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正安縣:培養鄉村振興領軍人才

2020-12-21 中國扶貧在線

市坪鄉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導師張文帝(左一)為農民講解太子參管護技術。 丁愉愉 攝

「一流青年在校用功,二流青年在外打工,三流青年在家務農。」這是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農村過去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反映的是農業農村人才緊缺的嚴峻現實。據悉,2017年正安縣外出務工人員17.3萬,佔勞動力總數的40%,勞動力斷層明顯。

再大的事業,有人幹才能實現。破解農村人才瓶頸,是推動鄉村振興繞不開的必答題。2018年6月,正安縣以「導師制」為基礎,探索打造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為促進鄉村人才回流、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供了重要經驗。


推行導師制度 培養新型農民


「聽了專家指導,我們才意識到掌握白茶種植技術的重要性。」這是2018年初,新州鎮老城村黨支部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指導群眾種植白茶時,該村群眾的普遍感受。

群眾有所需,組織有所應。新州鎮黨委主動聯繫專家對點指導農戶,培養致富能人,致富能人又與普通農戶「結對子」,形成「導師制」雛形。

新州鎮的嘗試引起了關注。當年6月,正安縣委組織部經過多次調研,決定以「導師制」為基礎,探索興辦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簡稱「新青校」),助力脫貧攻堅。

「校為農而辦,村因農而興,『新青校』建設就是為了有力破解農村後備人才斷層、鄉村振興人才匱乏等難題,全面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正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蘭介紹。

打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農民導師是「首要一環」。學校建成後,堅持以「政治素質過硬、技術本領過硬」的基本要求選擇思政導師和產業導師。「新青校」導師不僅從幹部中來,更多是從群眾中來,既包括黨組織書記、優秀黨務工作者等,也從農民中選聘技術專家、致富能人等參與授課。

事實證明,這些農民導師十分「接地氣」,更能觸動群眾內心。經過導師點撥,群眾幹事創業潛力更容易被激發起來,村民們更積極地參與產業發展,增收致富。

「產業導師給我們傳授技術、分析市場,思政導師給我們講授政策、開闊眼界,『新青校』就是我們家門口的農業大學,田間地頭的大講堂。」通過「新青校」導師指導發展起烤菸產業的新州鎮尖山子村青年農民張順勇滿懷感激。

「以前我們都是種苞谷,一畝地種得好,也就收600元左右,想換產業也苦於沒有合適的項目和技術。現在一畝地的白茶茶青收入在7000元左右,茶樹可存活二三十年,種植幾畝茶,年年有收益。」在老城村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實踐基地,農民導師勾臣志算了一筆產業帳。

2018年以來,正安縣已設立181所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儲備縣鄉村三級「導師」1387名,累計為10萬餘人次農民和4500餘名農村青年學員提供思想引導和技術指導服務,已培育出500餘名自主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


凝聚產業資源 服務農業發展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市坪鄉「新青校」導師謝勇、謝良勇兩兄弟經過3年努力探索,羊肚菌種植技術和銷售已趨成熟,正帶領全村學員發展壯大羊肚菌種植。

「新青校」導師緊扣產業革命「八要素」,因地制宜科學選擇產業,貼近生產精準培訓農民,全程全面提供技術服務,利用各級資源籌措資金,統籌優化各類組織方式,暢通拓寬產銷對接渠道,建立長效利益聯結機制。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正安縣突出「新青校」示範帶動作用,圍繞「2+4」產業發展思路,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方式,大力調減低效傳統產業,堅定不移抓好「以白茶為主的茶產業」和「以方竹為主的竹產業」兩大主導產業,並大力發展以蔬菜、中藥材、野木瓜、生態畜禽為輔的特色產業。2018年以來,正安共調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種植面積19.37萬畝,替代種植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經濟作物。

同時,「新青校」充分發揮「育人才、謀出路、強推動」作用,激發基層黨員幹部群眾幹事創業內生動力,實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導師+學員」發展模式,探索建立213個黨建扶貧產業基地,推動全縣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瑞溪鎮三把車村思政導師鄭立與產業導師周能洪齊發力,吸取失敗教訓,集合當地地域和交通優勢,成立能紅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正安瑞香食品有限公司,開辦豆製品加工廠,輻射帶動全村全部貧困戶成為加工廠股東,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50萬元。

在「新青校」帶動下,全縣農業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村級合作社不斷成形,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全縣共建立村級合作社426個,村級集體經濟積累達5000萬元以上。


