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2020-12-25 新民晚報

坐在河邊

看日升日落

我老了

蘇州河的歌

依然那樣年輕

——王雪芳

《閱讀蘇州河》

再沒有哪一條河流像蘇州河這樣,與上海如此親近,密不可分。

溯流而上,從外白渡橋至外環線,蘇州河途經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6個區。蜿蜒綿長的河水,在上海腹地流淌出一道溫柔的生命印記,城市空間就這樣沿著河堤兩岸,密密生長。

圖說:蘇州河最美「城市會客廳」亮相 楊建正/攝

相較於黃浦江的寬闊浩蕩,蘇州河顯得樸素平凡,兩岸夾雜著弄堂亭子間的家長裡短。其實,歷史上的蘇州河也有過波瀾壯闊的時候,那時的她還叫吳淞江,古人無數次在蓴鱸之思中念及的地方。

幾乎大半個古代上海,就在她的身畔孕生——唐天寶年間逐漸興盛的青龍鎮,是上海的城市起點;下遊近海處被稱為「滬瀆」,則是上海城市簡稱的命名來源。

吳淞江河道曲而多彎,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稱其「古江蟠曲如龍形」。因河沙淤積,她漸漸成為了黃浦江的支流。不過,近代上海依然在蘇州河的兩岸起興。

1848年的法文上海地圖中,將她同時標註了「Woosung」與「Soochow」——原來,上海開埠後,外國商人知道從這條河可以行船至蘇州,便叫她「通往蘇州的小河」。1848年,上海道臺麟桂與英國駐滬領事阿禮國籤定擴大英租界協議時,第一次在正式文本中將吳淞江上海段稱為蘇州河,一直沿用至今。

這個充滿海派特色的新名字,蘇州河並未適應不良。她早已不是自然空間上的河流,更被賦予深刻的歷史文化意義。百年前的建築今天仍矗立兩岸:被迫通商的惘然,半殖民地的屈辱,十裡洋場的迷離,河畔浴血的壯烈,迎接黎明的喜悅……蘇州河的悠悠柔波,就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脈搏。

圖說:蘇州河北岸虹口區郵政大樓段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

19世紀60年代起,中國最早的麵粉、紡織、化工等民族工業在這裡起步。工廠多了,人員密集,陣痛也隨之而來。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中,黑臭汙染讓上海人深惡痛絕。

蘇州河兩岸有過「遠東第一公寓」,也曾塞進了「三灣一弄」棚戶區。而河裡沒有魚了,只有「突突」的小火輪穿梭來往。瓜果蔬菜、水泥石子、垃圾糞便,都在汽笛聲聲中裝卸。1978年前後,蘇州河魚蝦絕跡、路人掩鼻,甚至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界處還形成了一道明顯顏色「分界線」:黃浦江水是黃的,蘇州河水是黑的。

然而,即使在蘇州河因汙染而蒙塵時,人們心底深處仍然懷著一絲對母親河的眷戀。

這份感情在文學作品裡留存下來,比如上海「爺叔」金宇澄在《繁花》裡所寫的:「經過了蘇州河,煙囪高矗入雲,路人黑瘦,到中山北路,香料廠氣味衝鼻,氧化鐵顏料廠紅塵滾滾……沿途所見,全部算上海。」水像醬油,但偏偏「溫良穩重,有一種親切感」。

更多帶著溫度的畫面,印刻在每個老上海人的記憶中。有人在途經路上「苦中作樂」,猜測今天的河水泛起什麼金屬色澤,會不會有茅盾在《子夜》開頭時所寫的那樣:「蘇州河的濁水幻成了金綠色,輕輕地,悄悄地,向西流去。」

也有人怨聲載道地離開。不過昔日的「逃離」,讓今天的「走近」更有意義。

1996年6月5日,新民晚報頭版刊登《齊心協力讓蘇州河換新顏 市區段沿岸5區今立「軍令狀」》,記錄下百姓翹首以待的那一刻——上海啟動蘇州河綜合整治。經過多年努力,母親河終於水清岸綠、鳥語花香。

圖說:蘇州河南岸(外白渡橋—河南路橋)濱河公共空間景觀提升工程正在逐步向公眾開放 楊建正/攝

年輕人肯定沒有了「黑如墨,臭如糞」的昔日印象。而在蘇州河南岸、江寧路橋東側,一個三面環水的環保主題公園紀念了這場工程。它叫「夢清園」,意思是「讓蘇州河變清,是上海幾代人的願望與夢想」,是蘇州河綜合治理成果的縮影。

