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儒家提倡孝道 佛教也重視孝道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有一個成語叫「孝感動天」,至孝之人,不僅可以感動天地,也能感化禽獸,在正史中類似記載數不勝數。《孝經》有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論語》則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其實只要我們看清「教」字結構,就可以知道「孝」有多重要。然而儒家重視孝道,世人都很清楚;但是佛家也重孝道,常人未必了解。《孝經》中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世俗則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出家人既要剃髮又要禁慾,若以常規眼光看待,這已經是不孝,而且是大不孝,歷史上對此也有過莫大爭議。近代印光法師有《佛教以孝為本論》,標明佛教同樣以孝為本。那麼,佛家所提倡之孝道,究竟有何奧義?

資父事君,曰嚴與敬,臨深履薄,夙興溫凊。(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經天緯地,範聖型賢,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來乘之以證覺道。故儒之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為本也。

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顯跡,不知盡孝之極致。每見出家釋子,輒隨己臆見,肆其謗讟,謂為不孝父母,與蕩子逆徒無異。

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間法亦無不重孝。

蓋世之所謂孝者,有跡可循者也。釋氏之所謂孝者,略於跡而專致力於本也。

有跡可循者,顯而易見。專致力於本者,晦而難明。

何以言之?

儒者服勞奉養,以安其親,孝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其親,大孝也。推極而論,舉凡五常百行,無非孝道發揮。故禮之《祭義》云: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於神明,光於四海也。論孝至此,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然其為孝,皆顯乎耳目之間,人所易見。

惟我釋子,以成道利生為最上報恩之事;且不僅報答多生之父母,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一切父母;不僅於父母生前而當孝敬,且當度脫父母之靈識,使其永出苦輪常住正覺。故曰釋氏之孝,晦而難明者也。

雖然,儒之孝以奉養父母為先者也。若釋氏辭親出家,豈竟不顧父母之養乎?

夫佛制:出家必稟父母;若有兄弟子侄可託,乃得稟請於親,親允方可出家,否則不許剃落。其有出家之後,兄弟或故,親無倚託,亦得減其衣缽之資以奉二親,所以長蘆有養母之芳蹤(宋長蘆宗賾禪師,襄陽人,少孤,母陳氏鞠養於舅家,及長,博通世典,二十九歲出家,深明宗要,後住長蘆寺,迎母於方丈東室,勸令念佛求生淨土,歷七年,其母念佛而逝,事見《淨土聖賢錄》),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唐宗室,長安人,生始周歲,父歿王事,七歲出家,年十九,世亂谷貴,負母入華山,自辟穀,乞食奉母,次年往霍山戰場,收聚白骨,虔誦經咒,祈得父骨,數日父骨從骨聚中躍出,直詣丕前,乃掩餘骨,負其父骨而歸葬焉,事見《宋高僧傳》)。

故經云: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等。親在,則善巧勸諭,令其持齋念佛,求生西方;親歿,則以己讀誦修持功德,常時至誠為親回向,令其永出五濁、長辭六趣、忍證無生、地登不退。盡來際以度脫眾生,令自他以共成覺道,如是乃為不與世共之大孝也。

推極而論,舉凡六度萬行,無非孝道擴充。故《梵網戒經》一一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又云: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因茲凡所修持,皆悉普為法界眾生而回向之,則其慮盡未來際,其孝遍諸有情。

若以世孝互相校量,則在跡不無欠缺,約本大有餘裕矣。

惜乎不見此理者,不謂之為妄誕,便謂之為渺茫。豈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佛眼圓見,若視諸掌也。

