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佛教以孝為本論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孝順之為道,其廣大含容一切眾生而無外也。可以如同經線成就蒼天、如同緯線持守大地,軌範聖人形塑賢者,中國過去的先王修之以成就至善之德,釋迦如來乘之以證得覺悟之道。是故儒家之《孝經》云:「所謂的孝,乃是上天之常經也,大地之常義也,是人民之所行也。」《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故可知不論是世間或出世間,莫不是以孝為根本也。

奈何世俗的凡情之人,只知道孝行顯著的形跡,不知道窮盡孝道之極致。每次見到出家的釋迦牟尼佛之弟子,往往便隨著自己臆測之見解,肆意地毀謗責備,認為說是不孝父母,與放蕩之子、忤逆之徒毫無差異,卻不知世間法重視孝道,出世間法也無不重視孝道。這是由於世間之所謂孝道者,是有外在的形跡可以依循者也。而佛家所謂的孝道者,是比較簡略於形跡而專門致力於根本也。有形跡可以依循者,明顯而容易見到;專門致力於根本者,則是隱晦而難以明了。

何以如此說呢?儒家之人服務勞動、飲食奉養以安定其雙親,乃是孝也。建立自身行持聖道,流傳名聲於後世以顯耀其雙親,乃是大孝也。推至究竟而論,舉凡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和種種善行,無非皆是孝道之發揮也。是故《禮記》當中的《祭義》云:「砍斷一顆樹,宰殺一隻獸,如果不以其正當之時,都不是孝也。」是故曰孝悌之道,通於天地神明,光耀於四海也。談論孝道至此境界,可以說是究竟也,窮盡也,沒有辦法更再進一步了。

然而其為孝道,皆是可以顯現在耳目之間,在於人們所容易見到之處。唯有我釋迦佛之弟子,以成就佛道利益眾生,作為最上的報答父母恩德之事。而且不僅報答多生以來的父母,並且必當報答無量劫來在四生六道當中的一切父母。不僅是於父母在生之前應當孝順恭敬,並且應當度脫父母之靈覺神識,使其永遠超出苦輪,恆常住於正覺之境界。是故說佛家的孝順,隱晦而難以明了者也。

雖然如此,儒家之孝道,乃是以恭敬奉養父母為最首要者也。若是佛門中辭親出家,豈是完全不顧及父母之奉養嗎?依照釋迦牟尼佛之制度,想要出家必定要先稟告父母。若是有兄弟、或兒子侄子可以將父母依託之,才可言語稟白於父母雙親,雙親允許了才可以出家,否則不許剃度落髮。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之後,兄弟等人或是身故,使父母雙親沒有可以倚靠付託之人,也可以減少其出家的衣缽等資具,以奉養父母雙親。

所以長蘆禪師有奉養母親之芳蹤。宋代時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年少時便喪父而為孤兒。母親陳氏將他帶回舅舅的家中養育,長大成人之後,廣博通達世間典籍。二十九歲出家,努力修行而深深明了禪宗心要。後來住持於長蘆寺,迎接母親於方丈室東邊的屋子,勸導母親念佛求生淨土。經過了七年,其母親念佛而往生。其事跡見於《淨土聖賢錄》。

道丕法師有埋葬父親的奇異事跡。道丕法師,是唐代皇族的宗室,長安人。出生才周歲時,父親在國事之中死亡。七歲出家,年十九歲時,世間荒亂稻穀極貴,於是背負母親進入華山,自己辟穀斷食,乞食而來的食物都奉養母親。次年前往過去父親戰死的霍山戰場,收拾聚集當地戰死的一切白骨。虔誠地讀誦經咒,祈禱能夠得到父親的遺骨。誦經數日之後,父親的骨骸從白骨堆中跳躍而出,直接前往道丕之前。道丕於是掩埋了其餘的白骨,自己背負其父親之骨骸而歸鄉埋葬。其事跡見於《宋高僧傳》。

是故經典中云:「供養父母之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的功德相等。」雙親健在,則應當要以善巧方便來勸導開示,令其持齋念佛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雙親死亡後,則以自己讀誦經典修持的功德,常時至誠為雙親回向,令其永遠超出於五濁惡世,長辭於六道生死輪迴的痛苦,能夠證得無生忍之智慧,高登於不退轉之地。使其盡於未來之際行菩薩道以度脫眾生,令自己與他人皆能共成無上正覺之道。如此乃為不與世間共有之大孝也。

推至究竟而論,舉凡一切的六度萬行,無非皆是孝道之擴充。是故《梵網菩薩戒經》當中,其中的戒條皆言:「應當生起慈悲心,孝順心。」又云:「若是佛子以慈悲心,施行放生之業,一切男子皆是我父親,一切女人皆是我母親,我生生世世以來,無不從之而得以受生。是故六道的眾生,皆是我的父母。而殺害眾生而食其肉者,即是殺害我之父母。」

