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工程鳥瞰圖
華南所水生態研究中心駐點團隊現場巡查採樣。
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帶隊調研沙河水環境整治工作。
華南所水生態研究中心駐點團隊現場調研。
整治後的石灣中心排渠裡波水段
「我們湖頭村幾十年來,到處都是豬屎的味道,從來沒想過有一天這個味道會消失。」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湖頭村70多歲的老支書面對這片蒼茫的土地、這汪清澈的河水,緊緊握住博羅縣委書記陳國煌的手,表達著難以言喻的深情。
臭水溝變成風光帶,博羅的母親河——沙河正在經歷嬗變。數據顯示,2019年1月~12月,沙河河口國考斷面水質均值為Ⅲ類,今年前6個月,沙河河口水質繼續保持優良。
澗水潺潺百鳥鳴,萬綠叢中藏畫廊。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用腳步細細丈量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
精準施治三類病 水質改善三級跳
沙河是廣東東江中下遊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增城、博羅、龍門三地交界的獨山。沙河幹流由北向西南流入東江北幹流,全長89公裡,集水面積1235平方公裡。流域範圍內包括橫河、湖鎮、龍華、長寧、福田、園洲、石灣等7個鎮和羅浮山管委會。流域內人口約60萬。
幾十年來,隨著居住人口的聚集、工業農業的發展,工業汙水、農業汙水及生活汙水開始增多,讓原本清澈的沙河「不堪重負」。
數據顯示,2015年中,沙河水質出現斷崖式下降;2017年底,沙河河口斷面水質已經惡化為劣Ⅴ類,氨氮、總磷超標。
「前些年,河又黑又臭,住在附近夏天都不敢開窗戶。」家住在博羅縣石灣鎮的村民賴大叔回憶說。
如何還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成了近年來博羅縣委、縣政府關注的首要問題。
2019年3月,惠州市印發並實施了《2019年博羅縣沙河水質達標攻堅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博羅縣政府是沙河河口國考斷面水質達標攻堅的責任主體。通過實施沙河水質達標攻堅掛圖作戰,2019年沙河河口斷面水質須達到地表水Ⅲ類。
汙染在水裡,根子在岸上。「汙染大約從2000年博羅縣工業和農業加速發展開始。」博羅縣副縣長李平介紹,當時發展粗放,流域內存在大量低端、落後的重汙染行業企業,同時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後,再加之畜禽養殖總量大、汙水直排入河,到2015年中,沙河水質出現斷崖式下降。生態環境部華南環科所研究員曾凡棠團隊受邀駐點博羅縣治理沙河。「一到沙河馬上做細緻調研,找到汙染源頭『三座大山』,流域內工業、生活、畜禽養殖汙染貢獻比例約各佔三成。」
要想沙河變清,必須跨過工業、生活、畜禽養殖汙染這三座大山。
沙河原本通過小海河道與東江連通,歷史原因導致河道被填堵,隨後建起印染企業。其中規模最大的企業排水量達每天8000噸,粗放式發展下,小海河道周邊也聚集低端產業,致使汙染愈加嚴重。
明晰利弊後,博羅縣決定拆除汙染企業,打通河道。「以前粗放的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不能再要了!」陳國煌說。隨後,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工程啟動,橫亙在水系連通要塞地的博羅最大印染企業也隨之關停清拆。
在博羅縣東江-沙河水系連通工程建設現場可以看到,截汙、清拆、清障、清淤、古河道恢復等工程正在有序推進,長約4.56千米的河道原貌及生態正逐步恢復。據了解,連通後,在枯水期東江還能利用潮汐向沙河補水至少45萬立方米,增強沙河水體流動性,提升水體自淨能力。
在工業汙染治理方面,淘汰落後產能,倒逼產業升級。「給企業做選擇,而不是『一刀切』堵死。」惠州市生態環境局博羅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治水以來,一方面嚴查、關停「散亂汙」無證企業,另一方面則對108家涉水重汙染企業實施轉型和提升策略,即要求企業對排汙設施提標改造,出水必須達到Ⅳ類標準,以此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一是要求進入樺陽園區進行集中生產、統一治汙;二是對一些位於城鎮及居住區的企業鼓勵轉型為其他無汙染產業,對主動申請註銷排汙許可證的企業給予獎勵,對一些規模較大、生產工藝和治理設施較先進的企業允許其原地提標改造。
目前,博羅縣沙河流域已有50家企業主動申請註銷排汙許可證,已註銷9家,縣財政將發出獎勵金4500萬元。而擬提升保留的企業,10家已通過專家現場核查。另外還有339間「廠中廠」車間正在整治。
在畜禽養殖汙染治理方面,針對規模養殖,博羅縣在沙河全流域實行禁養。2018年11月~2019年3月底,沙河流域共清理清退畜禽養殖場751家,清理存欄家禽1062萬隻,而且保持「零上訪」。
