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的諸多民俗文化之中,常會將歷史上民間所發生的故事賦予傳奇色彩,從而衍生出許多神祗,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道教:灶神、門神。
灶神
「民以食為天」,有人家的地方就有爐灶,過去的灶神信仰極為普遍灶神,又稱灶君,或東廚司命。
灶神的起源很早,據神話傳說,與火有關的不大神炎帝、祝融皆為總神,因此其信仰可能與原始社會的氏族社火有關。另一說,祭灶是報以先炊之德,而祭老婦人,可能是母系氏族社會母祖分食的遺蹟。
但據歷史文獻的記載,如《禮記·月令》中就已經有了祀灶的記載,祀灶被列為國家祀典的五祀之一。自漢代以來,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都虔誠信奉。
道教尊灶君神為「崑崙老母」,《灶王經》稱「種火老母元君」。灶神之職原是主管一家飲食,到了近代以後,灶神作為玉皇大帝的「特派神」住在每家每戶,隨時錄人功過,每年上報天庭,掌持著一家的禍福生死。
人們為防他胡奏遭殃,故每到祭灶之日(宋代以後主要祭日為臘月二十三日),就祀以糖瓜等供品,用既甜又黏的糖封他的嘴,形成中國特有的祭灶風俗。
01門神
門神是古代用以守衛門戶、驅邪闢鬼的神靈,即「門丞戶尉」。這種信仰起源很早,源於先秦時五祀之中的祭門祀典。傳說最早的門神為神茶鬱壘。
據(山海經》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木,覆蓋數千裡,東北方有座供萬鬼出入的「鬼門」,神茶、鬱壘二位神人駐等於此,專門監視進出此門的鬼怪,如果發現有危害百姓的惡鬼,就用葦索縛鬼送到山後面去餵老虎。
因此,後世人們喜在除夕之時畫二神與虎於門,懸掛桃人、葦索以捉鬼。這種風俗以後演變為懸桃符驅邪。
唐代盛傳鍾馗捉鬼的故事,說他是終南進士,圓死後專持利劍劈食天下小鬼。自此以後,鍾馗逐漸取代了神、鬱二神的門神地位。
道教稱鍾馗是混沌初分時的黑蝙蝠所化生,封為「祛邪判官」。宋明以後,民間的門神有武門神和文門神之分。
武門神即武將門神,以武士衛戶驅邪,如秦瓊、尉遲恭、溫、嶽二元帥等。受到崇奉最多的是秦瓊、尉遲恭二神。但是到了明清至近代,各地所崇奉的武將門神多有不同。
河南一帶為趙雲、馬超;河北一帶為馬超、馬岱或薛仁貴、蓋蘇文;陝西一代則崇奉孫臏、龐涓或黃三太、楊香武;江南蘇州地區的門神則多為溫嶠和嶽飛將軍,稱為溫、嶽二元帥。而鍾馗之像,在近代之後,人們多於端午節懸掛於堂屋之中以驅逐邪怪。
文門神又稱祈福門將,僅僅為祈福之用,也是貼在門上。文門神的形象是文官,且以天官居多,一般是頭戴烏紗帽,身穿朝服,抱象牙笏板或吉祥器物,白面五綹美髯,一派雍容華貴的樣子。在某些地區,文門神也作為仙童、劉海蟾、送子娘娘等形象。
道教興起後,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其神系,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不久,玄武(即真武)的信仰逐漸擴大,從四象中脫額而出,躍居「大帝」的顯位,青龍、白虎則被列入門神之列,專門鎮守道觀的山門。
好了,《道教:灶神、門神》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不同意見或是補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