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揭幕「全國藝聯:冬暖」影展,溯源中國詩詞復興詩意...

2020-12-17 貓眼電影

12月12日晚,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作為開幕片拉開「2019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的序幕。本次影展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主辦,是繼2017年「秋來影展」、2018年「冬暖影展」後的又一次藝術電影新作的展映盛會。在12月12日-22日影展期間,10部尚未在國內公映的藝術電影將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等5個城市與廣大觀眾見面。影展意在為中國電影市場提供更多元化的觀影視角與充滿希望的新生電影力量。

《掬水月在手》作為影展開幕影片也是該片的全球首度公開放映。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女士和影片出品人廖美立女士等出席影展開幕儀式並致辭,而在影片的映後見面會上,導演陳傳興與南開大學教授同時也是葉嘉瑩先生的助理張靜老師一同出席與現場觀眾進行交流。影片循著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脈絡,伴著葉先生獨特的迦陵腔調,引觀眾縱覽千年中國古典詩詞的圖景。如詩詞一次次暖開葉先生生命中數次重要的選擇與不幸的遭遇,陳傳興導演用深刻動人的詩意影像為京城觀眾在凜冬獻上一股精神暖流。

「如是我聞」溯源中國詩詞 復興詩意影像

《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文學紀錄片「詩人三部曲」的最終章。此系列前兩部作品《他們在島嶼寫作:如霧起時》和《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同樣分別以詩歌創作者鄭愁予和周夢蝶為主人公,在兩岸三地均收穫不凡反響。該片延續前兩部紀錄片精良的製作品質以及「詩」的主題。導演陳傳興在映後交流環節談到,從《他們在島嶼寫作》到《掬水月在手》,是從詩與信仰到追「詩」溯源,是由現代詩、當代詩回到中國詩詞。葉嘉瑩先生作為目前在世的最有威望的古詩詞人及傳承者,是中國詩詞珍貴的活歷史。

《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

除了針對葉嘉瑩的珍貴影像外,對於影片中的「空鏡頭」,陳導坦言是自己的「私心」,實則也是對東方詩意影像和電影語言向更深更遠探索的「野心」。他透露,片中出現的如銅鏡、陶瓷器、長沙窯、黑釉陶等一些器物大多是其個人收藏。透過物件空鏡頭背後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及日本古典音樂大師佐藤聰明以雅樂為杜甫《秋興八首》所譜的曲調,將影片氛圍帶回盛唐時代,也是將詩詞背後已經消失不在的轉換成另一種電影語言。

交流尾聲,導演用佛經中的「如是我聞」四字來概括這部作品。幕後創作者以「如是我聞」來親近葉先生,片中受訪者也曾以「如是我聞」向葉先生學習。影片本身或許是「如是我聞」最好的詮釋。

千山萬水為知音 高山流水覓知音

陳傳興導演和南開大學教授張靜老師同時提及高品質背後的艱辛卻不忘初心的歷程。從兩年前說服葉先生本人同意拍攝,到為期一年的拍攝和一年的後制過程。創作團隊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和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期間,對葉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先生的相熟人士,如作家白先勇,詩人瘂弦、席慕蓉,漢學家宇文所安和書法家謝琰等。而一切為這部作品的動情與奮力,如張靜教授所言,只因導演與葉先生為彼此的知音。她也期待更多的觀眾能成為陳傳興導演、葉嘉瑩先生以及古典詩詞的知音。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葉嘉瑩先生助理張靜

