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虹鱒風險幾何?寄生蟲學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2020-12-19 澎湃新聞

在上海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8月21日召開的「三文魚」定義之爭公開討論會上,一位《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制定者聲稱,「鹹水和淡水「的寄生蟲風險是同樣的,沒有大小之分。這一旨在平息國產虹鱒消費者憂慮的發言,卻進一步引發了輿論的普遍質疑。

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牽頭髮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淡水養殖的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歸為「三文魚」。在21日的討論會上,當談到淡水養殖虹鱒和海水養殖大西洋鮭生吃時的寄生蟲風險是否相同時,協會三文魚分會理事、北京北歐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維中表示,二者的風險並沒有大小之分。「海水魚也並不是鹹的,我們做黃花魚的時候都會放鹽。人體也是鹹的,否則為什麼醫院給你打生理鹽水不打蒸餾水呢?現在我們仍然需要科學精神。」

8月2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通過查詢科學文獻,採訪相關專家了解到,淡水魚的寄生蟲風險較海水魚更大。此外,國外醫學界已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確切證明淡水環境中生長的虹鱒有著傳染闊節裂頭絛蟲等人體寄生蟲的可能。而在國內,生食淡水魚帶來的最大危險是染上俗稱肝吸蟲的華氏睪吸蟲,後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物。

國外:淡水虹鱒易感染裂頭絛蟲,野生養殖皆難倖免

今年五月,中國漁業協會曾在《青海日報》上發表題為《針對近期網上關於「國產三文魚」的不實報導的澄清》的文章。文中提到,國產虹鱒從養殖方式上將寄生蟲寄生的機率降至極低,且「此前未見虹鱒感染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等寄生蟲的文獻報導「。

然而,澎湃新聞通過查詢國際知名醫學資料庫Pubmed網站發現,無論野生還是養殖,淡水虹鱒都已在全世界多個地區留下了感染有裂頭絛蟲的文獻記錄。

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是鮭科魚類(Salmonidae)主要攜帶的一種寄生蟲。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約50種裂頭絛蟲,其中有15種可以通過食物傳播進入人體並造成絛蟲病。闊節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latum)與日本海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 nihonkaiense)是最常見的兩種人體寄宿絛蟲。

闊節裂頭絛蟲 資料圖

1993年,一位阿根廷科學家在南部的莫雷諾湖抽查114條虹鱒,發現其中同時存在包括闊節裂頭絛蟲在內的兩種裂頭絛蟲。這是阿根廷首次出現闊節裂頭絛蟲,這位科學家在論文中寫道,虹鱒對這兩種絛蟲而言,似乎比紅點鮭、金鱸、銀漢魚等其他湖中魚類「更為重要」。

2008年,智利科學家從8家水產養殖場中抽查90條虹鱒,發現感染裂頭絛蟲的比例為6.7%。兩年後,科學家又對智利的潘吉普伊湖進行抽檢,發現虹鱒在肉中感染闊節裂頭絛蟲的比例為61%,大大超過同一湖泊中的其他魚類。根據研究結果,阿根廷與智利地區的闊節裂頭絛蟲都是自北美地區入侵的外來物種。

除了以上案例外,1980年代,美國西海岸曾大規模爆發絛蟲感染。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估計,在1977年到1981年之間發生了多達200起闊節裂頭絛蟲感染事件。美國科學家隨後採訪了其中52名病患,得出結論認為,生食虹鱒所屬的馬哈魚屬魚類(Oncorhynchus)是導致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

不過,根據捷克科學院生物學家Tomá Scholz及其團隊的研究成果,引發美國西海岸疫情的寄生蟲物種可能是日本海裂頭絛蟲。該團隊通過分子結構與顯微鏡圖像分析比對,發現有大量日本海裂頭絛蟲此前被誤認為是闊節裂頭絛蟲。根據論文提出的新結論,日本海裂頭絛蟲的感染媒介是馬哈魚屬的太平洋鮭魚,影響範圍集中於日本與韓國這兩個有著生魚片飲食傳統的國家。而闊節裂頭絛蟲的感染媒介僅限於鱸魚、鱈魚、嘉魚等淡水魚類,主要分布於歐洲、北美及亞洲地帶。

