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稱餘秋雨「冒充文人」,餘秋雨冷靜回應: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2021-01-08 網文新世界

人不被非議是不真實的,非議就如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長。——餘秋雨

或許一個人不出名,最終什麼事情都沒有,但是一旦有了點名氣,雖然值得很多人尊敬,但終有少數人挑這個人的毛病。

這句話無論放在哪一行哪一業,都是可行的。娛樂圈適用,文學界同樣適用。

在餘秋雨還不是一名文學家,只是一位在鄉間進行農業勞動的普通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指出他的不足。

不管他在進行農業勞動的時候有沒有偷懶,進行鋤草的時候有沒有把草拔乾淨,都與別人沒有多大的關係。

還是在之後因為他的幸運,他發揮了他文字的特長,在文學創作領域發揮了極大的價值。

這個時候他開始嶄露頭角,大大小小的榮譽鋪天蓋地向他襲來,他不驕不躁,選擇冷靜地做著自己的文化苦旅。

他拒絕一切的職位與光環,獨自一人前往荒涼的大西北去做一些對於文化來說真正有用的東西。

因為,他一直以來都敢於吃苦,而且有著對文字獨特的敏銳性,因此他的著作《文化苦旅》出爐之後,名聲大噪。

這部著作,所要體現的並不是文化的一場艱難的旅行,更多的還是他在這次艱難旅行當中的感受。

他受到了認可,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與此同時他也受到了質疑。

王朔就是質疑餘秋雨當中的一個人。

王朔算是有名的質疑者了,他質疑過文學界大大小小的作家,以至於許多作家在面對他的質疑時,都不知道怎麼回應才好。

很不幸運的是,餘秋雨也受到了王朔的質疑。

王朔認為餘秋雨寫的遊記並不怎麼樣,他的文字不夠純粹,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在「冒充文人」。

評價一個作家是在「冒充文人」,可以說是一件相當諷刺的事情了,雖然不知道王朔為何這麼說,但是關於這一個說法還是有很多人並不認可的。

無論是戲劇還是散文,餘秋雨都為他們的發展做出了無法忽視的推動,關於他的貢獻,已經早已超出文化人的範疇了,但是評價他「冒充文人」,未免有失公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王朔是小說家,但是他並不是純粹的文化人,他自己都不承認自己是作家。畢竟,在他生活最艱難的時刻,文學是他唯一的經濟來源,不過他比較幸運,後來當編劇當導演,哪裡還有文化人的影子呢?

不過,面對這樣的質疑,餘秋雨並沒有做出多麼大的辯解,或許對於他而言根本沒有必要。

他只是表現得相當的冷靜,就好像從來沒有在意過這樣一件事情似的。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不得不回應了八個字。

原句是: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想必餘秋雨想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相關焦點