而今,另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節點即將到來——到今年年底,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濱水岸線有望基本貫通開放。這條美好的母親河,不僅承載著悠遠鄉愁與文化記憶,更將演繹人民城市的新時代新傳奇。

歷經千年歲月,見證百年滄桑,重又煥發新生……也許走通蘇州河後,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上海。誠如作家程乃珊所述:「蘇州河,上海故事從這裡開始。」

本報記者的記錄,便也從這裡開始。

《閱讀蘇州河》為「詩話蘇河 閱讀靜安」詩歌徵集活動獲獎作品。活動由新民晚報社與蘇州河貫通(靜安段)公共藝術創作組主辦,百首獲獎詩詞將鐫刻在蘇州河畔公共空間。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北岸行記

沿著蘇州河北岸一路向東步行,記憶中還是第一次。雖然平時曾經斷斷續續地經過一些其中的道路,但畢竟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

這次,居然一口氣從外環線走到了外灘,最大的感受是,一路有驚喜,未來可期盼,已然能夠感受到北岸全線貫通後的精彩,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圖說:建德花園濱江步道秋景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下同)

依河而居

少時捉魚老來賞景

此次北岸之旅的始發地,是外環線以東的建德花園綠地。從外環線到此處的沿河步道已接近完工,一旦貫通,普陀區和嘉定區的沿河步道就將相連。

在綠地裡,有許多鍛鍊健身的市民,其中就有77歲的張國恩老伯,他是長徵鎮本地人,從小在蘇州河邊長大,小時候常來這裡摸魚。「漲水的時候下網,等退潮了總能捉到一些魚。」張老伯說,後來水質變差,附近的居民都繞著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大規模治理蘇州河水環境。令張老伯感到高興的是,20多年努力如今終於收穫成果,蘇州河又變清了,魚兒也回來了,他又能像小時候一樣來河邊散步休憩了。

建德花園綠地的沿河步道,張老伯也是看著一步步變遷至此。最早是荒地,還留著戰爭時期修建的碉堡,後來變成苗圃,苗圃搬遷後修建了沿河小道,但路況差,而現在整修一新了,是他記憶中河岸最好的狀態。「等以後全面貫通了,聽說可以一直通到外灘。」張老伯說,每天在步道走走,看看奔流不息的河水與兩岸旖旎的風光,都會覺得很幸福。因為他親眼見證了這一切是如何從無到有、失而復得,並得以繼續傳承給子孫後代。

圖說:外白渡橋上海大廈段「蘇河之源」

沿河綠地

傳來一曲《北國之春》

在古北路橋附近,突然聽到一曲薩克斯演奏的《北國之春》。循聲而去,在橋洞下的長風壹號綠地工地門口遇到了兩位正在吹奏的老伯,他們是薩克斯愛好者,一直在附近的沿河綠地練習。

老伯說,長風濱河綠地其實也很有看頭,最明顯的地標,就是矗立在河邊的一個大煙囪,那裡曾是他們最愛的演奏地點。

原來長風公園周邊,曾是上海乃至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之地。原本的「鄉下頭」,因為開始大量興建工廠,開始有了城市的模樣。大煙囪就是1947年興建上海試劑總廠的遺存,和幾棟老廠房一起,被保留下來成為綠地的一部分。其他工業舊址還包括1922年創立的德商大華利衛生食料廠,後來成為上海酵母廠;1923年創辦的日商燧生火柴廠,即後來的上海火柴廠。周邊還有長風化工廠、天廚味精廠、天利氮氣廠等工廠舊址。

可以說,一條蘇州河承載起了幾代中國人實業興邦的理想,見證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與輝煌。如今,中國已經實現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的目標,而這些蘇河畔的工廠也結束了歷史使命,化作春泥更護花,在轉型成為綠色生態走廊的蘇河畔,靜靜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懷舊河堤

水不臭了路乾淨了

告別了已經華麗轉身的老工業區,繼續一路向東出發,只覺得這一段蘇河北岸的風格頗為「懷舊」。彩繪河堤、沿河馬路、街邊的老宅,讓人回想起了小時候沿著「臭河浜」一路玩耍的景象。現在河不臭了,路變乾淨了,但河堤的「老味道」還在,之前一路走來只覺得變化極大,唯有這段河堤,還是許多上海人記憶中熟悉的樣子。