因此之故,凡是所有一切的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的一切眾生而回向之。如是則其思慮盡於未來之際,其孝道普遍於諸一切有情。若是以世間的孝道來互相比較度量,則在形跡事相上也許不無欠缺,可是在根本究竟之利益則大大有餘也。可惜不能明見此道理者,不是認為佛門此說極為虛妄荒誕,便是認為太過虛無渺茫。豈可了知不論是豎窮於過去、現在、未來之三際,或是橫遍於十方之世界,以佛陀的佛眼皆能圓滿而明見,就如同以眼睛觀視自己的手掌也。

相關連結:

竺摩法師:度脫父母超越苦海才是徹底的孝

李炳南:孝是中國人的根性

【頭條】:曠世感動:一位藏族學子對季羨林先生的追思

【兩岸】:雲蹤萬裡覓菩提——臺灣當代佛教發展交流隨感

【禪茶一味】:茶中絕品 茉莉入茶  

【素食】:素食護生:豐子愷《護生畫集》之鷸蚌相親

【覺悟】:心清淨故 慈眉善眼視眾生 度盡天下有緣人

【一日禪】:寬容——讓你的心靈獲得自由

【心靈物語】:不要讓「真誠」傷害別人

【眾生】:國學大師章太炎的佛教因緣

【佛教影音】:佛教人物論壇《問道》神通篇  

【書店】:《佛教倫理》 

相關焦點

  • 印光法師:儒家提倡孝道 佛教也重視孝道
    《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世俗則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出家人既要剃髮又要禁慾,若以常規眼光看待,這已經是不孝,而且是大不孝,歷史上對此也有過莫大爭議。近代印光法師有《佛教以孝為本論》,標明佛教同樣以孝為本。那麼,佛家所提倡之孝道,究竟有何奧義?
  • 印光大師:佛教是以孝道為本的。切莫再誤會出家人是不孝之子
    印光大師:佛教是以孝道為本的。切莫再誤會出家人是不孝之子世間許多人一聽說某個人出家了,就扼腕嘆息,難免說三道四,其中難免會說出家之人是不孝之子。這是我們在家人的膚淺認識,如印光大師所說:「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1]其影響所及,不限於淨土宗,也護持了中國近代佛教;不僅傳承了佛教,還傳承了傳統文化。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
  • 印光法師:相傳是菩薩的化身,文字三昧,群盲之眼
    印光法師,民國一代高僧,其振興佛教,弘揚淨土,密護諸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法師留給後世的無上法寶《印光法師文鈔》,前後三編共計一百餘萬字,是淨土修行人的指路明燈,被譽為「小藏經」。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傳奇人生!
  • 民國四高僧之一——印光法師的書法成就
    印光法師(1861年—1940年),即釋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民國四大高僧之一(虛雲,太虛,印光,弘一)。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 印光法師——弘揚淨土 密護諸宗
    在靈魂無助之時,為它尋求一個依託來自救,以使人們在對幻化無常的人生感喟中立足腳跟。現代高僧印光法師的出家正是基於自己在病榻上輾轉數載而對人生究竟發出的穎悟,從此「覺今是而昨非」,回心向佛。  印光法師,法名聖量,陝西郃陽縣趙陳村人,名紹伊,字子任。法師弟兄三個,他排行最小。小時候隨長兄讀儒書,穎悟非常,曾考中秀才。15歲那年,在床上一病不起,如此有好幾年。
  • 今日恭迎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誕辰紀念日!
    讀者雖不知為誰,而文章中所顯義理己足以引發見聞者生信念佛。延至民國六年1918),徐蔚如、周盂由諸居士得讀大師文稿,甚感稀有難得。於是一再搜集印光大師的文稿,題為《印光法師文鈔》而刊行之。 徐蔚如居士於文鈔之跋中贊言:大法陵夷,於今為極,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正見如師者,續佛慧命,於是乎在! 其後數年間,復為增廣大師文稿,由中華書局印行,名為《增廣印光法師文鈔》。
  • 靈隱寺慧觀法師釋佛教對孝的理解:以天下父母為服務對象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8月27日電 (記者 施佳秀 見習記者 李苑露)「佛教佛陀本人對捨棄自己小的家庭、成就眾生是非常重視的,這也顯示出了佛教對孝的理解。」靈隱寺慧觀法師27日在由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與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2015浙江孝親沙龍上表示,佛教也很推崇孝的理念,並非不孝。
  • 相傳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轉世,這件事情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印光大師是近代佛教大德,印光大師一生弘揚淨土宗,他的講經說法被記錄下來的不多,但是印光大師和別人的來信被人收集起來,當時集結成一本書,叫做《印光大師文鈔》,只要是讀過這一本書的人都知道,印光大師的修行實在是了不起。
  • 幾萬本佛教經書法寶光碟碟片免費結緣贈送
    幾萬本佛教經書法寶光碟碟片免費結緣贈送 2010年08月06日 15:40:00 地藏緣論壇 點擊:0次 安徽廬江縣如願香業佛具廠佛子發心助印幾萬本佛教經書法寶光碟碟片免費結緣贈送
