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美了,村民富了——川中丘陵地區走訪見聞

2020-12-16 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7月17日電 題:鄉村美了,村民富了——川中丘陵地區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張海磊

川中丘陵農村以往因發展傳統養殖,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導致環境髒亂差。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經過實施垃圾治理、汙水處理、糞汙利用等行動,同樣的鄉村如今呈現出另一番景象:路面整潔了,鄉村變美了,產業也得到了發展。

(小標題)整治人居環境有「妙招」

15日上午,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文化鎮燕橋村村民付常芳把院壩前打掃乾淨後,又把家裡的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進行分裝,「現在方便了,垃圾桶就在家門口,我們按要求投放後,村裡有保潔員定時來收。」

因佔全國檸檬產量的80%,安嶽縣被譽為「檸檬之鄉」,這裡部分鄉鎮正在以檸檬文化旅遊小鎮為依託,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整治的過程可不是一帆風順。「在村容村貌改造中,每戶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整治方案。」文化鎮黨委書記劉建國告訴記者。

鎮上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家裡老舊房屋常年失修、閒置。針對在老家沒有蓋新房,只有閒置老房子的,鎮裡引導村民拆除老房子的同時保留宅基地;對已有新房,尚未拆除舊房的村民,引導其儘快拆除舊房;對無規劃、亂規劃的新建房,由鎮上統一進行村容村貌改造。付常芳家檸檬黃的外牆、門前的分類垃圾桶、院壩前的柵欄等都是統一整修的。

長期以來,農村群眾環境衛生意識較差,一下子扭轉過來還有難度。文化鎮隆恩村就用上了大喇叭、標語、微信群、夜校等各種傳播方式,給村民普及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此外,村裡還成立了「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發揮帶頭示範作用。

(小標題)由「村民看」變「村民幹」

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最怕的就是政府幹、村民看,但在樂至縣孔雀鄉孔雀寺村,村民們堅持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非常高。

2018年4月2日,孔雀寺村村委會的辦公室裡十分熱鬧。原來,在村原有運行經費的基礎上,村兩委通過村規民約的方式約定對每人每月收取2元垃圾處理費。當天是村裡第一次召集村民開會。

「村裡近2000人,一次性把全年的都交了,這個錢用來做什麼?」

「不是我們不想交,交了誰來管?怎麼讓我們放心?」

……

村民們把一個個關心的問題拋給會上的鄉、村幹部。

鄉紀委書記楊波作出回應:作為垃圾處理費,村裡會明文規定專款專用,並推行「五議三公開兩監督」機制……

一番解說後,79歲的貧困戶劉定光站起來:「我第一個交,村裡環境好了,我們住著也舒服。」第一天,村裡就收到了180人繳費。楊波介紹,看到環境治理的效果後,村民的積極性更高了。當收取2019年的垃圾處理費時,村裡共收到1791人的42984元。「雖然費用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經費保障的問題,也能提升村民的參與感。」

此外,孔雀寺村還建立了「考核評比+積分兌換」的機制。村裡給村民建立環保檔案,並對被評選為先進典型、潔美家庭的給予最高15積分獎勵,這15積分同比換成15元,村民可以在指定超市換購生活用品。據了解,該機制在全鄉推行以來,共評選出48個先進典型和204個潔美家庭。

(小標題)村子美了,產業來了

樂至縣高寺鎮清水村的文化廣場,曾經是村裡最髒最臭的地方,土地荒廢,雜草叢生,周圍房屋破舊。改變發生在2014年,當時村民自願出資整改土地,並且引進了第一個業主。隨後幾年,村裡又陸續開展汙水治理,農房風貌塑造,庭院美化等行動。

如今,廣場被綠水青山環繞著,一片片別致的樓房有序排列。不遠處,是村裡2015年建成的資陽市首個農村溼地公園。

隨著環境變好,之前在外工作的村民開始回鄉發展產業。已經在成都工作的大學生黃朝陽,2015年回鄉養殖臺灣大泥鰍,如今他已有30畝的養殖規模。

據村黨支部書記吳平介紹,全村共1300多畝地,已流轉出去1100多畝,引進13個業主,零零散散的土地已變成大大小小的果園。清水村逐漸成了高寺鎮現代產業園區的核心村。

汽車行駛在高寺鎮,水果甘蔗種植區、巨峰葡萄種植區、白鳳水蜜桃種植區、金秋砂糖橘種植區等成片產業林不斷映入眼帘。「目前產業區已引入近200個業主,園區的核心區輻射10個村,2018年,園區實現年產值1.5億元,園區內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實現年人均收入1.9萬元。」高寺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平南告訴記者。(完)

