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東區曲溪街道雲南社區風景如畫。鄭楚藩 攝
水泥道路貫村莊,青山綠水繞白牆……隨意走進揭東區一處村莊,都仿佛走進一幅幅恬靜安詳的田園山水畫。近年來,揭東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抓好鄉村環境整治,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力促現代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一個個生態秀美、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新農村正蓬勃興起。
美麗鄉村展新顏
走進曲溪街道雲南社區,入眼可見一排排整齊的樓房,道路乾淨整潔。在冬日暖陽照耀下,整個村子宛如一幅美麗畫卷。
「以前這裡雜草叢生、垃圾亂堆亂放,經過『三清三拆三整治』後,建成了好看的納涼亭、好玩的小公園,早晚小孩老人都到這裡步行、遊玩,非常熱鬧。」雲南社區村民江壁輝對美麗鄉村的建設誇讚不已。去年以來,結合大港溪水體整治,雲南社區狠下力氣,對全村沿河和沿路違章搭建物進行全面清拆,並落實外立面美化、綠化和亮化,有效提升了社區面貌。
雲南社區的美麗蝶變是揭東區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生動實踐。推進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是一場必須要打的硬仗。近年來,揭東區在全面完成村莊規劃編制的基礎上,注重整合鄉村資源特色,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各項工作,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建成了一批乾淨整潔村、美麗宜居村和特色精品村。
今年元旦假期,玉湖鎮新寮村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遊覽。新寮村人文底蘊深厚,是「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裡,也是清末時期黃國祥、黃襲祥、黃紹雄「一家三舉人」佳話的所在地。近年來,新寮村在充分利用交通便利、生態環境宜人、文化底蘊深厚等優越條件發展鄉村旅遊的同時,大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促進特色旅遊業的發展。
除了玉湖鎮新寮村,揭東區還擁有不少風格鮮明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如埔田鎮牌邊村、饒平村,錫場鎮新置寨村、曲溪街道港畔社區等。依託美麗鄉村,揭東區串點成線,精心打造4條精品旅遊路線:玉湖汾水戰役烈士紀念公園、新寮村、新亨五房村、錫場潭王村「尋紅色古風·覓碧水竹茵」旅遊線路;大港溪天然水系與「燈竿彩鳳」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燈竿彩鳳·積厚流光」旅遊線路;糅合「金玉之鄉」、陽美翡翠玉雕、具有300多年歷史的「火把節」,串連起磐東下寨、陽美、潭角三個社區,形成「金玉·古韻」旅遊線路;依託竹海蕉林、田園風光、特色美食,把埔田鎮庵後、牌邊等4個美麗宜居示範村與「近零碳排放」竹文化特色小鎮起步區有機結合的「竹文化」旅遊線路。這一條條因地制宜、風格各異的鄉村振興路線,連片帶面,激發美麗鄉村持續發展動力。
產業發展帶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揭東區將特色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讓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小康路。
走進「中國竹筍之鄉」揭東區埔田鎮,只見漫山遍野的麻竹鬱鬱蔥蔥,一片生機勃勃。近年來,揭東區依託埔田鎮5萬畝優質麻竹林的資源優勢,成功創建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布局了竹筍產業的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旅遊、電商等功能板塊,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揭東區埔田鎮竹筍協會會長蔡毓秀告訴記者,園區採用「1+4+1」的竹筍產業發展新模式,即竹筍產業園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基地+竹筍協會,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平臺下,由多個實施主體推動竹筍產業發展,樹品牌,創效益,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農業興,村民富。在 「1+4+1」的發展模式下,竹筍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農戶6180戶,其中貧困戶480戶,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
依託特色生態資源,近年來,揭東區還創建了蛋雞、茶葉2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綠茶、淮山、芋頭、竹筍等6個生態農業基地。同時,推動農業與旅遊業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埔田「近零碳排放」全國特色小鎮、玉湖歷史文化特色小鎮、錫場「網際網路+」電商特色小鎮等。此外,淮山、芋頭、油茶、花卉、種兔等「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項目,均在不斷培育與發展壯大中。
產業振興離不開產權制度改革。近年來,揭東區緊緊抓住被確定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級、省級試點區的契機,對經濟基礎較好的經聯社進行股份制、份額制改革,資產量化方式上選擇「相對穩定的靜態管理」模式,這一創新做法被省委農辦收錄入《「破二元補短板強弱項」廣東省農村改革100例》,並被評為廣東十大最具影響力農業農村改革案例。該區還在全區範圍內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10個鄉村作為試點,因村制宜,扶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農民受益。
鄉風文明促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揭東區在大力推動鄉村物質文明更好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推動鄉村精神文明的建設。
開展「田間講習」,按照農業實際需求制定授課「菜單」,邀請農技專家到田間地頭傳授種養知識、進行技術教育、產業引導等實踐活動……在雲路鎮中夏村,一場場文明實踐活動不斷上演,村民們從中獲取知識、汲取力量,豐富生活。雲路鎮委組宣委員李永丹說:「我們鎮文明實踐宣講員的構成既有黨員幹部、教師等,也有書法家、音樂人等民間能人,能給村民帶來的內容也是百花齊放,多姿多彩。比如,我們會讓鎮農業所技術員為村民講解農業種植技術和規範,也會請民間藝術家教授書法、古箏等,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前來參與。」夏日納涼學技術、冬日曬暖聽講習。村民林佩芳說:「這讓我們在閒暇之餘,能夠坐在一起聽故事、學知識,村民之間也有機會相互交流,鄰裡關係更加融洽。」
揭東區是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單位,近兩年,該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全覆蓋建設帶動了鄉村精神文化的提升。村裡許多廢置的老房,如今改造變成了村民喜歡的書屋和潮劇室。村民閒暇之餘也會走進朗讀亭,參加讀書看報。村裡的日子正變得越來越有滋味, 如今的揭東鄉村,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人向善,鄉風文明建設為揭東區鄉村振興集聚力量,揭東鄉村處處呈現出一片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