途中,還能見到強家角橋,它是蘇州河上「最後渡口」的所在地,直到1997年最後一班渡輪停航前,還承擔著運送市民過河的任務。後來隨著一座座橋梁架起,過河不再成為難題,而強家角也見證了蘇州河交通從渡輪向橋梁轉身的最後一幕。

圖說:北岸光復西路段步道

灣裡人家

熟悉的河永遠的家

盤灣沿岸有華府樟園、大華清水花園、大華清水灣3期與康泰公寓四個小區,在未來貫通後,穿過三個小區的沿河步道將直通華政北區校門,可以再次回到光復西路上。

行走在僻靜的盤灣步道,突然一抹紅色出現在視線中,走近一看,是優秀歷史建築瑞華公館。最早這裡被稱為「徐園」,2009年6月,經歷過平移95米的同時,頂升2米,旋轉了35度的老洋樓緊鄰蘇州河,屹立於小區內的一角。如今的瑞華公館已經成了餐廳,但從一磚一瓦之間依然能夠領略其昔日的輝煌。

離開盤灣回到光復西路,穿過鎮坪路橋,就是昔日著名的「三灣一弄」——潭子灣、朱家灣、潘家灣和河南岸的藥水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河的旁邊出現了大批棚戶區。到抗戰時期,躲避戰亂的難民安身立命的地方,是比棚戶區條件更惡劣的「滾地龍」,毛竹為梁、泥巴糊牆、蘆席作頂,生活極為艱苦。

圖說:中遠兩灣城沿河步道

解放後,「三灣一弄」的居住條件有所改善,但還是上海聞名的「下只角」。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上海第一輪大規模舊區改造,潭子灣、潘家灣和王家宅被稱為「兩灣一宅」的動遷改造終於啟動。1999年底,中遠兩灣城的興建工程打下了第一根樁,「三灣一弄」終於成為歷史。

走在中遠兩灣城風景如畫的沿河步道,已經絲毫找不到曾經舊區的印跡。幾位老人坐在河邊用蘇北話聊著天,一問才知道他們是「老三灣人」,動遷後又把房子買回了中遠兩灣城在「三灣一弄」原址上新建的商品房。那片熟悉的地方,那些熟悉的河灣,才是他們心裡永遠的家園。

圖說:西藏北路橋邊的四行倉庫

岸上建築

見證歷史目睹繁榮

離開兩灣城進入恆豐路,長壽路橋以南,是新建的靜安國際中心,這裡的沿河步道已經修建完成。從這裡繼續向東,斷斷續續有幾段步道正在進行最後的施工,彎彎繞繞回到河邊,很快就是西藏北路橋,這裡坐落著一座非常著名的建築——四行倉庫。

不久前的一部電影《八佰》讓四行倉庫成為上海最熱門的景點之一。在倉庫西側的廣場,至今還有市民前來擺放鮮花和祭品。看著布滿彈孔的牆壁,回憶起電影中悲壯的情節,再看著周圍一片繁榮安康的景象,唯一的感受就是先烈們的犧牲沒有白費。在他們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河邊步道已經基本完工,人們悠然散步,孩子們歡鬧嬉戲,這難道不正是他們拼死守護的東西嗎?如果先烈有靈,應該會為如今的景象感到欣慰吧。

圖說:河濱大樓邊的沿河步道

老宅居民

河邊散步成為日常

過了西藏路,光復西路變成了北蘇州路,可以說,整條線路最精華的部分就從這裡開始了。在北蘇州路、河南中路路口,一棟11層的高樓安安靜靜地屹立於河邊,它就是河濱大樓,上世紀30年代上海最頂級的樓盤,被稱為遠東第一公寓。這座高樓原本8層,後加到11層,電梯、水暖、鍋爐房一應俱全,在當年堪稱頂級配置,從高空俯瞰,大樓呈S形,是因為該大樓的開發商是大地產商沙遜,S正是他名字的首字母。這棟大樓,還曾經是米高梅、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美國電影協會等電影機構的所在地。

在公寓邊的步道,遇到了一對老夫妻,老先生70出頭,因為中風只能坐輪椅,他的夫人60多歲,像哄孩子一樣邊推輪椅邊和丈夫聊天。「你又生氣啦?你再生氣以後就沒人帶你出來玩咯。」妻子看著生著悶氣的丈夫,眼裡滿是愛意。

