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江書院:崇文尚學,朱子講學處

2020-12-11 背包客的筆記

林浦古村位於福州市南臺島東北隅,北臨大閩江,南靠九曲山,隔江與鼓山相望,有內浦環繞成島。自五代開始,林姓聚族而居,日趨興盛,故稱之為"林浦",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林浦古村包括獅山、濂江、紹岐、福廉4個自然村。濂江書院是福州唯一保存下來的宋代朱熹講學的古書院。

朱熹是何方神聖?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也就是現在的福建省尤溪縣。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及濂江書院對林浦尚學文化起到了怎樣的影響?

濂江書院位於林浦村平山之麓,北鄰閩江,面對鼓山,風光秀麗,環境幽靜,是古時學子求知問道、修身治學的絕好場所。書院創建於宋朝年間,迄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是福州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唯一一所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書院。

林浦村地處閩江下遊,水路交通方便,上與省城相鄰,下達長樂、連江諸縣。唐宋年間,這裡已經是福州水產品的主要集散地。經濟的發展,促使生活的改善,原來的私塾已無法滿足人們對文化教育的需求。濂江書院就在這種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應運而生。

南宋年間,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僑寓建陽,雲遊福建各地,講學論道、著書立說。其間,朱熹及其弟子曾來濂江書院講學,他對這裡的學子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題寫了「文明氣象'題詞讚揚這裡的師生。朱子的思想品德在此留下了深淵的影響,自此濂水龍騰賢人輩出。四方學子慕名而至,學風之盛,使民智大開,濂江書院成為這裡發達教育的發祥地。明朝中葉,林浦林氏一家以七科八進士、三代五尚書而名揚八閩,彪炳史冊,就是最好的證明。

獨具匠心的建築形制

濂江書院這棟坐落於村子中心的雙層樓閣,曾是儒學集大成的名家朱熹的講學之地,書院並不大,但是明間清淨敞亮,樓閣呈杉木單簷歇山頂構造,獨具匠心的建築形制,盡顯古樸,莊重之感。

書院掩映在蒼茫的古木之中,就像一位長者,歷經了物換星移,風雨侵襲,仍舊睿智。慈祥的訴說著歷史滄桑,文昌閣前平臺上有筆洗石臼,上刻知魚樂三字,表達了當時學子強烈的求知慾望得以實現後的快樂感受。

平臺前的石欄上分別刻著文光射鬥和濂水龍騰八個大字,皆筆法蒼勁,展現了當年師生勤耕好學的景象。

書院主體建築為文昌閣,又叫朱子廳,文昌閣面闊三間,為兩層木構建築,飛簷翹角,古樸幽靜。樓下是學生書齋,齋內供奉朱熹畫像,擺設古時師生的書桌,文房四寶等。門前上方懸掛有朱熹題刻的」文明氣象「匾額,兩邊柱簾為'三臺平步上,百尺舉高頭『。

樓上大廳擺設著林氏家族流傳的四正家訓及林浦千年歷史文化。廳外有迴廊,憑欄遠眺,閩江波濤壯闊,鼓山巍峨,令人心曠神怡。

文墨溢香,傳承千年

無獨有偶,濂江書院的旁邊就是林浦小學。朗朗書聲,文墨溢香,傳承千年。

許是聖賢詩書的渲染,連小橋流水也沾染了清幽風雅的韻致。村中橋欄上撰刻的林橋二字,透著濃厚的古韻氣息,茂盛的榕樹,依偎在千年石砌林橋旁,須條在微風中晃動著,仿佛在訴說著林浦的歷久風霜,置身詩境中緣景明情,踏上風情浪漫的古橋,眺望著水光瀲灩的碧湖,陶醉於心中那期盼已久的美景。

就是這片浸沐千年儒風,氤氳一脈書香的樂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林浦子孫,恍似若見千年前,尊師重教樂學之風,浸潤著莘莘學子。

