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餘秋雨辭職23次,去西北找「陽關」,賈平凹:這人才難得

2020-12-25 馮記嘉麗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曾經有人調侃金庸先生說:「你們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而白先勇先生更是說:他重鑄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

46歲餘秋雨辭職23次,去西北找「陽關」,賈平凹:這人才百年難得

1991,餘秋雨先生還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是全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同時坐擁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十幾個榮譽稱號,出版了許多文學著作,可以說是達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巔峰。

但是他卻任性的遞交了辭呈,辭職報告遞交了22次,學院本著愛惜人才的原則,將他的辭職報告一一駁回,到第23次的時候,餘秋雨先生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示自己要回歸文學,終於被批准。

就這樣,已經45歲的餘秋雨,「深藏功與名」,創造了大學史上最詩意的辭職,進而進行了自己的「文化苦旅」。

他是旅行,也是探尋中華文化,更是探尋內心的深處。

獨自跑去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有一次,餘秋雨先生帶著自己唯一的一件行李——破棉襖,來到了大西北的黃土高坡,他想體驗一下王維當年「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問遍了當地農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陽關到底在哪裡,多方打聽之後,餘秋雨才知道,陽關就是沙漠中的一個破土墩子。

荒郊野外,大雪紛飛,四周孤墳座座,杳無人煙。餘秋雨還是毅然而然地冒著風雪向著陽關進發。

後來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到這一段時,發出了:「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得。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侏儒也變成了巨人。在這樣的天地中獨個兒行走,巨人也變成了侏儒。」的感慨。

就這樣,餘秋雨先生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走過了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每到一個地方,他就將自己的感悟寫下來,寄給自己的編輯朋友連載自己的「文化苦旅」。

這本書一經出版,就震動了當時的散文界和文化界,人們將這本書稱為「大散文」。餘老先生曾聲明:他所說的「苦旅」,並不止旅行之苦,而是指創造之苦,由創造之苦連接而成的人生旅途,便是文化的宿命。

重讀《文化苦旅》,是一種無奈又必然的選擇,因為那思索天下的靈魂,仍然讓世俗的我為之觸動。在歷代詩人學者筆中只是偶有涉及的地方,卻在《文化苦旅》中變得有了前世今生。他小心翼翼地拉開中國文化最具魅力的一角。

這是都江堰,這是莫高窟,這是中國的東北,這是中國的西南,這是中國的戲劇,這是中國的文人。餘秋雨稱《文化苦旅》一書是他出門旅世的浪子,而我希望中華文化不要再是中國人的「浪子」。

