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陸王講學,書院興衰伴隨

2020-12-21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最近,筆者在閱讀《中國書院史話:宋元明清書院的演變》(章柳泉著,1981年出版)一書,本著去粗取精的宗旨摘錄一些論述分享。由於時代烙印,因而存在僵硬劃分唯心唯物,把王湛心學簡單地與陸學混為一談等問題,如果讀者有興趣閱讀該書,這點要注意。

書院私學

明代初,不重視書院,後由於王守仁、湛若水重振講學之風,書院方大為發達。可是這時期的書院,多為官辦。王、湛本人就是達官,門生也多顯貴。

從年代說,以嘉靖年間建立的最多,萬曆時次之。廣東書院的增加是王學廣東一支和湛若水在那裡大開書院的結果,同時珠江流域的經濟發達也有關係。

有名的書院還是力求設在名勝之地。湛若水在西樵、羅浮設立的書院、精舍,山環水繞都擅林泉之勝。王守仁講學的稽山書院,也有山林可供徜徉。

傳習理學

理學醞釀於北宋,書院也始建於北宋;理學到南宋而大盛,書院也盛於南宋。明初理學無生氣,書院也不振,到了王守仁、湛若水到處講理學,書院也隨之大為發展。

湛若水傳陳獻章之學,與王守仁同時,各有很多門徒,到處講學,使明代理學出現活躍的局面。

祭祀先賢

明代湛若水的老師是陳獻章,《明史·湛若水傳》說:「若水生平所至必建書院以祀其師陳獻章。」陳、湛都是接陸學之緒的。至於王守仁死後其門人建書院祀他位數就更多了。

有一些書院兼祀各學派的大師以及鄉賢名宦,其用意則在加強教導的作用,所謂「入其堂儼然若見其人」,使後學者感發興起以先賢為榜樣,像廣東端溪書院的「景賢閣」,既祀朱熹,又祀陳獻章、湛若水,還祀薛中離(王學粵派門人)。

王湛論學。

大儒講學

朱熹的《語類大全》,陸九淵的《象山語錄》,王守仁的《傳習錄》、《大學問》,以及《宋元學案》、《明儒學案》中大部分文獻,都屬於講授性講學的內容。

王守仁在吏部講學,湛若水應和他,以及後來旨趣不同,各立門戶爭論,也屬於講會。

大開講會宣傳是王守仁一派做得最多。王守仁講學,聽的人已不只是門生。

王守仁的門人,最初是郡邑之士,龍場以後,學者就來自四方,在江西,門人更多。

注重創發

書院的有名大師,特別是建立學派的人物,一般說都是有所創發的。程朱理學打破漢學專事訓詁舊習,終於開車探求道德性命的「義理之學」;朱熹使理學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陸九淵於理學中別創「心學」一派;王守仁講得細緻深入,多所發明,以成其「知行合一」、「致良知」一家之說。

學派爭論

各學派在爭論中,一般都堅守所學,並通過一再辯難把本學派的學旨發揮得更加深入。如鵝湖之會的爭論,陳亮與朱熹的義利雙行、王霸並用的爭論。其後,如明代湛若水與王守仁關于格物致知、心的概念的爭論,羅欽順與王守仁的朱陸異的爭論。

王守仁宗旨是「致良知」,湛若水另立宗旨為「隨處體認天理」。一些居於調停地位的人說,良知即是天理,致即是體認,沒有什麼不同。但王、湛各有己見。王說湛隨處體認天理是求之外。湛說王所講的心只是腔子裡的心,而他講的心十分廣大,既包乎天地萬物之外,又貫乎天地萬物之中,天地無內外,心亦無內外。他還不同意王守仁講格物,王訓格為正,訓物為念頭,格物就是正念頭。這樣,物便是心意之所著,而把物放在心外了。通過爭論,長處得到發揮,短處受到揭露,這對發展學術還是很有好處的。