「汙染治理的問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解決。」陳國煌介紹說,清理清退畜禽養殖場過程中,針對不同的養殖類型和養殖歷史,實行「一場一策」的差異化退出機制,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沙河治理的「同盟軍」。
目前,博羅全縣原有或新劃定的畜禽禁養區均已按時限要求持續保持或按期實現規模養殖場「零養殖」目標。
「這裡以前是個臭水塘,漂浮很多垃圾。」園洲鎮寮仔村村民李先生所說的是園洲科普生態公園前身。而眼下,走入園內,綠植茂盛,流水潺潺,漫步其中倍感愜意。這個用於周邊村莊汙水治理的項目,如今已成村民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農村生活汙水量不大,而且離汙水處理廠遠,就建設了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收集周邊村莊的汙水。」曾凡棠向記者介紹說,處理後的水流入公園內的溼地,出水可達Ⅳ類,最後再向茶亭排渠生態補水。
除農村生活汙水外,隨著降雨沖刷,雨水徑流等面源汙染進入農田溝渠、河流的問題也十分突出。
由此,博羅縣專門在茶亭排渠周邊租下魚塘,改建成生態調蓄回用塘。利用提升泵將農業面源汙水抽到塘裡,通過複合生態塘等做淨化處理。既減少流入排渠的有機物和氮、磷等汙染物,且處理後的水可回補茶亭排渠,或作灌溉水源,達到「節水、節肥和減排」的目的。
「說實在的,建這些塘經濟效益不高,但治汙效果很好,生態效益高,也只能『逼著做』。」曾凡棠表示,今年這種「一體化處理+生態塘深度淨化補水+農業面源調蓄回用」的治理模式將在博羅縣其他地方繼續推廣。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博羅縣已累計投入10億元開展河湧整治,對列入2019年市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沙河流域的13條劣Ⅴ類河湧,壓實河長制,相關鎮街逐一制定整治方案,綜合採取控源截汙、河道疏浚、底泥清淤、生態修復等措施系統整治,累計整治河長92.52公裡。同時,全力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新建成通水試運行的汙水處理廠3座;累計建成截汙管網166.42公裡。還大力整治排汙口和「散亂汙」企業,目前已整治排汙口268個、「散亂汙」企業495家。
「實招」管水 「巧招」活水 科技護航
沙河水如何從劣Ⅴ類躍升至Ⅲ類?如今的沙河已經褪去黑臭的外表,煥發出新的生機。在這種改變背後,既有流域內政府部門的努力,還有一支專業團隊駐點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充當著治水的「偵察兵」「參謀部」「督導隊」。他們就是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團隊。
摸清家底的「偵察兵」!
「8月6 日現場排查發現裡波水上遊段約800米河段水體呈黑褐色,水面漂浮大片油狀物。」
「現場排查發現大牛壘排渠馮屋工業區支渠水體黑臭,現場快檢結果顯示氨氮濃度超過10mg/L。」
……
這是華南所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駐點團隊在沙河流域石灣鎮巡查時的一個統計情況。類似的精細數據記錄,幾乎每天都在各個駐點的河段上演,這也直觀反映了他們駐點服務的工作情形。
「以前做治水方面的技術服務,就是接一個項目回來,最後提交一個治理方案或者一本書,由於缺乏後續的跟蹤、指導、監管,方案實行的效果難以評估,治水實際效果並不是特別好。」曾凡棠介紹說,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為治水工作提供更加科學詳細的指導,從2018年開始,華南所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沙河流域開始實施駐點技術服務,為水汙染防治工作提供全過程的指導與幫助。
「治水就像治病,首先要進行深入體檢,搞清楚病灶在哪裡,才可能對症下藥。」曾凡棠告訴記者,以往很多地方在治水的過程中,在沒有搞清楚水汙染現狀和規律的情況下,一上來就上工程,往往事倍功半。鑑於此,駐點技術團隊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當好「偵察兵」,做好「情報」收集工作。曾凡棠表示,要摸清流域的汙染情況,需要做大量詳細的調查工作,「沒有一年半載,是不容易把情況調查清楚的。」
用一年半載來摸清楚汙染家底?技術團隊要摸查流域的各個排汙口,分析汙染規律,特別是在不同水期呈現怎樣的變化。相當於有了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流域存在什麼樣的病因一清二楚。這支具有三四十年治水經驗、具有較深「內功」的科研團隊,治理時做到了對症下藥。
提供諮詢的「參謀部」!
