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從細節出發,尋找揚州美食背後的故事丨
▼
獅子頭是膾炙人口的揚州名菜之一,為揚州三頭宴之一,也是國宴名菜,用揚州話說即是大劗 (方言音zan,平聲)肉,其意更近《廣韻·上忝》:「『佔刂』,斫,多忝切。」。
宋代大詩人楊萬裡詩云:「卻將一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將吃蟹粉獅子頭喻為「騎鶴下揚州」的神仙境界,生動誘人。
清代《調鼎集》《邗江三百吟》皆記載「大劗肉圓」,尤其清末民初徐珂《清稗類鈔》所載更明確、詳細:「獅子頭者...豬肉肥瘦各半,細切粗斬,乃和以蛋白,使易凝固,或加蝦仁、蟹粉。以黃沙罐一,底置黃芽菜或竹筍,略和以水及鹽,以肉作極大之圓,置其上,上覆菜葉,以罐蓋蓋之...然後以文火幹燒之。每燒數柴把一停,約越五分時更燒之,候熟取出。」
這幾乎就是當代揚州獅子頭做法的寫照。
清林蘭痴詩道:「賓廚縷切已頻頻,團此葵花放手新。飽腹也應思向日,紛紛肉食爾何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揚州富春、菜根香製作三頭宴頗有影響並形成特色,其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清燉蟹粉獅子頭」。原料講究比例,製作按照傳統技法,獅子頭以大而圓,嫩且鮮著稱,雅俗共賞婦孺鹹宜。
獅子頭主料十分講究,選新鮮的豬五花肋條肉,肥瘦相間,皮質細嫩。揚州資深烹飪大師對肥瘦比例極其講究,強調冬季肥七瘦三,春秋肥六瘦四,夏季各半(多用於紅燒)。
刀法宜細切粗斬,將肥肉細切成石榴米大小,瘦肉粗切成松子仁大小,再用刀略排斬。
保持獅子頭下鍋烹製不散,拌餡極為關鍵,先放鹽拌,再用手將餡提起在容器中摔打上勁,也有放澱粉和雞蛋加強粘合性的,切忌量足,量足肉圓易老。
調味劑以姜蔥去腥,以湖蝦籽增味,此乃淮揚廚師製作此菜的心得。
揚州大廚製作獅子頭曾有咂餡判味之技,許多家庭主婦更勝一籌,奶奶外婆聞生坯香味就能辨別鹹淡,若聞蔥香味重則鹹,聞不出蔥香味則淡,蓋因鹽是電解質,將姜蔥中的芳香物質釋放所致,以秋毫之末詳察全貌,經驗豐富。
不愧高手出於民間。
將拌好上勁的肉逐份放在手掌上,雙手沾水,來回翻摶,團成肉圓。
烹製時將豬皮豬骨墊鍋底與劗肉同燉,大火斷生,小火燜燉,上蓋青菜葉, 上三四個鐘頭。香、鮮、嫩,湯醇汁稠,味濃不寡。
「獅子頭」一年四季配料各有風味,製作清燉蟹粉獅子頭以蟹粉直接加入肉餡內拌和,製成後流膏溢腴,鮮嫩不膩。而應季原料與獅子頭共同烹製,食時食鮮,以相得益彰。
▲ 河蚌獅子頭
初春用河蚌燉劗肉,河蚌韌香酥口;清明前後春筍芽筍上市做筍燜獅子頭,筍質脆嫩清香幽然;端午前後鮰魚獅子頭,細嫩豐腴,湯濃乳白。夏季不宜過葷膩,劗肉揣麵筋泡,鮮汁盈口,富有韌性。冬季以揚州風雞燉獅子頭,腊味濃鬱。
一菜一味,刻意求新。而現時原料合併在一起製作此菜,品種不少,如「馬蹄獅子頭」、「 豆腐獅子頭」、「河豚獅子頭」、「糯米獅子頭」、「牛肉獅子頭」、「羊肉獅子頭」、「八寶獅子頭」「蟹粉蘿蔔獅子頭」等,可謂一方鄉土,一方滋味。
其中羊肉獅子頭的做法極似南北朝《食經》上所記載的「跳丸炙 」。
八寶獅子頭一個即過一斤,其製法與袁枚《隨園食單》記載的「八寶肉圓」頗似,是紅燒獅子頭的技法,先拉油,後燜燉,澆芡湯,用嫩豇豆襯燴之,頗受歡迎。
獅子頭在烹法上有清燉、黃燜、紅燒、清蒸等,各有玄機。清燉的肥肉比例略多於紅燒,用姜蔥汁,紅燒的用姜米、蔥花;清燉的用蛋清,紅燒的則用全蛋;清燉的吃水量稍多,紅燒的略少;清燉的不點色,紅燒的則略放醬油串和燒制;清燉的直接下沸水鍋,紅燒的則先用油煎成面色;清燉的火功時間長,而紅燒的時略短等。
獅子頭要趁熱吃嫩鮮,講究用湯匙擓食入口而化,頗見豪爽。
熱氣騰騰的砂鍋上桌,搖動大劗肉有「獅首甩水」顫動,引人舌蕾興奮、敏感,食之生津有味。以前老揚州哄騙小孩子時,常說:你聽話,就給你順一個大劗肉。
當初,獅子頭是一道歷史名菜,千年以來,不僅演變成淮揚菜中的經典。其內涵亦豐富多彩,技藝多樣。
將廚膳家庖香積廚鄉間村婦灶臺之功揉合兼容自成一格,以多變適應萬口之珍。儼然成了一個走向「全球」獅子頭家族。
- END -
圖文丨童劍鋒
下期美食人物——《「星座」裡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