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星巴克與阿里宣布「在一起」,攜手探索「新零售」。
「新零售」成為流行語,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概念,更是一個個鮮活切實的案例。星巴克與阿里的戰略合作,也是深度而全方位的,包括阿里新零售旗下的餓了麼、盒馬、淘寶、支付寶、天貓、口碑等多個業務線。
星巴克為何選擇新零售,確切的說,是阿里新零售,我們一一道來:
1、微信合作,淺嘗則止,被限制的想像力
2009年馬雲與彼時星巴克主席兼執行長霍華德·舒爾茨相識,2015年12月,星巴克在天貓推出第一個線上門店,星巴克中國天貓官方旗艦店,憑藉強勢的品牌與合理的產品定位,星巴克天貓店業績不俗。2016年1月12日,馬雲出席了成都舉行的星巴克員工大會,馬雲在會上表示,「星巴克不僅僅是一杯咖啡,是一種生態態度;淘寶也不僅僅是網購,是一種生活」。
從星巴克天貓店到馬雲出席星巴克員工大會,星巴克與阿里的牽手,似乎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故事。不過,在2016年12月8日,星巴克還是首先選擇了與微信的戰略合作:微信支付接入星巴克中國大陸2500家門店,2017年初在微信上開啟社交禮品體驗。
這期間還有個故事,2016年10月19日,星巴克宣布中國總裁王靜瑛升任執行長,以肯定她在星巴克中國巨大發展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這是星巴克首次設置中國執行長。這也意味著,星巴克更加重視中國市場。
星巴克與微信支付的合作,有「排他性」,一位參與此項目的微信員工事後回憶說,參與本項目,從夏天到現在,差不多半年,「微信社交的優勢,正是吸引星巴克的地方」,「對星巴克來說,他們已經意識到中國是不一樣的市場:發達的行動支付和外賣市場,並不被用戶認可的預付款模式」,微信員工總結說,這一次「微信支付小勝支付寶一局」。
2017年春節期間,星巴克在微信上線了「用星說」,主打星巴克各類星禮卡(即預付款模式),用戶購買星巴剋星禮卡後,可以通過微信贈送給微信好友。
星巴克與微信的「戰略合作」,究竟效果如何,雙方並未公布效果數據。9個月後的2017年9月25日,星巴克宣布了另一個消息——中國大陸2800多家星巴克正式接入支付寶。
接入支付寶前,2017年7月,星巴克宣布以13億美元現金,收購中國華東區合資公司的剩餘50%股份,由此實現了中國內地全資擁有並運營管理所有門店的計劃。也是2017年,阿里提出「新零售戰略」,除了全面接入支付寶,星巴克也開始與阿里接洽,探討新零售的戰略合作。
現在回頭來看星巴克與微信支付的合作,其實談不上「戰略」層面。星巴克「星禮卡」這一預付款模式,並不被中國市場認可,通過微信支付進一步做大「星禮卡」,其實更像是廣告層面的co-marketing,就是一次規模浩大的合作營銷,並未涉及到星巴克商業模式的本質。
星巴克與微信支付,一場淺嘗則止,沒有想像力的,規模浩大的合作營銷。
2、新零售,星巴克的無限遊戲
2017年7月,星巴克實現中國內地全資後,開始為星巴克中國戰略做各類探索,全面接入支付寶,只是其中之一。也是這一時期,星巴克總裁兼執行長凱文·詹森飛往杭州,與阿里接洽,張勇向他介紹了新零售的理念。
「星巴克不僅僅是一杯咖啡,是一種生態態度;淘寶也不僅僅是網購,是一種生活」。「新零售」對阿里來說,就是「理想生活」的戰略升級。
阿里CEO張勇說,「我們是因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願景連接到一起——這是比戰略合作更為重要的連接的紐帶,也是我們走向未來非常重要的信心所在」。
關於星巴克與新零售的戰略合作,務虛層面是「理想生活」理念的不謀而合,務實之處在於兩者業務的契合度——星巴克中國的戰略升級,需要新零售。
星巴克為何成功?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將心注入》中有這麼一章,標題是,「對義大利人來說,濃縮咖啡就像一曲詠嘆調」,星巴克中國的戰略升級,將如何進行「新零售」改造,我們依舊引用這本書的另一章標題,「建立品牌的最佳方式:每一次面對每一個顧客」。
星巴克的成功密碼,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用一句話概括,星巴克在「第三空間」,通過咖啡,建立起一種生活理念,馬雲說,星巴克不僅僅是一杯咖啡,是一種生活態度,即是如此。
第一空間是居住空間,第二空間是工作空間,第三空間是購物休閒場所。傳統零售邏輯下,三個空間,涇渭分明,阿里「新零售」的戰略,突出一點就是空間邊界的模糊——餓了麼、銀泰、三江購物、天貓、口碑等等,原有的物理空間,被網際網路模糊了邊界。
如你所知,星巴克要打破空間障礙,首先要做的便是外賣服務。除了星巴克店內享受咖啡,無論是在第一空間,還是第二空間,都能體驗到「星巴克」。它們的計劃是,首先在9月份開始,北京和上海兩個重點商圈的150家門店嘗試,到2018年年底前延展到30個主要城市,超過兩千多家店,覆蓋星巴克門店數量一半以上。
餓了麼為星巴克連接第三空間與第二空間,盒馬則為星巴克進入第一空間提供契機。盒馬本質上是城市生活的「冰箱+廚房」的雲端外包,更多覆蓋生活社區。星巴克與盒馬的規劃是,今年9月將在上海、杭州部分盒馬店開始嘗試「星巴克外送星廚」。
星巴克此前選址是以「商圈概念」為基礎。阿里新零售戰略,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基礎上構造一個虛擬的,數位化的「第四空間」,將生活、工作與商圈三者連結起來。
回頭來看星巴克為什麼重視自己的「星禮卡」,預付款模式的核心不是在「金融範疇」,而是建立星巴克的會員體系——同樣的,傳統零售店也都重視自己的會員體系,因為傳統零售數據維度只在「貨」,如沃爾瑪、家樂福等等,都是物以類聚的貨架,這兩年,Costco成為中國零售企業的學習標杆,它能在沃爾瑪這一超級巨頭陰影下茁壯成長,核心就在於它的模式效率,Costco是會員制,會員制度讓商家的服務優化更精準。
阿里「新零售」對線下傳統零售的改造與升級,「智慧門店」,也是如此。「智慧門店」不是簡單的有一個微信或支付寶就能叫「智慧門店」,會員體系之外,還有大數據系統、全渠道營銷能力。
新零售之於傳統零售,是零售的焦點「貨品」轉向「顧客」。「建立品牌的最佳方式:每一次面對每一個顧客」,咖啡也好,茶飲也罷,只是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媒介。
消費者並不在乎他所購買的商品,是在淘寶、天貓的線上,還是大潤發、盒馬的線下,無論是在家,還是在辦公室,抑或是銀泰Shopping mall,也不管是菜鳥配送或餓了麼閃送,消費者在意的是商品以及購買體驗本身。生活不應有諸多設限,生活就是生活。
星巴克亦如此。用戶所要的就是星巴克帶來服務體驗本身。
阿里的「新零售」,對星巴克來說,其實是一次模糊邊界,充滿想像力的探險。
星巴克與阿里「新零售」的戰略合作中,端對端的合作是獨家的。我的疑問是,美團王興會在餓了麼為微信張小龍點一杯星冰樂外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