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23次被拒,一部散文集銷量過百萬

2020-12-17 楊田說育兒

前些年網上有不少批評餘秋雨的人,說他偽君子,汶川地震詐捐,還有文革餘孽這些事。對於有些事我不是太了解, 但是詐捐確實屬於謠言,因為三所秋雨圖書館都已經落成了,並且我覺得捐書和捐設備要比直接捐錢要好。對於其它的批評大家可以有啥看法,知道的也可以還他清白。

「裸辭」

我對於對於餘秋雨最大的印象還是他辭職報告遞交了23次,最後才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那麼其中包括哪些職務了?

1985年由上海各大學的學術前輩和資深教授聯名推薦,讓餘秋雨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並且當時他還直接跨過了副教授的頭銜。

1986年,他因為在上海戲劇學院的三次民意測驗中均名列第一,被破格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成為了在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後來又因為其出色的工作,被文化部教育司表彰為「最有現代管理能力的四名院長」之一。就在此時,他又出任上海市諮詢策劃顧問、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上海市中文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兼藝術專業教授評審組組長。同時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 」、「上海十大高教精英」榮譽稱號。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放下名與利的,但他確實做到了,不少人說他是當代陶淵明,但我認為他只是想當一個更加純粹的作家,為了更好地進行文學的創作。

但我畢竟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下面是被他自己的解釋:

「我不為歷史的榮譽活著,不為組織的評定活著,不為人家文章當中的美言活著,我只為自己生命的價值認定活著。」

那麼他做到了嗎?

我認為他做到了,他的《文化苦旅》被萬人追捧,銷量更是突破了150萬冊。他通過敘述在中國各個名勝古蹟旅遊時的記錄,話題探究中國文化,以及展現心路歷程的方式打動了千萬讀者。

說走就走的旅行和想到哪就寫哪的寫作

辭職之後的餘秋雨並沒有一頭扎進文學創作之中,他也陷入了迷茫之中,但是一個美國老教授卻讓他備受啟發。

這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遊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讓他有了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其次,他也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餘秋雨在不惑之年開始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此他的人生軌跡發生了改變,成為了人們口中的大師。

《文化苦旅》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當然不是全在旅行中寫下的,有不少是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中寫的。

《文化苦旅》雖有一「旅」字,他在自序中也表明是漂泊旅程的感悟心得,但卻與常規的「遊記」大相逕庭:其重心並非見聞描述,也非一般意義的借景抒情,更少遊記特有的「輕快筆調」,反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這「蒼老」是由於《文化苦旅》的起點和終點不止於地域和空間,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歷史,從身體的艱難跋涉到心靈的強烈衝擊,他不僅僅是用眼睛來欣賞景物,而且把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在他心中,山水仿佛都有了靈性,成了一個充滿智慧的哲理老人,「大地默默無語,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譁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在這個人日漸物化的時代,餘秋雨卻在廣袤的大地上找到了,自然與人內在精神的和諧統一。

雖然,《文化苦旅》的風格並不統一,但深深思考,細細咀嚼後,就會發現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設計意象」「想借山水古蹟探尋中國文人艱辛跋涉的腳印。」再具體一點則是寫《江南小鎮》時的自白:尋求「一種再親暱不過的人文文化」,「一種把自然與人情搭建得無比巧妙的生態環境。」「人生苦旅的起點和終點」。

既然主要是旅遊時的感悟和心得,那麼這個「苦」字從何說起。

我認為可以由淺入深的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先是因為旅途跋涉的身體之苦,然後是文化傳播的艱辛,最後才是作者思想鬥爭之苦。

首先,他寫《文化苦旅》這本書,走遍了中國的各個城市,長途的跋涉使他的身體勞累,他的文化之旅中,儘管有文化給予的震撼,但也不乏身體的疲勞,為籌劃生計的辛苦和偶爾病痛的折磨。這些,也使這段旅程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旅行截然不同,這不再是遊山玩水,放鬆心情的旅程,而是一段「苦旅」。

其次,文中許多地方對一段文化的描述,都可以使我們感到文化流傳下來,文化創作出來的艱辛,才子會受到奸佞小人的陷害,文化會遭到侵略者的毀壞,而那些辛苦留下來的文化遺蹟,卻又遭到人們的破壞,人們不去保護古蹟,還在古蹟上亂塗亂畫,使得中國原來豐厚的文化產物變得越來越少,這又是文化的另一段「苦旅」。

