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畫」,竟然源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

2020-12-16 伴史小書童

我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畫」,竟然源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

文/伴史小書童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80後和90後的小夥伴,應該在小時候吃過一種美食,特別漂亮而且好玩,就是那個商人會在旁邊放一個轉盤,然後轉盤上面有很多的畫,鳳凰,蝴蝶或者是小鳥,一大圈有簡單的有超複雜的。然後幾毛錢一次,你轉到哪個,商人就會給你畫什麼,我們當時誰要是轉到鳳凰,可是能夠高興一整周的。但是隨著城關的快速發展,這些小攤小販也就慢慢的消失了。竹籤上面一幅美麗的糖畫,不僅有流傳著民間的藝術,還存留著我們這一代人的柜子。那麼糖畫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呢,這個事情還要從唐太宗開始說起,因為糖畫的起源和唐太宗的喜好連在一起了。

這糖畫,肯定是先有得糖,才會創造出糖畫,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個糖,是如何被發現呢。在我們還是原始人的時候就發現了樹上的一些果子非常的甜,於是很多人就把果子當成食物,而且非常的愛吃。所以這個愛吃糖的喜好就被深深地刻在了人類的基因之中。而且不僅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食物慾望,我們的身體也是需要糖來支撐的。那麼我們古代是怎麼發現糖能夠提取出來的呢,看下我們史書上的記載。很多國家在很早之前就會記載著如何發現糖的,在我們古代中國,就記載著很多,比如用甘蔗提取出來的蔗糖,還有很早的西周時候就發現的飴糖等等。反正很多種類的糖都是我們現代糖的前身。

一直到了我們愛吃甜食的唐太宗這個時代,記載唐太宗非常的愛吃糖,國內的糖已經被他吃了個遍了,於是開始搜刮外國人上供的糖,還真的被他發現了,當時印度那邊的大使進貢了一種石蜜的糖,而且不像國內的一些糖,當時印度石蜜是經過熬製行程的糖,非常好看,而且保存起來也比國內的好。這唐太宗大家都知道,一直在戰爭中度過的,天天打打殺殺的,就愛吃那麼點甜食,這一看印度就上供了那麼一點糖,肯定不夠自己吃啊,於是乎唐太宗就緊急成立了一個特別小組,一共幾十個人,專門去這個石蜜國印度去學習了,說是兩國互相交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去學習人家怎麼熬製石蜜糖。這派去的幾十個人,不負眾望,終於帶回了石蜜的做法配方,這可把唐太宗高興壞了,也不怕長蟲牙,反正就是天天沒事吃兩塊。這唐太宗那麼愛吃,下面的人肯定也愛拍馬屁啊,於是回國後,那幾十個人並沒有解散,帶著拿回來的配方繼續研究,做出來的糖還真的超過了石蜜。這抄襲還能超過原作,也算是少見的。

於是這糖超過了石蜜,而且掌握了一些技巧之後,就形成了我們現在吃的紅糖。當時這些糖都可是專門為了唐太宗而研究的,只有一些賞賜才會給那些王爺高管等等,民間想要吃,那是基本不可能的。那時候的糖還是黃色或者紅色的,因為當時的古人還不知道怎麼讓糖去掉那個黃色,一直到很多很多年之後,糖的產量也越來越多,一直到了明朝時代,終於在民間傳開了,但是當時的糖價還是有點貴的,但是糖的產業也慢慢的發展出來了。於是古人們就發現了用黃泥的水可以把黃色給褪色,沒了顏色的紅糖,終於成為了我們現在所吃的白糖,就有古人形容當時的糖就如同雪花一樣白,可能那種喜悅感我們這些天天吃的人不能感受到,但是當時的古人是非常的新鮮。

很快,掌握了這種技巧的中國成為世界上產糖最多而且最白的國家,當時很多人都流行去國外交流文化,這種技術也被帶到了國外,傳給了印尼等等的國家。既然產量那麼的大,通貨膨脹肯定物價就會下跌,從宋代開始,糖就是家家都能吃的東西了,而且不僅夠生活所用,還能留下來很多,於是糖多了,人們就開始研究糖的多種吃法了。而且宮廷中也開始用糖做一些祭品。當時的明朝王國在做祭品的時候,就把糖給融化然後做出來丞相,這就是我們糖人的前身,但是好是非常好看,可是這祭品旁邊有蠟燭,白天溫度還比較高,所以這做出來的糖人沒過幾天就融化了,於是慢慢的就沒有在當祭品了,可是這樣的技術卻傳到了民間。

說是有一天,一位神秘的老大爺就出現在了巷子口的,人們還沒注意到老大爺的時候,大爺就將他的工具都拿出來了,一個鍋,還有爐子,一塊版,還有最重要的一個轉盤,轉盤上面有各種的圖案,鳥魚羊龍等等。於是老大爺就開始吆喝,幾文錢就能去轉一次,一樣的錢,你只要轉到什麼,老大爺就能畫什麼出來。無論是龍還是魚,只見老大神速的用勺子弄點糖出來就開始畫,勺子在板子上面搜搜的快速的畫著,就像一隻蝴蝶在下面,沒有一點停頓,大爺一筆就像動物畫出來了,然後迅速的拿出一隻籤放在圖案上,等上幾秒,立即就能拿起來。

