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被非議是不真實的,非議就如人的影子,人越高,影子就越長。——餘秋雨
或許一個人不出名,最終什麼事情都沒有,但是一旦有了點名氣,雖然值得很多人尊敬,但終有少數人挑這個人的毛病。
這句話無論放在哪一行哪一業,都是可行的。娛樂圈適用,文學界同樣適用。
在餘秋雨還不是一名文學家,只是一位在鄉間進行農業勞動的普通人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也沒有人指出他的不足。
不管他在進行農業勞動的時候有沒有偷懶,進行鋤草的時候有沒有把草拔乾淨,都與別人沒有多大的關係。
還是在之後因為他的幸運,他發揮了他文字的特長,在文學創作領域發揮了極大的價值。
這個時候他開始嶄露頭角,大大小小的榮譽鋪天蓋地向他襲來,他不驕不躁,選擇冷靜地做著自己的文化苦旅。
他拒絕一切的職位與光環,獨自一人前往荒涼的大西北去做一些對於文化來說真正有用的東西。
因為,他一直以來都敢於吃苦,而且有著對文字獨特的敏銳性,因此他的著作《文化苦旅》出爐之後,名聲大噪。
這部著作,所要體現的並不是文化的一場艱難的旅行,更多的還是他在這次艱難旅行當中的感受。
他受到了認可,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與此同時他也受到了質疑。
王朔就是質疑餘秋雨當中的一個人。
王朔算是有名的質疑者了,他質疑過文學界大大小小的作家,以至於許多作家在面對他的質疑時,都不知道怎麼回應才好。
很不幸運的是,餘秋雨也受到了王朔的質疑。
王朔認為餘秋雨寫的遊記並不怎麼樣,他的文字不夠純粹,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在「冒充文人」。
評價一個作家是在「冒充文人」,可以說是一件相當諷刺的事情了,雖然不知道王朔為何這麼說,但是關於這一個說法還是有很多人並不認可的。
無論是戲劇還是散文,餘秋雨都為他們的發展做出了無法忽視的推動,關於他的貢獻,已經早已超出文化人的範疇了,但是評價他「冒充文人」,未免有失公允。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王朔是小說家,但是他並不是純粹的文化人,他自己都不承認自己是作家。畢竟,在他生活最艱難的時刻,文學是他唯一的經濟來源,不過他比較幸運,後來當編劇當導演,哪裡還有文化人的影子呢?
不過,面對這樣的質疑,餘秋雨並沒有做出多麼大的辯解,或許對於他而言根本沒有必要。
他只是表現得相當的冷靜,就好像從來沒有在意過這樣一件事情似的。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不得不回應了八個字。
原句是:馬行千裡,不洗塵沙。
想必餘秋雨想要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