相關焦點

  • 行走鄉村‖社旗縣郝寨鎮石莊走訪見聞
    ,廣場漂亮美麗大方,農村二層小洋樓別具一格,麟此節比,牆壁畫五彩繽紛,意義深刻,村民安居樂業,喜氣洋洋,兒童活波可愛,朝氣蓬勃!60、行走鄉村‖ 走訪泌陽縣郭集鎮何樓村61、行走鄉村‖ 走訪社旗縣朱集鎮苟莊62、行走鄉村◇ 壯烈抗匪群奮起,誓死不屈保家園-走訪社旗縣苗店鎮下宋的古村舊事63、行走鄉村◇將軍廟前話滄桑 合歡樹下頌古今-走訪朱集鎮文莊見聞64、鄉村訪古系列◇走訪社旗縣饒良鎮鎖劉堂村65、鄉村訪古系列
  • 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甘肅酒泉科學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見聞
    新華社蘭州9月12日電題: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甘肅酒泉科學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見聞新華社記者王銘禹乾旱少雨、戈壁廣布曾是甘肅省酒泉市農業發展的短板。近年來當地巧打「氣候牌」,利用戈壁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變劣勢為優勢,培育出了高產高效的戈壁農業。
  •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新華社廣州4月10日電 題: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廣東鳳凰山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黃垚、詹奕嘉、毛鑫  粵東潮州鳳凰山,層巒疊嶂、雲霧繚繞,鳳凰鎮各村落「隱藏」其間,數以萬計的茶農正忙碌地採摘單叢茶。
  • 美了鄉村富了村民 鄉村旅遊帶來新生活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6日電題:美了鄉村富了村民 鄉村旅遊帶來新生活新華社記者王雪冰秋意漸濃,天氣轉涼,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鎮三蘇木村的「魚悅農家樂」院落裡,遊客們的歡聲笑語讓這裡顯得格外熱鬧
  • 雅安雨城:美了鄉村 樂了遊客 富了村民
    鄉村變化新 近郊遊遊新村 雅安雨城區因「西蜀天漏」而得名,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20天,森林覆蓋率達72.35%。 近年來,雨城區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把「綠色」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能源」,以建設幸福美麗鄉村為突破口,估計村民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成為幸福美麗鄉村的新載體。 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不少城裡人嚮往的生活。於是,胡遠將旅遊目的地瞄準城區周邊農家樂。既要有看的、有玩的、有吃的,還要離得近,一番搜索後,胡遠發現滿足這些條件的農家樂其實真不少。
  • 揭東區:生態宜居鄉村美 產業興旺村民富
    雲南社區村民江壁輝對美麗鄉村的建設誇讚不已。去年以來,結合大港溪水體整治,雲南社區狠下力氣,對全村沿河和沿路違章搭建物進行全面清拆,並落實外立面美化、綠化和亮化,有效提升了社區面貌。雲南社區的美麗蝶變是揭東區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推進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場必須要打的硬仗。
  • 產業興了 鄉村美了 村民富了 嘉峪關市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興了 鄉村美了 村民富了——嘉峪關市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田野,凝聚著豐收的希望; 鄉村,激揚著振興的號角。在「富口袋」的同時,如何「富腦袋」、豐內涵,答案是突出文化振興,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推進移風易俗,實現精神文明和脫貧致富同步發展。走進文殊鎮河口村,村規民約十分醒目地張貼在村頭,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題寫的古典詩詞躍然於村道兩邊的牆上,在各種花木的掩映下,古香古色,藝術氤氳,村民引以為豪。這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瞥。
  • 平山縣西柏坡鎮美麗鄉村建設 美了鄉村富了村民
    多彩貴州網訊(聯合報導組記者 文/程曦 圖/林童)「修了石板路,建了小別墅,村裡越變越美,遊客越來越多,鄉親們的收入增加了,日子也是越過越紅火!」村裡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河北平山縣西柏坡鎮西柏坡村的71歲老黨員閆青海心潮澎湃。  西柏坡村,只是受益於平山縣西柏坡片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其中一個村莊。
  • 金銀花:美了鄉村富了鄉民,流峪鎮金銀花種出了「花樣」
    金銀花:美了鄉村富了鄉民,流峪鎮金銀花種出了「花樣」2、 自古以來都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藥用價值以及保健作用十分廣泛。金銀花:美了鄉村富了鄉民3、 金銀花的市場需求十分廣泛,農民種植之後的效益也很可觀。
  • 「關注」鄉村振興|四川眉山:龍江村的桃樹林 美了鄉村富了村民
    後來,該村通過土地流轉,引進種植大戶,帶領村民發展桃子產業,不僅美了山村,更富了村民。生態產業美村莊龍江村下轄17個村民小組,有1608戶、5303人。「沒發展桃子產業前,村民靠種植水稻、玉米、紅薯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活。」劉樹林說,因為種地掙不到多少錢,很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村子一天比一天冷清。轉機出現在2014年,常年在外經商的村民朱澤強返鄉種桃樹。
