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2020-12-25 一個人精彩1

曾有人問餘秋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

他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那一年,42歲的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也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那時的他,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界,餘秋雨還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

可誰都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在1991年連續向學校提交了23封辭職信,正處在人生巔峰的餘秋雨,選擇「裸辭」去窮遊,甘願當一個行走的文化苦行僧。

自此,上海戲劇學院雖然少了一位大學校長,但是中國卻多了一位文學大師。

從學者到旅行者

1991年的7月份,餘秋雨終於辭職成功,「文化苦旅」也拉開帷幕。

就這樣,45歲的餘秋雨只帶了一件破棉襖,隻身一人來到西北,只身前往陽關,開始了"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旅。

為了尋找中華文化的靈魂,他穿行於歷史文化的時空隧道,像朝拜的行者,在探詢中遴癬體悟著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

大雪紛飛,孤墳座座,杳無人煙的荒郊野外,這個戴著眼鏡的瘦弱文人,踽踽獨行。

在前往陽關的路上,路遇一位老者,向老者打聽陽關,老者的寥寥幾句話,就透露出這場旅途的苦。「路又遠,也沒啥好看的」,「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老者的好心勸阻,卻沒有阻擋作者的腳步,「轉身鑽進雪裡」

為了心中的聖地,不懼風雪,不畏辛苦,執意而行,這就是文人獨有的情懷。

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然後就這樣一直走著走著,餘秋雨終於來到陽關舊址,站在了早已坍塌的陽關遺址上,那壯麗的景觀驚豔到了餘秋雨,風雪所蝕,枯瘦蕭條,在這裡,才叫天,才叫地!

不一會,風停了,天也晴了,只見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種令人驚駭的鋪陳,他意識到,眼前所見的全是墳堆!這裡很可能是古戰場的遺址。

這份感慨力透紙背,餘秋雨把它寫進了《陽關雪》。

從都江堰到莫高窟,從沙漠隱泉到陽關白雪,從西域喀什到風雨天一閣......他跋山涉水,丈量了五千裡的長度;又苦心孤詣,研讀了五千年的厚度。

路途中,他寫了一本「旅行日誌」,將旅途中的所見所感連載成厚重蘊藉的散文寄給自己一個編輯朋友然後繼續踏上孤獨的旅途。

創造散文作品銷售奇蹟!

一年後,編輯朋友告訴他,他的連載火了。

當時的《文化苦旅》有多火呢?書從高校開始傳遍全國各地,上至專家教授,下至販夫走卒,幾乎人手一本《文化苦旅》。

1992年,《文化苦旅》出版後,首印的10000冊僅3個月就已賣光了。《文化苦旅》在最暢銷的時候,很多零售商根本搶不到。20多年來,《文化苦旅》的銷售量已突破150萬冊!餘秋雨的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創造了散文作品銷售奇蹟!

被罵「文化流氓」

餘秋雨憑藉一本《文化苦旅》在文學界名聲大噪,不過,伴隨著名譽而來的,社會各界就出現了很多對他的各種爭議。當年46歲的餘秋雨拋棄糟糠之妻,離婚另娶了小自己16歲的漂亮妻子,那一年剛好是《文化苦旅》大火的時候。

所以,不時有人"炮轟"餘秋雨,陳列他的各種"罪狀",甚至還有人專門寫了《餘秋雨,你為什麼不懺悔》的文,罵他是「文化流氓」。著名畫家陳丹青甚至炮轟餘秋雨是「無恥文人」。

對於這些爭議,餘秋雨曾經表態過,自己被一些人利用了,他比竇娥還冤。再後來,餘秋雨不再關注這些非議,就像他自己說的,自己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又出了名,那些非議就來了。拋開對他的人生非議,他的作品真的非常值得每個人品讀。

二十多年來,《文化苦旅》一書,收穫了無數榮譽:

是上海讀者投票評選出的三十年來影響最大的文學書;是全國文學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是全球華文書籍十年排行榜前10名;還是全國中學推薦次數最多的課外讀物,是中國家長郵寄給留學子女最多的一本書,以及新課標中學課外閱讀推薦書目。

或許,有生之年我們不會去很多的地方,但讀《文化苦旅》,餘秋雨能用他的文字,帶我們領略絲綢之路、河西走廊、茶馬古道……這些壯麗景觀深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讀者能從文字中獲取新知,從閱讀中跨過平庸,從而獲得人生的進取:

「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峰發現不了他,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看來註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很多人說如果一生中只讀一本書,那麼《文化苦旅》是我的首選。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你會在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風景。