匯集人才力量 建設美麗鄉村


組織興,則鄉村興;人才強,則鄉村強。「新青校」以「強組織、固根基、育人才、興產業」為目標,推動形成了正安青年農民返鄉創業潮,走出了一條農村青年人才發展經濟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新路。

「我是學獸醫的,大學畢業後選擇了回鄉創業,後來成為了『新青校』的導師,給村裡的養殖戶們教授養殖技術,現在也成了村裡的名人。」賀剛提到自己「新青校」導師的身份滿是自豪。畢業於農校畜牧獸醫專業的賀剛,回鄉發展生豬養殖,年收入100餘萬元,帶動周邊50戶群眾養殖生豬,群眾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該縣已有6.7萬名青年農民返鄉,大大提高了鄉村人才的數量與質量,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

「新青校」始終以黨建引領人才培養,著力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用知識、能力充實黨支部。通過選苗子、搭臺子、壓擔子,從重點培養對象中擇優選派人員到村任職,推動一大批政治過硬、本領過硬、群眾公認的鄉村優秀青年加入村班子。

「惠超同志政治素養好,產業發展思路清晰,帶富能力強,為全村脫貧作出了很多貢獻。」土坪鎮黨委書記吳國平介紹,惠超帶領明星居群眾發展白茶產業4500畝,村集體經濟積累達到110萬元。目前,惠超已擔任明星居黨總支副書記,是遵義市鄉村振興村級領軍人才培養對象。

自開設「新青校」以來,正安縣著力優化村級隊伍結構,培育出村級後備人才1322人,其中培養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幹部112人,真正為農村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隊」。