相關焦點

  • 印光大師:佛教是以孝道為本的。切莫再誤會出家人是不孝之子
    印光大師:佛教是以孝道為本的。切莫再誤會出家人是不孝之子世間許多人一聽說某個人出家了,就扼腕嘆息,難免說三道四,其中難免會說出家之人是不孝之子。這是我們在家人的膚淺認識,如印光大師所說:「道丕有葬父之異跡(道丕。
  • 印光法師:佛教以孝為本論
    是故儒家之《孝經》云:「所謂的孝,乃是上天之常經也,大地之常義也,是人民之所行也。」《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是故可知不論是世間或出世間,莫不是以孝為根本也。 奈何世俗的凡情之人,只知道孝行顯著的形跡,不知道窮盡孝道之極致。
  • 佛教的孝道故事!(五則)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在諸多佛教經典中,佛陀都論述了佛子盡孝道的重要意義。翻開諸佛菩薩的傳記,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諸佛菩薩是實踐孝道的典範。受佛教孝道思想的影響,歷代高僧大德對孝道有很多經典理論。從佛經上對孝道的讚嘆、強調,可以確定佛教對孝道思想的重視,只是佛教的孝順觀有別於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間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張孝道更應該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 靈隱寺慧觀法師釋佛教對孝的理解:以天下父母為服務對象
    李晨韻 攝 中新網杭州8月27日電 (記者 施佳秀 見習記者 李苑露)「佛教佛陀本人對捨棄自己小的家庭、成就眾生是非常重視的,這也顯示出了佛教對孝的理解。」靈隱寺慧觀法師27日在由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與浙江省民族宗教研究服務中心共同舉辦的2015浙江孝親沙龍上表示,佛教也很推崇孝的理念,並非不孝。
  • 孔孟以後孝道思想的演變在孟子時期,己有「泛孝主義」的傾向
    孝具有倫理規範意義是在孔子時期,其原因有兩點第一,孔子時期,社會劇烈變動,建立在傳統宗教基礎上的孝道己隨著經濟制度的變革發生了嚴重的動搖,重建以孝道為核心的宗法倫理,是社會的需要而當時的社會結構以由宗法宗族制度向宗法家族制度轉變,並以單系親族組織為原則,以父子關係為主,其他的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間的關係和行為,都以父子關係為準繩、所以提倡孝道是穩定當時社會結構的最有效的力量
  • 『南懷瑾』為什麼孔子孟子提倡孝道、仁義?佛家的慈悲與其有關嗎?
    「親親之仁」是儒家道理,對自己的父母好,推而廣之,對他人的父母也好;再行而餘力,對更多人的父母好,一層一層推廣開來。後世儒家和佛家各執己見的論議,也在這個地方。3、宋代有人對此有爭論,由於佛家說你們儒家這個「仁」啊,固然是好,但不及我們佛家的慈悲偉大。儒家則說,對啊,你們的慈悲是真好,但不及我們的仁義實際,兩個觀點不同而起爭論。
  • 傳統孝道文化的現代價值
    孝道在整個中國倫理思想史中一直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孝被看作「百行之先」、「為仁之本」,它已經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民族每個成員的內心深處,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和行為習慣。及至今日,我們身上仍然有儒家孝道思想的深深烙印。筆者認為,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精華,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 金瀅坤:唐代童蒙的孝道教育
    「孝」是儒家道德倫理的基礎,無論是居「四德」之首的「仁」,還是作為「五倫」之大節的「忠」,究其根源,都發自人們對父母的天然之愛——孝,正所謂「立愛自親始」,「孝悌」乃「為仁之本」。中國人極為重視人的教化與教養,特別強調童蒙教育在人的成長和修養中「正本清源」的重要位置,即所謂「蒙以養正」。因此,在傳統社會中,孝道教育成為童蒙教育的主要內容。
  • 靈隱寺光泉法師:佛教不能「關門打坐」要揚孝於行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8月27日電(記者 李佳贇)「在當今社會,佛教不能關起門來『念佛打坐』,還要有濟世情懷,用真誠和責任弘揚『孝道親情』。」8月26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孝文化受到衝擊的當下,中國佛教界有責任傳承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讓「慈孝土壤」流芳滴蜜,讓「慈孝種子」落地生根。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因此,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重視家教、重視家風,視家庭為人倫教化的核心場域、文化傳承的重要空間。周公誡伯禽、孔門庭訓、孟母三遷等事例,皆是中國家教傳統悠久歷史的見證。與家教相輔相成,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宗旨的家訓,也鋪就了一條聖人教化之學通向百姓日常生活的橋梁,凸顯著民族文化基因傳承的中國方式。
  • 孝道之鄉的中華孝道文化園