聊天中得知,他們是河濱大樓的居民,年輕時常常在河邊散步,後來蘇州河水質變差,別說散步,臭氣直衝家裡,連窗也不敢開。上世紀90年代後開始蘇州河水環境治理,他們眼看著河道一年年變乾淨,如今沿河步道更是整修一新,來到河邊散步又成為他們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現在丈夫雖然病了,但妻子還是可以牽著愛人的手,在河邊看看風景,順便撒撒嬌鬥鬥嘴,就和剛戀愛時一樣。他們見證了蘇州河的變遷,蘇州河也見證了他們的愛情。

圖說:蘇州河北岸虹口區郵政大樓段

最佳景致

滄桑榮耀盡收眼底

再向東走,這裡的風景簡直是美輪美奐。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上海郵政大樓,它曾經是上海乃至中國的郵政樞紐,大樓頂部有一個瞭望塔,可以看到黃浦江上進港的郵輪,工作人員就可以提前作好準備,迎接海量郵件的到來。

被稱為「上海名片」的最佳觀景臺也在此處,在大名路路口向東眺望,左邊是上海曾經最頂級的豪華酒店上海大廈,右邊是外灘的古典建築群,正前方前景是外白渡橋,背景是壯觀的陸家嘴天際線。一景看遍江河兩岸,一個半世紀的滄桑與榮耀盡收眼底,即便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依舊會被此情此景震撼。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

南岸行記

原本想從外環吳淞江橋出發,由於外環線為封閉式機動車道路,沒有非機動車慢車道和人行道,記者便來到祁連山南路橋附近,掃開一輛共享單車後,愉快地開始了蘇州河南岸騎行之旅。

一路走走停停,蘇州河南岸的人與物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圖說:芙蓉江路和天山路之間,有一條造型獨特的蘇州河景觀步廊 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攝(下同)

設計巧思

親水駁岸舒適方便

首先經過的是蘇州河長寧段。在祁連山南路橋與外環吳淞江橋之間的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依蘇州河建起臨空滑板公園、臨空2號公園和臨空1號公園,通過蘇州河支流的通協河、朱家浜、縱涇港將其巧妙地分割開來,形成體育、休閒、音樂三座特徵明顯、風格迥異的公園。在通協河、朱家浜、縱涇港上分別架設的三座橋把公園串聯起來,使得蘇州河濱水公共空間貫通。三座橋的設計各有巧思:通協河景觀橋設計構思來源於摺紙藝術;朱家浜景觀橋的設計方案融入了滑板元素;縱涇港景觀橋構思靈感來源於蝴蝶,橋兩邊的鋼質拱弧像蝴蝶扇動翅膀停駐在水上。

祁連山南路橋以東,是剛剛貫通的蘇州河長寧段二期西延伸段關鍵節點海煙物流段。記者注意到,新建段的步道場地裡,部分一級防汛牆調整為了二級防汛牆,從而釋放了寬6米的防汛通道公共空間。為了讓市民更好地體驗親水駁岸的舒適與方便,步道沿線還打造了花境廣場、星空驛站、流星吧檯等多處休閒空間。其中,一座站在自行車前的少女雕塑和一座齒輪狀的景觀雕塑十分「吸睛」。據了解,為呼應海煙物流的運輸、物流等元素,設計該段景觀時,專門引入了機器和齒輪的造型。為紀念曾經分布在蘇州河沿岸的上海民族工業品牌,齒輪雕塑的一側還羅列了上海「永久牌」自行車從1940年到2010年的品牌商標變遷。

海煙物流段正式對外開放,意味著自12月1日起,全長11.2公裡的蘇州河步道長寧段整體貫通。

圖說:華東政法大學段,許多水鳥在此安家

綠樹紅牆

「秘密花園」饒有意趣

在蘇州河長寧段二期工程中,還有一大亮點值得觀看——華政段。總長約920米的華政校園段步道,可容納2至3人並排通行,設計師向河岸的彎道和犄角旮旯、沿岸的高大喬木借了不少空間,步行路線也時有變換。漫步途中,還可以看到一幢幢極具特色的建築,綠樹紅牆的美景令人賞心悅目。為了能夠給市民更好的觀景感受,華政校園原有的步道整體被移位至防汛牆邊。在建設過程中,對河岸沿線原有的古樹、喬木作了保護和保留,充分打造一個饒有意趣的「秘密花園」。由於緊鄰校園和居民區,施工期間沒有動用大型機械設備,一磚一瓦的建設、一樹一木的栽植都是工人手工完成。