向原作者致敬,轉載旨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濂江書院:崇文尚學,朱子講學處
    濂江書院是福州唯一保存下來的宋代朱熹講學的古書院。朱熹是何方神聖?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也就是現在的福建省尤溪縣。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 觀月泉書院
    陪同的浦江縣文聯的同志介紹說,為了恢復月泉書院,縣裡已投巨資6000餘萬元,先後建造起古色古香的月泉書院、瑞雨閣、先賢祠、月泉吟社等建築。這個產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遺民詩社——月泉吟社的古老書院,在經歷了千年的沉浮興衰後,正「鳳凰涅槃」、重新煥發青春。先賢祠裡供奉著朱熹、呂祖謙、陳亮三尊木刻雕像,一個個長鬚飄逸,氣宇軒昂。
  • 白鷺洲書院追古思今
    、南昌的豫章書院齊名,合稱為古代江西四大書院。坐落在吉安市由江萬裡創辦的白鷺洲書院是江西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歷經600年的歷史興衰,也曾影響一時,在江西書院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是江西省重點高中。    白鷺洲書院自創建以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曾被洪水戰禍圯毀數次,有過興衰變化,所幸的是歷代吉州有識之士,鄉宦名賢倡學業,崇詩書,屢毀屢復,學術活動久盛不衰。
  • 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書院!
    一些私立書院自由講學,抨擊時弊,成為思想輿論和政治活動場所。最著名的有江蘇無錫東林書院。明朝統制階級曾先後4次毀禁書院,然而書院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多次毀而不絕,在嚴酷的政治壓迫下,書院師生寧死不屈。東林書院的對聯寫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 陽明書院選址確定!陽明書院與贛州的前世今生
    近日,小編獲悉,繼通天巖將建設陽明文化公園後,贛州將選址老城區鬱孤臺下,新建陽明書院。項目位於贛州市河套老城區北側,鬱孤臺下,南臨西津路。      王陽明與陽明書院     王陽明任南贛巡撫時在濂溪祠講學,濂溪祠位於鬱孤臺下。
  • 西安記憶:風雨百年書院門,記錄明、清朝西北第一學府關中書院的...
    身為高官的他為何跑到西安的寶慶寺講學呢?答案就在《明史》中。 為端正社會風氣,也為主張自己學說抨擊腐敗朝政,他在寶慶寺開設課堂講學,期間不少西安朝廷官員紛紛到場聆聽。
  • 解碼文化基因,再興越地講學之風——平陽書院揭牌暨首期無塵講壇...
    解碼文化基因,再興越地講學之風——平陽書院揭牌暨首期無塵講壇活動側記   安持青簡、漫讀雲溪;焚香藍雪、靜心無塵。10月25日上午,平陽書院揭牌儀式暨首期「無塵講壇」活動在平水鎮平陽寺舉行,來自社會各界的專家學者相聚平水,聽天籟之音、品文化經典。  平水鎮是古越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底蘊豐厚,文化璀璨。
  • 明朝時,澧州的這個書院群賢畢聚!
    弘治十八年(1505)王陽明開始講學活動,他平生所到之處,都廣招門徒,宣揚自己的學說。正德三年(1508),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驛,當地人建龍岡書院,王陽明講學於此。第二年,他又到貴陽書院講學,開始提倡知行合一的學說,在學術上已對程朱理學有所突破。正德十一年(1516)後,王陽明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南安、贛州等地,在江西修建濂溪書院講學,四方學者聞名而來,致使講堂都容納不下。
  • 白鹿洞書院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白鹿洞書院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被評為「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白鹿洞書院佔地3000畝,相當於北京大學的佔地面積!這裡90%的面積都是山裡,很多的時間這裡的山裡就是教室的延伸,老師就帶著學生在山裡裡面講學!
  • 再興講學之風 傳承稽山文脈
    昨日,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在紹興柯橋區稽山書院舉行。本屆論壇以「歷劫而生——疫情時期人文與科學的對話」為主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從科學與人文兩個角度對疫情引發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講壇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大家、知名學者、社會名流雅集於稽山之巔,共話時代命題,共襄文化盛宴。
