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鄉親們脫貧做點事,我高興……」

2020-12-21 人民政協網

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高賢鄉,有一位鄉村醫生陳國廠,他既富有又清貧,既慷慨又摳門。在治病救人之餘,他熱心公益、幫助鄰裡。他先後獲得「中國好人」、河南省脫貧攻堅獎奉獻獎、中國公益先鋒人物等一系列榮譽,他說——「能為鄉親們脫貧做點事,我高興……」

陳國廠正在給老人看病

一個只知道做好事的「痴人」

「這縣城最美的風景是什麼?當然是『好人一條街』了!」11月24日,初冬的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由於下雨,氣溫驟降,記者卻被縣城謝安路好人一條街的這段公益短片溫暖了一下。

太康縣的人們總愛對外地朋友半開玩笑地介紹:「我們縣裡『盛產』好人!」這並不是瞎說。截至去年年底,太康縣已有62人入選中央文明辦「中國好人榜」,數量位居全國縣級第一名。

太康縣政協委員、太康縣高賢鄉汪莊村村醫陳國廠就是當地知名的「中國好人」之一。

除了是一名村醫,陳國廠還是一名民營企業家,所以他是經濟界別的縣政協委員。

但他在這個界別又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企業家們大多西裝筆挺,而他腳下的鞋不知穿了多少年,腳趾似乎馬上要鑽了出來。

說他是企業家,又似乎當之無愧,因為他在2013年建了一個規模不小的養豬場,2018年,他把養豬賺來的600萬元全部用來建造醫養院。

如今,醫養院成了太康縣的一塊「金字招牌」,這裡住著200位周邊鄉鎮失能、半失能和無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

11月24日上午,記者走進這座共有四層大樓的醫養院,只見樓內裝有電梯,門診大廳、超聲科、檢驗科、心電圖室,呼叫系統、視頻對話系統、入住老人定位系統一應俱全。除此之外,健身房、閱覽室、棋牌室也一樣不落,房間裡還有空調、電視、熱水器等生活設施。

讓記者震驚的是,醫養院剛投入使用不久,陳國廠又做出一個讓很多人不能理解的決定:把醫養院捐給國家。

「辦養豬場時,黨和政府幫了我很多,我覺得政府能更好地利用醫養院幫助特困群眾脫貧。能為鄉親們脫貧做點事,捐再多我也高興。」陳國廠說得很平靜,但在當時,村裡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只知道做好事的「痴人」。

而當時抱怨聲最多的,是陳國廠的家人。

和寬敞明亮的醫養院相比,他的家卻像他腳下的鞋一樣,顯得寒酸了很多。幾間平房因房頂漏雨,室內牆壁上出現多處發黴痕跡。為了防止漏雨,他在房頂覆蓋了一層塑料布。家裡最值錢的電器是冰箱,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看了幾十年,至今還沒安空調。

「貧困戶也看上彩電、吹上空調了呀。」兒子陳恆常這樣向陳國廠抱怨。

大學畢業後,陳恆想在鄭州買房。但陳國廠對兒子說:「有錢自己買,沒錢就回來。」很長一段時間,父子倆的關係幾近冰點。後來,一位老人的離世才徹底解開陳國廠父子倆的心結。

2018年,88歲的楊玉蘭在彌留之際,把陳國廠叫到床前,從懷裡摸出一方手帕,裡面包著900元錢,老人拉著他的手說:「孩子,我一輩子無兒無女,你就吃個虧當我兒一次。我死了不能再麻煩黨和政府,這錢你幫我辦了喪事以後,給自己買雙鞋吧。」老人走了,陳國廠一邊流著淚,一邊為老人淨身、穿壽衣、入殮。

這一幕,陳恆全看在眼裡。「那一瞬間突然就什麼都理解了。」陳恆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家鄉,如今他就在村裡的醫養院工作,幾乎成了「復刻」版的父親。

不久後,兒媳婦也加入了養老助老的隊伍。

現在,醫養院幾乎也成了陳國廠的家,除了村醫室,他往醫養院跑得最多。

「鄉親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鄉親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這句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印在陳國廠腦海裡的,現在回憶起來,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

