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第一個周六,天氣格外的好,颱風「玲玲」沒有給蘇州帶來災情但是帶來的大氣雲團在深藍色的天空裡格外的好看。早晨走在小河邊感覺特別的神清氣爽,於是決定約上老夥伴開啟一次木瀆古鎮休閒遊。木瀆並不陌生,最有名的要數靈巖山,靈白線上徒步如今成了許多人周末的休閒活動。當年吳國興盛時二代吳王所修建的行宮姑蘇臺也正位於此處。
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烏棲曲》名句,詩云「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李白感嘆了吳王夫差中了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設下的美女計,整日沉迷西施終於誤國的事。
但是這次我們決定不去山裡而去古鎮看看。
應該說小蘇州這些年大交通網絡建設真的不遺餘力,一切看起來非常方便,從西環高架轉蘇福快速路到底就是連接木瀆鎮的中山西路。然後左轉進入翠坊北街後右轉進入中市街基本就到了木瀆古鎮的範圍。
進入古鎮第一個沒想到是,居然這古鎮主街也叫山塘街,我的記憶裡的山塘街只停留在曹雪芹在紅夢樓裡說的姑蘇城外繁華地七裡山塘。它起源於唐代蘇州父母官白居易,居長安易的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為了便利水陸交通,因此開鑿了一條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成為山塘街。所以如今看到的木瀆古鎮上同名的山塘街,不覺得有些親切。經過了解原來木瀆山塘街的形成比蘇州山塘街要早了許多了,其歷史可上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還是要加到當年吳王在木瀆靈巖山興建行宮、增築姑蘇臺,因為常年集中大批的勞力、物力,許多能工巧匠聚居在此慢慢形成了街市集鎮,這段主幹路便是山塘街。與姑蘇山塘街不同的是木瀆山塘街邊上的河叫香溪河。如今歷史更悠久的木瀆山塘街淹沒在七裡山塘的盛名之下可以說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吧。正如詩上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第一個映入眼帘的是古鎮名勝是古松園。
古松園是清末民初木瀆富翁蔡少漁所建,舊宅建於清末至民國年間。因後園有一株明代羅漢松,高逾十米,為明代所植,據《吳縣誌》記載,此樹已有五百多年樹齡,蔡家古宅因此松而得名古松園。蔡少漁是清末民初木瀆鎮的富商,祖籍在太湖洞庭西山,早年在上海經營洋貨生意,發達後回鄉造屋置地,有良田萬頃。蔡少漁與嚴國馨(嚴家淦祖父)、鄭齡九、徐鳳樓三家合稱木瀆「四大富翁」,富甲一方。記得去湖州的南潯小蓮莊遊玩時,導遊介紹南潯所謂的「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為代表的南潯富商,可見在清末明初江浙一帶的小鎮中,隱藏著眾多的巨商富豪,我想可能是清末清朝政府在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迫對外開放口岸,隨著上海的開埠和發展這些江南商人抓住資本主義下的商業機遇一躍成為富豪。
古松園的樓廳最有特色,因簷枋下端雕有十六隻倒掛花籃,樓上軒梁又雕有十六隻鳳凰,有人便稱此樓廳為花籃樓或鳳凰樓。因鳳凰樓的雕花師傅是完成了聞名中外的蘇州東山雕花大樓的清末民初蘇州著名雕刻藝人趙子康。
蘇繡第三代傳人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也設於古松園樓閣中,展示大廳裡陳列著姚建萍20多年來傾心創作近百幅蘇繡精品,看著這些由刺繡而成的人物、山水和動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不由感嘆中國民間藝術的巧奪天工。
走進古松園正廳的古松堂,上寫古松堂匾額,兩邊對聯寫的是,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歸器內各現方圓。出處為金聖歎自題的書齋聯。將人生甘苦與雨露關聯,應該是人世間紛繁蕪雜的人和事,每人都有不同的領悟吧。其實,快樂與否,也許更多是跟自己的心境有關,心樂便樂,心苦便苦。
古松園的觀景閣,匾額上面寫著「剪波納漪」四個字。坐裡閣內涼風徐徐,近看觀魚池遠觀古松亭甚是愜意。
第二站是虹飲山房
虹飲山房在山塘街上。初為秀野園,原是明朝東林黨人王心一的別墅。東林黨人王心一曾仕至刑部左侍郎,署尚書。彈劾宦官魏忠賢,被削籍遣歸,於明末崇禎四年(1631年)曾購入一座園林,併名其為「歸田園居」,此園林原是正德四年所建拙政園廢后東部荒地。也就是此刻拙政園的東園部分。王心一著有《歸田園居記》,全本描寫拙政園中取名,定景之故。例如書中有一段話描述拙政園裡的奇石。「池南有峰特起,雲綴樹杪,名之曰綴雲峰。池左兩峰並峙,如掌如帆,謂之聯壁峰。」此外還有一段話描述拙政園中的蘭雪堂:「東西桂樹為屏,其後則有山如幅,縱橫皆種梅花。梅之外有竹,竹臨僧舍,旦暮梵聲,時從竹中來。」
但是王心一仍嫌城中煩囂,便在木瀆香溪河之濱建秀野園,同期的蘇州名畫家張元舉繪有園圖。王心一後重被朝廷起用,先後做過太僕卿、應天府甲、少司寇等。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歸木瀆文人徐士元,徐士元是位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讀書。嗜酒常和朋友在園中詩酒為樂,而且酒量極大,號稱「虹飲」,又因宅園毗鄰虹橋,虹飲山房之名即由此而來。徐士元嗜飲卻從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規蹈矩,尤其對父母孝順,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為討二老歡心,他專門在園中建造了這座戲臺,每逢春秋佳日,請來戲班子為二老演唱,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南巡遊木瀆,曾在此棄舟登岸,遊園看戲。因而,當地都習慣稱虹飲山房為乾隆的民間行宮。紀曉嵐、和珅、劉墉等大臣也都曾數次下榻於此,留下了段段膾炙人口的佳話。虹飲山房由秀野園和小隱園二處明代園林聯袂而成,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勝過其他園林。清末,小隱園部分為一代'刺繡皇后'沈壽故居。
