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字東野,唐代著名的詩人,詩作以「寒冷」著稱。近日重讀孟郊的小傳和詩作,突然發現,孟郊的一生竟然充滿了矛盾,他的種種行為,很是顛覆了以前的認知。論述如下:
慈母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首詩在孟郊的所有詩作中,論起知名度,絕對是首屈一指的。這首詩也是讚揚母子情深的上乘佳作,孟郊也因此成為了史上最傑出的母子情的代言人。
孟郊用筆寫出了最煽情的詩句,可實際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孟郊的一生,如果只用一個字概括的話,那就是「窮」。他的父親早逝,全家的生活重擔都壓在他母親身上,還要供養少年孟郊讀書,可想而知,對只能靠給人縫補漿洗,做女紅維持生計的孟母來說,日常有多麼的辛苦了。
少年孟郊在苦難中慢慢長大了,孟母能鬆口氣了嗎?沒有,來看看史書上的記載,孟郊三十歲至四十歲這段期間,他在河南目睹過當時的藩鎮之變,在信州上饒為陸羽新開的山舍題過詩,後來又在蘇州與詩人韋應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蹤不定,但是除了寫詩以外,並沒有其他任何事業可以記述。這說明什麼,說明已成年的孟郊對家裡沒有任何貢獻,生計的壓力依然在母親身上。
古時候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固然沒有太多謀生門路,但只要想做,總有辦法的。比如可以開辦私塾,掙幾個學費錢。再比如給人代寫書信之類的,也能有些許收入貼補家用,但孟郊一樣都沒有做過。孟郊雖然寫出了母子情的最高境界,但終歸不過是「言的巨人,行的侏儒」罷了!
再來看看孟郊另外一首較為人熟知的詩。
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這是孟郊的《登科後》,說到這首詩,不得不再一次提到孟母。孟郊曾三次應試,前兩次均落第,第三次應試時孟郊已46歲。三次應試均是在母親的堅持下才去的。史籍上找不到記載,我想孟母的堅持,是否就是源於對孟郊生存能力的不自信,期望通過入仕來保證孟郊後半生的衣食無憂?
孟郊這次考中了,在遊歷越中山水四年後,才得了個小小的溧陽尉的職務。上任伊始,許是年歲日長,孟郊把母親接到任所,希望老人跟著自己過幾年安定的日子。想法很正確,但孟郊的行為再次刷新了我們的三觀。
在孟郊的任所溧陽城外不遠有個地方叫投金瀨,山青水綠,風景秀麗,孟郊經常去遊玩。但「在其位謀其政」,孟郊耽於遊玩荒廢公務,上司無奈只得請個人來代他處理公務,同時把薪資也分去一半。縣尉本來就俸祿微薄,如此孟郊更加窮困至極。這樣的情形,不知老人的頤養天年,還從何談起?
三年後孟郊更是乾脆辭去溧陽尉一職。在史書上沒有關於孟母此時的情況記載,我想,老人家如若健在,該是偷偷流了不少眼淚的。
孟郊的一生,拋開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單單用我們現在的價值觀去評判一下他的生活的話,送給他一張「啃老族」的標籤,我想是不過分的。
孟郊在古代詩歌發展史上的貢獻不容忽視,但他言行不一的矛盾也確實存在。我寫此文,無意抹殺他曾經的成就,只是就事論事而已,歡迎感興趣的朋友關注我的文章、一起探討、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