圖說:蘇堤春曉小區周邊綠道

河畔小區

景觀岸線近在咫尺

走完蘇州河長寧段,便來到了岸線長達21公裡的普陀段。在這裡,記者逗留的時間最長,參觀的點位也最多。蘇州河的一半在普陀,因此,對於這條母親河的變化,居住在河邊的普陀居民最有發言權。蘇堤春曉是一個位於蘇州河畔的小區,原先,小區的圍牆一直延伸至蘇州河岸邊,導致沿河公共空間無法對外開放。在聽取居民意見的基礎上,小區升級了門禁系統和電子圍欄等安防措施。如今,步道貫通了,景觀漂亮了,設施更新了,居民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公共空間貫通後,我們生活出行更便利,這段離小區近在咫尺的景觀岸線讓朋友們都羨慕我。」居民宣先生站在整修一新的親水平臺上感慨,綠波蕩漾的水面、乾淨舒適的步道、小而美的「口袋花園」、適合拍照打卡的景觀橋,讓自己過上了「家門口就有美景」的好生活。

其實,蘇州河兩岸貫通後,不僅給市民的生活帶來變化,周邊企業也獲益匪淺。沿著蘇堤春曉的步道一路前行,通過一個小小的入口,便來到創享塔,這是一個融合辦公、商業和生活的創意產業園。若是走累了,可以在這裡駐足休憩,找家咖啡館,點一杯熱飲慢慢品味,愜意十足。創享塔園區負責人孫蒙佳說:「蘇州河(這一段)整個貫通了以後,我們園區商業的招商從60%一下子提升到了90%,所以現在基本上沿著蘇州河區域的這些商業包括餐飲都是滿的。」

工業遺存

華麗轉型網紅地標

近些年,蘇州河變清變美,居民們打心眼裡感到欣喜。但變化的,其實不止蘇州河本身,沿河兩岸的建築也有了不小的變化。在蘇州河潭子灣的南面,坐落著上海紡織博物館、絲綢博物館等。紡織博物館的原址是中國近代第一家機器紡織企業,即1878年李鴻章創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博物館門前的雕塑「紡織魂」,宛如一架巨大的織布機,融合了原始手工紡織和近代動力紡織的元素。腳底下的青石板路上,則鐫刻了1771年以來的上海紡織企業名錄。整個博物館以蠟像3D畫以及多媒體手段,生動演繹了上海紡織業六千多年的產業歷史和文化。

上海紡織的工人階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譜寫了一段反帝、反封建、反壓迫鬥爭的悲壯歷史。當年的五卅運動,就是從日本紗廠的工人大罷工開始,後來顧正紅烈士犧牲的地方,就是曾經的豫豐紗廠,後來的國棉二廠,在這個舊址,如今已經建成了顧正紅烈士紀念館。

圖說:在M50創意園蘇州河畔鍛鍊的市民

曾經,蘇州河兩岸,萬商雲集,工廠林立,創造出了上海乃至中國近現代工業史上的無數個第一。隨著工業時代的繁華褪去,越來越多的廠房倉庫、貨棧碼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這些上海近現代工業遺存,被改造為文化園區、博物館、展示館,傳統優秀建築得到了保留與保護。它們以另一種方式,迎來華麗轉身,成了受人追捧的網紅地標。

位於莫幹山路50號的M50創意園就是其中之一。這座從民族紡織工業園區轉型而來的創意園區,沿蘇州河而建。園區圍牆內,數十幢上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的老廠房,成了藝術「弄潮兒」的天堂。伴隨2018年普陀全面啟動蘇州河岸線貫通及景觀提升工程,M50主動提出退讓河岸空間。如今,一座新建的觀水平臺正式取代了厚重的圍牆,園區內外共同得益。

走進M50,弄堂狹小卻充滿藝術氣息,韻味十足。園區引進了1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十多個省市的藝術家畫廊,還舉辦了一系列時尚活動,成為蘇州河畔獨特的人文景觀。