  • 勸母念佛乃大孝——大安法師
    勸母親修行淨土法門,這就是大孝當中之大孝(圖片來源:資料圖)菩薩示陸定息偈曰:「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當效。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請看第五十五段:勸母念佛乃大孝。勸勉母親念佛乃是孝中第一等的孝行、大孝當中的大孝。覺明妙行菩薩對陸定息居士做了一個開示偈,這八句是非常重要的開示。「親近老成,莫狎惡少,君子上達,汝曹當效。勸母修行,是為大孝,必誠必敬,遵菩薩教」,那麼這八句我們看看。第一句「親近老成」,就是親近善知識。這「老成」就是指閱歷豐富、對世間人情非常練達、道心很堅固的人。那麼修行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
  • 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弘一法師……閒話休題,話說隨著年事漸高,印光大師更加熱情接待四方拜謁,給他們進行切合各自實際的修行開示,尤其注重佛學年輕人才的培養,以保障佛學事業後繼有人。到了民國14年(公元1925),大師已經65歲了。這年秋天,德森法師偕同瞭然法師前來親近。言談之間,大師覺得這個德森年輕有為,是難得的後學才俊,便十分喜歡,寫信推薦到佛頂山藏經樓掛單。
  • 印光法師:煩惱是沙石,彌陀是巨航
    念佛能為一切眾生回向,就與佛的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入大海,立刻與大海一樣深廣;未到大海的水,不要說一滴,就算長江大河,與大海相比仍是天壤之別。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二-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印光法師嘉言錄:四、論生死事大-乙-誡專仗佛力\丙-示臨終切要》  生死隨緣,一意西方  立志求生西方世界的人,不能怕死,假如今天就要死了,今天就生西方。正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修西方淨土的人,今天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完全隨緣,根本不去分別計較。怎能今天要死,卻不肯死。
  • 佛教23句經典禪語,感恩所有的遇見,感恩從心開始!
    ——《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自述》11.凡學佛之人,無論在家出家,皆不得以安受坐享為應分,務必隨位隨力,日作其資生利人事業,不得荒廢偷惰。——《學佛者應知行之要事》12.世間資生事業,皆與佛法不違背故,學佛應自利利他故,累人負己,是無業流氓;寄生偷活,是邪命故,取巧坐收,是盜行故。
  • 明學長老:靈巖山寺恪守遵行印光大師所定五條寺規
    記者:印光大師制定了五條共住規約,對當今和將來佛教的發展有何意義?明學長老:靈巖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外馳名的風景遊覽勝地,是印光法師開闢的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印公在當時立訂了五條寺規已有八十年了,至今全寺上下仍,悉以印公所定五條寺規而恪守遵行。
  • 道源法師對臺灣佛教的貢獻
    日據時代,日本僧侶大量來臺,將本省寺院登記在日本宗派名下,選派臺籍僧侶赴日本留學,僧侶改著日式僧服,改用俗家姓氏,且可以食肉娶妻,使臺灣佛教完全變質。直到一九四五年,日寇侵華戰爭結束,日寇戰敗投降,臺灣光復,重返祖國懷抱。當時臺灣的佛教,以四大法派為主,即大湖法雲寺派、月眉山靈泉寺派、觀音山凌雲寺派,及臺南開元寺派。
  • 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圓寂日,南無阿彌陀佛!
    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 明學長老:印光大師五條規約 我們至今嚴格遵行
    明學長老繼承印光大師遺風,制訂《靈巖山寺共住規約》,得到中佛協趙樸初會長充分肯定,以身作則,恪守規矩,幾十年如一日,德高望重,深受大眾敬重,現任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佛協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及棲霞山分院院長、蘇州靈巖山寺方丈。2015年4月8日,明學長老接受國家宗教局宗教雜誌社「佛教勝地行」採訪組採訪,並就所提問題作出簡要回答。
  • 佛說:孝養父母,耕種比佛更大的無上福田!
    孝養父母,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乃至旁生道眾生,也懂得這些道理,羊羔跪乳、烏鴉反哺,都為我們人做了榜樣。孝文化是海內外共通的,譬如《孝經》中有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其中生出。
  • 戒忍法師在普陀山佛學院做"人間佛教含義"講座(圖)
    戒忍法師為普陀山佛學院學僧做專題講座聽講座現場佛教在線浙江訊 2007年12月18日上午8時,普陀山全山方丈、普陀山佛學院院長戒忍法師以"人間佛教含義"為題,為百餘名佛學院僧尼學生及全體法師作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