最後,他在這段旅途中也作了許多思考,這些思考使《文化苦旅》這一本書可以面世。書中所展現的文化的積累,歲月的變遷,多元化的轉變等,都是他的思考,這也是一段「苦旅」。

對於這部作品,各路學者褒貶不一,但我認為《文化苦旅》還是一本非常不錯的散文,值得大家去閱讀。至於對於餘秋雨這個人的評價,他是不是偽君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鶴立雞群的大師

相關焦點

  • 餘秋雨連交23封信裸辭,只為尋找陽關,最後卻在西北走進了墳堆
    他是餘秋雨,余光中曾說他在中國散文文學方面,可以與文學泰鬥朱自清、文學大師錢鍾書並駕齊驅,金庸也說他可與魯迅平起平坐。他為什麼會得到人們如此高的評價呢?因為他曾經為了著作《文化苦旅》,為了尋找陽關在人生最巔峰的時刻選擇了裸辭,他對文學的敬仰讓人佩服。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而當你讀過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後,你就會更加明白,讀書是另一種形式的旅遊。中國當代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就是餘秋雨了,也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面文筆最好的人,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極度暢銷的狀態,即使是在新加坡等華人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曾有人問餘秋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他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那一年,42歲的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也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那時的他,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界,餘秋雨還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可誰都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在1991年連續向學校提交了23封辭職信,正處在人生巔峰的餘秋雨,選擇「裸辭」去窮遊,甘願當一個行走的文化苦行僧。
  • 1992年,餘秋雨寫23封信「裸辭」去找西北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其中,他的作品《文化苦旅》銷量突破了150萬冊,而且餘秋雨憑自己一人創造了中國當代散文作品的銷售奇蹟。余光中曾這樣評價到餘秋雨「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全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歸來變成「餘作家」1992年,餘秋雨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當時的他才46歲,正是一個男人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當時的背景強大到所有人都對他眾望所歸。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也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這句頂級的評價,足以證明餘秋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最年輕大學校長的「裸辭」窮遊1991,餘秋雨先生還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是全國最年輕的一位大學校長,同時坐擁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十幾個榮譽稱號,出版了許多文學著作,可以說是達到了文化教育界的巔峰。
  • 29年前中國最年輕大學校長裸辭!46歲娶小16歲美女,被罵無恥文人
    要談《文化苦旅》怎麼都繞不開餘秋雨這個人餘秋雨的文化水平到底怎麼樣,這是學術界應該討論的問題,老顧認為,我們應該討論的,就是他的作品到底給我們帶了什麼,這才是作為讀者最應該關注的。29年前裸辭,只身前往陽關餘秋雨在文學上是一個願意去付出的人,在34歲的時候,餘秋雨憑藉著深厚的文學造詣和功底,經過幾個前輩的推薦,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42歲的時候,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也是中國最年輕的校長!
  • 29年前,46歲的餘秋雨辭職23次,去尋「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1991年,餘秋雨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他是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同時,他的學術著作《世界戲劇學》和《中國戲劇史》等獲獎無數,他還是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等,總之就是榮譽稱號無數,名利雙收,在外人看來絕對是人生頂峰。然而就在別人的豔羨中,餘秋雨卻遞交了辭職報告!這樣的人才,自然不可能輕易讓他辭職。
  • 46歲餘秋雨辭職23次,去西北找「陽關」,賈平凹:這人才難得
    在當代文壇,餘秋雨先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曾經有人調侃金庸先生說:「你們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 餘秋雨:39歲提拔教授,45歲辭職遊歷,60歲版稅1400萬,力壓韓寒
    出於對《文化苦旅》的喜歡,我專門在圖書館尋找關於餘秋雨的資料,沒想到餘秋雨的一生,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39歲被多名教授聯名推薦,未擔任過副教授,直接轉成了正教授,成為1985年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僅工作一年,便被任命為上海戲劇學院校長,成為中國最年輕校長,教學6年,為了心中對於文化的渴求,放棄了升任省部級職位的職務的機會,1991年孤身一人前往西北大漠,尋找中華文化之根,45歲遊歷西北,最終寫成了影響巨大的
