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坪鄉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導師張文帝(左一)為農民講解太子參管護技術。 丁愉愉 攝
「一流青年在校用功,二流青年在外打工,三流青年在家務農。」這是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農村過去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反映的是農業農村人才緊缺的嚴峻現實。據悉,2017年正安縣外出務工人員17.3萬,佔勞動力總數的40%,勞動力斷層明顯。
再大的事業,有人幹才能實現。破解農村人才瓶頸,是推動鄉村振興繞不開的必答題。2018年6月,正安縣以「導師制」為基礎,探索打造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為促進鄉村人才回流、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供了重要經驗。
推行導師制度 培養新型農民
「聽了專家指導,我們才意識到掌握白茶種植技術的重要性。」這是2018年初,新州鎮老城村黨支部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種植白茶時,該村群眾的普遍感受。
群眾有所需,組織有所應。新州鎮黨委主動聯繫專家對點指導農戶,培養致富能人,致富能人又與普通農戶「結對子」,形成「導師制」雛形。
新州鎮的嘗試引起了關注。當年6月,正安縣委組織部經過多次調研,決定以「導師制」為基礎,探索興辦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簡稱「新青校」),助力脫貧攻堅。
「校為農而辦,村因農而興,『新青校』建設就是為了有力破解農村後備人才斷層、鄉村振興人才匱乏等難題,全面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正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蘭介紹。
打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農民導師是「首要一環」。學校建成後,堅持以「政治素質過硬、技術本領過硬」的基本要求選擇思政導師和產業導師。「新青校」導師不僅從幹部中來,更多是從群眾中來,既包括黨組織書記、優秀黨務工作者等,也從農民中選聘技術專家、致富能人等參與授課。
事實證明,這些農民導師十分「接地氣」,更能觸動群眾內心。經過導師點撥,群眾幹事創業潛力更容易被激發起來,村民們更積極地參與產業發展,增收致富。
「產業導師給我們傳授技術、分析市場,思政導師給我們講授政策、開闊眼界,『新青校』就是我們家門口的農業大學,田間地頭的大講堂。」通過「新青校」導師指導發展起烤菸產業的新州鎮尖山子村青年農民張順勇滿懷感激。
「以前我們都是種苞谷,一畝地種得好,也就收600元左右,想換產業也苦於沒有合適的項目和技術。現在一畝地的白茶茶青收入在7000元左右,茶樹可存活二三十年,種植幾畝茶,年年有收益。」在老城村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實踐基地,農民導師勾臣志算了一筆產業帳。
2018年以來,正安縣已設立181所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儲備縣鄉村三級「導師」1387名,累計為10萬餘人次農民和4500餘名農村青年學員提供思想引導和技術指導服務,已培育出500餘名自主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凝聚產業資源 服務農業發展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市坪鄉「新青校」導師謝勇、謝良勇兩兄弟經過3年努力探索,羊肚菌種植技術和銷售已趨成熟,正帶領全村學員發展壯大羊肚菌種植。
「新青校」導師緊扣產業革命「八要素」,因地制宜科學選擇產業,貼近生產精準培訓農民,全程全面提供技術服務,利用各級資源籌措資金,統籌優化各類組織方式,暢通拓寬產銷對接渠道,建立長效利益聯結機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正安縣突出「新青校」示範帶動作用,圍繞「2+4」產業發展思路,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大力調減低效傳統產業,堅定不移抓好「以白茶為主的茶產業」和「以方竹為主的竹產業」兩大主導產業,並大力發展以蔬菜、中藥材、野木瓜、生態畜禽為輔的特色產業。2018年以來,正安共調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種植面積19.37萬畝,替代種植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經濟作物。
同時,「新青校」充分發揮「育人才、謀出路、強推動」作用,激發基層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內生動力,實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導師+學員」發展模式,探索建立213個黨建扶貧產業基地,推動全縣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瑞溪鎮三把車村思政導師鄭立與產業導師周能洪齊發力,吸取失敗教訓,集合當地地域和交通優勢,成立能紅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正安瑞香食品有限公司,開辦豆製品加工廠,輻射帶動全村全部貧困戶成為加工廠股東,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50萬元。
在「新青校」帶動下,全縣農業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村級合作社不斷成形,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全縣共建立村級合作社426個,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5000萬元以上。
匯集人才力量 建設美麗鄉村
組織興,則鄉村興;人才強,則鄉村強。「新青校」以「強組織、固根基、育人才、興產業」為目標,推動形成了正安青年農民返鄉創業潮,走出了一條農村青年人才發展經濟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新路。
「我是學獸醫的,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回鄉創業,後來成為了『新青校』的導師,給村裡的養殖戶們教授養殖技術,現在也成了村裡的名人。」賀剛提到自己「新青校」導師的身份滿是自豪。畢業於農校畜牧獸醫專業的賀剛,回鄉發展生豬養殖,年收入100餘萬元,帶動周邊50戶群眾養殖生豬,群眾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該縣已有6.7萬名青年農民返鄉,大大提高了鄉村人才的數量與質量,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新青校」始終以黨建引領人才培養,著力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用知識、能力充實黨支部。通過選苗子、搭臺子、壓擔子,從重點培養對象中擇優選派人員到村任職,推動一大批政治過硬、本領過硬、群眾公認的鄉村優秀青年加入村班子。
「惠超同志政治素養好,產業發展思路清晰,帶富能力強,為全村脫貧作出了很多貢獻。」土坪鎮黨委書記吳國平介紹,惠超帶領明星居群眾發展白茶產業4500畝,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10萬元。目前,惠超已擔任明星居黨總支副書記,是遵義市鄉村振興村級領軍人才培養對象。
自開設「新青校」以來,正安縣著力優化村級隊伍結構,培育出村級後備人才1322人,其中培養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幹部112人,真正為農村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