技術團隊在對沙河流域各汙染源進行詳細調查基礎上,就各鎮、各支流實際情況形成了專題報告,對沙河流域水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 「一河一策」「一口一策」等針對性建議,切實做到「問題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時間精準、措施精準」。
駐點工作組發揮的就是「參謀部」的作用。在治汙過程中,各項重點工程設計、建設、管理要怎樣科學規劃,華南所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都全程參與其中。曾凡棠表示,由於治理任務比較重,部分地方在制定目標和方案的時候,往往沒有考慮現實情況,一味求快,導致目標和方案難以落地,最後逼著施工方偷工減料、想歪招。駐點團隊以大量實測數據為基礎,科學研判現實情況,分解任務目標,為駐點地方政府制定科學的治理方案,提出意見建議,讓治汙少走彎路,提高成效。
推動工作的「督導隊」!
「裡波水上遊段曝氣設備安裝,累計完成50臺,佔總工程量79%。部分曝氣設備未及時通電運行。」
……
這是華南所水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駐點人員對沙河流域內的石灣鎮治水工程進行巡查時將發現的問題反饋給當地政府,督促落實相應的治汙措施。
曾凡棠提到,駐點團隊經常要評估治理工程、管理措施的效果。對工程現場進行滾動監理,「要看看施工方有沒有按照設計方案施工,工程完成後如果沒有達到治理效果的,要分析問題出在哪裡。進度慢的,及時通報給當地政府,督促施工單位加快進程。」
而這樣在駐點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都會通過開發的手機APP及時反饋給各級領導。這個信息傳達機制讓問題一目了然,誰的責任誰領走,治水的效率也提高了。
由「髒」到「淨」 由「清」到「美」
「惠州博羅沙河治理能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實現水質從劣Ⅴ類到Ⅲ類的跳躍式升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科學精準治水治汙。」對此,陳國煌感觸頗深。
如何針對流域內大大小小十多條河湧的不同汙染特點實施精準治汙?
石灣中心排渠針對截汙管網不完善、溢流較嚴重的半城半鄉區域採用了「控源截汙+河道強化處理與生態修復」的綜合治理模式;園洲茶亭排渠針對面源汙染突出的農村農業區域採用了「一體化處理+生態塘深度淨化補水+農業面源調蓄回用」的淨化治理模式;小海河水系連通工程針對「散亂汙」和違法佔用河道較嚴重區域採取了「恢復天然河道+促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綜合治理模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治汙效果。
博羅緊緊依靠科技,跳出傳統治水理念,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相結合,統籌推進引水、蓄水、治水工作,有序推進生態水系及連通工程,進一步提升河道防洪除澇能力,改善區域水生態環境,著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
博羅治水,沙河由「髒」到「淨」,由「淨」到「清」,由「清」到「美」,治出哪些新變化?對此,陳國煌給出的答案是:博羅縣治水讓水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城鄉面貌大幅提升、「兩山」轉化通道不斷暢通,激發了群眾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綠色發展的信心和熱情。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博羅的山清水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
博羅治水,通過盤活「水動能」、提升「水標準」、激發「水優勢」、開發「水文化」,推動水資源生態價值轉化取得較好成效。在中共博羅縣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九次全體會議上,陳國煌提出,要將博羅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現代魅力強縣。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高標準規劃建設沿東江經濟帶和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打造一個經濟發達、社會和諧、宜居宜業、活力迸發的嶄新城區。
如今的沙河,水變清了、岸變綠了,河道乾淨整潔,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河、景觀河、記憶河。
本版撰稿劉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