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一代文化群寵,咋就墮為同行公敵?韓寒:這人太油頭粉面

2020-12-18 老隱隱於宅

滬上餘秋雨大師,是漂亮可兒,也是成功人士,席豐履厚,出權入貴,可謂風光無兩。但是,我一直視他為病人,更當他是時代的可悲人物。

餘秋雨,1946年生人,浙江餘姚人

所謂可悲,不一定是遇事悲慘,更多指的是身心被一種巨大力量所左右、所籠罩、所裹挾,成為一團矛盾,苦痛掙扎。它實是一種精神膠著,是一場理智與慾念相持不下的自我搏鬥,是似永無法解脫的生命狀態。

過去民國學者顧隨論悲劇,說人性悲劇不外兩種:一種命運的悲劇,比如李廣,是真好漢,是真將才,是足以靠本事封侯的,可他運數不濟,只能含冤謝幕;還有一種,是性格的悲劇,典型如項羽,剛愎自用自恃聰明,他的失敗主要是由性格決定的。

韓寒:餘秋雨這人怎這麼油頭粉面的啊

雖然在當下,餘老師是廣大教化主一般的大腕,在書籍中、在講堂裡、在電視上,妙音說法,舌燦蓮花,教導眾生,苦口婆心,顯得既聰明,又精明,還很高明,實屬社會活動家中頂尖的「三明治」。可每看到他,我總會不自禁不禮貌地恍惚起來:這個人在教大家誠心正意之前,是否需要先面對自己的內心?

因為,在我看來,餘秋雨先生自身,就是這個時代文化悲劇人物的標本,而他所有的「不幸」,都源自於他性格上的失調與精神上的分裂。他似是天生的「表演性人格」,長袖善舞一輩子,才情一輩子,其實最缺一個"真"字,成功在此,可也。

「餘秋雨大師工作室」

在如今大陸知識圈,他與範曾先生,是碩果僅存的、有官方認證的兩位「大師」。沒有人敢輕易否認他們的絕大才華,可也恰是他們倆位,最不見容於文化界同行,說句冒犯不倫的比擬,宛然淪為那個圈子的嶽不群掌門,名利自然也是雙收了,可也幾乎千夫所指,為同行所不齒。

也因此,他們呢,一方面呶呶不休地自辯,另一方面,也只能無奈地「走下神壇」,轉向大眾,洋洋侃侃,去獲取他們想要獲取的。錯謬在於:他的言行,他的身心,他的裡外,確實是呈現某種分裂,才華跟弱點同樣驚駭醒目。這種錯謬,既把他帶到了最好的地方,也同時將他扔進了最糟的境遇。

王朔:餘秋雨冒充文化人,根本不入流

所以,你們看到「大師」,而我看到的,是一位衣著光鮮的「病人」,一個「餘」字編號的悲劇文化人。我說下這些話,並無絲毫的嘲弄之意,也全無憤懣之緒,更多是一種"若得其情,哀矜勿喜」的心情。

說句半調侃半真實的話,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知識界,四分五裂,大概只有在兩件事上還存有共識:一,好好掙錢;二,抵制餘秋雨。

與第二任妻子馬蘭—小16歲的黃梅戲名角

這當然都是不正常到有點扭曲的文化生態。因此,一直以來,有一種反撥的聲音在解釋原因說,文化界人士們對餘秋雨老師的群起而攻之,是由於「文人相輕」,是因為「由妒生恨」。餘先生自己就很委屈,「餘秋雨這仨字,成了這片土地上啥樣的閒夫走卒都能過來咬一口、啄幾嘴、又能以此度日的三字訣」。

倘若大家還願意是誠實的,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人斷然否認這種輿況的存在吧。因為顯然,任何公眾人物,不管你是阿貓阿狗,還是大師龍象,都無法讓所有人滿意,讓所有人歡喜,毀譽參半,動輒得咎,大體是他們共同處境。「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這話早已有之,實例不勝枚舉。

我想,這是一個世情常識與最普遍現象吧。餘老師又不是金剛不壞,再怎麼風度翩翩,再如何高級名士範,再咋樣八面玲瓏,也尚未得登天梯獲頒免死金牌,自然不可能置身爭議之外,在數十年的螢光強燈下,在不斷翻騰的輿論漩渦中毫髮無損,時時刻刻聖潔如海上白蓮花。

