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高賢鄉,有一位鄉村醫生陳國廠,他既富有又清貧,既慷慨又摳門。在治病救人之餘,他熱心公益、幫助鄰裡。他先後獲得「中國好人」、河南省脫貧攻堅獎奉獻獎、中國公益先鋒人物等一系列榮譽,他說——「能為鄉親們脫貧做點事,我高興……」
陳國廠正在給老人看病
一個只知道做好事的「痴人」
「這縣城最美的風景是什麼?當然是『好人一條街』了!」11月24日,初冬的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由於下雨,氣溫驟降,記者卻被縣城謝安路好人一條街的這段公益短片溫暖了一下。
太康縣的人們總愛對外地朋友半開玩笑地介紹:「我們縣裡『盛產』好人!」這並不是瞎說。截至去年年底,太康縣已有62人入選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數量位居全國縣級第一名。
太康縣政協委員、太康縣高賢鄉汪莊村村醫陳國廠就是當地知名的「中國好人」之一。
除了是一名村醫,陳國廠還是一名民營企業家,所以他是經濟界別的縣政協委員。
但他在這個界別又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企業家們大多西裝筆挺,而他腳下的鞋不知穿了多少年,腳趾似乎馬上要鑽了出來。
說他是企業家,又似乎當之無愧,因為他在2013年建了一個規模不小的養豬場,2018年,他把養豬賺來的600萬元全部用來建造醫養院。
如今,醫養院成了太康縣的一塊「金字招牌」,這裡住著200位周邊鄉鎮失能、半失能和無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
11月24日上午,記者走進這座共有四層大樓的醫養院,只見樓內裝有電梯,門診大廳、超聲科、檢驗科、心電圖室,呼叫系統、視頻對話系統、入住老人定位系統一應俱全。除此之外,健身房、閱覽室、棋牌室也一樣不落,房間裡還有空調、電視、熱水器等生活設施。
讓記者震驚的是,醫養院剛投入使用不久,陳國廠又做出一個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決定:把醫養院捐給國家。
「辦養豬場時,黨和政府幫了我很多,我覺得政府能更好地利用醫養院幫助特困群眾脫貧。能為鄉親們脫貧做點事,捐再多我也高興。」陳國廠說得很平靜,但在當時,村裡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只知道做好事的「痴人」。
而當時抱怨聲最多的,是陳國廠的家人。
和寬敞明亮的醫養院相比,他的家卻像他腳下的鞋一樣,顯得寒酸了很多。幾間平房因房頂漏雨,室內牆壁上出現多處發黴痕跡。為了防止漏雨,他在房頂覆蓋了一層塑料布。家裡最值錢的電器是冰箱,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看了幾十年,至今還沒安空調。
「貧困戶也看上彩電、吹上空調了呀。」兒子陳恆常這樣向陳國廠抱怨。
大學畢業後,陳恆想在鄭州買房。但陳國廠對兒子說:「有錢自己買,沒錢就回來。」很長一段時間,父子倆的關係幾近冰點。後來,一位老人的離世才徹底解開陳國廠父子倆的心結。
2018年,88歲的楊玉蘭在彌留之際,把陳國廠叫到床前,從懷裡摸出一方手帕,裡面包著900元錢,老人拉著他的手說:「孩子,我一輩子無兒無女,你就吃個虧當我兒一次。我死了不能再麻煩黨和政府,這錢你幫我辦了喪事以後,給自己買雙鞋吧。」老人走了,陳國廠一邊流著淚,一邊為老人淨身、穿壽衣、入殮。
這一幕,陳恆全看在眼裡。「那一瞬間突然就什麼都理解了。」陳恆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如今他就在村裡的醫養院工作,幾乎成了「復刻」版的父親。
不久後,兒媳婦也加入了養老助老的隊伍。
現在,醫養院幾乎也成了陳國廠的家,除了村醫室,他往醫養院跑得最多。
「鄉親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鄉親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句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印在陳國廠腦海裡的,現在回憶起來,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
父親陳俊忠是陳國廠心中的山。今年77歲的陳俊忠一生行醫,是十裡八鄉有名的「大善人」。陳國廠7歲那年,跟著父親跑了5裡路出診。看完病,父親收拾東西正要出門,他小聲提醒:「爸,你忘要錢了。」父親走出老遠才說:「你沒看他家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你記住,對自己摳一點,別人看不到;對別人大方點,人人都能看到。」
「父親把這種精神傳給了我,我當然也要繼續傳給我的孩子,這比給他們留多少錢都珍貴和有意義得多。」陳國廠說。