  • 45歲餘秋雨「裸辭」,跑去大西北找陽關,老農:陽關是啥?
    金庸先生聽了,笑著回答說:「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余光中先生也曾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除了餘秋雨。」這句頂級的評價,足以證明餘秋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一次,餘秋雨先生帶著自己唯一的一件行李——破棉襖,來到了大西北的黃土高坡,他想體驗一下王維當年「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之感。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問遍了當地農民,也沒有一個人知道陽關到底在哪裡,多方打聽之後,餘秋雨才知道,陽關就是沙漠中的一個破土墩子。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
    王朔的評價十分刺耳,金庸卻說他堪比魯迅著名的作家王朔就認為餘秋雨的作品不入流,對餘秋雨也多有揶揄,甚至說他冒充文人,並且說只寫散文,不寫小說,算不上作家。說句半調侃半真實的話,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知識界,四分五裂,大概只有在兩件事上還存有共識:一,好好掙錢;二,抵制餘秋雨。這當然都是不正常到有點扭曲的文化生態。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反駁的聲音在解釋原因說,文化界人士們對餘秋雨老師的群起而攻之,是由於「文人相輕」,是因為「由妒生恨」。
  • 餘秋雨:1800多篇黑稿誹謗他,他都沒有回擊,十二年後才知其高明
    餘秋雨作為知名人物自然是受到了牽連,他被捲入「石一歌」事件,大量的黑稿充斥耳目。根據楊長勳教授不完全統計,當時誹謗餘秋雨的黑稿高達1800多篇,《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這種類型的黑稿嚴重影響了餘秋雨的個人形象,甚至都有點上升至人身攻擊的地步了。
  • 王朔評餘秋雨:寫點遊記,那叫作家嗎?一個小說沒寫過,不入流
    王朔和與餘秋雨,都是當代文壇鼎鼎大名的人物。在筆者看來,兩人的文風相差挺大,按理說不應該有競爭關係。但不知為何,兩人卻成了多年的老對頭。在一次訪談中,王朔先生談到了餘秋雨,他說,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傳統文化的瓊瑤,他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
  • 餘秋雨談"離婚"謠言:是幾個上海文人製造出來的
    餘秋雨:我對人生沒有計劃,不肯定未來還會不會寫,可能不寫了吧。寫小說沒遇到什麼困難,比較困難的是寫劇本。因為寫劇本時時需要考慮舞臺呈現、整體合成、劇場氣氛。我為妻子寫過好幾部戲,深知其中甘苦。「離婚」之類的謊言,是幾個婚姻破產的上海文人製造出來的,藉以自我安慰。算來算去,總共也只有三個人,而且都是我以前幫助過的人。他們為什麼忘恩負義?因為他們延續了上海市井痞子的信條:「向惡人吐口水,不敢;向好人吐口水,有派;向恩人吐口水,最牛。」  北青報:「人紅是非多」,這些年來,圍繞您也難免陷入一些是非中,對此,您如何應對,是否後悔自己這麼「紅」?
  • 餘秋雨推出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
    2017年,時年71歲的餘秋雨出版了《泥步修行》,該書被宣稱為他的「封筆之作」。兩年之後,餘秋雨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日前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一向以歷史文化大散文見長,下筆動輒萬言的餘秋雨,在古稀之年一反常態首度嘗試「短文體」,對此餘秋雨表示,這是考慮到當代讀者極其有限的閱讀時間。
  • 餘秋雨前妻李紅:離開餘秋雨的日子
    李紅提到餘秋雨時,總是調皮地稱他為「餘某人」,也許是出自上海女人特有的細心,或者是曾經滄海的一個小小的調侃。李紅的漂亮不是嬌媚、優雅的那種,而是熱情、亮麗、自信而又透明的。未成女明星,卻與餘秋雨步入戀愛季節少女時代的李紅,是一個無憂無慮的乖乖女,天真又活潑,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寵愛。在中學教英語的父親和當醫生的母親為她和弟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的環境。
  • 餘秋雨生命中的兩個女人,誰才是他的最愛?陳丹青:「無恥文人」
    每個男人一生都有一個白玫瑰和一個紅玫瑰,深愛過兩個女人的餘秋雨真的是非常幸運了,當然也有人說他這不是幸運,是「渣」。李紅相伴餘秋雨14年之久,但卻抵不過新歡的片刻溫存,沒辦法,離婚成了她唯一的選擇,最終李紅獨自承受淚水給女兒一個家,成全了餘秋雨和馬蘭。餘秋雨愛她嗎?
  • 餘秋雨,一代文化群寵,咋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王朔:餘秋雨冒充文化人,根本不入流所以,你們看到「大師」,而我看到的,是一位衣著光鮮的「病人」,一個「餘」字編號的悲劇文化人。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反撥的聲音在解釋原因說,文化界人士們對餘秋雨老師的群起而攻之,是由於「文人相輕」,是因為「由妒生恨」。餘先生自己就很委屈,「餘秋雨這仨字,成了這片土地上啥樣的閒夫走卒都能過來咬一口、啄幾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訣」。倘若大家還願意是誠實的,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人斷然否認這種輿況的存在吧。
