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餘秋雨是文化人,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反對。他寫了很多篇被稱為文化大散文的文章,出版了很多關於文化研究的書籍,他不僅在國內做了許多文化方面的演講、發表了許多文章,還多次到聯合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機構發表演說。他曾在北京大學講學,專門講中國文化。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招收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18年將博士生課程《中國文化必修課》在蜻蜓FM上向公眾開放,有6000多萬人收聽。他自己也提出了他認為是最短也是最好的文化定義。因此,我們說餘秋雨是文化人。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文化人餘秋雨。
一、學出來的文化人
(一)從幼功來
代人寫書信。餘秋雨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大家閨秀,在家鄉辦起了識字掃盲班,鄉親們便常來找她代寫書信。待餘秋雨長大識字後,母親便常叫他代鄉親們記工分、代人讀信寫信,鍛鍊了他數學、誦讀、寫作能力。這對他來說,有三個作用:一是更加自信。這為他這個浙江鄉村的孩子高分考入上海初中,在中學時獲得作文競賽第一名、數學競賽大獎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形成了他的表達觀。小時候幫助識字不多的鄉親讀信寫信的經歷,培養了他的表達觀。他明白,只有所表達的東西讓人明白才是有效表達,他的文章和演講,老少三代都可共讀,這是一個作家成功的秘訣。三是鍛鍊了演講能力。他的演講能力很強,常常脫稿演講。沒有一個人天生會演講,這或許與他當時每天晚上代人讀信的誦讀鍛鍊有很大的關係。
每天兩篇小楷。餘秋雨的小學老師也對他影響很大。他從小喜歡看書,但是鄉村學校的圖書館很小,老師就規定他每天寫兩篇小楷字,才能借書看。小時候的這個習慣,使他有了很深厚的書法功底。他的毛筆字寫得非常好,他出版的書,有很多書名就是他自己題寫的;2017年5月至6月,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秋雨翰墨展」,這個書法展覽受到中國文聯主席兼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的高度讚譽。
(二)從兩次山居來
餘秋雨有兩次十分重要的山居生活。這兩次都是對古代文化的補課,這兩次補課讓研究戲劇文學的他脫胎換骨成為文化學者。
第一次,奉化縣大橋鎮半山老樓中正圖書館。1976年,餘秋雨在中學老師盛鍾鍵的幫助下,被迫來到浙江奉化縣大橋鎮半山老樓避難。這個老樓,叫中正圖書館,這是1930年代蔣介石為蔣經國準備的圖書館。不過據說蔣經國一天也沒有在圖書室呆過,卻因緣際會被餘秋雨碰上。在圖書室裡,餘秋雨準確地說出了《四部叢刊》(商務印書館1930年)和《四部備要》(中華書局1936年)的出版年份、出版書局,令看樓的老人刮目相看,允許他在樓上看書。他在《吾家小史》中這樣寫道:「這些書,我以前都見過,大一點的圖書館都有,否則我哪能隨口說出它們的版本?只不過,所有的圖書館都在城裡,沒有這裡的安靜。在這裡讀書不僅沒有幹擾,而且也不存任何功利,只讓自己的心毫無障礙地與書中的古人對唔。這種情景,我沒有遇到過,這些書也沒有遇到過。沒有功利,卻有動力。」
第二次,香港中文大學半山上的曙光樓。上世紀90年代初,餘秋雨利用到香港中文大學講學的機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貪婪補課。這時候的餘秋雨,已經是近50歲的資深教授了,是什麼樣的書籍和資料讓他這樣如饑似渴?原來,這些資料的撰寫者,都是在海外的高水平專家學者,「他們在海外將充裕的時間投入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引入了國際學術標準,在科學性、宏觀性上遠超乾嘉學派的考據水平」。在這裡,餘秋雨寫成了《山居筆記》。
(三)從戲劇來
我們說餘秋雨的起點是戲劇,應該不會錯。他大學學的是戲劇文學,也在1978—1985年,用7年的時間研究中國戲曲、西方戲劇,從事戲劇理論研究和教學,相繼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觀眾心理學》《藝術創造學》等學術著作。戲劇,是餘秋雨「一通百通讀書法」的「一通」。在《行者無疆》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出,餘秋雨對西方歷史、西方文化的研究,都是從戲劇出發的,至少戲劇影響的痕跡很重。
(四)從哲學來
讀餘秋雨,我時常會感到生命的搏動。在論述書法藝術史的《書法縱論》(《極端之美》)中,更是把是否具備生命搏動跡象作為衡量書法品級高低的一個極端重要的尺碼。可以說,飽含生命脈動,是餘秋雨散文成功的一個重要特質。是什麼讓他有這樣的生命意識,特別關注生命的脈動呢?無疑,是哲學,關乎個體生命的哲學。
他在《吾家小史》中說,是西方30多位生命哲學家,康德、榮格、薩特、克爾凱郭爾、尼採,令他脫胎換骨,擁有了一雙哲學慧眼。就是研究人類生命意識的哲學,注重個體生命張揚的哲學,給了他這樣一雙慧眼,給了他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運用哲學,餘秋雨撬開了厚厚的盔甲,激起了藝術作品飽含的生命脈動,點化了巖石般深沉的古蹟,喚醒了文化的記憶,「古人便從理念中釋放出來重新成為活人」,並通過優美的文字感染了讀者。
