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難以後,宋室南逃,金兵屢次窺江。
在兩國反覆的交戰之中,嶽飛、韓世忠、劉光世等一批中興名將於中原地區攻殺戰守,名著海內,逐漸為朝廷所倚重。而堅守在西線的吳氏昆仲,相對而言卻沒有太大的名氣。
吳氏昆仲 塑像
北宋時,吳玠從軍抗擊西夏,後參與平定方臘的起義,屢立戰功。靖康之後,與弟吳璘一起,領軍於陝西一帶抗擊金軍,以勇猛善戰、軍紀嚴明著稱,深孚百姓之望,被稱為「吳家軍」。
金兀朮既得隴、復望蜀,大舉進兵。
吳玠、吳璘弟兄駐軍和尚原多年,扼守入蜀要路。兩軍交鋒,實力懸殊,吳玠指揮若定、吳璘身先士卒,大破金軍。
金兀朮不得已剃了鬍子、翻牆而逃,途中身中流矢、僅以身免,嚇得跑回燕京養病去了。
仙人關大捷
吳家軍在川陝與金軍對抗了十年之久,在仙人關等地屢次擊敗金軍,使金軍始終未能踏入四川,緩解了東南地區的壓力。
宋高宗嘉其勇,將自己的戰袍與鎧甲贈予吳玠,極盡恩榮。
宋孝宗時期,朝廷追封吳玠為涪王、吳璘為信王,與鄂王嶽飛、蘄王韓世忠等五人人並列為南宋的異姓「七王」。
黃曉明 飾 嶽飛
歷史上很多時期都是英雄輩出,而有一些並不是很知名的人,卻同樣對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除去吳氏弟兄之外,用兵如神的三國最後一員名將馬隆、創造千裡奔襲奇蹟的南梁名將陳慶之、一箭射雙鵰的北周外交家長孫晟、以一人之力平滅一國的唐朝外交家王玄策、遠徵朝鮮平倭寇的明朝將領李如松、唱響大明朝最後一曲悲歌的寧武關總兵周遇吉、揚威八桂的十八集團軍司令羅卓英等等,都是歷史上並不算知名、卻卓有建樹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