它不僅是我們的枕邊書,也是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良藥。

這本經典之作只要38元。

點擊下方橫幅購買↓

相關焦點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而當你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你就會更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遊。中國當代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就是餘秋雨了,也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面文筆最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極度暢銷的狀態,即使是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提到餘秋雨可能有一些人比較陌生,他是中國當代文學大家中的一員,餘秋雨的作品也是一路暢銷,二十幾年來已經超過450萬冊。全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歸來變成「餘作家」1992年,餘秋雨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當時的他才46歲,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當時的背景強大到所有人都對他眾望所歸。
  • 餘秋雨連交23封信裸辭,只為尋找陽關,最後卻在西北走進了墳堆
    因為他曾經為了著作《文化苦旅》,為了尋找陽關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刻選擇了裸辭,他對文學的敬仰讓人佩服。餘秋雨連交23封信裸辭1991年,餘秋雨作為最年輕的大學校長,處於文學教育界的巔峰,不僅如此,他還是國家級戲劇專家,並且在中國的戲劇界,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但就在餘秋雨的人生頂峰期,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然後開始自己的「文化苦旅」。
  • 29年前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46歲娶小16歲美女,被罵無恥文人
    要說《文化苦旅》在中國有多火,那就不得不提盜版的文化苦旅,那個年代銷售量在45萬冊,而盜版的銷售量是正版的三倍!就憑這一本,養活了一個出版社!《文化苦旅》火了,餘秋雨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還有人罵餘秋雨是浪子,是「無恥文人」!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最年輕大學校長的「裸辭」窮遊1991,餘秋雨先生還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是全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同時坐擁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十幾個榮譽稱號,出版了許多文學著作,可以說是達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巔峰。
  • 29年前,46歲的餘秋雨辭職23次,去尋「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1991年,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他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同時,他的學術著作《世界戲劇學》和《中國戲劇史》等獲獎無數,他還是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總之就是榮譽稱號無數,名利雙收,在外人看來絕對是人生頂峰。然而就在別人的豔羨中,餘秋雨卻遞交了辭職報告!這樣的人才,自然不可能輕易讓他辭職。
  • 46歲餘秋雨辭職23次,去西北找「陽關」,賈平凹:這人才難得
    46歲餘秋雨辭職23次,去西北找「陽關」,賈平凹:這人才百年難得1991,餘秋雨先生還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是全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同時坐擁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十幾個榮譽稱號,出版了許多文學著作,可以說是達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巔峰
  • 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23次被拒,一部散文集銷量過百萬
    「裸辭」我對於對於餘秋雨最大的印象還是他辭職報告遞交了23次,最後才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那麼其中包括哪些職務了?1985年由上海各大學的學術前輩和資深教授聯名推薦,讓餘秋雨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並且當時他還直接跨過了副教授的頭銜。
  • 餘秋雨婚後出軌,為新歡拋棄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你
    今天我們就聽一聽餘秋雨和他的前妻李紅的事情。餘秋雨出名之後出軌,為新歡放棄了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14年婚姻說離就離李紅深深的被餘秋雨的才華吸引了,兩個人一個23,一個28,他們的家人都反對這一樁婚姻,但是還是不顧一切的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但後來,餘秋雨的著作被搶購一空。
  • 李紅:和餘秋雨生活14年被拋棄,終在坎坷中活出精彩人生
    對於李紅來說,19年的青春,14年的婚姻,換來的卻是餘秋雨的一張離婚協議書和深深的背叛和傷害!這對於那個年代的女人來說該是多大的一個打擊。1992年10月,在餘秋雨與李紅離婚後不到3個月,餘秋雨就和馬蘭舉行了婚禮。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第二次,香港中文大學半山上的曙光樓。上世紀90年代初,餘秋雨利用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的機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貪婪補課。這時候的餘秋雨,已經是近50歲的資深教授了,是什麼樣的書籍和資料讓他這樣如饑似渴?
  • 14年婚姻不敵一時溫情,再婚迎娶小16歲新歡,妻子:下輩子還嫁他
    如果提到餘秋雨,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即使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也掩蓋不了它耀眼的光芒。餘秋雨,1946年出生於浙江省小橋頭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裡。他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擅長寫文化和歷史相關的散文集,後來成為中國大陸內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 餘秋雨:39歲提拔教授,45歲辭職遊歷,60歲版稅1400萬,力壓韓寒
    出於對《文化苦旅》的喜歡,我專門在圖書館尋找關於餘秋雨的資料,沒想到餘秋雨的一生,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39歲被多名教授聯名推薦,未擔任過副教授,直接轉成了正教授,成為1985年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僅工作一年,便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校長,成為中國最年輕校長,教學6年,為了心中對於文化的渴求,放棄了升任省部級職位的職務的機會,1991年孤身一人前往西北大漠,尋找中華文化之根,45歲遊歷西北,最終寫成了影響巨大的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餘秋雨走上了這樣一條孤寂而獨行的路。餘秋雨,浙江餘姚人,自幼好學,聰慧超人,對文學有嗜好,對文字有敏銳感覺。196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上了大學,然後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初出茅廬的餘秋雨表現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和不同凡響的聰敏,這種聰敏與當年的錢鍾書先生不相上下,有自己的見解和執著追求。
  • 餘秋雨水平如何?《文化苦旅》暢銷30年,出版千萬冊,至今不衰
    進入大學又讀了《文明的碎片》,我記得那是冬天周末一個下雪天,吃完午飯之後在學校的餐廳裡讀這本集子,靠窗的一個單桌,窗外風雪,室內溫暖,讀著秋雨散文,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意蘊當中。隨後又迫不及待地等待餘氏的新書,終於《山居筆記》出版了,馬上坐公交車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選擇一個極好的時間,滿腹好心情的打開去看。
  • 餘秋雨:陽關雪
    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 餘秋雨簡介
    餘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在海內外出版過史論專著多部,曾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榮譽稱號。近年來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之餘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先後獲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臺灣聯合報讀書最佳書獎、上海市出版一等獎等。
  • 餘秋雨是不是偽君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鶴立雞群的大師
    「裸辭」我對於對於餘秋雨最大的印象還是他辭職報告遞交了23次,最後才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那麼其中包括哪些職務了?1985年由上海各大學的學術前輩和資深教授聯名推薦,讓餘秋雨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並且當時他還直接跨過了副教授的頭銜。
  • 中國著名散文家餘秋雨丨——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餘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一九六六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一九八零年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一九八五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一九八六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一九八七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 餘秋雨前妻李紅:離開餘秋雨的日子
    「李紅,1989年就隻身闖蕩深圳的上海女人。」李紅這樣向我介紹她自己。李紅提到餘秋雨時,總是調皮地稱他為「餘某人」,也許是出自上海女人特有的細心,或者是曾經滄海的一個小小的調侃。李紅的漂亮不是嬌媚、優雅的那種,而是熱情、亮麗、自信而又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