相關焦點

  • 貴州正安:「新青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助力鄉村振興
    正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中新網貴陽11月27日電 題:貴州正安:「新青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賦能鄉村振興作者 瞿宏倫 幸曉梅「村裡的養蜂協會,又分了200群中蜂出去,這些年,我們的養蜂之路越走越穩了。」近日,在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自立組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後,蜂箱井然有序,靠山連片,各種顏色的箱體給初冬增添了許多生機。資料圖:正安縣安場鎮興莊居雨傘加工廠。正安縣融媒體中心供圖「2015年,我家被列為精準扶貧戶,在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以下簡稱「新青校」)產業導師包遠明的帶領下,也將目光瞄準了自強村的中蜂養殖。
  • 人才培養欣欣向榮 鄉村振興熠熠生輝
    近年來,貴州遵義湄潭縣瞄準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職業農民中的優秀年輕人,啟動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和鄉村振興村級組織後備力量「雙培養」工程,通過「一對一」幫帶、「雙千幫帶」、技術培訓等方式,搭建起「上下聯動共培育,內育外引共發力」的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平臺,帶動一批優秀年輕人活躍在農村大地上,發光發熱,助力鄉村振興。
  • 貴州正安:「新青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助力鄉村振興
    近日,在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安場鎮自強村自立組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後,蜂箱井然有序,靠山連片,各種顏色的箱體給初冬增添了許多生機。「2015年,我家被列為精準扶貧戶,在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以下簡稱「新青校」)產業導師包遠明的帶領下,也將目光瞄準了自強村的中蜂養殖。由於勤奮好學,技術要領掌握很快。」
  • 仁懷蒼龍街道「雙培養」工程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新華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關鍵在人。仁懷市蒼龍街道黨工委按照遵義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要求,根據「基層黨建聚力年、脫貧攻堅決勝年、重點項目突破年、幹部作風提升年」四個年景定位,持續抓基礎、強基礎、實基礎,抓實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和村級後備幹部「雙培養」工程,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
  • 仁懷市蒼龍街道:「雙培養」工程 奏響鄉村振興「三部曲」
    培育一批鄉土人才,唱響鄉村振興「前進曲」。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的振興。蒼龍街道黨工委抓住人才隊伍這個支撐,打造一支「愛農業、送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鄉土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賦能。注重「選有標準」。
  • 武勝縣中心鎮:引領鄉村振興,培養本土人才是關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要認識到,人才振興與鄉村振興之間是雙向良性互動關係。
  • 黃玉:「三到位」焊接鄉村振興「人才鏈」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選派一批優秀幹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鍊幹部的廣闊舞臺」。人才建設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焊點」,是政策落實、全面推動、縱橫貫徹的重要抓手。
  •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提質培優 鄉村振興增值賦能-中青在線
    近年來,學校圍繞地方特色及支柱產業辦學,積極探索「雙元雙創雙融」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高素質非遺傳承人才。同時,學校積極整合優質資源,制定行業標準,開展社會培訓,助力行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讓非遺教育蘊含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時代特徵。
  • 致力培養鄉村振興人才
    此次三方合作,將通過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產品賦能鄉村振興的人才培養,為數字農業健康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據悉,這是北京字節跳動「字節鄉村計劃」的一部分。「字節鄉村計劃」由之前的扶貧項目進行升級,加大投入,以「信息賦能鄉村」為核心,通過培養扶持新農人的方式,賦能鄉村組織建設,助力鄉村發展。從2017年至今,字節跳動扶貧已經直接幫扶超過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山貨上頭條」、「戰疫助農」、「抖音援鄂復甦計劃」等項目,累計幫助全國各地農村銷售農產品8.6億元,並打造了20款農產品品牌;「山裡DOU是好風光」項目已經在9個貧困縣落地。
  • 讓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今年全國脫貧攻堅任務即將完成,在實現全部脫貧摘帽的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的接續工作至關重要。鄉村振興關鍵是人才振興,人才興則農業興,人才強則農村強。通過構築吸引外出人才回流農村、加強培養本土人才、輸送鄉村振興人才的人才體系,讓人才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打造引鳳「強磁」,優化造血功能。
  • 鄉村振興人才哪裡來
    朱啟臻無論是產業興旺,還是生態宜居或鄉風文明,沒有人才支撐一切無從談起,所以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的人才振興要明確三個問題,鄉村需要什麼人才?鄉村人才哪裡來?鄉村人才如何發揮作用?我們重點討論鄉村人才哪裡來這個問題。
  • 如何理解鄉村振興中的人才振興?
    來源:農民日報鄉村振興,人才為要。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總書記指出的鄉村振興五個具體路徑中,人才振興佔據重要地位。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個方面,都離不開人才的重要作用。
  • 聚人才之力 助推鄉村振興
    我們要積極鼓勵引導各類人才向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流動,聚全體之智助推脫貧攻堅,聚人才之力助力鄉村振興。助力鄉村振興,我們要加大鄉村實用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增強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培養本土人才,我們要實施引導本土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實施本籍大學生定向培養、農民工返鄉創業、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村級後備力量培育,大力推行培養土專家、田秀才,讓他們切實助力鄉村振興工作,讓了解家鄉的人去改變家鄉,讓熱愛家鄉的人去振興家鄉。
  • 今日言論|讓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選派一批優秀幹部到鄉村振興一線崗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鍛鍊幹部的廣闊舞臺。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
  • 仁懷市大壩鎮:「四大工程」推動人才與產業發展雙重振興
    仁懷市大壩鎮充分發揮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示範作用,堅持選優配強、著力培育結合、強化管理考核,打好「組合拳」,以「四大工程」推動人才與產業發展雙重振興。建立科學規範的村級黨組織領軍人才管理檔案,完整記錄領軍人才成長經歷。客觀反映培養對象在產業發展、民生工作、社會治理、基層黨建等各方面的履職情況和跟蹤培養情況,幫助其改進提升。二是考核任用。
  • 鄉村振興包括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包括鄉村文化振興     文化建設□本報記者吳曉鈴省文化廳廳長周思源透露,即將實施的六大工程中,文藝人才建設被放到首位。「音樂、繪畫等藝術門類將培養一名以上的領軍人物。文物修繕、古籍整理、博物館管理等實用人才也將開始有針對性培訓。」  「最難得是《決定》從文化角度,對大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行動提出明確要求。」
  • 【一把手 話人才】以人才集聚引領鄉村振興發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人才,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以率先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範縣為契機,立足縣情實際,多措並舉,大膽實踐,堅持「引、育、用」並重,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集聚各類人才在鄉村廣闊天地施展才華。
  • 四川師範大學創建鄉村振興學院 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馮慶 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四川師範大學發揮學校智力人才優勢和師範教育特色,圍繞定點幫扶縣域發展短板,堅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健全「1+3+6」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助推脫貧攻堅由「輸血」向「造血」轉換,為理塘縣和普格縣順利脫貧「摘帽」、
  • 鄉村人才振興方略實施建言
    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動城市退休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重要作用。圖為2014年3月20日,貴州省遵義縣龍坪鎮中心小學,前往支教的原外經貿部退休官員朱敏才、高級教師孫麗娜夫婦與孩子們。視覺中國 資料圖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
  • 以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以返鄉下鄉、創業創新助力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回答農業從業者孫備備提問《 農民日報 》( 2019年03月13日 02 版)本報記者孫眉郭芸芸2019年春節通過支持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助力。」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正安縣貴州神曲樂器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傳玖介紹說:「我們貴州這些年為了吸引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出臺了一系列降稅減費政策和金融信貸支持政策。另外在辦證方面,也通過簡化手續為企業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