虹飲山房是江南著名園林,乾隆六次幸臨之地,看園內陣列的乾隆六下江南的行程,可見乾隆皇帝對蘇杭的喜愛。而木瀆無疑又是蘇州中最得乾隆喜歡的地方。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來到木瀆,其中有乾隆親題的御碼頭,乾隆與他的老師沈德潛吟詩唱和,與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娛,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說。劉墉等隨臣二度在虹飲山房下榻。劉墉手書「程子四箴」為贈,至今還保留在園中。
沈德潛從二十二歲參加鄉試起,他總共參加科舉考試十七次,最終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進士,時年六十七歲,可謂大器晚成的代表。但是他從此躋身官宦,備受皇恩。乾隆皇帝召其討論歷代詩源,他博古通今,對答如流,乾隆大為賞識,稱之為江南老名士,並對大臣們說:「我和沈德潛的友誼,是從詩開始的,也以詩終。」
園中的聖旨館珍藏的二十道清代十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的二十道聖旨。這些聖旨真跡讓我們在聽慣了清宮戲中的奉天承運聲中有幸一睹聖旨的真容。"封詔"分"誥命"和"敕命"兩種:一品至五品授以誥命,聖旨用七彩綾;六品至九品授以敕命,用的是白綾。在清代,這種貴重的綾錦絲織品專門由江寧織造府負責,《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過江寧織造,而他的外公李煦也擔任過蘇州織造。
科舉館珍藏的鄉試、會試、殿試試卷和作弊"夾帶",看後大開眼界,對我們了解科舉制度知識可說是一堂生動的歷史現場課。科舉制度世界首創的文官選拔制度被認為是中國對世界的第五大發明貢獻。
園中還有一處介紹清朝御膳的展廳。如果只看表面,是不是會感覺也不過如此。不過關於吃,清朝皇室制度規定一條今天看來有些奇特的「家法」:每個菜最多吃三口。據說這是為了防止被暗殺。晚清的慈禧太后雖然位高權重,但也不敢違背這條家法。
山房西北處是秀野園,內有大片的荷花種植。聯想蘇州園林中的荷花,不由想在江南園林中荷花也是標配。清代中後期的阮元在為官吳興時寫有吳興雜詩詩云:「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可見當時人們對這種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的熱愛。
第三站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最早是沈德潛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後人將此院落讓給木瀆詩人錢端溪。龔自珍對此園有「妙構極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由木瀆首富嚴國馨買下,重葺一新,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木瀆人稱「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努力,前後歷時一百七十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底蘊,都賦予嚴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名園風範。1935年,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楨教授兩赴此園,流連忘返,對嚴家花園的布局與局部處理極為推崇,認為是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
對於嚴家花園,人們在流連於江南園林的同時,最愛談起的莫不過是嚴氏後人中的翹楚嚴家淦,他深得蔣氏父子的器重,做過三年承上啟下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早期因在臺灣成功推行幣制改革,被稱為新臺幣之父。正好這幾天在重看劉和平的《北平無戰事》,1948年的建豐同志領導的鐵血救國會試圖推行新的幣制改革力挽狂瀾最終敵不過既得利益集團的反抗而失敗,卻不知在東南一隅的臺灣幣制改革正有序推行。
最後去了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並不在山塘街中,經過了幾條小路才找到此處。為林則徐弟子,晚清啟蒙思想家、政論家馮桂芬的故居 ,其宅坐南朝北,門對胥江,前宅後園結構,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園林建築風格。
科舉時代,以殿試及第之首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則為探花。馮桂芬(公元1809——1874年),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因而邑人習慣將馮在木瀆下塘的故宅稱為榜眼府第。
「馮桂芬出生時,正值桂花開放,故得名桂芬。他自幼博覽群書,通曉經史,以才學負名鄉裡,道光十二年,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識拔了素昧平生的馮桂芬,稱他為「百年以來僅見」的人才,並招入撫署讀書,收為學生。
這一年,馮桂芬剛剛二十三歲。
八年後,高中榜眼,天下知名。」
也許是地處相對偏僻,榜眼府第遊玩的人並不多。前院整體有些逼仄,建築也並不算多,後院略為寬敞是一片荷花池,池前水榭有一匾額上書「邀月招雲」。荷塘水榭,遠可見靈巖秀峰,近有荷風徐來,我想這大概符合一個思想家的心中意境吧。
最後說一下木瀆地名的來由,這還得回到春秋時代。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臺,「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木塞於瀆」,瀆者河也,木瀆之名便由此而來。
2019.9中秋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