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3月12日,巴米揚大佛遭到了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爆炸聲持續了三四天。
被炸毀前的巴米揚大佛
奧馬爾1994年8月從阿富汗難民營中的伊斯蘭教學校徵招士兵組建阿富汗武裝派別塔利班,塔利班在阿拉伯語中意為「宗教學生」。在他的領導下,塔利班逐漸發展成為阿富汗各派中最強大的一支勢力,兵力達到5萬多人。1996年3月他被推舉為「埃米爾」,意思是信徒的領導人。同年4月舉行了隆重的宗教儀式,奠定了他在塔利班運動中的領袖地位。 1996年9月,塔利班攻佔了首都喀布爾,奧馬爾成立了一個6人委員會作為臨時政府接管政權。 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在阿富汗境內開展軍事行動,塔利班政權垮臺,奧馬爾及其塔利班殘餘勢力流亡到山區繼續作戰。
有1500年歷史大佛毀於一旦
巴米揚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樂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上曾經歷3次劫難。曾有很多國家的科學、文化、藝術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強烈呼籲,要注重保護這一人類歷史文化遺產。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還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權的殘酷轟炸,爆炸聲持續了三四天。
唐玄奘曾訪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大佛有東、西兩座,始建於公元3至5世紀,因雕鑿在巴米揚河谷邊山崖面南的斷崖上,故被稱為「巴米揚大佛」。
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玄奘都曾瞻仰過宏偉莊嚴的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佛像群位於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西北的巴米揚鎮東北郊不遠的山崖處。這裡遍布大小石窟6000餘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鑿的佛像。其中兩尊巨佛,一尊造於公元五世紀,高55米,著紅色袈裟,名叫塞爾薩爾;一尊鑿於公元一世紀,高38米,身披藍色袈裟,名叫沙瑪瑪。公元四世紀和七世紀,中國晉代高僧法顯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後到過這裡,並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對巴米揚大佛作了生動的描述。
巴米揚大佛炸毀現場
為何摧毀巴米揚大佛像
但在多年的戰亂中,塞爾薩爾和沙瑪瑪到90年代後期已是千瘡百孔,佛像的頭部也不復存在。而塔利班執政以後,從1997年就開始計劃摧毀有1500年歷史的巴米揚大佛像,其時,一名高級塔利班指揮官聲稱:「阿富汗境內不允許有任何偶像崇拜。 」
此後,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發布特別命令,宣稱「巴米揚大佛像受到保護」,禁止一切對佛像的摧毀行動。但一年之後,奧馬爾又發表公告,聲稱要摧毀一切形式的偶像,為什麼這位「伊斯蘭戰士」改變了主意?
第一個原因是塔利班一直企圖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這一點被大多數研究阿富汗問題的外交官承認。在這個政權存在的日子裡,全世界只有3個國家(巴基斯坦、沙特和阿聯)承認它,西方國家拒絕承認塔利班領導阿富汗。此外,聯合國在9.11後加重對塔利班的制裁,以迫使它不再收留國際逃犯賓·拉登。對奧馬爾來說,巴米揚大佛是他手中的一張牌,藉助它可以改善與西方的關係。聯合國這次加重製裁使奧馬爾沒有任何顧慮。因此,奧馬爾決定挑戰國際社會:佛像要生存,必須先承認我們。
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可以看出塔利班那隱藏於內心深處的陰暗私慾。以普什圖人為主要力量的塔利班時代就是阿富汗哈扎拉人的仇敵,不幸的是,長期遭受種族歧視的哈扎拉人哈扎拉人一直視自己為阿富汗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並為「它擁有的文化遺產」而自豪。哈扎拉人佔了生活在巴米揚河谷居民的大多數並長期敵視普什圖人組成的塔利班,2001年2月,哈扎拉人還驅逐了巴米揚鎮上支持塔利班的學生。因此,毀掉哈扎拉人建立的巴米揚大佛,對塔利班的統治基礎至關重要。終於,2001年3月,塔利班不顧聯合國和世界各國的強烈反對和巨大壓力,動用大炮、炸藥以及火箭筒等各種戰爭武器,摧毀了巴米揚包括塞爾薩爾和沙瑪瑪在內的所有佛像。
巴米揚佛像群歷史淵源
在世人眼裡,這次毀佛行動,僅僅是塔利班對異教文化的摧毀的開始,而實際上這個飽受戰爭創傷的國家正逐步走向深淵。今天的阿富汗處在古絲綢之路的中端,各種文化在此碰撞,在公元後一世紀,珍貴的甘德哈拉(阿富汗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和中亞)文化產生,從此遺留下運用希臘雕刻技術創造的佛像和大批文物,如象牙、花瓶等,也產生了巴米揚大佛。
巴米揚佛像群如今一片悽涼。在山崖下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狀的石窟和佛像的殘骸,石窟外到處是碎石和黃土塊。塞爾薩爾只剩下一個佛像的形狀,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見。佛像不見了,但仰頭而望,仍不難想像當年的壯觀景象。石窟下,幾張巨大的灰色塑料布覆蓋著塞爾薩爾的殘骸,上面寫著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的字樣。不遠處,沙瑪瑪的境遇更慘,連一塊大一點的殘骸也沒有了。
順著沙瑪瑪一側的臺階拾級而上,進入底部為八角、頂部為圓形的佛龕殿堂,只見殿堂內一個個空凹的佛龕。佛龕殿堂內據記載刻著的數以萬計的佛像和畫有藝術精湛的彩色壁畫現在已無蹤跡。所有殿堂內只有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裡隱約可見零星蘭色和紅色。
在巴米揚佛像群的石窟前,巴米揚省政府官員穆斯塔法·阿塔邁迪對來訪者這樣說道:「巴米揚佛像群聞名於世。它使巴米揚人、阿富汗人與整個世界聯繫在一起。我們阿富汗人都喜歡這些佛像,但現在這些佛像都沒有了,所有阿富汗人為此感到悲哀。」哈扎拉平民阿里自小被巴米揚佛像「看著」長大,他家祖傳的房屋就在巴米揚河谷,那裡矗立著舉世聞名的巴米揚大佛,他家的小屋與大佛共同「生活」了幾個世紀。阿里回憶起來唏噓不已,「現在,什麼都沒了。就是和平重回又能怎麼樣,大佛像已永遠不屬於巴米揚了。在達烏德總統時期(1973年—1978年),有很多人來巴米揚,為的是一睹兩座漂亮大佛的美麗風採。 」
據介紹,為了避免再遭破壞,當地政府禁止從這裡取走泥塊,也嚴禁在這裡埋地雷。雖然目前還沒有修復的計劃,但日本和印度等國政府已表示願意出資幫助修復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