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化苦旅》最經典的6句,幫你領略歷史文化、人生的滄桑

2020-12-17 阿胖讀書

《文化苦旅》是被稱為黃州「蘇東坡」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這本書出版之後從各大學校裡開始紅起來,隨後傳遍全國,那時上到專家教授,下到販夫走卒,人手一本。

接下來,阿胖與你一起品味《文化苦旅》中最經典的6句話,幫你領略歷史文化、人生的滄桑

01第一句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擺脫局限,擺脫執著,讓所有的選擇、探尋、猜測、想像都生機勃勃。

無論是肉體還是心,只有走起來、行動起來,看到更大的世界,才有可能突破自己的認知,與執著和解,讓所有的事情都充滿了生氣與新意。

02第二句

人生就是這樣,年少時,怨恨自己年少,年邁時,怨恨自己年邁

我們總是無法滿足現狀,把自己留在悔恨當中,但若想在人生這條路上更好地走下去,我們必須學會在滿足現狀的同時向前看齊。

03第三句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

任何一座建築都經不住時間的力量,一定會有化為廢墟的那天,但這未必是一件壞事,當它化為廢墟的時候,意味著我們有了新的建築與新的選擇。

人生也是如此,我們身邊的所有東西遲早有一天會被時間給帶走,這是不可逆的規律,我們需要做的是向前看齊,或許會有更好的事情到來。

04第四句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

崇高源於悲劇,當悲劇發生的時候,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崇高的事情出現,無論是人還是物。

面對悲劇,我們需要祈禱、需要平靜、還需要豁達!

05第五句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我們都是普通人,但哪怕個子再小,儘自己的一份努力,也能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東西,實現我們的價值。

就像是旅途之中的一個小小的建築物,在若干年之後,說不定也可以帶來讓人意想不到的影響。

06第六句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的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

人生的最大魅力在於未知,你不知道下一秒發生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樣的情況是無法改變的,我們逃避不了人生,不如去愛上這變化多端的人生吧!

就像是旅行,你不知道接下來會碰到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景觀,當碰到的時候,便會感嘆到:「原來還有這麼美的地方,原來還有這麼好的人」,這正是未知的樂趣所在。

看完這本書,我久久不能平靜,完全沉浸在了餘秋雨先生的筆尖裡,餘秋雨先生的這本書不僅寫得很優美,並且可以看出他的文化底蘊之深厚。讀完之後我才發現,這些文字,最後都化成了我走過的路!

《文化苦旅》這本書由自序、後記和好幾十篇文章組成,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脈絡,具體的內容包括:

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像,描述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以柔麗悽迷的小橋流水為背景,形神俱佳地表現了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通過文化人格、文化良知的描述和回憶,展示了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以及文化的走向。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文化苦旅》

並且這本書還被選為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以及新課標中學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多篇文章入選北京市高中語文課本,特別適合幫助孩子們的人文精神啟蒙。