這裡需要再次釐清一下虹鱒與相似魚類的種屬關係。三文魚作為商品名,原指大西洋鮭(Salmo salar),屬於鮭科(Salmonidae)鱒屬。而虹鱒則屬於鮭科馬哈魚屬,也被稱為鉤吻鮭屬或太平洋鮭屬,其他太平洋鱒魚與太平洋鮭魚皆在此列,後者包括紅鮭、粉鮭、帝王鮭等。嚴格意義上,它們都不能被稱作「三文魚」。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健康教育諮詢檢測中心主任陳家旭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了闊節裂頭絛蟲在淡水環境中的孵化、傳播過程:絛蟲先通過外來汙染,如鳥類與哺乳類動物的糞便進入水體,隨後附著在劍水蚤等魚蟲飼料上進入魚的體內,最終被生食魚肉的人類攝入腹中。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絛蟲病會導致感染者出現腹痛、噁心、腹瀉或便秘,症狀可持續到絛蟲經治療而死亡,否則絛蟲可能會存活數年。絛蟲幼蟲可在肌肉、皮膚、眼睛和中樞神經系統內發育。當幼蟲囊孢在大腦中發育時,則被稱為腦囊尾蚴病。症狀包括劇烈頭痛、失明,抽搐和癲癇發作並可能致命。世衛組織估計,全球患有罹患腦囊尾蚴病的總人數介於256至830萬之間。

在5月份的澄清文章中,中國漁業協會曾表示,國產養殖虹鱒生活在流動的冷水中,同時裝備有鳥類防護設施阻斷寄生蟲糞源傳播,並使用膨化處理的飼料,綜合下來使得寄生蟲寄生的機率極低。

記者就此詢問陳家旭,理論上是否可能通過人工幹預手段完全杜絕淡水養殖環境的寄生蟲風險?陳家旭表示,在養殖業普遍採用膨化飼料的當下,能否杜絕野生動物糞便汙染是決定寄生蟲風險的關鍵。他表示,養殖中心畢竟在自然環境中,而不是處在完全封閉的大棚裡,「我也不敢說它完全做不到,但是做到的困難比較大。「

國內:肝吸蟲通過淡水魚生傳播,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

據陳家旭表示,絛蟲在中國的感染程度並不嚴重。真正以淡水魚肉為媒介,並對中國民眾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寄生蟲,是俗稱為肝吸蟲的華支睪吸蟲。有多位專家在採訪中明確表示,肝吸蟲對所有淡水魚都可寄生。

根據世衛組織資料顯示,肝吸蟲引發的疾病被稱作支睪吸蟲病。肝吸蟲寄宿於淡水魚內,人們通過食用帶有幼蟲期的非熟魚肉遭到感染。在體內孵化後,肝吸蟲的成蟲會寄生在肝臟的較小膽道內,使周邊組織出現感染和纖維化,從而有可能導致膽管癌。2012年,世衛組織將華支睪吸蟲列為1類致癌物。陳家旭表示,廣東、廣西及東北地區由於有著生食淡水魚肉的飲食習慣,因此是肝吸蟲病的高發區。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張磊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肝吸蟲長期對膽道進行刺激,會導致人的肝功能受損,導致黃疸、腹水,而進一步的刺激還將導致肝細胞癌變。

肝吸蟲病的前期症狀較輕微,僅表現為腹瀉與右上腹部不適,因此往往不易引起病患重視。在張磊接診的肝吸蟲病例中,絕大多數的被感染者都是因膽管結石或膽管癌而來到醫院。許多情況下,直到醫生在手術中打開肝表面,器官內的大量蟲體才赫然顯現。

毫米尺刻度下的華氏睪吸蟲 資料圖

據陳家旭與張磊介紹,肝吸蟲的寄生路徑先從淡水環境中的螺絲開始。在這些淡水螺的體內,肝吸蟲由蟲卵成長為蝌蚪一樣的尾蚴,隨後直接入侵至淡水魚體內,在其中成長為囊蚴。人類生食被感染的魚肉後,囊蚴隨之進入人體消化系統。在胃酸消化作用下,囊蚴外殼破裂,尾蚴隨即逸出,由胃部移動至十二指腸,從膽管開口處向上立行,最終在膽管內定居。

生食淡水魚肉是感染肝吸蟲的最主要途徑。根據衛生部2015年組織的第三次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察(以下簡稱寄調)顯示,在擁有生食淡水魚肉習慣的廣東省,肝吸蟲的感染率為4.9%,在12401例調查樣本中發現608人患有肝吸蟲。作為對比,河南省肝吸蟲卵糞檢的陽性率僅為0.01%,在26866個調查對象中僅發現4名肝吸蟲感染者。