陳國廠已經不記得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好事的。
在記者一再追問之下,他回憶說:「至少應該是從2003年非典那會兒開始吧。」當時不知道從哪聽說白蘿蔔有抗擊非典的作用,樸實的陳國廠立即把自己種的25萬斤白蘿蔔,全部無償捐獻了出去。
從那時開始,陳國廠做好事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高賢鄉汪莊村村北,有條東西走向的小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國廠便民橋」,這是村民們為了表示對陳國廠的一片感激之情。「那時候老橋因年久失修,橋體斷裂,車也不能過,我就花錢僱人把橋整修了一下。」陳國廠回憶。
「那個時候家裡人就對我有很多的不理解。」陳國廠說得有些哽咽,但他在助人為樂這件事上特別執拗,一定要堅持做下去。「沒有黨和政府就沒有現在的我,更沒有現在的好日子,把鄉親的事放心上是黨員該做的。」
隨著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和老人被留守在村中。陳國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04年,他主動騰出自家的老宅,成立了困難群體服務站,義務照顧全村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到醫養院成立,服務站曾經照顧過的孤寡老人有40多人。
「我總覺得幫助的人太少太少了,我需要更多的錢來幫助有需要的人。」2013年,陳國廠看準時機建起了一家養豬場,幾經波折,精心打理的豬場的生意開始紅火起來。
那時候,陳國廠白天騎著自行車走村入戶送醫送藥,晚上又要趕去養豬場照顧豬崽。「忙碌但有奔頭,我辦養豬場的時候就計劃好了賺的錢花在哪。」
養豬場開始盈利後,2015年,他開始與周邊村百餘家貧困戶對接,給每家免費發放母豬,並派技術人員上門跟蹤指導。當年,養豬場對接的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65歲的貧困戶胡發泉讓陳國廠印象深刻。「他妻子常年臥病在床,孩子也因病去世,但他勤勞刻苦,愣是靠著我們發放的兩頭母豬,讓死氣沉沉的家有了盼頭。」陳國廠說,現在胡發泉家裡的兩頭母豬已經產下40多頭豬崽,每年能賣10餘萬元。
說起陳國廠,很多曾經的貧困戶都很感恩,笑著說他是「最會養豬的村醫」。「當初辦養豬場只想著賺了的錢能幫人,沒想到踩上了產業扶貧的點,讓更多鄉親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陳國廠高興地說。
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人民群眾解愁
今年5月,醫養院裡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婚禮。74歲的李澤志與跟他同歲、同院的陳奶奶結婚了。醫養院成了李澤志的「家」,婚禮上,他很高興,不住地喊著陳國廠的名字,要給他敬酒。
接過李澤志老兩口的酒,這個粗獷的豫東漢子突然哽咽了。他說:「大爺大娘,看著你們高興,我這輩子都高興啊!」說罷一飲而盡。養老院上空,笑聲、掌聲此起彼伏。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醫養院老人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得並不容易。
2018年,一場豬瘟使原本利潤可觀的養豬場遭受重創。「縣裡承擔了工作人員基本工資,但每月需要用養豬場的利潤補貼4萬元,才能讓醫養院正常運轉下去。」陳國廠壓力陡增。
最難的時候,陳國廠申請了銀行貸款。全院職工也一起想辦法:開個生活超市,每月盈利3000多元;引進襄城縣老漿豆腐,暢銷16個鄉鎮,每月盈利3萬多元;院裡做的手工饅頭,3個鄉搶著要,每月賺回1萬多元。
養老院總算維持住了,陳國廠白頭髮更多了,手也更粗糙了。
豬瘟慢慢過去,陳國廠的養豬場逐漸恢復生機。
現在,醫養院幾乎也成了陳國廠的家,除了村醫室,他往醫養院跑得最多。「養豬場現在有專人打理,我很少過去。」陳國廠說。
一說起老人,陳國廠總有說不完的話。和記者聊著聊著,他拿起手機翻找老人的照片,這手機是他去年花了600多元錢買的,這之前他用的還是一部老人機。「沒辦法,大家現在都用微信了,不換手機好多人都找不到了。」陳國廠說。
說起未來的計劃,陳國廠告訴記者,這兩年養豬場又賺了些錢,他正籌劃為村裡留守老人建一所像樣的養老院。聊著聊著,他激動地站起來,指向了醫養院大門兩側木板上刻著的燙金大字: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人民群眾解愁。
「是共產黨員就得幹這兩件事,這也是我一生的目標。」陳國廠篤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