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作為開幕片拉開「2019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的序幕。本次影展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主辦,是繼2017年「秋來影展」、2018年「冬暖影展」後的又一次藝術電影新作的展映盛會。在12月12日-22日影展期間,10部尚未在國內公映的藝術電影將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等5個城市與廣大觀眾見面。影展意在為中國電影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觀影視角與充滿希望的新生電影力量。
《掬水月在手》作為影展開幕影片也是該片的全球首度公開放映。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女士和影片出品人廖美立女士等出席影展開幕儀式並致辭,而在影片的映後見面會上,導演陳傳興與南開大學教授同時也是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張靜老師一同出席與現場觀眾進行交流。影片循著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脈絡,伴著葉先生獨特的迦陵腔調,引觀眾縱覽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圖景。如詩詞一次次暖開葉先生生命中數次重要的選擇與不幸的遭遇,陳傳興導演用深刻動人的詩意影像為京城觀眾在凜冬獻上一股精神暖流。
「如是我聞」溯源中國詩詞 復興詩意影像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文學紀錄片「詩人三部曲」的最終章。此系列前兩部作品《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和《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同樣分別以詩歌創作者鄭愁予和周夢蝶為主人公,在兩岸三地均收穫不凡反響。該片延續前兩部紀錄片精良的製作品質以及「詩」的主題。導演陳傳興在映後交流環節談到,從《他們在島嶼寫作》到《掬水月在手》,是從詩與信仰到追「詩」溯源,是由現代詩、當代詩回到中國詩詞。葉嘉瑩先生作為目前在世的最有威望的古詩詞人及傳承者,是中國詩詞珍貴的活歷史。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
除了針對葉嘉瑩的珍貴影像外,對於影片中的「空鏡頭」,陳導坦言是自己的「私心」,實則也是對東方詩意影像和電影語言向更深更遠探索的「野心」。他透露,片中出現的如銅鏡、陶瓷器、長沙窯、黑釉陶等一些器物大多是其個人收藏。透過物件空鏡頭背後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及日本古典音樂大師佐藤聰明以雅樂為杜甫《秋興八首》所譜的曲調,將影片氛圍帶回盛唐時代,也是將詩詞背後已經消失不在的轉換成另一種電影語言。
交流尾聲,導演用佛經中的「如是我聞」四字來概括這部作品。幕後創作者以「如是我聞」來親近葉先生,片中受訪者也曾以「如是我聞」向葉先生學習。影片本身或許是「如是我聞」最好的詮釋。
千山萬水為知音 高山流水覓知音
陳傳興導演和南開大學教授張靜老師同時提及高品質背後的艱辛卻不忘初心的歷程。從兩年前說服葉先生本人同意拍攝,到為期一年的拍攝和一年的後制過程。創作團隊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和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期間,對葉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先生的相熟人士,如作家白先勇,詩人瘂弦、席慕蓉,漢學家宇文所安和書法家謝琰等。而一切為這部作品的動情與奮力,如張靜教授所言,只因導演與葉先生為彼此的知音。她也期待更多的觀眾能成為陳傳興導演、葉嘉瑩先生以及古典詩詞的知音。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葉嘉瑩先生助理張靜
據悉,《掬水月在手》由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必合必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大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天津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北京愛抓馬文化有限公司、和錦(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深圳此念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歌行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影片計劃於2020年全國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