中國人模仿能力那可是一等一的,於是那麼招人喜愛的手藝肯定很多人學習啊,但是這熬糖漿可是一門學問,最重要的就是這熬糖漿,這時間就是最重要的,多了一秒鐘全部毀了,少了一秒鐘又還不行,必須要將糖和水按照專門的比例放在鍋裡面,下面的火不能斷,一直熬製不停的攪拌,一直到糖漿冒泡,顏色變黃才可停火。

這是幾百年流傳下來的一門藝術,無論是用筆畫出一幅精美的山水畫還是用勺子畫出一個糖人,這都是藝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雖然這門藝術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他確實是在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的選擇很少,這種精美的糖人就已經能夠讓我們得到了知足,永遠都會忘不了第一次拿到糖人時候,高興的捨不得吃的樣子。還好因為唐太宗的一個喜好,才能吃到這麼漂亮的糖人。

我們小時候喜歡吃的「糖畫」,竟然源自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喜好

相關焦點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比隆三皇五帝,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也是許多臣子對皇帝的諛詞,但李世民確實當得起這個說法。既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傳說唐太宗誕生滿三天,就有書生拜謁唐高祖李淵,說:「公是貴人,必有貴子。」
  • 探秘:唐太宗李世民最愛的女人
    探秘唐太宗李世民最愛的女人說到唐太宗李世民,我們可能會想到一代明君,弒君殺父,貞觀之治這些成語,他在治國之上的確有著出色的才能,但是今天我們不聊他的政治,只聊一下他的感情。李世民作為皇上自然是有很多的女人的,而且很出名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曾經也把自己的弟媳強娶進了門。而且他身邊的女人也是個頂個的厲害,比如說長孫皇后,武則天,楊貴妃這些人,那麼這麼多的女人究竟哪一個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真愛呢?我們首先來說,歷史上最出名的武則天。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祖父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父親是文韜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母親賢良淑德的長孫皇后,舅舅是戰功卓著的太尉長孫無忌。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都低估了。他8歲就被立為皇太子,從小得各大儒教誨。再看李世民給他取的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他以後將會有什麼樣的未來。李承乾,"承繼皇業,總領乾坤",繼承李氏天下也。如果沒有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後,李承乾將無可爭議地繼承大唐江山,延續李家的統治。
  • 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結局為何那麼慘?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優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十分勤勉,且虛心納諫,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將他的統治譽為"貞觀之治"。不過,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卻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並沒有能夠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接他班的優秀繼承人,還導致了諸子奪嗣、紛爭不斷。
  • 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子李承乾,為啥要幹這些荒唐事?
    武德5年,李世民將他夫人的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都叫他們為他的兒子李承乾做侍讀。武德7年,李承乾被封為中山王。就在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以後,就把陸德明和孔穎達這二位儒學大師全都聘任為他們王府的18學士,讓這些老師全心教導他兒子李承乾經典的儒學,所以在李世民登基後,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寫到李承乾從小聰慧,小時候就精讀《詩》、《禮》」等書,這不只是單純的誇讚。在李承乾年紀只有8歲就被冊立為太子。
  • 河南相國寺的傳奇:唐太宗李世民還錢無門,尉遲恭為一善人立生祠
    河南相國寺的傳奇:唐太宗李世民還錢無門,尉遲恭為一善人立生祠大唐皇帝李世民竟向一凡人借錢,意外建成河南開封大相國寺河南開封的相國寺,距今約1400多年的歷史,是著名的皇家寺院、也是全國十大歷史名寺之一。
  • 盤點古裝劇之唐太宗李世民,網友:那時候覺得傅藝偉真漂亮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古裝劇之唐太宗李世民,網友:那時候覺得傅藝偉真漂亮,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個電視劇的簡介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吧。記得兒時是否看過這部電視劇了,但是主題曲我卻很喜歡,一直記到今天,我還記得是某個假期的最後一天某電視臺播出大結局。小時候看的東西了,剛巧天涯在8這部劇,也就下一個重溫,雖然非常討厭歷史上唐太宗,但這部劇不錯。
  • 經典劇集《唐太宗李世民》,傾國傾城的女主令人久久難忘