圖說:「蘇河之眼」昌平路橋

都市之心

南北兩岸皆是風景

繼續向東騎,蘇州河蜿蜒奔流,在靜安地域畫出一道亮麗的弧線——蘇河灣。這裡曾是中外資本競逐的熱土,集聚了17家銀行和倉庫。作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工商業金融中心之一,蘇河灣被讚譽為上海的「都市之心」。靜安、閘北兩區合併後,蘇州河靜安區段同時擁有了南岸、北岸兩面風光。12月6日,聯通兩岸、有著「蘇河之眼」之稱的昌平路橋正式通車。橋梁投入使用後,周邊居民無需繞行就可直線通過蘇州河。

圖說:蝴蝶灣主入口的跌落式水景廣場

在蘇州河靜安段南岸,緊靠康定東路的蝴蝶灣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蝴蝶灣於2008年建成,平面輪廓酷似字母「W」,形如一隻展翅欲飛的蝴蝶。這裡不但綠草如茵,各種設施也建設完備,是綠地景觀結合市政設施建設的典範。綠地地下為市政排水泵站和雨水調蓄池,地表是豐富的植物、景牆、廊架、疊瀑、親水平臺,因而成為蘇州河畔一個標誌性景點。

理念轉變

過去擋水如今親水

在蘇州河岸線貫通工程中,「從擋水到親水」的思路轉變就是人本理念的體現。這一點,人們在黃浦九子公園內深有感受。

今年10月開放的九子公園,最讓老百姓驚喜的是臨河的圍牆不見了,置身園內便能看到蘇州河在身旁靜靜流淌。「蘇州河公共空間的設計策略從過去的擋水防水變成了見水親水。」在設計師王緒男的記憶裡,以前蘇州河的河岸空間十分逼仄,防汛牆卻高達2米。設計團隊大膽引入「玻璃防汛牆」的創新工藝,讓河岸90%的路段可見水親水。

一位在沿河步道上散步的阿姨感慨,蘇州河畔越來越熱鬧。「河濱貫通並設置綠道後,來健身娛樂的多了,就連附近的白領午休也會來逛逛。我住在附近,習慣到河邊走走。偶爾遇到老鄰居們聊起來,大家都感嘆這條河真的是為人民『服務』的。」樸實的話語中,流露出真情。

圖說:外白渡橋旁的最美花園

蘇州河南北岸之旅,最後在外白渡橋結束。

外白渡橋年逾百歲,是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是蘇州河「橋梁家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橋。這座橋見證了上海的發展和變化,如今仍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充滿了懷舊的氣息。現在,這裡依舊是婚紗照勝地,一對對新人身披華服笑容燦爛,在上海最美的河道邊,滿心歡喜地期盼著新生活的啟航。

蜿蜒的蘇州河,承載著一代代上海人的夢想與實幹,堅忍與拼搏,最終在江河交匯處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始於生活,終於幸福,這就是蘇州河兩岸漫步感受的歸納。不論時代如何變遷,歷史使命如何轉換,蘇州河依然靜靜流淌,千百年來默默滋養著這座城市以及沿河而生的人們。

