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現在已經揭不開鍋了,你就讓我去深圳闖闖吧!」環顧貧寒的家,餘秋雨陡生一種「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最終答應了妻子的央求。有了李紅每個月如期寄回的工資,全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了保障,全身心投入創作的餘秋雨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
14年的婚姻說散就散
李紅是被餘秋雨的才華深深吸引,一個23,一個28,不顧家人的反對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不過,後來餘秋雨的著作大賣,在春節前夕,李紅髮現了丈夫有了新歡,那就是黃梅戲的演員馬蘭。
當時餘秋雨還隱瞞她,但是在李紅收拾書桌的時候,看到了一封封寫給馬蘭的情書。無奈之下同年7月,籤下了離婚協議書。李紅也只爭取到了8歲的女兒,後來再也沒有結婚,始終都是一個人。
對於李紅來說,19年的青春,14年的婚姻,換來的卻是餘秋雨的一張離婚協議書和深深的背叛和傷害!這對於那個年代的女人來說該是多大的一個打擊。
1992年10月,在餘秋雨與李紅離婚後不到3個月,餘秋雨就和馬蘭舉行了婚禮。
當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李紅心如刀絞、肝腸寸斷,她的心久久都無法平息。
此時的餘秋雨,憑藉著他的開山之作《文化苦旅》名聲四起,而且還迅速重建了新的家庭,妻子就是比餘秋雨小了16歲的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年輕、漂亮的演員馬蘭。
而反觀李紅,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在深圳打工,做了很久的扛水桶的工作,後來當了導遊還差點跌入山下,艱難的生活,也不依靠餘秋雨的名氣去賺錢,真是一個堅強的女人。
後來又和人合夥開了一個建材公司,生意也是紅紅火火,還將父母和女兒接到了深圳。
多年後,當李紅被問及與餘秋雨離婚的事情時,她曾深有感觸地說:「人生有很多變數,如果不離婚,世間只不過多了一個名人身後無足輕重的普通女人。是失敗的婚姻造就了我,讓我看清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而以前從未被發現和正視的潛力和優勢,讓我尋找到了自身的價值所在。」
李紅成就了《人生苦旅》
1991年,餘秋雨還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是中國最年輕的校長,而且他還是舉世聞名的戲劇專家,但是他卻連續提交了23次離職信,終究還是辭去了校長的職務,他為的就是去西北找陽關!
餘秋雨走的時候只拿了一個破棉襖。把家裡的所有的事情都託付給了李紅,李紅是個能幹的女人,把家裡所有的事情都打理的井井有條。
餘秋雨到了西北,本以為是熱熱鬧鬧,但是沒想到陽關只不過就是一個刻著「陽關遺址」的大墩子,周圍全是風沙,但卻有一種悲壯美!
後來,餘秋雨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都寫進了《文化苦旅》,這本出版後震撼中外!
開山之作——《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的靈魂在於「苦」。「苦」不是旅途中的勞累,是「中國文化歷史」像一個苦命的使者,歷經風雨苦行至今。中國文化體現一種「苦澀」的承載,一種艱苦的傳承。
這種苦能激發每個國人深愛中國文化,敬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苦旅》出版近30年,收穫了無數的榮譽,是上海讀者投票選出的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名榜的前十名,也是全國推薦次數最多的書籍,甚至是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
對於餘秋雨這個人,有很多名人都給了高度讚譽。
賈平凹:餘秋雨五一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男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金庸: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是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余光中: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
白先勇:餘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這本書在1992年出版以來就長期佔據排行版,在中國文學書籍排行榜上面名列前茅。在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中也名列前茅。它還是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還被權威評選在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書的前列。
《文化苦旅》是精神良藥
餘秋雨作為一位公認的在全球各華人社區影響最大的極少數作家之一,然而各界人士對他本人、以及他的著作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但唯有他的開山之作——《文化苦旅》,卻鮮少有外界的非議與質疑。
「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登上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看來註定要不斷上坡下坡。」
我們的生活,也正是如此,不斷的奮鬥,然後停歇下來,去發現生活的美好。再去奮鬥,再去停歇......這樣不斷的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如果說一個人一生必須得讀一本書的話,那麼我向大家強烈推薦這本《文化苦旅》。它一定是大家首選的一本書,生活就像是一場旅途,我們在路上可以遇到各種各樣的風景,讀這本書就好像是行走的哲學,讓我們在這種遊山玩水中感悟到一些嘆息和悲傷。
《文化苦旅》給我的感覺又不像是在單純的欣賞山水,又好像是在對滄桑歷史的一種回顧,嘆息和哀傷,也是對我們人生的一種激勵。
現在這本經典正版的《文化苦旅》只需要38元,一頓午飯錢,你就可以將它帶回家,走進書中,獲得強大的人生力量,對於生活,對於人生,也會擁有一種全新的感悟。
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可以點擊下方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