河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蟲病所蠕蟲病防治科主任鄧豔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河南肝吸蟲感染率低的原因主要在於當地沒有吃淡水魚生的飲食習慣。鄧豔表示,在河南感染肝吸蟲可能主要是由家中刀具、案板生熟不分所造成:切魚時,刀具沾染囊蚴,隨後再去切涼菜,導致感染。由於不是通過吃魚生而感染,因此病患感染度較低,體內肝吸蟲數量較少,容易漏檢。

根據2005年第二次寄調結果,全國感染肝吸蟲的人數約為1249萬人。十多年過去,肝吸蟲感染人數出現了明顯下降。目前第三次寄調的調查報告尚未公布,據陳旭明估計,目前全國感染肝吸蟲人數約為500~600萬人。張磊表示,近幾年肝吸蟲感染率呈下降趨勢,一個原因是廣東地區宣傳教育工作取得了成效。在肝吸蟲的一些重點疫區如中山市、佛山市順德區,當地疾控中心人員積極向民眾宣傳諸如不要吃魚生,不要將廁所修建在池塘邊等衛生知識。

據張磊介紹,肝吸蟲的檢驗與治療都不複雜。如果懷疑自己感染了肝吸蟲,最直接有效的檢查方法是進行糞檢,觀察其中有無蟲卵,此外也可以通過驗血來觀察嗜酸細胞量等指標是否出現升高。如果確實感染了肝吸蟲,通過服用藥物即可殺死。

淡水魚寄生蟲風險更大,應儘量避免生食

陳家旭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許多寄生蟲體不能耐受海水高鹽度帶來的高滲透壓,因此淡水寄生蟲的種類要比海水寄生蟲多得多。

由於人體環境更接近淡水,海洋魚類及海洋哺乳類體內異尖線蟲由於滲透壓關係同樣難以在人體內久留。張磊表示,異尖線蟲對人體的影響具有一過性,往往導致患者在食用魚肉後產生腹瀉,而淡水寄生蟲則會在人體中消無聲息地潛伏。如肝吸蟲就可以在人體中存活25~30年。

8月20日,全球最大三文魚出口國挪威的食品安全部門發布公告稱,全生食或大部分生食的水產品必須在食用前冷凍,目的是殺死任何可能存在於產品中的寄生蟲。挪威雖然也養殖虹鱒,但是採用海水養殖,不會感染淡水中的寄生蟲。

在海水魚中,一大主要的寄生蟲為異尖線蟲。據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2001年發布的《冷燻加工魚肉防疫工序與指標》表示,所有野生捕撈的太平洋鮭都應被視作含有異尖線蟲。根據對美國冰鮮紅鮭、銀鮭、帝王鮭魚肉的抽檢結果顯示,異尖線蟲感染率高達75%。陳家旭則表示,異尖線蟲在中國東海海域的魚類中感染率非常高,「少的有百分之二三十,多的可能百分之百」。

為了杜絕寄生蟲風險,FDA在1998年的《魚類及生鮮產品風險防控手冊》中要求生魚肉在供應給消費者之前應通過在零下20攝氏度環境下冷凍七天,或在零下35攝氏度環境下冷凍15小時以上來殺死寄生蟲。實驗表明,這一冷凍手段對殺死絛蟲、異尖線蟲等寄生蟲而言綽綽有餘。而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如果依然不放心,只要將魚肉燒熟後再食用即可規避寄生蟲風險。