  • 江西這個書院名氣最大,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
    江西作為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地,人才輩出,因此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自李唐以降,在古代江西的發展進程中,書院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唐德宗時期,在江西高安誕生了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書院——桂巖書院。史料記載,桂巖書院是中國最早具有學校性質的書院之一,江西因此成為講學書院起源的搖籃。
  • 毓老與臺灣奉元書院
    他是清朝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第一代禮親王)裔孫,自幼生活在禮親王府,——禮親王一脈,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從清初到遜位後三年(1914年),共278年,歷十一代帝,傳十五王,聲勢顯赫,人才濟濟,堪稱「清代第一王」。
  • 書院復興與關學傳承
    他們中有不少人在書院講學,在張載學說的基礎上對關學加以繼承和發展。橫渠書院、關中書院和芸閣書院,不僅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下也以不同形式傳遞著關學有時代價值的思想。雖三度出仕,兩被召晉,但他的主要活動與成就則是講學和著書立說。49歲時,張載應武功主簿張三甫邀請,到武功綠野亭講學。50歲那年,宋神宗召見張載問治國之法。他以「漸復三代」(恢復夏、商、周)為治國之道,核心是以德治國和教育為本,他被任為崇文院校書。一年後,他回到橫渠,一面講學,一面著書立說,當時,關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其門下。
  • 白鹿洞書院:千年學府,呦呦鹿鳴
    江西的書院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歷史上,江西書院眾多,且名噪一時。而其中的白鹿洞書院更是「天下書院之首」。南宋時期,朱熹任南康軍守,主持修復白鹿洞書院,任內,他主要做了八件要事,修建房屋、籌置學田、徵集圖書、延聘師長、招收徒弟、制定教規、設立課程並親臨講學、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學講學活動,吸引了四方莘莘學子。他和陸九淵在白鹿洞講學,又有「白鹿洞之會」,書院也因陸九淵的講學名聲大震。
  • 逛了新公園路才知道,宋代溫州書院林立,全國少見
    書院屬於私辦或半官辦性質的學校,是我國古代一種自由研究學問、講求身心修養的學術研究機構與教書育人的場所,於唐代開始出現。五代時,由於長期戰亂,官學逐漸凋零,私學應運而生,書院開始成為講學的主要場所。  宋初,官方利用唐代以來出現的書院,通過賞賜、召見山長等方式進行扶持,在「官學未興」的情況下,使其替代官學,為國家培養人才。
  • 鉤沉|河北書院:古墨淡雅傳世香
    《全宋文》描述,張說發達後曾對書院重修,「疊石為岸,以廣寺地;就山鐫室,貯泉為石……」可以想像,人文自然合一的花陽山,潺潺流水,鳥啼蟲鳴,空靈之感伴隨著文化氣息散漫,何等的清幽典雅。書院擇勝而居的傳統,在中國古代一直延續。
  • 「書院鼎立,盛世流芳」厚重的百泉文化
    北宋初年,中國漸漸顯露出太平氣象,許多文人士子的思想發生了變化,希望「顯身揚名,居官從政」,紛紛要求就學讀書,太極書院」由於基礎較好,這時開始「大顯身手」,到了北宋中葉,「太極書院」已經成為全國有名的書院,根本原因是一代著名理學家、名師巨儒祁雍常年在此講學時間,「太極書院」高朋滿廑,從師者絡繹不絕,名聲大振。
  • 水心書院:依山傍水夢歸處
    水濱村水心書院坐落在螺洋街道水濱村,是水心草堂的中心組成部分,其原址是南宋永嘉學派代表人物葉適講學的地方。自今年4月份開始試營業以來水心書院吸引了許多人慕名前來探尋它的真容以 / 城 / 入 / 鄉鄉村裡的詩和遠方書院面積5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
  • 800年韓山書院迎「重光」 丘逢甲曾在此講學(圖)
    其中,韓山書院是如今的潮汕乃至嶺東地區最早的書院,也是據可查資料顯示為繼東莞的力瀛書院之後廣東古代的第二間書院。  韓山書院在1903年改制改名為「惠潮嘉師範學堂」,後來再幾經更名,最後成了今天的韓山師範學院——這所坐落在韓江畔、韓山上、韓文公祠邊的高等學府,於百餘年後,提倡並推動「重光」了韓山書院。
  • 最後的書院
    馬一浮先生致力於建立一個獨立治學的書院,力求經學淵源流傳。然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這無疑是艱難的夢想。終於在1939年,偏安一隅的樂山烏尤寺裡,依山傍水的一方亭閣,誕生了馬一浮先生的復性書院。書院講學只持續了一年零八個月,而他隱居在烏尤寺裡為支撐書院刻書研學則堅持了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