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大家都聽說過「產能過剩」這個詞,尤其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產能過剩」的現象也就越來越多了。即便是到了現在,依然沒有辦法徹底「根治」產能過剩的情況,雖然說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發展必然會出現的現象,但是中國的「產能過剩」現象,為什麼會如此「頑固」呢?
目前,我國「產能過剩」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但是這也不代表只有我國出現了這種情況。全球各地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不過也有一些國家考慮的不是「產能過剩」,而是產能無法滿足本國的需求,例如印度就是如此。
這樣一對比,反差還是比較大的,在中國,工業發展的產能就是過剩的,有些人可能表示質疑,但是反觀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你可能就會發現,當初非常賺錢的鋼材生意,現在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行業。當初鋼材的價格一路下跌,擋也擋不住,本來引以為傲鋼鐵工作,最後居然成為了第一批下崗的職工。
此外,我國的實體店和餐飲行業也是如此,要說是因為電商導致實體店倒閉的,我一點也不信,雖然說電商的確帶來了一些影響,但是這不是致命的。大家可以看看現在的社會,到處都是實體店,而且運營得還不錯。這就值得我們去深思了,為什麼有些實體店倒閉了,開不下去了,而有些實體店卻開得如火如荼?
歸根到底,其實也是產能過剩。幾十年前,人們都知道,只要開個店就能賺到錢,於是一下子很多人都去開店了,導致整個市場都處於一種飽和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肯定會有一部分實體店被淘汰。原因很簡單,人們的需求並沒有什麼變化,而提供服務的門店卻越來越多。
那麼消費者的選擇性也越來越多,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市場的競爭壓力快速上升,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實體店都能夠抵禦這種壓力,那些跟不上「節奏」的實體店就會被淘汰掉。也就是說,如果市場無法消化掉這些過剩的產能,那麼就會被淘汰掉。
再比如,雜交水稻的確帶來了高額產能,讓20個農民的糧食產量翻了好幾倍,最後,20個農民種出來的糧食足夠100人吃,但是人口數量卻依然保持原有的40人不變,那麼這剩下足夠60人吃的糧食,是不是就是產能過剩呢?
想要徹底「根治」,最好的辦法就是人們能夠意識到市場飽和,並且不斷開發新的就業崗位,如果就業崗位越來越多,那麼也就不會出現這麼多人都進入同一個行業的現象了,就算有,那也是少數。市場的平衡非常重要,如果破壞了原有的平衡,就肯定會有一部分人被淘汰掉,對此,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看法嗎?如果有的話,一定要記得和大家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