相關焦點

  • 即使在日本,你吃的三文魚壽司也可能是虹鱒
    去年《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編制的事兒把虹鱒一度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一標準可以說是重新定義了「三文魚」,所有鮭科魚類,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統統能叫三文魚。 大西洋鮭。生食肉類,最怕的就是寄生蟲感染,而野生的魚,無論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寄生蟲感染的比例都不低。
  • 虹鱒是三文魚?那姑媽姨媽都是你媽咯?
    近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同三文魚分會成員單位發布了《生食三文魚》的「團體標準」,稱:虹鱒屬於三文魚。根據該標準,「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對此,網友似乎還是不買帳。
  • 虹鱒是不是三文魚?會感染寄生蟲嗎? 能不能生食?答疑指南在這
    在淡水生活1~6年,進入海洋生活1~4年,1970年最早由挪威開始嘗試養殖,10年後,1980年開始確定養殖。近年澳大利亞及美洲大陸也盛興養殖。現在市場上基本全部都是養殖物,所以成為相對安全的可生食鮭魚,寄生蟲感染的機率較低。養殖物的優勢是基本沒有時令的概念,全年的品質都比較穩定。料理方法有很多,除了用做刺身或壽司的種之外,各國的調理方法均適用。
  • 廣州將禁售淡水生食產品 違者可吊銷衛生許可證
    據了解,生吃淡水產品除了會感染近期備受關注的管圓線蟲病之外,還會引起肝吸蟲病。  記者了解到,由於衛生部門禁售魚生食品,酒店裡的淡水魚類已明顯減少,而北極貝、鮑魚、日本赤貝等一些深海魚擺上了酒樓的顯著位置。一酒樓有關負責人介紹,自8月31日接到禁止銷售可供生食淡水產品的通知後,酒家已經向供應商清退了幾十斤的淡水魚生。但是連日來,仍有一些食客前來問訊淡水魚生,由於無法經營淡水魚生,酒樓每天要減少幾十位食客。
  • 我是虹鱒,別叫我「淡水三文魚」!
    不過,聽說有人管我叫淡水三文魚,我只想說,呵呵呵……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鮭科大馬哈魚屬(太平洋鮭屬)的一種魚類,英文名為rainbown trout。原產於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多數種群終身生活於低溫淡水環境中,但也有一些俗稱為"硬頭鱒"(steelhead trout)的亞種在不同季節分別生活在淡水和海水裡,具有洄遊產卵的特性。
  • 虹鱒被列為三文魚?!看到標準制定者名單就懂了……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虹鱒不是三文魚;生食虹鱒可能感染肝吸蟲、肺吸蟲等寄生蟲,危害健康;《團體標準》提出的消滅寄生蟲的方法適用於海水魚。對於該團體標準,科普作家方舟子評論稱,「當年中國奶廠怎麼就沒想到搞一個標準規定三聚氰胺是牛奶成分呢?還是賣三文魚的聰明,不僅搞標準把虹鱒歸入三文魚,還可以生食呢。讓這些專家吃起如何?
  • 淡水虹鱒終於成功打入海水三文魚團體?會對我們有啥影響?| 果殼...
    8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一條消息:《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同三文魚分會成員單位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三家單位共同起草的《生食三文魚》標準正式發布。
  • 反正都不是大麻哈魚,三文魚有什麼資格瞧不起淡水虹鱒
    就算比吃香煎燒烤的淡水虹鱒都能秒殺三文魚(大西洋鮭)的口感。你去日本的壽司店,見到多少推崇三文魚的刺身的?口感跟肥肉一樣,價格又那麼便宜,只有平價日料才拿這種破落貨來當招牌,有腔調的都是吃金槍魚和鯛魚刺身的好嗎。淡水虹鱒吃法都比你們三文魚先進,和澳洲龍蝦、帝王蟹這些頂級食材一樣,我們可以「一魚三吃」。
  • 指虹鱒為三文魚:水產團體發布所謂生食標準,龍羊峽參與制定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虹鱒不是三文魚;生食虹鱒可能感染肝吸蟲、肺吸蟲等寄生蟲,危害健康;《團體標準》提出的消滅寄生蟲的方法適用於海水魚。對於該團體標準,科普作家方舟子評論稱,「當年中國奶廠怎麼就沒想到搞一個標準規定三聚氰胺是牛奶成分呢?還是賣三文魚的聰明,不僅搞標準把虹鱒歸入三文魚,還可以生食呢。
  • 「淡水三文魚」天貓在售:隻字不提「虹鱒」,仍推薦生吃
    另有網友反映:客服表示,人工養殖的三文魚並無寄生蟲風險,符合直接生食的要求。圖片來自網友@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的微博圖片來自網友@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的微博澎湃新聞在天貓上搜到了這家龍羊峽旗艦店,網店的營業執照信息顯示,企業名稱為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應米燕,住所為青海省共和縣龍羊峽鎮北大街。
  • 假冒三文魚的虹鱒,生吃可能要人命