相關焦點

  • 倉山50多名黨員幹部在濂江書院接受廉政警示教育
    福州新聞網6月6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王玉萍)端午節臨近,倉山區三叉街街道近日組織50多名黨員幹部前往廉政文化示範點——城門鎮林浦村濂江書院,接受廉政警示教育。  黨員幹部們參觀了朱子祠、家風家訓館和朱子講堂,聽講解員講解「七科八進士、三代五尚書」的林浦林氏家族和「養正心、崇正道、務正學、親正人」的家風家訓文化典故,並觀看廉政教育警示片。
  • 去白鷺古村領略崇文尚學的古韻今律
    去白鷺古村領略崇文尚學的古韻今律 遊客去白鷺古村遊玩,除了觀賞那裡尚存的千年古村落的客家民居的恢弘韻致之外,還應該重點領略那裡崇文尚學的古韻今律。白鷺客家人,依賴著鷺溪這條黃金水道解決了他們的溫飽問題。更重要的是,這條水道使他們衝出了封閉,見了世面。
  • 感受崇文尚學的文化氛圍,遊崇文塔景區「一塔四館」
    路是新修好的,很通暢,景區人不多,旅遊年票可以免費遊覽陝商文化博覽館、國藝秦腔館、崇文國學館、三秦非遺博覽館。這「一塔四館」,能感受到深深的文化氛圍。持陝西省旅遊年票先到遊客服務中心兌換四館門票。崇文塔為全國保存最好的磚塔之一,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由涇陽人尚書李世達倡導主持修建,塔身高87.218米,共十三層,平面呈八角形,南向塔門上鐫刻「崇文寶塔」四字。
  • 三朝聖人——朱子的智慧
    今人把朱子現存的全部著作及其年譜等編纂成《朱子全書》。朱熹所建立的學派被後人稱為「閩學」。朱子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講學論道中度過的,真正出仕做事的時間並不多,但他的為官是真正做到了勤政愛民。朱子不僅注重百姓的疾苦,還設法促進教育,多次考察後恢復了久已荒廢的白鹿洞書院,他不僅親自為諸生講學,還延請當時一些有才學的學者,如陸九淵就曾受朱子之邀講授義利之辨,使聽眾受到很大的感發,以至於在天氣微冷的時刻大家竟羞愧和感奮到汗流不止,座中甚至有人為之痛哭流涕。
  • 晉江安海石井書院:崇文重教仁義寬厚 家訓傳承遺澤後人
    在這裡,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朱柏廬所作的《朱子家訓》深得民心,在它影響下,塑造了安海人崇文重教,仁義寬厚的品格。八百多年來,通過勤勞付出富裕起來的安海商賈,謹記家訓,不忘家鄉,通過築橋、修路、興教等善行義舉反哺家鄉,造福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子孫後代。
  • 微記錄|武夷山:詩意山水中的朱子故裡
    在今天的武夷山,朱子理學也依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又稱紫陽書院、武夷書院、朱文公祠,位於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於宋淳熙十年(1183
  • 程朱陸王講學,書院興衰伴隨
    書院私學明代初,不重視書院,後由於王守仁、湛若水重振講學之風,書院方大為發達。可是這時期的書院,多為官辦。王、湛本人就是達官,門生也多顯貴。從年代說,以嘉靖年間建立的最多,萬曆時次之。廣東書院的增加是王學廣東一支和湛若水在那裡大開書院的結果,同時珠江流域的經濟發達也有關係。有名的書院還是力求設在名勝之地。湛若水在西樵、羅浮設立的書院、精舍,山環水繞都擅林泉之勝。王守仁講學的稽山書院,也有山林可供徜徉。
  • 龍巖適中崇文書院一期工程吉慶封頂
    2020年12月9日,農曆十月廿五,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適中鎮的民眾從各地趕到位於適中保豐村的崇文書院廣場,出席崇文書院重建項目一期工程封頂慶典大會。 新中國第一個高級工程師謝青峰,福建省委第一任組織部部長謝景德都曾在此就讀,並受到崇文書院「書香銀的資助」,謝若潮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獲得適中科舉時代最高學位,就讀於此的適中學子、舉人、秀才、進士比比皆是……
  • 德興市新崗山:江南朱子理學之鄉(多圖)
    宋代以來,名儒輩出,新崗山又成為朱子理學在江南徽州、饒州地區傳布的「橋頭堡」,還誕生了「介軒學派」。說新崗山是「江南朱子理學之鄉」毫不為過。在參加策論會試中,極力維護朱熹學說,反對誹謗朱子,並憤然離場,從此不再應舉。清朝學者黃百家稱「新安為朱子之學者不乏人,而以程蒙齋為首。」著有《性理字訓》《毓蒙明訓》《學則》等書。  董銖(1152—1214),字叔重,學者稱為槃澗先生,今新崗山鎮新建村董家人。嘉定元年(1208)進士,也是朱熹的高足。董銖在二十歲後到福建向朱子求學,志篤學勤。