父親陳俊忠是陳國廠心中的山。今年77歲的陳俊忠一生行醫,是十裡八鄉有名的「大善人」。陳國廠7歲那年,跟著父親跑了5裡路出診。看完病,父親收拾東西正要出門,他小聲提醒:「爸,你忘要錢了。」父親走出老遠才說:「你沒看他家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你記住,對自己摳一點,別人看不到;對別人大方點,人人都能看到。」

「父親把這種精神傳給了我,我當然也要繼續傳給我的孩子,這比給他們留多少錢都珍貴和有意義得多。」陳國廠說。

陳國廠已經不記得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好事的。

在記者一再追問之下,他回憶說:「至少應該是從2003年非典那會兒開始吧。」當時不知道從哪聽說白蘿蔔有抗擊非典的作用,樸實的陳國廠立即把自己種的25萬斤白蘿蔔,全部無償捐獻了出去。

從那時開始,陳國廠做好事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高賢鄉汪莊村村北,有條東西走向的小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國廠便民橋」,這是村民們為了表示對陳國廠的一片感激之情。「那時候老橋因年久失修,橋體斷裂,車也不能過,我就花錢僱人把橋整修了一下。」陳國廠回憶。

「那個時候家裡人就對我有很多的不理解。」陳國廠說得有些哽咽,但他在助人為樂這件事上特別執拗,一定要堅持做下去。「沒有黨和政府就沒有現在的我,更沒有現在的好日子,把鄉親的事放心上是黨員該做的。」

隨著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和老人被留守在村中。陳國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04年,他主動騰出自家的老宅,成立了困難群體服務站,義務照顧全村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到醫養院成立,服務站曾經照顧過的孤寡老人有40多人。

「我總覺得幫助的人太少太少了,我需要更多的錢來幫助有需要的人。」2013年,陳國廠看準時機建起了一家養豬場,幾經波折,精心打理的豬場的生意開始紅火起來。

那時候,陳國廠白天騎著自行車走村入戶送醫送藥,晚上又要趕去養豬場照顧豬崽。「忙碌但有奔頭,我辦養豬場的時候就計劃好了賺的錢花在哪。」

養豬場開始盈利後,2015年,他開始與周邊村百餘家貧困戶對接,給每家免費發放母豬,並派技術人員上門跟蹤指導。當年,養豬場對接的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65歲的貧困戶胡發泉讓陳國廠印象深刻。「他妻子常年臥病在床,孩子也因病去世,但他勤勞刻苦,愣是靠著我們發放的兩頭母豬,讓死氣沉沉的家有了盼頭。」陳國廠說,現在胡發泉家裡的兩頭母豬已經產下40多頭豬崽,每年能賣10餘萬元。

說起陳國廠,很多曾經的貧困戶都很感恩,笑著說他是「最會養豬的村醫」。「當初辦養豬場只想著賺了的錢能幫人,沒想到踩上了產業扶貧的點,讓更多鄉親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陳國廠高興地說。

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人民群眾解愁

今年5月,醫養院裡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婚禮。74歲的李澤志與跟他同歲、同院的陳奶奶結婚了。醫養院成了李澤志的「家」,婚禮上,他很高興,不住地喊著陳國廠的名字,要給他敬酒。

接過李澤志老兩口的酒,這個粗獷的豫東漢子突然哽咽了。他說:「大爺大娘,看著你們高興,我這輩子都高興啊!」說罷一飲而盡。養老院上空,笑聲、掌聲此起彼伏。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醫養院老人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得並不容易。

2018年,一場豬瘟使原本利潤可觀的養豬場遭受重創。「縣裡承擔了工作人員基本工資,但每月需要用養豬場的利潤補貼4萬元,才能讓醫養院正常運轉下去。」陳國廠壓力陡增。

最難的時候,陳國廠申請了銀行貸款。全院職工也一起想辦法:開個生活超市,每月盈利3000多元;引進襄城縣老漿豆腐,暢銷16個鄉鎮,每月盈利3萬多元;院裡做的手工饅頭,3個鄉搶著要,每月賺回1萬多元。

養老院總算維持住了,陳國廠白頭髮更多了,手也更粗糙了。

豬瘟慢慢過去,陳國廠的養豬場逐漸恢復生機。

現在,醫養院幾乎也成了陳國廠的家,除了村醫室,他往醫養院跑得最多。「養豬場現在有專人打理,我很少過去。」陳國廠說。

一說起老人,陳國廠總有說不完的話。和記者聊著聊著,他拿起手機翻找老人的照片,這手機是他去年花了600多元錢買的,這之前他用的還是一部老人機。「沒辦法,大家現在都用微信了,不換手機好多人都找不到了。」陳國廠說。