    2.真正的能生吃的三文魚是海魚,而不是什麼「淡水三文魚」。3.虹鱒等淡水魚類沒有經過專門的冷凍處理,用於生食有極大寄生蟲感染的風險。從1959年被朝鮮贈給中國作為經濟魚類養殖後,到2015年,國內虹鱒產量已經達到了27000餘噸,價格與動輒上百元一斤、在日料店裡按兩賣的挪威三文魚比起來卻只賣30元一斤,落了個除了體重漲了什麼都沒漲。虹鱒很著急。
  • 虹鱒,淡水三文魚?三文魚說這鍋我不背
    ▐  「彎鼻子」的大馬哈魚屬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鮭科大馬哈魚屬(太平洋鮭屬)的一種魚類,英文名為rainbown trout。原產於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多數種群終身生活於低溫淡水環境中,但也有一些俗稱為"硬頭鱒"(steelhead trout)的亞種在不同季節分別生活在淡水和海水裡,具有洄遊產卵的特性。
  • 《生食三文魚》標準出臺,淡水三文魚你敢吃嗎?
    有人說,青藏高原養殖的是「虹鱒」,並非「三文魚」。虹鱒到底是不是三文魚?生吃的話是否安全?曾引發了廣泛討論。中國之聲也曾關注過此事。而就在這兩天,虹鱒魚、三文魚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廣泛討論,原因是一份《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把虹鱒算作了三文魚。這份團體標準中明確規定了「三文魚」的定義,即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粉鮭等。
  • 你吃的是深海三文魚,其實是淡水虹鱒魚?!傻傻分不清楚……
    所以淡水魚和海水魚最大的區別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淡水魚寄生蟲能在人體內完成寄生生食風險高生吃、醃吃、醉吃都不安全。淡水魚、蝦身上寄生著多種寄生蟲,例如肺吸蟲、華支睪吸蟲(寄生在肝膽中,俗稱肝吸蟲)、顎口線蟲、闊節裂頭絛蟲,生吃都能感染人體,有的能致命。這些寄生蟲中,華支睪吸蟲是中國最常見的。目前世界上約有3500萬人受到此寄生蟲侵擾,而中國人又佔總數七分之三,其中又以兩廣地區最為嚴重。
  • 【警惕】你以為吃的是深海三文魚,其實是淡水虹鱒魚?!到底能不能生吃?
    淡水養殖的魚蝦含有豐富的寄生蟲,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生吃都能感染人體,有的能致命。那麼淡水三文魚裡有沒有?所以淡水魚和海水魚最大的區別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淡水魚寄生蟲能在人體內完成寄生生食風險高生吃、醃吃、醉吃都不安全。
  • 虹鱒被正式列為三文魚?我更不敢在國內生吃了
    在《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裡,寫明:該標準基於科學分類和命名方式,明確規定三文魚的定義,標準規定「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此外,對產品標籤作出明確要求,並標註原料魚產地以及種名,讓消費者清楚原料魚來自哪裡,知曉產品的商品名及種名。
  • 你以為吃的是深海三文魚,其實是淡水虹鱒魚?!到底能不能生吃?
    淡水養殖的魚蝦含有豐富的寄生蟲,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生吃都能感染人體,有的能致命。所以淡水魚和海水魚最大的區別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淡水魚寄生蟲能在人體內完成寄生生食風險高生吃、醃吃、醉吃都不安全。
  • 我是虹鱒,請不要叫我淡水三文魚,雖然很多日料店都是用我做刺身
    不過,聽說有人管我叫淡水三文魚,很多日料店都是用我做刺身,我只想說,呵呵……「彎鼻子」的大馬哈魚屬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鮭科大馬哈魚屬(太平洋鮭屬)的一種魚類,英文名為rainbown trout。
  • 大多數人三文魚、淡水虹鱒魚傻傻分不清,這生魚肉還能吃嗎?
    其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所屬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所發布的《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關於三文魚一些常識答疑》中對「三文魚」給出界定,即「三文魚實際上是指所有的鮭科魚類。在國際市場的標識上,沒有「三文魚」這種表示方式,只有大西洋鮭、王鮭、銀鮭、粉鮭、鱒魚等。
  • 虹鱒被歸為三文魚了?!看完標準制定者名單,網友坐不住了...
    前段時間曾有過一波討論,還引來各種科普,很多吃貨都已經被心知肚明。現在,一則新聞又將這個話題擱到了檯面上。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陳舜勝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虹鱒不是三文魚;生食虹鱒可能感染肝吸蟲、肺吸蟲等寄生蟲,危害健康;《團體標準》提出的消滅寄生蟲的方法適用於海水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