圖:一直自比屈原、蘇軾,認為同為「偉大人物」,卻備承攻擊

但是,倘若僅僅只是從這兩方面下斷論,又顯然把中國文化界同仁推想得過分愚蠢,更把他們這個群體猜度的過度團結了。很顯然,「文人相輕」,只會是某一個、某一群人,尤其是那些地位更為卑微的人因心態不平衡,才會對他生出敵視之意,而不可能是知識界整體性地排斥,乃至狙擊。

說是「由嫉生恨」,肯定是更站不住腳的——比如,余光中早先是何等推崇他,多了解內情後就自悔孟浪;比如,韓寒說他是「偽」、「猥」、「痿」,是「油頭粉面」;比如,吳小如是眾所敬仰的學界前輩,直接說他是「不學無術之徒」;再比如,同為「群寵」的易中天、陳丹青、王朔等諸位名角,無論何時何地,一談及餘先生,儘是嘲諷揶揄。這些人,名望都不比他餘大師小,更無私人恩怨,如此直白,只是不屑、「看不慣」而已。

而且,要知道,文化界內論名論利、論曝光度,比餘先生更如魚得水的何止成百上千,除了另一位範姓大師,哪位還能榮膺這等被集體嫌棄的陣仗殊榮?況且還須明白,眼下可是「臭老九」們名聞利養的最紅利時期,對這些人來說,餘先生所賺取的那些老實話還真是蠅頭小利,我這種貧民窟廝混的噴子,都沒咋眼紅過,遑論那些駿馬般奔騰飛馳的圈中大佬?

曾影響一代人的名作《文化苦旅》

所以,餘大師在圈內,搞得這麼聲名狼藉,最大的原因,理應另有他說。否則就全然沒有道理。

我向來認為,貶斥餘秋雨大師,所排詆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人的類型」,特別是一種當代知識分子類型。

敞開說,餘先生在當代文化界,差不多是作為一種社會學中所謂的「類型人」存在的。而恰好,他這種類型,又喜歡無休止的現身說法,自然無形中不斷引發了他的同類極大的不舒服感,甚至是恐慌感。這才是他招來集體性反感的核心原因。

可以直言,餘先生的存在,像一塊生動活潑的、反面教材的、無遠弗屆的擎天柱式照妖鏡,總讓那些文化人群體,看見一種他們自己都極不願意成為的樣子。儘管,他們的身心,可能遠比他們的批判對象汙濁的多。

20多歲時的餘秋雨

這個道理,舉生活上的例子,就像我們現實中所常見的,良家婦女當然是極度厭惡妓女的,可妓女呢其實也尤其對同行咬牙切齒。何以故,因為她們都分別看到了自身鄙夷成為與拒絕成為的兩面。所以,餘先生成為,沒法說他是最惡劣的,只能哀其不幸,是木秀於林樹大招風,只能被伐薪燒木製廣而告之的標籤。

那麼,問題來了,倘若說餘先生是可作為類型意義存在的,那他在當下,到底代表著啥樣的「人格類型」呢?

我說,餘老師代表的是一種」文人無行」的「類型人」:動輒以道德儀範自誇,時刻以正人君子面目自炫,實際言行,虛詐又偽善、自大兼自憐、好名好利並汲汲諂媚權勢。

圖:深陷「詐捐門」爭議—在當年獲選「60年來口碑最差作家」徽號

其一,虛詐偽善超越常情。有人說你文章有些常識搞錯了,對的自然無妨執善固執,明顯錯了降尊紆貴」服善不矜」一下子行不行,佛祖法力無邊尚自認有「三不能」,你只是「大師」又非上帝,出點小誤並無損「學問大家」尊嚴對不對?錢大昕受戴東原質疑後致信感謝、胡適之被周汝昌挑錯欣為「孺子可教」,歷來不但沒人覺得他們名不副實,反倒意外成就卑己自牧的美談。 餘大師怎麼做呢,始於惱羞成怒,繼之強詞奪理,最後文過飾非,再後甚至自鳴得意。

陳丹青:「我和餘秋雨不是一類人」,「他太無恥了」

年輕時代,明明是寫作組一支好筆,在彼時在此時都不算啥了,連汙點都談不上,偏拒不承認,當事人朱永嘉朱維錚他們都現身指認了,還只是裝「王顧左右而言他」;發善心捐款自是慈悲心腸,紅口白牙說要捐建一所學校,稍後變成了30萬,再後變為了圖書館,再後兌成了3萬本書,最後連這些帶捐的書有沒落實都不明不白........餘先生太喜歡粉墨登臺做這類事了,也許演戲真的會上癮吧。

