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9月13日10時訊(通訊員 周芯羽)白牆黑瓦、竹製籬笆,依山傍水而建的特色農莊錯落有致;柚園裡,村民正忙著鋤草、施肥,管護柚林;毗鄰龍溪河畔的休閒廣場,亭臺軒榭,鮮花盛放……金秋時節,漫步梁平明達鎮新益村,一幅「產業興旺田園美、生態宜居村莊美、勤耕善作日子美」的畫卷讓人如痴如醉。
鄉村振興的東風,如何「吹強」新益經濟,「吹靚」新益環境?
對此,新益村第一書記高向陽給出答案,「通過實施『治汙、保潔、改廁、治河、美路』等項目,把農村當景點建、把農業基地當遊園辦,加快農旅融合發展,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和生態兩翼齊飛,奠定新益村鄉村振興基石。」
產業興旺 農旅融合強經濟
柚樹林掩映,竹籬笆環繞,池塘水清澈。9月8日,筆者在位於新益村一組的廊橋農莊看到,這個可休閒觀光、採摘遊樂的農莊吸引不少遊客光顧。
廊橋農莊是村民胡博自籌自建的農家樂,菜品主打綠色天然,所用食材或是自家菜園的蔬菜,或來自村民家飼養的家禽,其招牌菜「麻麻魚」的原材料也出自自家魚塘。
「現在只要天氣好,城裡來遊玩的客人就多。一般每天有兩三桌客人,節假日就更多了。」胡博滿是笑容地說。
事實上,廊橋農莊只是新益村利用自有宅基地、空餘房屋、荒山坡地等資源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縮影,是該村建設「三園多點一中心」的內容之一。
作為百裡竹海旅遊度假區的門戶,新益村緊抓契機,在一組、八組建立柚子採摘園200餘畝,二組建立果蔬採摘園50餘畝,並修建了3000餘平方米的柚子廣場,擬用於建立旅遊產品展銷中心。
按照政府配套、企業運營、村民參與的發展思路,近年來,該村投資70萬元修建、修繕柚園生產便道3000米、機耕道2000米。
產業有了,遊客來了,人氣旺了,村民腰包自然鼓起來。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新益村積極探索以農旅融合為突破口的發展之路,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休閒為目的,逐步提升傳統農業及其衍生農產品附加值,形成以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旅遊服務緊密連接的新型產業業態,最終繪製農業發展新畫卷,構建農村建設新格局,開拓農民增收新路徑。」明達鎮黨委書記蘭家飛說。
生態宜居 美麗鄉村載鄉愁
暖陽普照,陽光的碎屑從柳條間篩下來掉在龍溪河面,恰似一條印花綠絲帶環繞著岸邊人家。岸邊碓窩裡盛放的三角梅,公路旁醒目的鄉村振興標語以及獨具特色的微型景觀標誌,皆是新益村村民眼中自豪的風景,心中美麗的鄉愁。
「如今的新益村真是一天比一天美,出門處處皆風景。」剛拍完美景照發朋友圈的村民羅先翠自豪地說,「你看,才短短幾分鐘就有10多個『贊』,外出打工的老同學都想回家感受鄉愁呢!」
談及新益村的變化,村民許有田同樣激動不已,「黨的政策好啊!房子修得亮堂堂的,家家戶戶庭院整潔、東西擺放有序,就連廁所也重建了,屋外還專門安置了垃圾桶,有專人負責清運,著實方便多了。」
如今的新益村人人誇讚,群眾好評如潮,這一切均得益於該村大力實施「治汙、保潔、改廁、治河、美路」等項目,以整治人居環境為引領,進一步完善網格化管理,建立現代鄉村治理體系,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高向陽介紹,近年來,新益村以轄區內旅遊大道為重點,播種觀賞花5000平方米,栽種景觀竹8000餘株,並引導村民利用廢棄水缸、豬槽、碓窩等,種植花草,美化庭院。
為使人居環境得到長效保持,村裡進一步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保潔機制,增設垃圾桶12處、垃圾箱6個。同時,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實施村組道路「一戶一周」負責制,切實提升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深耕農旅融合發展,建設生態宜居鄉村,讓老百姓富裕的同時,使環境變得更美。如今,新益村在探索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相結合的鄉村振興道路上走得越來越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