,我也樂於做個聰明的老頭。

我樂於接受自己賦予我的一切權利。我屬於任何一個年齡,直到現在的我。你能理解嗎?我不會羨慕你的人生階段——因為我也有過這個人生階段。

餘秋雨在序言中寫到,什麼樣的人談人生才合適,想來想去應該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卻一生大節無虧,受人尊敬,已經產生強烈的告別意識。

莫裡老教授正是餘秋雨所說的這樣的老人,他不懼年齡,不懼生死,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還在體驗人生課程中躲不掉的重要一環,體驗生與死的臨屆點。

學生米奇問: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

莫裡老教授說,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與生活講和。

死亡是一種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麼,就在自然的懷抱裡講和吧。

境界,讓死亡也充滿韻味。

死亡,讓人生歸於純淨。

02

不管你生活在哪兒,人類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遠見。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將來。其實,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潛能,讓自己儘量去適應各種發展和變化。

莫裡老教授在和他的學生米奇說完這段話的時候,目光越過米奇的肩頭落在遠處的窗戶上,他說:「相信我,當你快要死的時候,你會認識到這是對的。我們都有同樣的開始——誕生——我們也有同樣的結局——死亡。

看到這一段,我深深理解莫裡老教授話語中的深刻寓意。在生命的起點和終點,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不同點在於一生中活著的每一個時刻。用心投入到自己所能做好的每一件事中,愛自己也愛別人,盡全力去發現自己的各種潛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03

臨死前先原諒自己,然後原諒別人。

莫裡老教授說,記恨和固執都是毫無意義的,這種情緒會讓人抱憾終身。

我們不僅需要原諒別人,也需要原諒自己,原諒自己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不讓自己陷在遺憾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莫裡老教授一直希望自己工作能更出色,希望自己能多寫幾本書。可是越來越嚴重的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病症已經讓他無法實現這些願望。他學會了與自己和解,原諒自己的無能為力,不再自責。

我想了一下,生命中有沒有需要自己原諒的人。還真有,那就是曾經給我的工作設置種種障礙的前上司。現在,我已經忘記了她的名字,是真的忘記,怎麼都想不起來。

04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

這是怎樣一個有趣的老人。莫裡老教授可以這樣雲淡風輕和他的學生米奇談論他身後安葬事宜。可以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越是臨近生命的終點,他越是把自己的身體看作是一個外殼,僅僅是一具裝有靈魂的外殼。

莫裡老教授臨終前幾天,思考一個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發現兩者首尾相銜。他和學生米奇討論,如果他還有一個完全健康的 一天,他會做些什麼?想來想去,他說,最滿意的安排應該是這樣的:

早起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麵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遊泳,請朋友共進午餐,每次只請一兩個,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遇到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

然後,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享受久違的大自然。

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義大利麵食或者鴨子,餘下的時間就是盡情跳舞,直到跳到精疲力竭。回到家,美美睡上一個好覺。

莫裡老教授一再重申,如果就個人需要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與人,並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相愛或者死亡。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05

死亡終結了生命,但沒有終結感情的聯繫。

作者在書中寫到: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如同一隻點燃的蠟燭,它不斷融化你的神經,使你的軀幹變成一堆蠟。

莫裡老教授知道自己的生命不足兩年時,他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他不甘於枯竭而死,他決定勇敢面對死亡。他要把死亡作為最後一門課程,成為他生活的主要課題。既然每個人都要面臨一死,為什麼不能死的有價值?他希望可以成為一本人的教科書,在他身上研究死亡過程,從中學到點什麼。

莫裡老教授要證明一件事:來日無多和毫無價值不是同義詞。

他,做到了。帶著尊嚴、勇氣、幽靜和平靜離去。

作者在書的結尾寫下這樣一段話:我們沒有一個人能擦掉生活過的痕跡,同樣也不能重新再生活一次。然而,莫裡教授教會我們生活中沒有「來不及」這個詞。他直到說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著自己。

最後,感動莫裡老教授在人生的最後時刻,面對死亡始終保有開朗樂觀豁達的心境。《相約星期二》教會我從容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教會我重新審視自己,這是一次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感動我,也必將感動讀過這本書的所有人。經典好書,什麼時候讀,都不會太遲。