羅素說,「不真誠就是一種低劣」。如此前後不一,與矛盾悖謬之事,餘先生實在幹的過多了,概括其實就是一個「偽」字。也難怪陳丹青直接罵他「無恥」了。

近年來質疑餘秋雨的部分書籍

其二,自大又自戀使人發毛。我等南方小男人,多剛健不足,帶點「天然戀」,也是人之常情,加上讀了那麼幾本書,醜人多怪文人多情嘛,想來多能體諒。可是餘先生的自憐,系時之長、發掘之深入、表現之逆天、力道之充沛、滋味之酸勁,真的想到就一身雞皮疙瘩。

在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他都將自己裝扮成了中國文化的主角,哭天抹地、聲淚俱下,絮絮叨叨訴說受所有人迫害的「苦難」,宛然「受迫害幻想狂」。他說,他這麼完美潔白的文化大家、仁人君子、聖賢人物,結果被逼得家破人亡,簡直天理難容,而「中國文化」最使他感到「痛切」的,就是它「坐視縱容」大眾迫害他,煽情文字,比戲子抹淚更帶悲感。

圖:站在湖南株洲炎帝雕像下,背後的《炎帝頌》為餘手書

《文化苦旅》之後的餘老師,真是過分飄了。本來,人自信一點,自我感覺甚好無可厚非,可還沒有一位作家,像他這般,如此處處自我誇耀,誇張地顯示優越的。什麼「我的妻子被評上『亞洲最美麗的女人』」的得意、什麼「新碑文請誰來寫?據說好幾個地方還作了民眾投票,大家對我表示了極大的信任」的矯情假話;

什麼「我應邀書寫的名勝題額不計其數」的神吹、什麼年輕時在蔣家藏書閣中閉關3月通讀完《四部備要》《萬有文庫 》之類公然謊言,觸目即是,而一個老年版本的郭敬明也隨之躍然紙上。當年,看到這些地方,真無力吐槽,只能一句「臥槽」表白橫無際涯的仰慕之意。

圖:時刻不忘倡導知識分子精神與名利淡薄情操

其三,諂媚權勢至於讓人噁心。作為文化人,最標榜的,不過就是骨氣二字,這是他們所有信心和尊嚴的來源。所以對於權力,當然是人之所趨,但是總需要點遮掩,不要太露骨,吃相太難看。

餘先生之所以被他的同類如此厭惡,最大的理由還在此媚功,實在使人可哀又可憐可嘆。他實是得郭沫若式文人精神真傳的嫡系後輩,只可嘆在中國,這類文化犬儒實在太多太多了。

郭沫若的精神遺留?

比如「含淚」之事,毫不客氣地說,是出賣人倫與良知底線的。想人類有替死人宣讀遺囑的,有幫死人打抱不平的,有為死人燒香度亡的,但是還真沒見過竟然為了塗飾,說那些悲慘的死難者死得幸福的,這怎能不引起公憤呢?也正是這個「含淚」,讓我對他失去了最後一點尊敬之心。

他還有太多事情,諸如「首富門」、「婚姻案」、「高官門」、「故居門」、「私通美女」、「關閉博客」、「《借我一生》謊話連篇」等事件,都值得數落,只因多觸及時諱,有些也確實只是私德,不便細說,只宜沉默,也就不引申了。

只是,作為一枚初中時就受《文化苦旅》啟蒙的老讀者,我在心底仍保留對他一份謝意。作家木心,曾引畢卡索感慨說,「我們這個時代,最缺的是熱誠」,餘先生這等當代中國文化頭面人物,真不該不斷引發負面效應。真的,謹愿餘先生在名利大豐收之餘,最好能少演點爛戲,少湊些名利場,多寫點《笛聲何處》、《白髮蘇州》這樣的好文章。

當年,孔老師講君子之戒,「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何其正能量的三觀。聖人之言,沒有調侃,在我也是真心的告白。