    經典劇集《唐太宗李世民》,兩位女主算得上傾國傾城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二十多年前的經典劇集《唐太宗李世民》,這部電視作品一直以來都是備受推崇。即使從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唐太宗李世民》這部劇的側重點在於李世民與幾位女子的感情故事,通過對感情的細膩表現,讓我們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唐太宗李世民》的男主角是林俊賢,可能很多年輕的朋友對他都不是很熟悉,但是當年可是迷倒了萬千少女,所以至今我都認為林俊賢飾演的李世民是史上最帥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贊同我的想法呢。不過重點要說的還是劇中的女主角。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時間:2020-12-18 19:0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有時候還是喜歡耍些小聰明。貞觀六年,右衛將軍陳萬福自九成宮赴長安。路上,陳萬福私自從驛站拿走幾擔麥麩。麥麩值不了幾個錢,官家大多拿來餵牲口,但這幾擔麥麩畢竟是國家財產,私自拿走就是非法侵佔,雖夠不上殺頭,但也不能舍之不問。唐太宗知道後,特賜給陳萬福麥麩,但要他親自馱出皇宮,扛到家裡。
  • 身體倍棒的唐太宗李世民為何過早病亡?
    大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肅穆的含風殿內,在位23年將大唐帶入繁榮之路,並在大唐周邊享有」天可汗「之稱的唐太宗李世民,走完了他人生當中的最後一刻。
  • 唐太宗李世民篇
    唐太宗李世民篇 一、生平簡述 李世民(598—649年),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在對外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4.民族政策。唐朝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個始於唐太宗李世民的認識和思想。他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李世民有處理好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的仁和寬厚的胸懷。
  • 《唐太宗李世民》中令萬眾驚豔,轉行後連開8家壽司料理店
    拍攝於1993年,於1994年播出的《唐太宗李世民》中「帥哥領銜,美女如雲」,播出後收視率竟然超過了《七俠五義》,讓製作公司都倍感意外。片中領銜出演男女主角的是林俊賢和傅藝偉,講述了李世民和隋朝公主楊吉兒之間的曲折愛情。
  • 三訪黃峪寺村,尋唐太宗李世民的避暑行宮——翠微宮遺蹟
    ,黃峪寺村,這個跟唐太宗李世民有關的地方,自然更牽引著我一遍又一遍踏足。我們把黃峪寺村整個轉了個遍,每條泥濘的小路,每座破落的房子,每個犄角旮旯,都仔仔細細地看。在這個不大的村子裡轉了一個多小時,其間還問過一個村民,村裡有沒有石碑或者瓦片什麼的。村民當然知道這是李世民曾經住過的地方,可是卻肯定地回答,啥也沒有,石碑啥的都在文物局呢。
  • 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真是又荒唐又無賴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貞觀七年)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貞觀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
  • 成王敗寇李世民成為千古一帝,郭煌發現一文物,窺見真正的唐太宗
    所以我們總是能夠看到一個功成名就、光明偉岸的成功者,或者是被遺落在角落的失敗者。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成功者,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大家知道的李世民就是把唐朝推向一個大繁榮時期的明君聖主。誠然,李世民一生的功績是無法磨滅的,作為一個擁有治國才能的君主,他所創造的大唐盛世,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過,在這繁華和太平祥和的安靜海面下,又隱藏著多少的血與淚,醜惡與血腥,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個鮮為人知的一面。因為有歷史愛好者會知道,玄武門之變是歷代皇子爭皇位,最慘烈的一次。
  • 《唐太宗李世民》播出26年,傅藝偉自毀前程,「長孫皇后」最幸福
    作為「千古名帝」,李世民深受影視作品鍾愛。在以他為主角的影視作品中,《唐太宗李世民》堪稱經典。 這部劇於1994年播出,距今已過去26年。《唐太宗李世民》屬於「古偶言情劇」,男主角林俊賢高大俊美、英氣逼人,女主角傅藝偉豔麗嫵媚、光彩照人。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要娶比他大30歲的蕭皇后?答案很現實
    或許很多人都聽說過,隋唐時期的蕭皇后,曾經迷倒過無數的男人,她讓隋煬帝楊廣瘋狂痴迷,哪怕是改朝換代之後,年近五十歲的蕭皇后依然得到了二十多歲的李世民的傾慕,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歷史上的蕭皇后究竟有多美,又具有什麼樣的魅力?在晚年時依舊還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寵愛。
  • 淄博高青:一代人小時候的記憶——糖畫
    淄博高青:一代人小時候的記憶——糖畫近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展現形式也越來越受國外有人的喜愛,2017年初,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的高青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糖畫傳承人、農民藝術家耿曰豪就曾受龍堡聖誕集市邀請,帶著糖畫藝術走進德國傳播交流。為德國當地民眾現場展示了極富中國鄉土氣息的傳統糖畫技藝和花鳥字技藝,受到德國當地民眾的青睞。
  • 唐太宗李世民遊地府
    華夏文化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長河中,有很多的民間典故和精彩故事,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遊地府。  唐初長安。  詳情如下:貞觀十三年,唐太宗突然生起病來,請太醫日夜看護醫治了四、五天也不見好,恍恍惚惚好像有魔祟作怪。  大臣中有一人名叫李淳風,頗精陰陽之術,掐指一算,原來太宗陽壽已盡,很為太宗著急,因為唐太宗是一位聖明的君主,不該如此短命。急切之間,李淳風想起陰司判官崔子玉原是唐太宗的臣子,和自己交情挺好,或者可以通融,使太宗得以加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