據悉,《掬水月在手》由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必合必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大水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天津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北京愛抓馬文化有限公司、和錦(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深圳此念文化有限公司和北京歌行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影片計劃於2020年全國公映。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票房刷新全國藝聯記錄
    日前,備受矚目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在廈門舉行。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
  • 冬暖主題影展落幕 《郊區的鳥》《小偉》等電影受關注
    2020年12月21日至2021年1月10日,全國藝聯2020「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以下簡稱「冬暖影展」)分別於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重慶、廈門等7個城市舉辦,部分影片舉辦了映後交流活動,影片主創和影評人將現身影院與觀眾朋友進行深度解析與互動。
  • 《掬水月在手》上海路演收官 作家雲集頂禮「朝聖」穿裙子的女先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影片影片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反響強烈,影片豆瓣評分高達8.4分,引發觀眾無限期待。
  • 掬水月在手譯名賞析(Like the Dyer's Hand)
    《掬水月在手》簡介《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於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這部小眾的文學紀錄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
  • 「穿裙子的士」葉嘉瑩唯一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為何從廣州出發?
    10月12日,「首映在廣州」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中山紀念堂舉行首映禮。這部粵產電影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此前是入圍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唯一華語紀錄片。據悉,該片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 《掬水月在手》今日上映,中山紀念堂首映禮盛況不容錯過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預告片為什麼需要詩,為什麼要有詩人?《掬水月在手》是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葉嘉瑩的唯一一部傳記電影。96歲的葉嘉瑩,一生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但她依舊活出了如詩一般的鏗鏘人生。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詩詞人生
    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導演陳傳興在洛水邊安排了一場特別的招魂儀式。一群當地的孩子念著《樂府詩集》《楚辭》《詩經》的篇名,在田野裡奔跑,影印出來的詞牌名被撕成碎條,隨風飄蕩。詩的碎片成為招魂幡。「他想去找一種文化的起源。」《掬水月在手》製片人、副導演沈禕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文丨靈三 葉嘉瑩這個名字對眾多中國詩詞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不知有多少曾對古典詩詞不得其門而入的人,在葉嘉瑩的娓娓道來中,看見曾經隔著距離的詩詞重新走近。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
  • 《掬水月在手》:又乾淨又安靜,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掬水月在手》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掬水月在手》觀影現場 時間穿梭於人的生死,也穿梭於事的興衰。 《掬水月在手》是關於葉嘉瑩先生的紀錄片,是關於古典詩詞的紀錄片,更是關於時間的紀錄片。與其說導演在紀錄一段時間,不如說他想超越時間,延續古典詩詞的生命。
  • ...片《掬水月在手》上海電影節一票難求,節制情感下迸發力量之美...
    7月26日,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放映結束後,該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見面會,向媒體介紹銀幕前後的經歷。影片放映好評無數,觀眾感動:「止不住的眼淚」《掬水月在手》在上海電影節開票後一票難求,很快就售罄。
  • 《點點星光》《掬水月在手》問鼎金雞獎!
    11月28日晚,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在美麗的「海上花園」廈門圓滿落幕。作為中國電影「專家獎」,金雞獎是我國最專業、最具權威性的電影評獎活動之一。本屆金雞獎,廣州首次有三部作品入圍、兩部喜獲大獎:廣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兒童勵志片《點點星光》喜獲最佳兒童片、4K粵劇電影《刑場上的婚禮》獲最佳戲曲片提名獎,同是廣州出品的《掬水月在手》獲最佳紀錄/科教片。這是廣州影視創作的歷史性突破,也是廣州臺電影創作的首次突破。 廣州塔為廣州出品電影亮燈金雞報喜,刷新歷史!
  • 全國藝聯推出經典影片展映 十部修復老電影將映_娛樂頻道_中國青年網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是「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獲得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支持。此前,全國藝聯已經連續兩年舉辦「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從今年起,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珍藏和修復的經典影片也將加入到全國藝聯的主題展映中。  「新中國新農村」記錄新中國農村舊貌換新顏   今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七十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影也成為見證這段歷史重要的藝術載體。
  • 「葉先生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
    聶際慈攝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白佳麗)10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葉先生的貢獻後代人可能會看得更深」——《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談葉嘉瑩》的記者訪談。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公映的時候,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記者採訪到了紀錄片的導演陳傳興。透過他的目光與鏡頭,我們在電影的韻腳中,看到了那位「穿裙子的士」——葉嘉瑩先生。
  • GZDOC2019閉幕影片《掬水月在手》上海電影節上映
    據了解,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原定於2020年4月19日至26日在中國北京舉行,歷時8天。為配合好現階段對新冠肺炎的防疫工作大局,今年3月初,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曾宣布因疫情而延期。6.第31屆馬賽國際電影節舉辦兩部中國紀錄片入圍2020年,第三十一屆馬賽國際電影節於7月22日-7月26日在馬賽舉行。FID馬賽國際電影節(FIDMarseille)前身為馬賽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 揭幕
    1905電影網訊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推出的「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安溪站活動於15日晚在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開幕。本次影展也是「2020中國電影美學年會暨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項目籤約儀式」的主要活動之一。
  • 廣州發力打造「中國新人文電影」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毛繼鴻表示,《掬水月在手》喜獲金雞獎,得到電影學術界對影片的肯定,毋庸置疑是對藝術電影、文學紀錄片創作的一個特別重要的鼓勵,這也意味著大家都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掬水月在手》講述97歲的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一生以弘揚中華詩詞為己任,歷經烽火硝煙、家道變遷,卻活出了如詩一般的鏗鏘人生。
  • 全國藝聯推出經典影片展映 十部修復老電影將映
    「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是「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獲得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支持。此前,全國藝聯已經連續兩年舉辦「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從今年起,由中國電影資料館珍藏和修復的經典影片也將加入到全國藝聯的主題展映中。「新中國新農村」記錄新中國農村舊貌換新顏 今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