  • 為了文化苦旅,餘秋雨辭職23次才獲批,只為尋找中華文化的輝煌
    在任職過程中,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23次提出辭職,只為穿越百年苦難,尋找千年輝煌。《文化苦旅》之所以轟動,是因為他所尋找的每一個廢墟裡都埋藏著輝煌,餘秋雨點燃了中國讀者內心廢墟裡的火。也就是在那一刻,餘秋雨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要成為一個向讀者和世界,講述中華文化的人。中華文明能夠一直活到今天,儘管問題很多,跌跌絆絆,但它一定有內在的動力與原因。主張文化保護要理性對待作為一個為了中國文化辭職23次的人,餘秋雨想告訴讀者:文化上的保護主義需要理性對待。
  • 餘秋雨是不是偽君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是鶴立雞群的大師
    前些年網上有不少批評餘秋雨的人,說他偽君子,汶川地震詐捐,還有文革餘孽這些事。對於有些事我不是太了解, 但是詐捐確實屬於謠言,因為三所秋雨圖書館都已經落成了,並且我覺得捐書和捐設備要比直接捐錢要好。對於其它的批評大家可以有啥看法,知道的也可以還他清白。
  • 餘秋雨的散文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和白先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那麼說起當代的文學大家,餘秋雨是繞不過去,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他的作品,他的散文都是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個人認為是可以傳世,相信再過幾百年之後,人們依舊還是會讀他的作品。他的小說儘管不出名,一部長篇《冰河》毀譽參半,但是散文卻是真正大家手筆,無論是早期的《文學苦旅》,以及後來的《山居筆記》,那都是經典之作,裡面的每一篇散文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人們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認為他離了一次婚,娶比自己小的老婆,於是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是帶著個人情緒,完全沒有從作品出發。
  • 金文明出書「炮轟」餘秋雨,糾正其散文偏誤126處,餘:找茬來的
    回想起這段經歷,金文明表示,餘秋雨無疑不喜歡他的這一類「考辨」。不過因為工作的特殊性,金文明曾給很多大學者大作家的文字「提過醒兒」,包括劉大傑,錢鍾書,王蒙、李國文等作家……但是還沒有遇見過餘秋雨這種「拒諫」的。對於餘秋雨的「計較」,金文明還是比較失望。金文明的意見雖然沒有得到餘秋雨的重視,但是卻率先在讀者群裡得到了響應。
  • 餘秋雨的「問題散文」令人關注
    及至90年代,餘秋雨的散文,無論是《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還是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全力推出的散文新作《霜冷長河》,不但成為文化界、讀書界關注的熱點,而且成為廣大知識分子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文學創作、出版閱讀都疲軟的態勢下,餘秋雨的散文「獨領風騷」已近10年,究竟緣何如此?我以為是「問題散文」使然。餘秋雨的散文選題集中在大量的古今問題上。
  • 中國著名散文家餘秋雨丨——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餘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散文家。一九六六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一九八零年陸續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一九八五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一九八六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一九八七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的榮譽稱號。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可是從上個世紀九零年代起,有那麼一個人,由於才華橫溢而聞名文壇,風靡一時,成了文壇最耀眼的新星,成了華語界最受歡迎的作家,卻因如此所謂的「話題」,一次次落入輿論的漩渦,近三十年來,不斷被嘲諷、被誤解、被喜聞樂見的人如芝蘭,厭之者如鮑肆,爭論不休,毀譽參半。餘秋雨先生這位是著名作家餘秋雨。作為一位曾經掀起文壇閱讀熱潮的作家、散文家,餘秋雨的水平究竟如何?
  • 餘秋雨簡介
    餘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谿)。1968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當時正逢浩劫,受盡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農場勞動。學校複課後又參加過教材編寫,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 當代文壇散文「八大家」,餘秋雨居榜首,余光中、賈平凹入列!
    而這個榜單上,有很多耳熟能詳的散文作家。冰心、季羨林、汪曾祺、余光中、餘秋雨、賈平凹、林清玄、劉亮程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餘秋雨 開一代風氣之先在當代中國文壇,不管是從知名度、作品發行量、讀者群體還是各種評選榜單,在散文領域,餘秋雨毫無疑問是名氣最響、影響力最大的一位。
  • 餘秋雨:或許人一生可以愛很多次
    對於愛情,餘秋雨曾在散文《我在等你》中寫到:"或許人一生可以愛很多次,然而總有一個人,可以讓我們笑得最燦爛,哭得最透徹,想得最深切"短短幾句,道出了他的愛情觀。23歲的李紅,有自己理想和抱負,她一心一意只想學表演。於是在那一年,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但因為父母不是無產階級,她受到了影響,沒能如願考上這所學校。但當時擔任招聘老師的餘秋雨,卻對年輕的李紅一見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