說起未來的計劃,陳國廠告訴記者,這兩年養豬場又賺了些錢,他正籌劃為村裡留守老人建一所像樣的養老院。聊著聊著,他激動地站起來,指向了醫養院大門兩側木板上刻著的燙金大字:上為黨和政府分憂,下為人民群眾解愁。

「是共產黨員就得幹這兩件事,這也是我一生的目標。」陳國廠篤定地說。

相關焦點

  • 中藥學博士後在大涼山扶貧:想為鄉親們多做點事
    「當時接到學校的通知,說要派我去外面掛職。」黃立華說,當時他不知道具體要去哪裡,也不清楚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而且,兒子還小,去了家裡咋辦?   不過,家人並沒有反對,而是支持他。兩小時後,他回復學校:去,服從組織安排!   2017年12月底,黃立華來到鹽源,被安排到田灣鄉任黨委副書記、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隊隊長。
  • 中藥學博士後在大涼山扶貧:想為鄉親們多做點事
    「當時接到學校的通知,說要派我去外面掛職。」黃立華說,當時他不知道具體要去哪裡,也不清楚自己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而且,兒子還小,去了家裡咋辦?不過,家人並沒有反對,而是支持他。兩小時後,他回復學校:去,服從組織安排!
  • 「鄉親們的事就是我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
    「鄉親們的事就是我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1-29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國: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
    「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兒!」 「不管我是啥身份,鄉親們的事都是大事兒!」這是李國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兒。「兩家子」的事兒,李國用他厚實的肩膀,一挑就是15年。  李國不愛說話,行動就是他的語言。他從事電力事業33年,一直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沒辜負企業的培養與教育;他擔任村支書15年,一直以百姓的福祉為中心,對得起鄉親們的厚愛與信任。
  • 等脫貧結束,一定讓鄉親們給我做證婚人!可最終她還是失約了……
    「作為村裡首位女第一書記,村民對於我的到來都表示懷疑。」2018年4月2日, 黃文秀到百坭村報到做第一書記。 「新手上路」第一天,便碰到了困難。 「你一個女娃,能行嗎?」 「你這個小年輕估計也是來走個過場的, 我們跟你聊了也沒用。」
  • 王福國:「能為社會做點事情,我挺幸福!」
    王福國:「能為社會做點事情,我挺幸福!」王福國:「能為社會做點事情,我挺幸福!」「能為社會做點事情,我挺幸福!」他為本村群眾解決出行、就學、就醫難題,為鄰村群眾打井配套,改灘造田。近年來,他更是全力投入到全縣的脫貧攻堅事業中,斥巨資幫助結對幫扶村莊發展產業、改善基礎設施……他把扶貧濟困當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為社會做點事情,我挺幸福!」
  • 等脫貧結束,一定讓鄉親們給我做證婚人!可最終她還是失約了……
    「作為村裡首位女第一書記,村民對於我的到來都表示懷疑。」2018年4月2日, 黃文秀到百坭村報到做第一書記。 「新手上路」第一天,便碰到了困難。 「你一個女娃,能行嗎?」 「你這個小年輕估計也是來走個過場的, 我們跟你聊了也沒用。」
  • 能為脫貧攻堅做點事,我深感榮幸 | 我的扶貧故事
    能為脫貧攻堅做點事,我深感榮幸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05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林亞達:我想為貧困鄉親做點事
    「我想為貧困鄉親做點事。」林亞達說。林亞達是西疇林達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016年11月15日,林亞達參加了由民建文山州委組織的「精準扶貧,萬企幫萬村」活動。當他來到雞街鄉太平村時,目睹一個80多歲的老人裡帶著一個瘦弱的小男孩艱難度日的情景,讓他再次想起自己的童年,他暗暗下了「為貧困老鄉做點事」的決心。
  • 「幫助鄉親們脫貧增收是我最大的心願」——記三廟鎮角廟村駐村...
    徐建軍(中)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識○記者 劉亞春 文/圖「今年無花果長勢不錯,大家都細心點,把雜草清除乾淨。」2018年8月,他去到三廟鎮角廟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角廟村地處三廟、古樓和隆興三鎮交界處,距離合川城區約40公裡。全村有耕地面積約92.27公頃,村民390戶、1300餘人。因受地理條件限制,當地可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稀少,產業發展落後,2018年被新定為區級貧困村。