  • 餘秋雨:從《文化苦旅》到《中國文化課》
    導讀餘秋雨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文人,從2000年以來,他就遭受著不斷的誹謗。從書籍史實錯誤,到圖書館詐捐,不一而足。絕大多數誹謗都在事後進行了或官方或個人的澄清和闢謠,但公眾往往熱衷於爆料,對真相卻少了幾分關心。
  • 餘秋雨:《借我一生》
    這本書是餘秋雨的自傳,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是從餘秋雨的父親在醫院去世講起的,從父親入手寫到了自己的母親、祖父、祖母、外公、外婆。
  • 夜讀餘秋雨的《文明的碎片》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人民網首屆「黨政領導幹部書評大賽」74號參賽作品 作品名稱:夜讀餘秋雨的《文明的碎片》作者:曹友竹作者單位、職務:中共吉林市委辦公廳請允許我向你描述一本書的封面,粗獷金黃的沙漠,高昂倔強地挺立起一座座斷碑殘碣,黑色的影子暗示歷史和文化對現實的輻射
  • 餘秋雨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陳丹青的看法,不及老梁一針見血
    說起餘秋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學生時代應該也都讀過他的作品,作為散文大家,在文壇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不過對於餘秋雨的評價褒貶不一,網絡輿論對於餘秋雨也不是很友好。每一個身處網際網路時代,很難看到真相,對於餘秋雨的真面目也是模稜兩可。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因此,我們說餘秋雨是文化人。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文化人餘秋雨。一、學出來的文化人(一)從幼功來代人寫書信。餘秋雨的母親是讀過書的大家閨秀,在家鄉辦起了識字掃盲班,鄉親們便常來找她代寫書信。待餘秋雨長大識字後,母親便常叫他代鄉親們記工分、代人讀信寫信,鍛鍊了他數學、誦讀、寫作能力。這對他來說,有三個作用:一是更加自信。這為他這個浙江鄉村的孩子高分考入上海初中,在中學時獲得作文競賽第一名、數學競賽大獎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形成了他的表達觀。小時候幫助識字不多的鄉親讀信寫信的經歷,培養了他的表達觀。
  • 餘秋雨的「問題散文」令人關注
    及至90年代,餘秋雨的散文,無論是《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還是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全力推出的散文新作《霜冷長河》,不但成為文化界、讀書界關注的熱點,而且成為廣大知識分子乃至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在文學創作、出版閱讀都疲軟的態勢下,餘秋雨的散文「獨領風騷」已近10年,究竟緣何如此?我以為是「問題散文」使然。餘秋雨的散文選題集中在大量的古今問題上。
  • 餘秋雨陳丹青二人齊名,為何陳非但不欣賞,還有些看不起?原因有三
    為何被眾人如此稱讚的文壇精英人物餘秋雨,陳丹青卻對他如此嗤之以鼻?有人說,當今中國社會領域中有三個領軍人物:餘秋雨是、陳丹青和於丹。由此可以看出餘秋雨和陳丹青的地位都比較高,但是陳丹青卻不像其他人一樣對餘秋雨是一種互相欣賞的態度,反而有些看不起。
  • 餘秋雨水平如何?《文化苦旅》暢銷30年,出版千萬冊,至今不衰
    但餘秋雨放不下的是內心的中國文化情結,他丟不下中國文化的根,所以逆勢而動,逆流而行,去無人涉足處探索,去無人問津去叩問,在方向上與時流迥然相異,具有開拓性和獨創性。二是題材開創的獨特性。餘秋雨之前,散文通常分為四類: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
  • 評測餘秋雨《空島》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今天的評測。跑路了。身為男主角的岑乙,覺得自己有責任找回趙南。於是他也上路去找。得了,就這麼個故事吧。我感覺我都快劇透完了……說說這本書的看點吧。首先,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看點,就是餘秋雨寫的。正如前面所說,以散文和擔任歌手大賽評委屢屢犯錯聞名的餘秋雨,是一個當下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
  • 餘秋雨認為中國文化是這樣的
    不過,他並沒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描寫泉水的情狀,而是先說了自己是如何在沙山上攀登的,正當讀者隨著餘秋雨的步伐,歷盡千辛萬苦,登上沙山之後,眼前所看見的那樣一彎泉水,又是足以令人震顫的。「水面之下,飄動著叢叢水草,使水色綠得更濃。竟有三隻玄身水鴨,輕浮其上,帶出兩翼長長的波紋。真不知它們如何飛越萬裡關山,找到這兒。水邊有樹,不少已虯根曲繞,該有數百歲高齡。總之,一切清泉靜池所應該有的,這兒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