2020年12月19日

玉箏:無戒學堂優秀學員,自媒體多平臺原創作者,在文字的排列組合中,安頓自己。

相關焦點

  • 被稱為此生看過最好的舞臺劇丨《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3、文學大師餘秋雨,為中文版《相約星期二》作序,真情推薦;4、臺灣著名表演團體——果陀劇場2011年溫馨強打舞臺劇,臺灣著名表演藝術家金士傑傾情出演;本劇主演金士傑榮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高度好評:5、著名詩人余光中、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李立群、庾澄慶、康康等數百位藝文名人熱烈推薦;更多的兩岸名人也傾情推薦了這部舞臺劇
  • 李紅:和餘秋雨生活14年被拋棄,終在坎坷中活出精彩人生
    環顧貧寒的家,餘秋雨陡生一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最終答應了妻子的央求。有了李紅每個月如期寄回的工資,全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了保障,全身心投入創作的餘秋雨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14年的婚姻說散就散李紅是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一個23,一個28,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
  • 《相約星期二》:教授臨終前的14節人生課
    莫裡教授邀請他的家人和幾個好友,在家裡為他舉行了「活人葬禮」。他要正視死亡。他制定了一個名叫綠屋的計劃,為貧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療。他博覽群書,為他的課尋找新的思想內容。他走訪同事們,與畢業的學生保持聯繫,給遠方的朋友寫信。
  • 老人臨終前的「迴光返照」,是真實存在的嗎?你需要聽聽科學解釋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民間有個俗稱叫「迴光返照」,意為人死前精神彌留之際的掙扎。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很多老人臨走前都有一些奇特的表現,不過在老百姓的解釋下可能有了更多的意味。
  • 專訪|餘秋雨喜馬拉雅開文化必修課:不再寫書,講好這門課
    否則的話,這麼龐大的一個文化體,那太多太多了,多少年都搞不完的。講課的時間是在一年之內,每天講,一年之內完成。一年之內能把這些講完也是很大的輸出過程。但我有個好處,我親身走遍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全部重要的古蹟,文化學者裡面我是唯一的。另一個呢,我寫了20多本書,我相信一年之內我能講好這門課。
  • 李紅:被餘秋雨拋棄14年糟糠之妻,終在坎坷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環顧貧寒的家,餘秋雨陡生一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最終答應了妻子的央求。有了李紅每個月如期寄回的工資,全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了保障,全身心投入創作的餘秋雨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14年的婚姻說散就散李紅是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一個23,一個28,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
  • 紀錄片導演拍攝40餘位臨終病人:有老人親自挑選遺像
    他一個人扛著機器拍攝醫生和臨終病人,最終剪輯成每集40分鐘,共三集的紀錄片《生命裡》,不久前上線網絡,引起網友熱議。  像此前的紀錄片《生門》《人間世》一樣,此片也是一部發生在醫院內部的醫療題材紀錄片,區別之處在於本片的主題是:臨終關懷。  有位病人提前讓家屬拿來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親自挑好自己的遺像,掛在床頭。
  • 李紅:和餘秋雨生活14年被拋棄,終在坎坷中活出精彩人生
    環顧貧寒的家,餘秋雨陡生一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最終答應了妻子的央求。有了李紅每個月如期寄回的工資,全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了保障,全身心投入創作的餘秋雨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14年的婚姻說散就散李紅是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一個23,一個28,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
  • 好物分享|李紅:被餘秋雨拋棄14年糟糠之妻,終在坎坷中活出精彩人生
    >李紅是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一個23,一個28,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真是一個堅強的女人。餘秋雨走的時候只拿了一個破棉襖。把家裡的所有的事情都託付給了李紅,李紅是個能幹的女人,把家裡所有的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條。
  • 臨終老人:最後的人生需要最好的告別