相關焦點

  • 餘秋雨:39歲提拔教授,45歲辭職遊歷,60歲版稅1400萬,力壓韓寒
    餘秋雨的散文總是通過一種抒情議論的方式,將人、歷史、自然融為一體,將空間放在綿延千年的時間線上,給人一種歷史的宏大感,同時在他宏大的歷史背景中,融入自己對文化,對哲學,對生活的的深刻思考,導引讀者心騖八極、神遊萬仞,看到浮於生活表象所看不到的非常之景,尋味平常眼光所不 能抵達的深邃之境。
  • 麥田發"韓寒人造論" 質疑韓寒文章是別人"代筆"
    對於一個連英語都不順溜的17歲少年,這似乎不可能現場寫作,因此韓寒出名其實是「拼爹」的結果。麥田還說,《三重門》之後,路金波是韓寒背後的重要推手,讓韓寒在博客中不斷罵人,從「罵教育」到「罵文化」,再到「罵社會」,把韓寒包裝成為一個批判性的公共知識分子。麥田對韓寒博客做了統計,指出韓寒博客08年「突然轉型」,從罵陳凱歌、陸天明、餘秋雨等文化名人轉而批評社會時政話題。
  • 《洛克王國》一代神寵,淪落為「花瓶」,太羞恥了
    《洛克王國》一代神寵,淪落為「花瓶」,太羞恥了。在洛克王國中,大部分稀有寵物,都需要刷道具,才能夠兌換。而有一隻幽系神寵,曾經也非常強大,並且難以獲得,如今卻淪落為「「花瓶」,成了誰都打不過的弱寵,實在是太羞恥了。
  • 韓寒情史豐富別奇怪,是人都有七情六慾
    據網上爆料,2014年9月8日中秋節當晚,韓寒被狗仔拍到他開著車出現在上海虹橋機場,隨後,趙卓娜從機場步出。二人碰頭後舉止親密,韓寒還不忘用手機給女方拍照。隨後,趙卓娜上了韓寒的敞篷豪車座駕,二人直奔韓寒的寓所,一夜之後女方才在清晨匆匆離開。其實,這並不是他們今年第一次被拍到約會,8月2日的七夕節,趙卓娜就和韓寒一道在北京深夜吃飯,聚會結束之後兩人同樣是親密地雙雙離開。
  • 餘秋雨前妻李紅:離開餘秋雨的日子
    從小熱愛戲劇的她由於容貌、身材、語言的優勢,作為業餘演員被借調到上海市青年話劇團《年輕一代》劇組。那年,23歲的李紅雄心勃勃地去考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從1000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名列前茅。然而,世事難料,由於種種原因,她與上海戲劇學院失之交臂,但她的答卷卻被當時在上海戲劇學院任負責人的餘秋雨看見了。
  • 評測餘秋雨《空島》
    朋友們瞬間腦洞大開,提出了「懂事之前看蔣方舟,懂事之後看於丹」、「懂事之前看韓寒,懂事之後看馮唐」、「懂事之前看餘秋雨,懂事之後看易中天」之類的說法。同樣,這些說法都無法判斷是不是正確,但既然有這些說法,就說明以上提到的人,都是當下中國文化圈當中無法避免的存在。所以,當有朋友提出讓我評測餘秋雨的最新小說《空島》,我是無法拒絕的。
  • 韓寒欲起訴方舟子索賠10萬:韓寒事件全程回顧
    這是一場不該發生的筆戰(指方舟子和韓寒),雙方都把自己最壞的一面拿出來示人。方舟子和韓寒的智力不在一個水準,你不能讓一個七門功課不及格的人與福建省高考狀元比智商。你給方舟子更長的時間,他會讓讀者相信韓寒具有抄襲的可能性。這是智力優勢。方舟子並不了解一個高中水準、自學成才的作家如何想問題。前後矛盾並不代表韓寒在說謊。方舟子幹擾韓寒的思路,讓他文章出現無法克服的失常和混亂。
  • 很黃很大膽 韓寒博客連結日本AV女優網站(圖)
    韓寒博客回應指責,稱別拿下一代做道具。9日下午,網友「肖衡宇」在網易論壇發了篇聲討帖《有感於韓寒博客連結日本成人網站》,指責韓寒的行為太「囂張」,會危害未成年人。11日凌晨4點多,韓寒博客回應《別拿下一代做道具》,稱自己連結的只是一個日本AV女優的博客空間,斥有人「人格分裂」,老拿「下一代」當道具。
  • 油頭粉面A4腰,矯柔造作蘭花指
    他恨鐵不成鋼的說,都是媳婦把兒子給慣壞了,孩子都上大學了還只知道沒有原則和底線的寵著,慣著,縱容著。現在兒子男不男女不女的,每天洗臉要用洗面奶、爽膚水、要塗口紅、敷面膜、化妝、不洗頭不出門,不光是外表變得雌雄莫辨,就連性格和脾氣也越來越女性化了,我一看見兒子就糟心,都是跟電視上那些「小鮮肉」學的。
  • 餘秋雨:《借我一生》
    這本書是餘秋雨的自傳,是餘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這本書是從餘秋雨的父親在醫院去世講起的,從父親入手寫到了自己的母親、祖父、祖母、外公、外婆。
  • 韓寒在重慶開的餐廳人走茶涼?昔日的網紅店如今只令人唏噓不已
    導讀:韓寒在重慶開的餐廳人走茶涼?昔日的網紅店如今只令人唏噓不已韓寒作為一名80後活生生的標籤,自帶天才光環,有一大眾粉絲追隨,開的餐廳也自然備受關注。當初「很高興遇見你」在重慶開業時,不少粉絲排隊三個小時就為看看有趣的菜名。
  • 飛馳人生:韓寒新歌
    曾經在賽車界叱吒風雲、如今卻只能經營炒飯大排檔的賽車手張馳(沈騰飾)決定重返車壇挑戰年輕一代的天才。然而沒錢沒車沒隊友,甚至駕照都得重新考,這場笑料百出不斷被打臉的復出之路,還有更多哭笑不得的窘境在等待著這位過氣車神。
  • 餘秋雨:從《文化苦旅》到《中國文化課》