  • 網聚河北正能量·邯鄲行:美麗鄉村——四留固村見聞
    見聞一:「電影村」鑄就鄉村文化名片   四留固村,是邯鄲縣的一個普通村莊,幾年前,這裡和大多數的中國農村別無二致。邯鄲縣在農村面貌改造提升中,本著以「文化符號」統領鄉村建設的思路,挖掘各村不同的文化內涵。四留固村依託「燕趙紅色收藏館」,將電影的符號融入鄉村建設,打造「百年電影文化之鄉」的鄉村名片。從此,四留固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電影村。
  • 綠水青山高顏值 鄉村旅遊富村民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互助土族自治縣磨爾溝村緊鄰南門峽水庫,村莊沿山谷蜿蜒布局,流水穿村而過。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大對鄉村旅遊的扶持力度,把農業資源、自然生態、鄉情鄉愁與旅遊業相融合,給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賦予新的價值,鋪就了新的富民之路。
  • 【十四五 開新局】布爾津:亮化美了村莊富了村民
    這讓生活在布爾津縣的農牧民看到未來旅遊業發展的無限前景,一場場鄉村振興、旅遊富民的春風,讓鄉村悄然變了模樣,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新型美麗鄉村。村民瑪尼拉·納扎爾別克一家原來經濟來源主要是農牧業,自從加入紅葉旅遊協會後,通過開辦民宿接待遊客,讓家裡的小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如今,開辦民宿後,一年能掙6萬元,收入翻了好幾番,旅遊業的興旺讓家家戶戶都有了致富的渠道。」瑪尼拉·納扎爾別克說。
  • 「光腚屯」富了美了——《暴風驟雨》原型地黑龍江元寶村振興見聞
    新華社哈爾濱4月26日電題:「光腚屯」富了美了——《暴風驟雨》原型地黑龍江元寶村振興見聞新華社記者強勇「光腚屯」「土改第一村」、全國小康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一個個稱呼,均指向同一處地方——小說《暴風驟雨》原型地——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村。
  • 綠水青山高顏值鄉村旅遊富村民
    地處南門峽鎮西部腦山地區的磨爾溝村,距離南門峽水庫不到3公裡,這裡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全村302戶1086人,耕地少,農業經濟薄弱,產業基礎單一,這些成了磨爾溝村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建檔立卡貧困戶曾佔全村總戶數的三分之一。如今的磨爾溝村,隨著鄉村旅遊發展,不僅成為環西寧一小時旅遊圈內的「網紅」旅遊點,還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過去,我們雖然守著好風景但沒錢。
  • 【鄉村振興】「農」墨重彩繪就固安富美鄉村新畫卷
    組團發展 全域推進「農」墨重彩繪就固安富美鄉村新畫卷作為京津地區的「菜籃子」「米袋子」,近年來,固安縣立足豐富的資源稟賦和獨特的區位優勢,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號工程」,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引領,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戰略,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 花開嵩明鄉村美 產業興旺百姓富
    隨著農村綜合性改革(以下簡稱「農綜改」)試點試驗工作的穩步推進,一朵朵盛開的鮮花悄然綻放出鄉村美、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玫瑰種植基地花開了,鄉村面貌換新顏花木掩映的人工湖、整潔的健康步道、漂亮的小廣場……正成為嵩明縣小街鎮哈前村的新面貌。
  • 【地評線】荔枝網評:美了環境富了口袋 ,鄉村旅遊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預計在未來2至3年,鄉村休閒旅遊業將發展成為營業收入接近億萬元的大產業,對於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意義重大。   鄉村旅遊利用鄉村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把農耕活動與休閒農業、傳統農業文明與現代鄉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能夠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發展,從而有力推動鄉村振興。
  • 開啟富美鄉村新畫卷
    黨建領航鄉村振興發展提速    初冬時節走進牛屯鎮高營村,白牆黛瓦,荷塘邊、廣場上村民聚在一起健身、聊天,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村黨支部書記高龍軍介紹,高營村以前是個貧困村,那時坑塘多,蚊蟲多,村容村貌差得很。如今,村裡出門有廣場,家家有水電天然氣,戶戶通寬帶有線電視,群眾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 環境秀美 生活甜美 鄉村和美——田東縣建設幸福鄉村見聞
    該村在鄉村建設中流轉土地1330多畝,引進能人帶動290戶種植番茄,每畝純收入達1.8萬元。周金鵬/攝本報記者 韋鵬雁 通訊員 周章師 覃利華隆冬時節,記者走訪田東縣江城鎮大諾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躍入眼帘——村寨在青山環抱中,道路寬闊整潔,風貌改造後的民房既有現代感又保留鄉村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