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磨爾溝鄉村旅遊景區體驗全省唯一的智慧露營艙。
互助土族自治縣磨爾溝村。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互助土族自治縣磨爾溝村緊鄰南門峽水庫,村莊沿山谷蜿蜒布局,流水穿村而過。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對鄉村旅遊的扶持力度,把農業資源、自然生態、鄉情鄉愁與旅遊業相融合,給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賦予新的價值,鋪就了新的富民之路。
昔日腦山地如今網紅村
青海在漸涼的天氣裡迎來了絢爛多彩的秋季。南門峽鎮磨爾溝村,由「山水林草湖田」構成的田園美景,增豔了綠水青山。
8月31日10時,磨爾溝村的村民們已經陸續在家門口擺起了小攤。村民裴生軍和妻子是磨爾溝村的貧困戶,一大早便忙著招呼遊客,一刻也閒不下來。
「今年6月到現在,生意還不錯!」裴生軍說。他和當地許多村民一樣,以前一直在外務工,這兩年依託磨爾溝村鄉村旅遊的發展,在家門口銷售當地特色小吃,今年半年的收入已經超過往常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
地處南門峽鎮西部腦山地區的磨爾溝村,距離南門峽水庫不到3公裡,這裡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全村302戶1086人,耕地少,農業經濟薄弱,產業基礎單一,這些成了磨爾溝村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建檔立卡貧困戶曾佔全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
如今的磨爾溝村,隨著鄉村旅遊發展,不僅成為環西寧一小時旅遊圈內的「網紅」旅遊點,還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過去,我們雖然守著好風景但沒錢。現在,依靠鄉村旅遊,家家都過上了好日子。」說起磨爾溝村的變化,村民們感慨道。
返鄉村民創業當起小老闆
旅遊扶貧不僅給磨爾溝村村民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也提振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幹勁,轉變了他們的思路,點燃了他們的創業夢想。
12時左右,磨爾溝村道路兩側的農家樂門前陸續有自駕車駛來。客人一到,村民裴應業將提前準備好的飯菜端上桌,一家人也開始忙碌起來,紅火的旅遊為他們一家帶來不錯的收入。
裴應業一直生活在磨爾溝村,是村裡第一批由開茶園轉型為開農家樂的村民。說起近幾年磨爾溝村的變化,他感慨萬千。「在村民眼裡,以前開在附近的茶園只需要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就夠了。現在可不一樣,農家樂不僅要有特色,環境衛生各方面都得升級。」
裴應業介紹,從磨爾溝村開始發展鄉村旅遊以來,村民們就全程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目前,全村從事鄉村旅遊經營的有46戶,開農家樂的有17戶,整個景區吸納貧困戶60多人,佔全村貧困戶的60%以上,貧困戶平均每月增收2000多元。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從2018年至今,磨爾溝村第一書記唐忠林見證了這個默默無聞小鄉村摘掉「窮」帽子的過程。唐忠林記得,2018年,這個村子剩下了不到100人,多數村民外出打工。「山好水好空氣好,就是留不住人……」
作為省文化和旅遊廳幫扶村,磨爾溝村以旅遊業作為產業發展的突破點,打破以往傳統扶貧方式,以旅遊業為中心,結合種植養殖業發展,將磨爾溝村建成集生活、娛樂、民俗、農業觀光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示範村。
唐忠林介紹,近年來,磨爾溝村通過修建木棧道、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旅遊廁所等旅遊基礎設施,以文化旅遊扶貧的形式,引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村子變美了,村民的收入渠道也更寬了。
今年,磨爾溝鄉村旅遊景區高空吊橋、玻璃滑道等娛樂項目投入運營,自6月22日景區開業以來,吸引了15萬遊客,總營業收入達到129萬元,其中最多一天接待遊客人數超過7000人。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青海多數旅遊資源都集中在鄉村牧區。為把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我省文旅部門創新發展優勢,推動鄉村旅遊由傳統的食宿、娛樂向休閒度假、旅遊觀光、康體養生、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製作轉變。同時,深入挖掘鄉村文化內涵,探索形成多類型、各具特色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隨著文化和旅遊產業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文化旅遊產業扶貧龍頭示範引領作用逐步顯現。目前,全省各市州還建成了以手工藝品製作等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在產品研發、生產推廣、經營銷售等鏈條,大量吸納當地和周邊群眾就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此外,我省根據不同地區實際需求,提供「訂單式」培訓服務,增強貧困戶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