新民晚報記者 楊 歡

相關焦點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這次,居然一口氣從外環線走到了外灘,最大的感受是,一路有驚喜,未來可期盼,已然能夠感受到北岸全線貫通後的精彩,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圖說:建德花園濱江步道秋景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攝(下同)依河而居少時捉魚老來賞景此次北岸之旅的始發地,是外環線以東的建德花園綠地。
  • 一條河 一座城!走通蘇州河: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閱讀蘇州河》再沒有哪一條河流像蘇州河這樣,與上海如此親近,密不可分。這次,居然一口氣從外環線走到了外灘,最大的感受是,一路有驚喜,未來可期盼,已然能夠感受到北岸全線貫通後的精彩,有風景、有生活、有歷史、有故事。
  • 蘇州:一條河,一座城
    一條河,一座城,就是美麗的蘇州。從蘇州火車站走出來的那刻,只要你繼續向前走,處處可見的河連接著這座充滿歷史年代的城市。一條河,一座城大運河,這個詞,對於大多數人只是書中的一個名詞。萬年橋蘇州胥門有一座很容易讓你停留腳步的肅然起敬的牌坊。
  • 「年度散文推薦」王欽|一條河,一座城,一方人
    一條河,一座城,一方人真正代表一座城市的不是高樓大廈、霓虹閃爍,而是這裡的山川歲月和風土人情。日新月異的是一座城市的外貌,一以貫之的是這裡的山水、歷史和人心。這是一條古老的河,傳流千年奔騰不息;這是一條青春的河,新修的河道更襯出她的的靈動;這是一條文明的河,流露出三晉文化的濃墨重彩;千百年來,這裡的人們依水而生,居舍傍河而築,人口漸漸多了,房屋也漸漸多了。清澈的河水滋潤了方圓百裡,萬物生靈,更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民百姓;一座城也在水的蜿蜒流淌中興起、興盛、發達,又因水而變得靈動、瀟灑、美麗。人們稱她為"母親河"。這條一條貫穿於我們心中的河——汾河。
  • 一條河,一座城——上海故事從這裡開始
    坐在河邊看日升日落我老了蘇州河的歌依然那樣年輕——王雪芳《閱讀蘇州河》再沒有哪一條河流像蘇州河這樣,與上海如此親近,密不可分。溯流而上,從外白渡橋至外環線,蘇州河途經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6個區。
  • 「魔都」上海為何有條「蘇州河」?
    最寬處河道足有二十裡闊,按照唐朝的標準,李世民左右各邁一腳算「一步」,三百步為一裡,算起來已是接近萬米;而當時的「黃浦」,只是其南岸十八浦中默默無聞的一條小河。▲ 上海青浦區朱家角古鎮冬景。蘇州河,歷史的擺渡人蘇州是一個極富古典氣息的地名,然而「蘇州河」卻是個
  • 蘇州河,上海故事的開始
    一座老橋為何帶來無盡矚目?緣於這裡是幾代上海人夢開始的地方,也是百年上海故事的華彩開篇。作家程乃珊曾這樣描述過:上海的城市文明是由東向西推進的,而蘇州河的流向則是由西向東匯入黃浦江,最後百川歸一。或許正是因為這強烈的逆向,才碰撞出層出不窮的上海傳奇。
  • 一條河的故事
    每個人的故鄉大概都有一條河吧,這條河是一個村子、一個鄉鎮、一個街區、一個縣城、一座城市的母親河。這條河不是長江、黃河、淮河這樣的大江大河,更可能是一條算不上雄偉壯闊的普通河流。與我們生活的城市相比較而言,如果城市像一個人,那麼,這條河則像是一條靜脈血管。這條河裡有我們的童年記憶。
  • 護城河環城公園:一座城一條河,沿著這裡轉一轉別有一番心情
    濟南的歷史悠久,是全國優秀的旅遊城市,這裡有很多的旅遊資源,護城河環城公園就是濟南眾多的旅遊景點中的一個,每年這裡都會吸引很多的遊客前來參觀,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護城河環城公園。濟南市環城公園建在護城河沿岸,全長6.26公裡,公園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東護城河,以植物景觀為主的四季花園景區,分為春、夏、秋、冬四區;二是西護城河,河的南段為「五三」花卉紀念園,河的北段為泉溪水景園;三是南護城河東段是以黑虎泉為主的泉石園。好多本地的市民都回來這裡打泉水回家,看來老濟南人都很依賴家鄉的泉水,可見「泉城」不僅有泉水,還吃泉水、用泉水、依賴泉水。
  • 上海:曾經「有股味」的那條河,如今咋樣了
    治理蘇州河,還清於蘇州河,成為上海人民多年的夙願,數年水體治理成為上海的「生態一號工程」。 蘇州河消除黑臭後,「走通蘇州河」又成了上海市民繼「走通黃浦江」後共同的心願。2018年,「推進蘇州河兩岸汙染治理、防汛牆改造和公共空間貫通」被寫進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蘇州河兩岸綜合開發工程由此分階段開啟。