  • 地理學視域下的程朱理學及其書院文化
    書院文化的播撒及其教育價值理學與書院的關係極為密切。程朱辦學講學,最突出的一個特徵就是書院的創辦,由此播下綿延千年的書院文化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據《中國歷代書院志》載:「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從時代先後和地理學視域看,與二程相關的書院較早出現在北宋和北方,即如嘉祐元年(1056)「二程講經於(開封)繁塔之左」和程顥於治平四年(1067)任晉城縣令建晉城書院(又稱「程顥書院」「古書院」),其後二程主要創建和講學於洛陽周邊的程氏書院、伊皋書院、大程書院、春風書院、嵩陽書院、龍門書院等。
  • 泉州古代書院的歷史淵源 朱熹理學影響最甚
    (福建)泉州古代書院興於唐末,鼎盛於宋,鞏固於元明兩朝。書院在泉州發展,尤其在「朱子過化」之後,呈現出逐漸鼎盛的態勢,也哺育了一大批文化名家。歷史上,泉州眾多歷史名家均出自書院。  「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掛在開元寺的這副對聯正是朱熹所撰,泉州歷代名家輩出,與朱熹推動書院建設息息相關。
  • 歙縣古紫陽書院附屬房頂瀕臨垮塌!
    歙縣古紫陽書院建於理宗淳祜六年(1246),距今近800多年歷史,是徽州人紀念朱子和尊崇理學的講學之所。國慶前夕,記者隨市社科聯專家調研朱子文化專題組一行來到歙縣古紫陽書院,發現朱子殿周邊的附屬房破破爛爛、瀕臨倒塌,與朱子殿和周邊的保護單位不符,不但影響了紫陽書院的整體形象,也存在安全隱患。
  • 嶽麓書院及御書樓-中新網
    湖南嶽麓書院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創辦於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已有1000多年歷史。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御賜「嶽麓書院」匾額。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巡撫丁思孔從朝廷請得十三經、二十一史等書籍,更名為「御書樓」。  歷經戰爭、天災、人禍,嶽麓書院曾七次遭毀重建。1938年,嶽麓書院被日機炸毀,現存建築為1986年重建。宋真宗御賜「嶽麓書院」匾額及明代石刻,幸得以保存,現匾為1984年複製。
  • 南平的「朱子、建盞、茶」驚豔亮相海峽兩岸旅遊博覽會
    為展示「世界遺產地 綠色生態城」城市名片,充分挖掘釋放新區搬遷紅利,圍繞南平市「朱子、茶、建盞」三大閩北特色文化IP,南平市文旅局與建陽共同搭建展示書院文化特色的南平館,並組織了20餘家建盞企業及茶企參展。南平館以書院文化為設計元素,內設建盞展示區、建本展示區、點茶展示區等功能區域。
  • 海峽兩岸旅遊博覽會 〉南平的「朱子、建盞、茶」驚豔亮相
    為展示「世界遺產地 綠色生態城」城市名片,充分挖掘釋放新區搬遷紅利,圍繞我市「朱子、茶、建盞」三大閩北特色文化IP,南平市文旅局與建陽共同搭建展示書院文化特色的南平館,並組織了20餘家建盞企業及茶企參展。
  • 「寫遊記贏大獎」在南平遇見朱子,品萬古山水茶,金秋國慶與你相約南平
    位於隱屏峰下平林渡九曲溪畔,是朱熹於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為其著書立說、倡道講學之所。遊覽此聖地,感受當年朱熹為傳承中國文化做出的不懈努力,可謂是「此志未可量,見之千載後。」,是南宋理學家朱熹晚年所居住的講學之地。
  • 志說福州的書院
    明、清時代,辦起更多書院,據陳元輝《中國古代書院制度》等文獻記載,僅清代,福州設有書院23所。直至民國初年的格致書院、英華書院、三一書院、毓英女書院、文山女書院也負有聲望。 濂江書院
  • 泉州古書院迎新生:悠悠書院今何在 勝景重光續文脈
    史載,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後人思恩,即在其「種竹建亭講學其中」之處以朱熹手書刻石、立坊以紀。­  石井書院內的朱松講學圖­  安海石井書院­  昔日「朱子過化」地­  今成文化交流基地­  走進安海石井書院,一句句發人深省的朱子家訓張貼在書院內,向訪客述說著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