余光中曾評價餘秋雨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白先勇先生也高度讚揚餘秋雨:"他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每個國人都應該讀一遍,如今剛好有折扣,僅需38元,一頓飯的錢,卻可以了解到中國歷史文化精髓與關於人生的思考,適合全家人去閱讀簡直不要太划算。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來享受這場精神盛宴吧!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文化苦旅》一書為什麼能成為經典,長盛不衰呢?
    餘秋雨《文化苦旅》一書為什麼能成為經典,長盛不衰呢?《文化苦旅》是一本關於文化的散文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不得不說,餘先生的文章有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讀《文化苦旅》就像隨著作者在欣賞祖國的山水風景,從一地輾轉到另一地。沿途既有秀美的風景,也有作者對歷史的回顧,嘆息和哀傷。
  • 餘秋雨《文化苦旅》:用腳步去丈量中國人文歷史的厚重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作者餘秋雨簡介,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谿市),漢族。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戲劇教育家。
  • 10句《文化苦旅》裡的經典名句,其中第一句說的真好
    1992年,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集冊出版,憑藉著帶著歷史氣息的悠悠文字,吸引了一批讀者的廣泛關注與喜愛。而其作者餘秋雨先生也憑藉著此書獲得了一系列獎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算對這部文學作品的肯定。作為當代著名文學家餘秋雨先生的代表作品,《文化苦旅》裡的文章主要作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容雖為作者的旅行記錄,卻字裡行間中透著文化氣息和歷史氣息,具有深深的時代的氣息和一個文人對於文化的深深思考。
  • 餘秋雨十句經典語錄,從《文化苦旅》到《行者無疆》,文字太美了
    可見,餘秋雨的文字有多麼大的魅力,能夠讓白先勇說出如此高評價的話。如果在高中時期,你擅長語文的話,一定對餘秋雨那篇《道士塔》有影響,我還依稀記得這篇文章帶給我的觸動。近代,浙江省共出現兩位文學大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另一位則是餘秋雨先生,當然也少不了金庸先生。
  • 餘秋雨水平如何?《文化苦旅》暢銷30年,出版千萬冊,至今不衰
    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是我高中時候讀的一部散文集,我還記得當初第一次讀《文化苦旅》的震撼。語言居然可以像詩一樣的優美,感情居然可以這麼的內斂,文化居然隱藏在殘山敗水之間,讀慣了「禮讚」,「謳歌」之類的散文,詞庫已被「啊」,「勞動者」等詞彙佔滿的我,完全被徵服我選擇了幾段印象最深的分享給大家。
  •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通過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是文化作家梁曉聲曾經下過定義,「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但是透過作家梁曉聲的文化定義,結合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我覺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質是——求生存,圖發展,而這一文化本質滋生出來的文化基因在一代代文人上凸顯了出來,他們肩負「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使命,推動著中華文明向前發展。
  • 為了文化苦旅,餘秋雨辭職23次才獲批,只為尋找中華文化的輝煌
    提起餘秋雨,你會想到文學大師、文化使者等等頭銜,但面對這樣的頭銜,餘秋雨似乎並不在乎,始終自稱自己就是個「寫作者」。「中華文明能夠一直活到今天,儘管問題很多,跌跌絆絆,但它一定有內在的動力與原因。」《文化苦旅》之所以轟動,是因為他所尋找的每一個廢墟裡都埋藏著輝煌,餘秋雨點燃了中國讀者內心廢墟裡的火。擔當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千禧之旅結束的那一天,餘秋雨一個人在尼泊爾的山上,望著對面的祖國,不禁感慨:過去真的不了解你,總是責怪你有各種毛病,年紀太老、皺紋太多,為什麼不走另外一條路?
  • 探索中國歷史文化與文化靈魂的時間之旅,文化苦旅
    這本書大名早已如雷貫耳,80後一代的略有些書可讀的估計沒誰繞得過餘秋雨和《文化苦旅》。大家都是柴米油鹽,以求在書中慰藉或者放鬆,幹嘛非要爬得那麼高來過日子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很早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也曾零星讀過裡面的一些章節,卻一直沒有靜下心來認真地去細讀。
  • 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為什麼他在散文中體現出那麼多道理?
    是由看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為先生灑脫的文筆、睿智的思想、深刻的思考、犀利的解剖所呈現的大家風範所折服,因有感,才提出了「為什麼他能在散文中體現出那麼多的道理?」,不言而喻,題主對此問題,有過深深的思考。我對餘秋雨先生是十分敬佩的。儘管當下有許多人對於他有所詬病。
  • 餘秋雨:從《文化苦旅》到《中國文化課》
    但無論如何,他寫的書毋庸置疑,一直以來受到文化愛好者和青年學生的追捧。餘秋雨在早年完成了《世界戲劇史》《觀眾心理學》《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等學術著作後,將視角轉向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陸續出版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著作。今天我們對此進行大致梳理。
  • 餘秋雨文化散文清麗動人,但有三大毛病惹人生厭
    餘秋雨憑《文化苦旅》一舉成名之後,贏得過掌聲與鮮花,但近年引來更多的卻是質疑和批判。「餘秋雨現象」已成為至今文化圈爭議不休的一個話題。自古評價一個作家都離不開兩個方面:文品與人品。就作品本身而言,餘秋雨確實創作了很多具有文化意義的佳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行者無疆》、《千年一嘆》等,都是通過「文化大散文」的形式,呈現出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他的文字,始終在探索和思考一種文化意義上的中國,有的很輕快,有些卻很沉重。
  • 2018年讀書筆記第119本·餘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
    本散文集是餘秋雨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遊記,以一種大手法書寫歷史、感悟人生,重點突出對「人」的思考,以悲憫情懷書寫傳統文化中的各種癥結,儘管也難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給人以厚重、以滄桑,以震撼、以啟迪。
  • 《餘秋雨文學十卷》將陸續再版 已推出《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
    □半島記者  孟秀麗  文化名人餘秋雨的文學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由《文化苦旅》《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借我一生》《中國文脈》《極品美學》《傑作之秘》《空島·信客》《冰河》《門孔》組成的十部作品集《餘秋雨文學十卷》目前正陸續再版上市。目前已經推出的作品有《中國文脈》《文化苦旅》和《門孔》。  這些作品,是餘秋雨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所創作的,時間橫跨了三十年。去年,餘秋雨對於這些作品進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訂正。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為了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他穿行於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像朝拜的行者,在探詢中遴癬體悟著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大雪紛飛,孤墳座座,杳無人煙的荒郊野外,這個戴著眼鏡的瘦弱文人,踽踽獨行。當時的《文化苦旅》有多火呢?書從高校開始傳遍全國各地,上至專家教授,下至販夫走卒,幾乎人手一本《文化苦旅》。1992年,《文化苦旅》出版後,首印的10000冊僅3個月就已賣光了。《文化苦旅》在最暢銷的時候,很多零售商根本搶不到。20多年來,《文化苦旅》的銷售量已突破150萬冊!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文化苦旅》: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
    著名的散文家、文化史學家餘秋雨先生,筆下的文字十分凝練,有時候十分沉重,引起人的無限思考。讀他的文章,相信絕大部分的人是會大吃一驚的:文字的組合竟能產生如此意味深長的文章?白先勇先生曾評價道「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那麼,就讓我們好好感受餘秋雨筆下《文化苦旅》的文字和由此引生的沉思和情懷吧。1、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弔也可休息的亭臺。
  • 李紅:和餘秋雨生活14年被拋棄,終在坎坷中活出精彩人生
    李紅成就了《人生苦旅》1991年,餘秋雨還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是中國最年輕的校長,而且他還是舉世聞名的戲劇專家,但是他卻連續提交了23次離職信,終究還是辭去了校長的職務,他為的就是去西北找陽關!餘秋雨走的時候只拿了一個破棉襖。
  • 【每天看一點兒書】《文化苦旅》:帶你體會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歷程!
    ——餘秋雨《文化苦旅》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
  • 《文化苦旅》,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描寫一代中國人心靈的糾結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 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時間在指縫流逝,文化在心中銘記
    文:斑駁的石板路起初看到「文化苦旅」這四個字,我不知道到底苦在哪裡,我所認為的無論哪種旅行不應該是愉悅的、享受的、讓人回憶頗多的嗎?當細細翻閱這本書時,卻被裡面的故事震撼了,這一場場文化之旅,確實值得我們苦思、苦想、苦尋、苦中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