  • 「魔都」上海為何有條「蘇州河」?
    最寬處河道足有二十裡闊,按照唐朝的標準,李世民左右各邁一腳算「一步」,三百步為一裡,算起來已是接近萬米;而當時的「黃浦」,只是其南岸十八浦中默默無聞的一條小河。▲ 上海青浦區朱家角古鎮冬景。蘇州河,歷史的擺渡人蘇州是一個極富古典氣息的地名,然而「蘇州河」卻是個
  • 會寧:治理「一條河」扮靚「一座城」
    困局、水過河塘越滿堤  祖厲河,一條承載著地域文化和農耕文明的「母親河」。受地質、地形地貌和植被的限制和影響,以前在自然災害來臨時,成了吞噬沿岸群眾生命財產乃至生命的「災難河」。這是因「一條河」而起的命題,時光交替,一條大河,一座城,他們就這樣深深的融入了會寧厚重的歷史文化當中,輾轉時過境遷、須臾滄海桑田。
  • 成都有條西郊河
    有上千年歷史的西郊河,經歷過數次的改變後就是這樣的一條河:它由西邊上遊的二道河與三道河在三洞橋處合流,再與來至北邊飲馬河的水匯合,直至從十二橋下遊流入百花潭那裡的南河,這一段總稱為西郊河。我家祖籍江蘇溧陽,父母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江蘇遷到四川後一直住在少城的長順中街。在五十年代的時候,自來水還沒有普及,長順中街的居民,要到有井水的院子裡去挑飲用水,衣服卻要拿到西郊河去洗。
  • 蘇州河明明在上海,為什麼叫「蘇州河」?
    說起「蘇州河」, 很多人會以為這是蘇州境內的一條河, 其實,蘇州河不在蘇州,在上海。 蘇州河,又名吳淞江, 吳淞江是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水系之一, 黃浦江原本也只是其下遊的一條支流, 某種程度上,蘇州河才是上海的「母親河」。 那麼,上海與吳淞江淵源到底有多深?
  • CityWalk::徒步蘇州河
    徒步幾個小時,不僅欣賞了美麗的風景,也被普及了蘇州河的故事,還一起完成了任務,最後在外灘結束。       活動圓滿結束,但我們的友誼還在延續。       蘇州河畔留下我們的足跡,我的心裡留下了蘇州河美麗的風景。~~~~~~~~~~~~~~      @薔薇花開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17位漫步者的蘇州河關鍵詞
    尤其是在我們倒數第二次走的時候,南岸跟北岸的景觀,對比前幾段行走時看到的殖民時期的建築景觀,被拆除的城中村景觀,讓我一直不停地在想,到底應該怎麼去看待蘇州河,怎麼去認識它。再去看蘇州河的時候,就不能很簡單地把它過於浪漫或神秘地想像成一個水景,或者是景觀本身。在文化的層面、居住的和生活歷史的層面,會讓我產生很多的疑問,產生更多的好奇。
  •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蘇州河的治水歷史與未來發展
    2020年底,蘇州河中心城段兩側42公裡岸線基本貫通。隨著貫通工程的推進,澎湃新聞「城市漫步」欄目也在7個月的時間裡組織了8次「沿蘇州河而行」漫步活動,從外白渡橋步行到外環線,體驗了兩岸大部分濱河公共空間給城市中的步行者和城市愛好者的感受。
  • 窯灣古鎮的故事之二:紀錄片《一條河,一座城》編導心中的窯灣
    不過,看到了依舊留居在老街裡的人家:做甜油的陸家百年老店,拉洋畫片的大哥,在駱馬湖裡討生活的船夫,還在古鎮裡吃了當地特色的早點、品嘗了綠豆燒酒的醇香、體驗了百年老郵局的場景、觀看了麻糖的製作過程,這些都成為我們拍攝紀錄片《一條河,一座城》最鮮活、最真實的素材。 我關注的第二件事,是有關於山東郯城大地震。
  • 很「牛」的免費景點,一頭牛犁開一條神秘的河,河上有一座古橋
    鄰近叫河街,未見古橋,先見神牛。公路外側,一頭神牛雕塑低頭奮力前抵,仿佛有千鈞之力。旁邊一塊綠色的牌子,寫著「犁水橋,清代文物」。正是這頭神牛,犁開堵塞淯河的連山峭壁,疏通河水,保住沿河兩岸的良田。橋的東頭保留著兩通古碑,記錄修建拱橋的歷史和神牛犁水的故事。橋頭還有一塊「抱鼓石」,應該是古橋原有的遺存,飽含滄桑。整個拱橋保留原始的樣子,高高的石拱把兩岸絕壁連在一起,如同彎彎的長虹高掛空中。
  • 額爾齊斯河,一條有情懷的河
    一條河,匯集了阿爾泰山成千上萬冰雪溪流、山川泉水,一路奔流而來,滋養了萬物。當流到新疆哈巴河境內,她放緩了腳步,從東向西奔騰而來,走到新疆阿勒泰地區哈巴河縣,河面變的開闊了,有了九曲十八彎模樣,風光旖旎,更加迷人。有人說,額爾齊斯是一條有情懷的河,是一條愛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