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從桌上掉地上,會碎,這是看得見的因果。而佛家宣揚的「善惡有報,因果不虛」,卻建立在常人看不見的因果上。佛經和佛家,記錄了很多輪迴轉世的因果故事。本系列就講述這些,真假暫且不論,但必定促人向善的,因果故事。
美國氣象學家1963年,提出了蝴蝶效應這個概念,描述為,「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它系統的極大變化。
這個蝴蝶效應,其實很像我們的因果故事裡講的各種因果引起的系列變化。有時候,一個行為發生的時候,即因果的因發生的時候,通常都不是多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給未來的結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釋迦牟尼佛已經得道,並開始出世弘揚佛法。當時,印度大陸的兩個小國家,薩迦國和梵施國因為一些並不大的爭端,爆發了戰爭。經過較長時間的徵戰,兩個國家都傷亡慘重。
這一天,梵施國王又率領著軍隊在康丹河邊安營紮寨,做好了進攻的準備;薩迦國王也整備好了軍隊,浩浩蕩蕩地向康丹河方向進發。又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這是兩個國家長久交戰以來的一次決戰,雙方都做好了最充分的準備。戰鬥開始了,因為兩國的國力相當,又是都有準備的一場拉鋸戰,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很多天的戰鬥過去了,雙方都傷亡慘重,但仍舊勝負未分。
在這幾天的戰鬥中,非常巧合的是,薩迦國王喜添了一個公主;而梵施國王則生下了一個王子,按照當地的風俗這是一個國家大喜的事情。梵施國王便派使臣與薩迦國王談判,雙方達成了一致,休戰退兵。
後來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用這個巧合達成了兩個國家的永久停戰,條件是小公主許給了小王子,待他們長大後,兩國結為兒女親家。
薩迦國王想到女兒誕生後就停止了戰爭,非常高興,便給公主取名為生樂母。生樂母公主自幼秉性閒善,好行布施,自小喜歡去尼眾的經堂聽經,長大後對釋迦牟尼佛升起了極大的信心,竟然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之下證得了阿羅漢果,並且神通具足。
生樂母公主證得了聖果以後,自然不願意再還俗,嫁給梵施國的王子,便向自己的父母請求終止婚約。因為這是兩個國家之間的大事,薩迦國王單方面也沒有辦法做主,便讓公主前往梵施國,與梵施國王和王子商量。同時,薩迦國王私下派使臣將這件事告訴了梵施國王,請梵施國王提前做好迎娶的準備。
生樂母公主的馬車快達到梵施國的時候,鼓樂齊鳴,城門外早就排好了迎親的隊伍,王子衣著盛裝等待著生樂母公主,站在迎親的隊伍前面。已經證得果位的生樂母公主立刻就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
生樂母公主觀察到王子被度化的機緣已經成熟,便來到了王子的身邊。公主向王子及眾人示現了神通以後,王子明白了公主已經是證果的聖者,便同意了公主出家。生樂母公主隨即便為在場的眾人傳講佛法。
不久,生樂母公主在得到了雙方的父母及王子的同意以後,便來到了給孤獨園的釋迦牟尼佛座下正式出家了。後來,王子聽說生樂母公主在世尊的座下已經是尼眾(尼姑)之中智慧第一的證果的聖者了,非常羨慕,便也升起了出家修行的想法。終於,王子也來到了世尊的座下出家當了和尚,並最終證得了羅漢的果位。
以此因緣,諸比丘(即和尚,僧人)問世尊,是什麼因緣,讓王子公主都出生在了高貴的國王家,並且都對釋迦牟尼佛升起了歡喜心,最後都證得聖果呢?世尊應眾人的請求,便為眾人開示其中的因果。
原來,在很久以前的迦葉佛的時候,在印度的鹿野苑有位富有的施主。他與自己的妻子樂善好施,為富一方也造福一方。但夫妻二人膝下無子,也不用考慮為自己的孩子留下什麼財富。當時,二人都對迦葉佛升起了極大的信心,便將自己的財產更多的用於修經堂,供僧等等。
雖然夫妻二人在迦葉佛的教法中,沒有證得聖果,但二人在臨終的時候,以自己今生供僧等功德發願,願未來生生世世生於貴族王家,並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證得聖果。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出世弘法以後,夫妻二人便投生在了國王家,最後,夫妻二人,即今生的王子和公主都證得了聖果。
其實,發願是很重要的事情,強大的願力是你希望的做的事情能夠順利結果的保證,並不只是佛家才教導大家多發善願的,美國一本書,《吸引力法則》其實也是講願力的作用哦,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多發善願吧!
(正文完)
相關連結:
索達吉堪布說,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如果我們沒有證得聖果,但只要好好發願,將來在彌勒佛的教法下,也能證得聖果。
關注《佛眼裡的世界》,成為有故事的人!
謝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