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山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建區30周年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火炬開發區舉行,來自國內政商學界的領導嘉賓、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為火炬開發區三十而立再出發把脈開方、共謀良策。市委書記賴澤華講話,省科技廳副廳長楊軍、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區管理處處長周力出席研討會。
30年前,乘著市場經濟和思想解放的浩蕩東風,火炬開發區正式掛牌成立,中山發展進程由此翻開新的一頁。30年來,火炬人秉承「敢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大膽探索、開拓進取,火炬開發區從一片荒地灘涂建成了一座充滿創新活力、產業興旺、人才集聚、環境優美的高新技術產業新城,闖出了一條體制創新、園區建設、產業轉型的特色路子,一度創造了火炬速度、火炬模式、火炬效益、火炬品牌,為中山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作出了特殊重要貢獻。
賴澤華指出,回望過去,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賦予火炬開發區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光榮使命;是敢與皓月爭輝的「火炬計劃」給了火炬開發區施展身手的廣闊舞臺;是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全市人民的支持給了火炬開發區奮力前行的源源動力,火炬開發區生逢其時、應運而興。3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發展是火炬開發區的歷史責任,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帶動中山實現工業興市、科技強市,是火炬開發區的價值所在。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火炬開發區堅守實業的精神不能丟,銳意創新的勇氣不能缺,必須堅定不移做好做實「高」與「新」的大文章,敢於對標先進、趕超一流,善於統籌兼顧、協調發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力量,在新時代繼續引領中山實現高質量崛起。
賴澤華指出,展望未來,「雙區驅動」為火炬開發區提供了「二次創業」「再次騰飛」的黃金窗口期;國務院《關於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重磅出臺給火炬開發區送來揚帆遠航的東風;「重振中山虎威」的號角為火炬開發區賦予新的歷史使命,火炬開發區必將再次奮起、再鑄輝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火炬開發區要立足灣區,面向世界,登高望遠,從更高層次、更寬視野、更大格局上謀劃推進發展,奮力創造不負時代、不負國家、不負人民的新業績。要著力打造推動高質量崛起的火車頭,全力做好「融」的大文章,積極擁抱大灣區、擁抱大城市、擁抱高科技,密切跟進掌握,搶佔產業制高點。要著力打造引領創新發展的主引擎,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吸納培育高端人才,開展技術聯合攻關和產業化應用,支持重大創新成果落地轉化,打造灣區西翼創新高地。要著力打造深化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堅持「更高層面開放、更寬領域開放、更深程度開放」,積極探索合作機制,打造創新共同體,拓展火炬開發區發展空間。要著力打造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新樣板,對標雄安新區和國內外最高最好最優,提升城市設計,優化城市形態,統籌謀劃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等功能配套設施建設,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市委副書記、火炬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陳文鋒表示,火炬開發區要堅守高新技術產業化這一初心使命,把挑戰視為最大的機遇,卯定下一個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以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大格局破題發展。目標是以2024年大橋時代來臨為界,初步實現與深圳等珠江東岸先進地市在創新融合、產業融合、交通融合、制度融合、環境融合等方面的初步匹配。主要路徑是「一三五」戰略:「一」即以打造中山創新發展主引擎為一條主線;「三」即著力打造先進裝備製造、健康醫藥、光電三大增長極,讓優勢更優;「五新」即堅持以「謀劃新格局、培育新動能、建設新載體、激發新活力、形成新風尚」為具體抓手,加快推進「二次創業」,全力建設國家級一流高新區。
會上,圍繞「高」「新」這兩篇文章,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英澤,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高新區研究中心主任劉會武,廣東藥科大學校長郭姣,騰訊雲政務副總經理楊革生,毅達資本合伙人、廣東財經大學特聘教授戴華坤,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單樑,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產業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劉戰國等嘉賓,就科創載體建設、成果轉化和前沿技術變革等話題展開頭腦風暴,為火炬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會上還舉行了火炬開發區與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籤約儀式。雙方將在新基建、雲計算、大數據、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數字文創、新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推動騰訊WeCity解決方案落地,並攜手打造國際數字文創主題商圈,推進留創園創新中心建設,全方位、多領域助力中山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領導唐穎、楊文龍、李長春、馮煜榮、雷嶽龍出席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