  • 【脫貧攻堅走基層】社區居民陳躍自掏腰包11萬,只為鄉親都能丟掉...
    【脫貧攻堅走基層】社區居民陳躍自掏腰包11萬,只為鄉親都能丟掉「鋤頭把」 2020-05-27 04: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林亞達:我想為貧困鄉親做點事
    「我想為貧困鄉親做點事。」林亞達說。林亞達是西疇林達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2016年11月15日,林亞達參加了由民建文山州委組織的「精準扶貧,萬企幫萬村」活動。當他來到雞街鄉太平村時,目睹一個80多歲的老人裡帶著一個瘦弱的小男孩艱難度日的情景,讓他再次想起自己的童年,他暗暗下了「為貧困老鄉做點事」的決心。
  • 陳雲林感受花蓮好 要為花蓮鄉親們做點事(圖)
    傅昆萁在晚宴前致詞時,推崇陳雲林投身黃金歲月投身國臺辦21年,為臺灣民眾服務、貢獻,從2008第一次來臺,發生街頭事件,到2012年受到各縣市歡迎。他也盛讚陳雲林、江丙坤在兩岸關係的歷史定位,後來高喊「陳會長,您終於來了!」
  • 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山裡的鄉親們脫貧了」
    阜平脫貧攻堅真是變化大。」8月31日,唐宗秀(右二)和老伴兒陳德印(右三)一邊打理著精品民宿小院裡的花草,一邊和遊客交流。今年5月,駱駝灣村民宿旅遊項目正式運營,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唐宗秀和老伴兒都有了新工作—— 一個做景區保潔,一個負責管護花草。村民不僅可以享有打工增收的機會,將來還可參與分紅。
  • 「四力四全蹲點」碩士女支書宋冰:鄉親不脫貧,我就「不脫單」
    由於泉發村水源點較少、水資源匱乏,鋪設的自來水管道戰線太長,供水很困難,鄉親們有意見,宋冰很煩惱,加上每天工作後疲憊不堪,還得為洗頭髮愁。於是,宋冰剪掉了心愛的長髮。從那時起,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準確的產業,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 央視現場直播石門縣鄉親迎新年 點讚石門精準脫貧
    央視現場直播石門縣鄉親迎新年 點讚石門精準脫貧新湖南客戶端1月2日訊(李飛 田麗娟)1月1日上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走進常德石門縣羅坪鄉長梯隘土家山寨,在CCTV—1和CCTV—13元旦特別節目《相逢在偉大時代中國此時此刻》欄目中以《土家迎新年 脫貧新希望》為題專題報導了石門縣脫貧故事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提起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的名字,和田地區策勒縣博斯坦鄉的村民們就會豎起大拇指為他點讚。作為受惠於黨的扶貧政策,從靠零散打工謀生的貧困戶轉變成固定資產達百萬的合作社創始人的他,不僅是鄉親們的貼心人,也是勤勞致富的榜樣。
  • 「高興」辦的「高興」事
    「高興」辦的「高興」事——記雙峰縣經開區駐橋亭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曹高興雙峰縣石牛鄉橋亭村村民,只要一提到幫扶工作隊隊長曹高興,就會豎起大拇指:「他是全村脫貧攻堅的「幫扶工作搞得好,村裡面貌日日新;泥巴路變成水泥路,土磚屋換成小洋房;產業興來『紅利』分,貧困群眾好開心;水利建設『建』起來糧倉,行業助農『助』出致富路;『高興′來了好『高興』,黨的恩情似海深……」「高興」來了 事好辦了「『高興』來了,事好辦了。」
  • 習近平回信勉勵福建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全文)
    新華社北京8月6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脫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習近平在回信中說,得知下黨實現了脫貧,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我非常高興。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賀!
  • 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提到福建下黨鄉 收看直播的鄉親們沸騰了
    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提到福建下黨鄉 收看直播的鄉親們沸騰了 2020-01-01 09:21:33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