    清豐古稱頓丘,因隋朝時期出現了大孝子張清豐,唐大曆年間,欽定更名為清豐縣,是全國唯一一個以孝子名字命名的縣,是中國孝道文化之鄉。中華孝道文化園位於清豐縣城西南,規劃面積1000餘畝,是以「傳承孝道文化,弘揚孝道精神」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文化景觀項目。
  • 肖群忠:孝道是家風的源頭 家風主要通過孝來發揚光大
    古時家風家訓中的孝道篇章列舉了各項實踐細節,對家庭教育列出了具體要求。如此重視家庭教育,請為大家舉例普及一下?    肖群忠:宋代以後的家訓在孝道教化上更趨具體,強調實踐性。  儒家孝道中還講「色難」,就是說行孝道要做到經常和顏悅色對待父母是很難的。但只要我們能夠認識到「悅親」是在行孝道,就會自覺去克制自己的情緒,儘量做到讓父母親祖高興,而不惹他們生氣。「孝子之有深愛也,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 農曆七月十五,佛教中的佛歡喜日,是殊勝而吉祥的日子
    盂蘭盆會之所以會在眾多佛教節日中受到國人的特別重視,和儒家大力提倡孝道的文化背景有關。 但是,儒家所提倡的孝主要是建立於倫理綱常之上,側重於現世責任,而對亡者,雖有慎終追遠之說,終究是語焉不詳的。因為儒家對亡者的世界避而不談,所謂「未知生,焉知死」。
  • 中華孝道的起源與孔子的孝道理論
    中華孝道,任五千年時空變,始終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代代傳承,源遠流長。中國人把善事父母稱之為『孝』。孝,是東方人性文明的起點;孝,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對長者先賢的敬重,也是對生命之根的叩謝。孝,是人與獸的重要分水嶺,是人性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沉澱在華夏兒女的基因之中,它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內。在華夏文明的洪荒時代,就萌生了原始意義上的敬老意識。
  • 碭山縣關帝廟鎮:弘揚孝道精神延伸孝道扶貧
    近年來,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碭山縣關帝廟鎮黨委政府大力倡導孝道扶貧,通過表彰獎勵孝道典型、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引導子女為老人奉獻孝道愛心,在全鎮範圍內營造了風清氣正、崇德向善、贍養老人的文明新風,湧現出了一大批愛老、敬老、養老的模範典型,孝道扶貧極大地提升了全鎮老年貧困群體的生活質量,為全面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九九重陽節,佛子行孝道!祈願父母長壽健康,福樂百年!
    在佛法裡十分重視子女與父母的因緣關係,其提倡的孝道寓意廣大而深遠。子女視父母為諸佛菩薩侍奉,在淨觀的層面視一切眾生皆為父母(即諸佛菩薩)。 一者父,二者母,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嘆,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華嚴經》曰:「天聞地神云乎:我負大地,一切所有,及須彌山之重亦不厭。然我於三種人恆有厭心:一者懷叛逆心,欲謀害人王者,二者棄親恩,不孝父母者,三者撥無因果,破法輪僧,障修善者也。如是人,一念間亦不欲任持之。
  • 《印光法師文鈔》法師簡介
    印光法師 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1861年夏曆十二月十二日辰時,農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印光大師一生棄絕名利,以身作則,極力弘揚淨土宗,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蓮宗第十三祖。[1]其影響所及,不限於淨土宗,也護持了中國近代佛教;不僅傳承了佛教,還傳承了傳統文化。印光大師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
  • 大公佛教專訪法度法師:雪峰模式的弘法沙門_大公網
    大公佛教專訪雪峰寺住持法度法師大公佛教獨家專訪法度法師:雪峰模式的弘法沙門——「千古江山留勝跡 一林風月伴高僧」——「弘揚古代祖師精神 體悟坐禪正能量」大公佛教:師父在制茶和採茶的過程中,雪峰禪寺也是在踐行虛雲老和尚提倡的「農禪並重」的修行方式嗎?法度法師:對,我們雪峰寺的祖訓就是說「禪淨雙修。「禪淨雙修」是參禪與念佛相結合,在這個家風上一定要參禪與勞作相結合。
  • 這些不顧眾怒、不顧法律的行為,是不是與「孝道」有關係?
    不管是妻子不顧眾怒等待丈夫、還是父母溺愛不聽話、甚至犯法的孩子,還有近年媒體、網絡和微信上頻繁出現的推崇孝道、歌頌母愛、父愛無私、偉大的各類文章,都足以表示當代中國人對家庭觀念的足夠重視。而一些不顧眾怒,不顧法律的做法,也與近年中國人高度重視家庭、家人的做法,並視之為高尚道德的心態的產生有一定的關係。
  • 真正的孝道有四重境界,很多自認為是孝子的人連第三重都很難達到
    其實,如果你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孝道的真諦,心中自然就會多一個尺度,正常情況下都會有一個合乎人情事理、法律規範和道德準則的選擇。因為早在數千年之前,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們,早已想到甚至遇到過類似的「兩難課題」,並且給後人制定出了評判標準。一般人理解的孝道,就是孝敬、孝順父母,讓父母生活有著落、健康有保障,葉落歸根之際有人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