二、走出來的文化人
1991年7月辭職以後,餘秋雨放棄了優渥的生活,走出書齋。正是這個義無反顧的決定,使他完成了鳳凰涅槃的轉身,成就了現在的文化人餘秋雨。
(一)餘秋雨的走與其他文人遊玩的不同之處
餘秋雨有一個現場文化觀: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場,只相信廢墟遺蹟,只相信親自到達。三毛也喜歡到處走,毛姆甚至被譽為「世界旅行家」「世界公民」,餘秋雨的老鄉「山水詩人」謝靈運也行走在山水間。他們看到的,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感受到的是遊覽風景的心情,而餘秋雨注重的是留存在自然中的歷史遺蹟。
(二)餘秋雨的遍訪遺址經歷
從甘肅敦煌陽關開始,餘秋雨開啟了「文化苦旅」的徵程,現場考察中國文化的遺址,寫成《文化苦旅》一書。
因《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取得的成功,引來鳳凰衛視的合作。於是在1999年9月至12月,受鳳凰衛視之邀,到北非、中東、南亞等10個國家和地區訪問重大人類文明遺址。一路上,他看到了這些古時輝煌文明的凋零和衰敗,也通過鳳凰衛視的訪談節目、14家華文報紙的連載,對當代世界文明作出全新的思考和緊迫提醒,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後來結集出版《千年一嘆》。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餘秋雨繼續與鳳凰衛視合作,到歐洲26國96座城市採訪,結集為《行者無疆》。
(三)遍訪文明文化遺址促進了思考
《文化苦旅》是遍訪中華大地文明遺址的成果。「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千年一嘆》走過的是曾經戰火紛飛之地、古代文明輝煌現在沒落的地方。而在《行者無疆》中,他是行走在經濟發達、現代文化繁榮的歐洲。在這種對比中,餘秋雨看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長盛不衰的優點,也看到了中華文明的不足之處,尚需改進之處。
三、碰撞出來的文化人
我們在看餘秋雨的文化經歷時,發現他與一般文人不同的一個特點,就是喜歡到處講。這個講,不僅是他文化觀念的傳播,也是他文化觀念成熟的催化劑。
(一)對話
1998年6月,餘秋雨參加新加坡「跨世紀文化對話」論壇,發表演講《第四座橋》。2004年3月參加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的設計、研討和審核。2010年5月,聯合國發布第一份以文化為主題的世界報告,發布儀式上,教科文衛總幹事博科娃女士與餘秋雨進行對話。餘秋雨在對話中發言的標題為《駁文明衝突論》。
(二)演講
到聯合國兩次演講:第一次,2005年7月,在聯合國「世界文化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利瑪竇的結論》;第二次, 2013年10月,到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中華文化為何長壽?》。
到美國兩次演講:第一次,2005年4月,受邀到美國巡迴演講,在4所大學、2家協會和1個圖書館發表演講:第二次,2013年10月,在紐約大學演講《中國文脈簡述》。
到中國臺灣四次演講:餘秋雨在中國臺灣有很大的影響力,他的書在中國臺灣獲得許多獎項,他有好幾本書是先在臺灣出版後來才在大陸出版的。從1991年起,他受到白先勇、林懷民、星雲大師等人的邀請,先後四次到臺灣各城市巡迴演講。
在內地大學演講:從1992年開始,他到各地遊覽名山遺蹟的時候,就會找出以前邀請他去講學的邀請函,去發表演講,再去心儀的地方踏訪。
(三)到電視臺做節目
除與香港鳳凰衛視合作的文化訪談節目之外,2006年,在香港鳳凰衛視開設「秋雨時分」欄目,暢談中華文化的優勢和弱勢;2003年以來,連續三屆擔任中央電視臺「青年歌手大賽」綜合素質評委。
(四)講學
1992年開始,先後被復旦、同濟等大學聘為榮譽教授或兼職教授。
2010年4月,出任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2005—2008年,在香港浸會大學任「健全人格教育奠基教授」,每年在香港工作不少於半年。
2009年或2010年,北大講學一年,《中華文化四十八堂課》。
2012年10月,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秋雨書院」,招收中國文化史專業、中國藝術史專業的博士生。
……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看,每一次準備,每一次演講,都是一次深入地思考。因此,在一次次演講中,餘秋雨對文化的思考逐步成熟,對文化的定義逐步豐滿、規整。
總體來說,餘秋雨是一個文化人,是一個傳統文化深厚也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人,是一個理論和實踐並重的文化人,是一個能說會寫的文化人,是一個既注重書本學習也注重現場到達的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