    在清明掃墓祭祖、追念故人的時候,我們更要珍惜眼前,比如,那些奉獻終身、即將「遠行」的老人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欣喜於新生,更要無懼於死亡。枯枝上的新芽,可以讓我們看到生命的更替和希望的延續。準備開啟新旅程的老人們,可以讓我們看到生命的莊嚴和人生的厚重。     面對臨終老人,我們該怎麼做?
  • 餘秋雨婚後出軌,為新歡拋棄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你
    今天我們就聽一聽餘秋雨和他的前妻李紅的事情。餘秋雨出名之後出軌,為新歡放棄了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14年婚姻說離就離李紅深深的被餘秋雨的才華吸引了,兩個人一個23,一個28,他們的家人都反對這一樁婚姻,但是還是不顧一切的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但後來,餘秋雨的著作被搶購一空。
  • 李白臨終前絕筆詩 對自己人生做了一個總結
    李白一生都懷有遠大的抱負,然而一生坎坷,晚景悽涼,他在臨終前的一首絕筆詩,讀起來悽涼悲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生活窘迫的李白不得不去投靠同一個家族的叔叔李陽冰,沒有過多久,李白就病逝,臨終前留下一首絕筆詩《臨路歌》,對自己的人生做了一個總結。根據前人的考證,《臨路歌》中的「路」字應該是當作「終」字,出錯的原因估計是古代刻書時因形近而誤。
  • 人生最後的清單 | 50首臨終時推薦聆聽的古典音樂
    人在臨終前最後一首想聽的歌或曲子會是什麼?最近小編看了一篇文章,是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姑息醫學博士、高級講師馬克·塔伯特(Mark Taubert)寫的,他讓我了解了一些人臨終前對音樂感知的知識,這裡分享給大家。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有親人或者朋友走向生命的最後時刻,即使我們自己也會到那一天。如果我們對此有所了解,也許生命的凋謝就不會那麼黑暗了。
  • 原配14年陪伴抵不過小16歲新歡?餘秋雨:或許人一生可以愛很多次
    因此餘秋雨又說到:"人不被非議是不真實的,非議就如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長。"原配李紅14年的陪伴,終還是抵不過"年輕的激情"都說文人的愛情大都是以浪漫開始,餘秋雨和前妻李紅就是如此。但當時擔任招聘老師的餘秋雨,卻對年輕的李紅一見鍾情。一個已經是名聲在外的作家,一個是年輕、漂亮、活躍的美女,李紅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對於身邊諸多的追求者都不屑一顧,投入了餘秋雨的懷抱。1979年,相戀了5年的兩人,終於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 唐伯虎一生知名畫作不少,而臨終前的絕筆詩,才是其真實寫照
    真實歷史中,唐伯虎一生窮困潦倒,時常靠朋友接濟。嘉靖二年,唐伯虎病逝之時,得虧好友祝枝山幫其操辦後事。可不少後世文學專家認為,唐伯虎一生著有不少繪畫作品。然而,臨終前唐伯虎所寫的一首詩,其影響比任何知名畫作都要更加深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首先筆者和大家鄭重聲明:影視劇當中的唐伯虎,與真實歷史上的唐伯虎相去甚遠。唐伯虎出生於公元1470年,他是蘇州市人。
  • 武則天一生活了81歲,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出人生最大無奈
    武則天一生活了81歲,臨終前說了一句話,道出人生最大無奈 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一生充滿傳奇,但是她在登基稱帝後晚年一直非常孤獨和空虛,在主動退位後不到一年就離世了,臨終前她不僅為自己立下無字碑,上面沒有寫任何生平和功績,還留下了一句話,這句話說出了她最真實的想法和人生的最大無奈
  • 餘秋雨《文化苦旅》最經典的6句,幫你領略歷史文化、人生的滄桑
    《文化苦旅》是被稱為黃州「蘇東坡」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這本書出版之後從各大學校裡開始紅起來,隨後傳遍全國,那時上到專家教授,下到販夫走卒,人手一本。接下來,阿胖與你一起品味《文化苦旅》中最經典的6句話,幫你領略歷史文化、人生的滄桑。
  • 李紅:為餘秋雨辛勞卻被拋棄,14年終抵不過新歡,現活出精彩人生
    為什麼那麼多人罵餘秋雨?客觀地說,餘秋雨開拓了一個新的散文時代。如果覺得這樣說有點誇大的話,他起碼開創了一個散文文體。即便是有些後來看不上他的人,也有不少當初程度不同的受到過他的影響,或者是啟發。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曾經風靡一時。
  • 餘秋雨的73歲:不是重出江湖,而是從遠方歸來
    如今,他還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年紀不能阻擋袁老,只會讓他越戰越勇。 2015年的北京時裝周,79歲的王德順參加了設計師胡社光的走秀。勻稱的肌肉,瀟灑的姿態,讓他怎麼看都不像耄耋之年的老人。在這一天之前,他已經堅持了近30年的健身訓練。
  • 紀錄片導演拍攝40餘位臨終病人:有老人親自挑選遺像
    他一個人扛著機器拍攝醫生和臨終病人,最終剪輯成每集40分鐘,共三集的紀錄片《生命裡》,不久前上線網絡,引起網友熱議。  像此前的紀錄片《生門》《人間世》一樣,此片也是一部發生在醫院內部的醫療題材紀錄片,區別之處在於本片的主題是:臨終關懷。  有位病人提前讓家屬拿來了自己年輕時的照片,親自挑好自己的遺像,掛在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