《文化苦旅》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文化苦旅》出版幾十年至今暢銷不衰。翻開這本書,跟隨作者尋訪中華文明的重要遺址,從自然山水到人文山水,猶如開始一段又一段心靈的旅程,是一本值得所有人閱讀的人文精神啟蒙書。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29年前,46歲的餘秋雨辭職23次,去尋「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1991年,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他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同時,他的學術著作《世界戲劇學》和《中國戲劇史》等獲獎無數,他還是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總之就是榮譽稱號無數,名利雙收,在外人看來絕對是人生頂峰。然而就在別人的豔羨中,餘秋雨卻遞交了辭職報告!這樣的人才,自然不可能輕易讓他辭職。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也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這句頂級的評價,足以證明餘秋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他卻任性的遞交了辭呈,辭職報告遞交了22次,學院本著愛惜人才的原則,將他的辭職報告一一駁回,到第23次的時候,餘秋雨先生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表示自己要回歸文學,終於被批准。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大家也都猜到了,像這樣的人物辭職那可不是鬧著玩的,他先後提交了23次辭職申請,前面的22次都被拒絕了,最後一次,餘秋雨搬出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這才得以辭職。從此,這個享譽中內外的戲劇專家,就這樣成為了一名作家。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全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歸來變成「餘作家」1992年,餘秋雨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當時的他才46歲,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當時的背景強大到所有人都對他眾望所歸。他這個層級的領導幹部不是說辭職就辭職的,要經過很多流程,餘秋雨從開始遞交第一份辭職信到最後辭職成功,總共遞交了23封信,上戲辭職演講中他說:我的另一位朋友陶淵明說『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 餘秋雨連交23封信裸辭,只為尋找陽關,最後卻在西北走進了墳堆
    餘秋雨連交23封信裸辭1991年,餘秋雨作為最年輕的大學校長,處於文學教育界的巔峰,不僅如此,他還是國家級戲劇專家,並且在中國的戲劇界,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但就在餘秋雨的人生頂峰期,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從大學裸辭,然後開始自己的「文化苦旅」。
  • 餘秋雨:39歲提拔教授,45歲辭職遊歷,60歲版稅1400萬,力壓韓寒
    出於對《文化苦旅》的喜歡,我專門在圖書館尋找關於餘秋雨的資料,沒想到餘秋雨的一生,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39歲被多名教授聯名推薦,未擔任過副教授,直接轉成了正教授,成為1985年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僅工作一年,便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校長,成為中國最年輕校長,教學6年,為了心中對於文化的渴求,放棄了升任省部級職位的職務的機會,1991年孤身一人前往西北大漠,尋找中華文化之根,45歲遊歷西北,最終寫成了影響巨大的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那時的他,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界,餘秋雨還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可誰都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在1991年連續向學校提交了23封辭職信,正處在人生巔峰的餘秋雨,選擇「裸辭」去窮遊,甘願當一個行走的文化苦行僧。
  • 李紅:和餘秋雨生活14年被拋棄,終在坎坷中活出精彩人生
    李紅也只爭取到了8歲的女兒,後來再也沒有結婚,始終都是一個人。對於李紅來說,19年的青春,14年的婚姻,換來的卻是餘秋雨的一張離婚協議書和深深的背叛和傷害!這對於那個年代的女人來說該是多大的一個打擊。1992年10月,在餘秋雨與李紅離婚後不到3個月,餘秋雨就和馬蘭舉行了婚禮。
  • 為了文化苦旅,餘秋雨辭職23次才獲批,只為尋找中華文化的輝煌
    從批判到熱愛,再到擔當中華文化的傳播使者,是怎樣的經歷讓餘秋雨思想發生了變化?點燃中國讀者內心廢墟裡的火六七十年代的他潛心研究世界戲劇,並把十幾個國家的哲學史、美學史通讀了一遍,完成了《世界戲劇學》撰寫。80年代初期,這本書得以出版,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
  • 餘秋雨婚後出軌,為新歡拋棄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你
    今天我們就聽一聽餘秋雨和他的前妻李紅的事情。餘秋雨出名之後出軌,為新歡放棄了14年的"糟糠之妻"。前妻:謝謝。14年婚姻說離就離李紅深深的被餘秋雨的才華吸引了,兩個人一個23,一個28,他們的家人都反對這一樁婚姻,但是還是不顧一切的嫁給了當時一窮二白的餘秋雨。但後來,餘秋雨的著作被搶購一空。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冰心、季羨林、汪曾祺、余光中、餘秋雨、賈平凹、林清玄、劉亮程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餘秋雨 開一代風氣之先在當代中國文壇,不管是從知名度、作品發行量、讀者群體還是各種評選榜單,在散文領域,餘秋雨毫無疑問是名氣最響、影響力最大的一位。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文化散文第一人」。雖然這樣的稱呼很多人會覺得很有爭議。
  • 餘秋雨:陽關雪
    有時候,這種焦渴,簡直就像對失落的故鄉的尋找,對離散的親人的查訪。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 餘秋雨:1800多篇黑稿誹謗他,他都沒有回擊,十二年後才知其高明
    2010年1月,《揚子晚報》做了一個「你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的調查,餘秋雨名列第一,成為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幾乎沒有人去質疑這個調查,因為餘秋雨確實有這個能力。余光中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金庸評價: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賈平凹評價:餘秋雨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 46歲娶小16歲美女,被罵無恥文人
    要談《文化苦旅》怎麼都繞不開餘秋雨這個人餘秋雨的文化水平到底怎麼樣,這是學術界應該討論的問題,老顧認為,我們應該討論的,就是他的作品到底給我們帶了什麼,這才是作為讀者最應該關注的。突然發現有一封專門寫給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員馬蘭的信,展現在了李紅的眼前,李紅不敢相信這封信中纏綿痴絕的話語出自自己的丈夫寫給另外一個女人。餘秋雨前妻李紅兩人的婚姻僅維持到了1992年,兩人離婚後,餘秋雨娶了小他16歲的馬蘭。
  • 「名家散文」陽關雪/餘秋雨
    今天,我衝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出發前曾在下榻的縣城向老者打聽,回答是:「路又遠,也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頭看天,又說:「這雪一時下不停,別去受這個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轉身鑽進雪裡。一走出小小的縣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麼也沒有,連一個皺摺也找不到。
  • 餘秋雨:最好的旅遊方式,這本書可以告訴你
    其實高質量旅行,就是應了那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讀書的目的無非就是獲得知識開闊視野,以及愉悅身心,因此高質量的旅行也應該具備這兩點。去年看了餘秋雨先生的一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以前的旅行太低級了,並且自己一無所獲。
  • 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23次被拒,一部散文集銷量過百萬
    「裸辭」我對於對於餘秋雨最大的印象還是他辭職報告遞交了23次,最後才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那麼其中包括哪些職務了?1985年由上海各大學的學術前輩和資深教授聯名推薦,讓餘秋雨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並且當時他還直接跨過了副教授的頭銜。
  • 餘秋雨陳丹青二人齊名,為何陳非但不欣賞,還有些看不起?原因有三
    一代文壇精英,卻被人嗤之以鼻余光中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賈平凹也讚嘆餘秋雨說其這樣的人才是百年難得,貢獻巨大,歷史將敬重他。但是到了陳丹青那裡,卻是:我對餘秋雨最後多的意思尊敬也在這件事中消失殆盡了。
  • 餘秋雨的73歲:不是重出江湖,而是從遠方歸來
    34歲的時候,他得到多位前輩的聯名推薦,在沒有擔任過副教授的情況下,直接晉升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八九十年代,正是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時期,也是出版業的黃金時期。令人敬而遠之的學者,還沒想到自己會在商業上大獲成功。「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43歲時,餘秋雨決定去尋找自己的田園。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可是,餘秋雨卻在事業上蒸蒸日上,在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職位上風生水起,決定放棄這些光環耀眼的職業和身份,辭職遠行,另起爐灶,那麼,這又是為什麼?本來,餘秋雨對寫作,對中國文化也是情有獨鍾,到了寧可放棄事業,拋棄家庭的瘋狂程度。因此,在1989年前後,他連續23次向上級提出辭職,直至得到上級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