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17日電 題:鄉村美了,村民富了——川中丘陵地區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張海磊
川中丘陵農村以往因發展傳統養殖,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導致環境髒亂差。近日,記者走訪發現,經過實施垃圾治理、汙水處理、糞汙利用等行動,同樣的鄉村如今呈現出另一番景象:路面整潔了,鄉村變美了,產業也得到了發展。
(小標題)整治人居環境有「妙招」
15日上午,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文化鎮燕橋村村民付常芳把院壩前打掃乾淨後,又把家裡的垃圾按照可回收垃圾、易腐垃圾、不可回收垃圾進行分裝,「現在方便了,垃圾桶就在家門口,我們按要求投放後,村裡有保潔員定時來收。」
因佔全國檸檬產量的80%,安嶽縣被譽為「檸檬之鄉」,這裡部分鄉鎮正在以檸檬文化旅遊小鎮為依託,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整治的過程可不是一帆風順。「在村容村貌改造中,每戶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整治方案。」文化鎮黨委書記劉建國告訴記者。
鎮上不少年輕人外出務工,家裡老舊房屋常年失修、閒置。針對在老家沒有蓋新房,只有閒置老房子的,鎮裡引導村民拆除老房子的同時保留宅基地;對已有新房,尚未拆除舊房的村民,引導其儘快拆除舊房;對無規劃、亂規劃的新建房,由鎮上統一進行村容村貌改造。付常芳家檸檬黃的外牆、門前的分類垃圾桶、院壩前的柵欄等都是統一整修的。
長期以來,農村群眾環境衛生意識較差,一下子扭轉過來還有難度。文化鎮隆恩村就用上了大喇叭、標語、微信群、夜校等各種傳播方式,給村民普及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此外,村裡還成立了「黨員志願者服務隊」發揮帶頭示範作用。
(小標題)由「村民看」變「村民幹」
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最怕的就是政府幹、村民看,但在樂至縣孔雀鄉孔雀寺村,村民們堅持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非常高。
2018年4月2日,孔雀寺村村委會的辦公室裡十分熱鬧。原來,在村原有運行經費的基礎上,村兩委通過村規民約的方式約定對每人每月收取2元垃圾處理費。當天是村裡第一次召集村民開會。
「村裡近2000人,一次性把全年的都交了,這個錢用來做什麼?」
「不是我們不想交,交了誰來管?怎麼讓我們放心?」
……
村民們把一個個關心的問題拋給會上的鄉、村幹部。
鄉紀委書記楊波作出回應:作為垃圾處理費,村裡會明文規定專款專用,並推行「五議三公開兩監督」機制……
一番解說後,79歲的貧困戶劉定光站起來:「我第一個交,村裡環境好了,我們住著也舒服。」第一天,村裡就收到了180人繳費。楊波介紹,看到環境治理的效果後,村民的積極性更高了。當收取2019年的垃圾處理費時,村裡共收到1791人的42984元。「雖然費用不多,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經費保障的問題,也能提升村民的參與感。」
此外,孔雀寺村還建立了「考核評比+積分兌換」的機制。村裡給村民建立環保檔案,並對被評選為先進典型、潔美家庭的給予最高15積分獎勵,這15積分同比換成15元,村民可以在指定超市換購生活用品。據了解,該機制在全鄉推行以來,共評選出48個先進典型和204個潔美家庭。
(小標題)村子美了,產業來了
樂至縣高寺鎮清水村的文化廣場,曾經是村裡最髒最臭的地方,土地荒廢,雜草叢生,周圍房屋破舊。改變發生在2014年,當時村民自願出資整改土地,並且引進了第一個業主。隨後幾年,村裡又陸續開展汙水治理,農房風貌塑造,庭院美化等行動。
如今,廣場被綠水青山環繞著,一片片別致的樓房有序排列。不遠處,是村裡2015年建成的資陽市首個農村溼地公園。
隨著環境變好,之前在外工作的村民開始回鄉發展產業。已經在成都工作的大學生黃朝陽,2015年回鄉養殖臺灣大泥鰍,如今他已有30畝的養殖規模。
據村黨支部書記吳平介紹,全村共1300多畝地,已流轉出去1100多畝,引進13個業主,零零散散的土地已變成大大小小的果園。清水村逐漸成了高寺鎮現代產業園區的核心村。
汽車行駛在高寺鎮,水果甘蔗種植區、巨峰葡萄種植區、白鳳水蜜桃種植區、金秋砂糖橘種植區等成片產業林不斷映入眼帘。「目前產業區已引入近200個業主,園區的核心區輻射10個村,2018年,園區實現年產值1.5億元,園區內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實現年人均收入1.9萬元。」高寺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平南告訴記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