    餘秋雨在早年完成了《世界戲劇史》《觀眾心理學》《偉大作品的隱秘結構》等學術著作後,將視角轉向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陸續出版了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著作。今天我們對此進行大致梳理。《文化苦旅》1992年《文化苦旅》的出版,使餘秋雨在國內名聲大振。一篇篇散文,記錄了餘秋雨對中華文明的觀察與體會。
  • 餘秋雨在上海書城「雲直播」,帶青少年漫遊中華文化
    作為餘姚人,談及長江文明的代表者,餘秋雨表示,第一個值得被記憶的是屈原。作為中國詩歌的完整的創立者,屈原被認為是中國第一詩人,《離騷》經久不衰。一兩千年的時間,中華文明一直延續紀念一個詩人,是民族偉大的傳承。對於秦漢時期的文明發展,餘秋雨提到了著名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其後是三國時期的曹操。
  • 悅讀|文化人餘秋雨|餘啟紅專欄
    他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招收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18年將博士生課程《中國文化必修課》在蜻蜓FM上向公眾開放,有6000多萬人收聽。他自己也提出了他認為是最短也是最好的文化定義。因此,我們說餘秋雨是文化人。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文化人餘秋雨。
  • 《中華文摘》文章:在離開餘秋雨的日子裡
    未成女明星,卻與餘秋雨一起走進了戀愛季節  少女時代的李紅,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女孩子,天真、活潑,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寵愛。在中學教英語的父親和當醫生的母親為她和弟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她中學畢業以後進入了紡織局。從小熱愛戲劇的她,曾作為業餘演員被借調到上海市青年話劇團《年輕一代》劇組。
  • 專訪|餘秋雨喜馬拉雅開文化必修課:不再寫書,講好這門課
    另一個呢,我寫了20多本書,我相信一年之內我能講好這門課。但是我也不希望它成為爆紅的課,因為大家在那麼繁忙的情況下,在那麼追求歡樂的時代,也不太願意聽一些比較嚴肅的課。我也希望是百花齊放中的其中一朵,愛聽的人來聽聽,不願意的也無所謂。
  • 餘秋雨黔東南紀行,跟隨這本書,探訪餘秋雨先生筆下的苗寨侗寨
    而《餘秋雨黔東南紀行》這本書,讓讀者從餘秋雨先生的視野去看黔東南,詳細描寫了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原生態與旅遊之間的關聯,記載了黔東南各個苗寨侗寨的情況,還有當地的民俗文化、人文故事等內容,通過此書了解黔東南原始村落是最好不過了!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與餘秋雨風雨同舟三十年的妻子馬蘭後來,餘秋雨擺脫了工作、職務、榮譽的束縛,帶著他那一代戀人馬蘭節衣縮食的四萬元考察經費,獨自前往戈壁荒漠、名山大川、牌坊廟宇,前往陽關、敦煌、三峽、廬山、洞庭,以及道士塔、莫高窟、柳侯祠、白蓮洞、都江堰、天一閣等地,以「穿越百年血淚,追尋千年輝煌」為主題,穿梭於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盛會,奔赴盛會的發源地,一路沉思,一路吟誦,一路創作,一口氣寫出壯麗而又深沉的
  • 餘秋雨簡介
    餘秋雨,男,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62年開始發表作品。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在出版後次年即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十年後獲文化部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審美心理學》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獎。因《行者無疆》獲得2002年度臺灣白金作家獎。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谿)。1968年8月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當時正逢浩劫,受盡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農場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