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聞周刊》
新世紀的第一天,2000年1月1日,《中國新聞》周刊創刊號正式出版。旨在構建中國權威時政傳媒,與進步中國同步的《中國新聞周刊》,以其敏銳、深刻、犀利、獨到的精神坐標在國內新聞周刊中獨樹一幟,其個性化標籤「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已鮮明地印刻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中國期刊界的優秀品牌。
-
中新社在義大利創辦《中國新聞周刊》雙語月刊
今年2月,中國新聞社下屬《中國新聞周刊》在義大利羅馬創辦《世界中國·中國新聞周刊》中意雙語月刊。這是中新社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國外創辦的第四種外文版《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此次創辦中意雙語月刊,採取了與義大利當地成熟媒體版權合作的方式進行。它與在意有一定影響的中意雙語月刊《世界中國》以版權合作方式辦刊。
-
《中國新聞周刊》推英國版 中國新聞類雜誌首進英國
月25日,《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正式出版發行。周兆軍 攝 中新網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 周兆軍)中國新聞社旗下的《中國新聞周刊》25日正式在英國推出英語月刊《中國報導》(《China Report》),這是中國新聞類雜誌首次進入英國。至此,《中國新聞周刊》已經形成在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義大利、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出版的多語種集群。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小鎮上的越南新娘
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越南新娘已超過10萬。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越南新娘已超過10萬,具有合法婚姻者不到半數,她們大多身處農村,貧窮,且沒有戶籍。1991年,兩國恢復邦交,中越跨國婚姻開始迅速膨脹,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大量光棍和渴望到日漸富裕的中國改變命運的越南女孩心願不謀而合。
-
《中國新聞周刊》: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
-
《中國新聞周刊》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結伴」
中新社倫敦12月22日電 中國著名時政雜誌《中國新聞周刊》、英國富中傳媒21日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締結媒體夥伴關係,籤署了三方「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英國富中傳媒推動下,「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籤約儀式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
-
中國新聞周刊:大慶油田的年輕人
今年清明節前後,幾千名油田家長聚集在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大樓前,抗議今年新出臺的油田子女籤約新政:二本非油田相關專業、三本畢業生不再直接上崗就業,需要參加綜合素質測評考試及委託培訓,再擇優錄取。「老子打下的江山,為什麼不能讓小輩來繼承?」這些參與抗議的家長緬懷舊日榮光的國企,用盡全力為子女爭取最後的鐵飯碗。
-
中國新聞周刊:閃米特的奇幻漂流
許多媒體對這樣的活動已不再有興趣,還有人根本不相信他能夠活著完成。曾有電視臺計劃全程跟拍、報導,終因自然環境過差、拍攝難度巨大而被迫放棄。 「也沒覺得特別悽涼,還是挺興奮的。之前我很多的探險就是一個人,什麼也沒有就下(水)去了。」從開始探險的第一天起,閃米特就習慣了危險、艱苦和孤獨。
-
中新社代表團在俄舉行座談 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王修君 攝 中新網莫斯科6月20日(記者 王修君)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近期將在俄羅斯出版發行。當地時間6月20日,中新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春平率中新社代表團在莫斯科與在俄華文媒體、各界華人、華僑代表舉行座談會,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
《中國新聞周刊》召開外文版研討會 長春市委書記與代表會談
7月27日下午,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在長春會見參加《中國新聞周刊》外文版「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研討會的代表,並與代表進行座談。《中國新聞周刊》是中新社旗下時政類周刊,除了中文版外,目前以英文、法文、俄文、日文、韓文、義大利文和阿拉伯語七種語種在海外出版發行九個外文版雜誌。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應該如何控制血吸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註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無論在科學家還是血防辦工作人員的眼裡,要成功控制血吸蟲並進一步將其根治,必然要政府工作與科學研究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 本刊記者/陳靜 在人們開始關心SARS會否捲土重來的同時
-
《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
原標題:《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編者按:今日,《中國新聞周刊》雜誌宣布迎來全新改版。《中國新聞周刊》雜誌表示,在這次改版中,首先著眼挖掘深度報導的價值,更注重原創報導的完整性、豐富性以及深度;與此同時,人文氣質和思想性的提升也是此次改版的重要內容;內容方面,將進一步拓寬視野,兼顧更為國際化的報導風格與微觀的中國社會。除此之外,還在版塊欄目與視覺風格方面進行了調整優化。
-
【中國新聞周刊】誰來分切主題公園的蛋糕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參與過國內某些主題公園的建設,對於主題公園扎堆的現狀表示理解。而且從國際經驗來看,未來主題公園還是會盈利的,只是目前在中國落地不太順利,政府也缺乏相關管理經驗。「包括開發商的思路、手段、基礎設施等都達不到要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機制,房地產商也都在摸索。」在這一點上,政府的態度顯得曖昧不明。
-
《紅磨坊》Moulin Rouge
劇情簡介 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是一個令所有醉心於藝術的人所嚮往的夢幻之都。
-
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即便跨省團隊遊恢復 短期內人們還是不太敢出遊作者:杜一蘭停擺170多天後,旅遊業終於等來了好消息。自1月24日開始,團隊旅遊等被按下暫停鍵已近半年,期間逾一萬家旅遊企業註銷,行業遭遇四十多年來前所未有的重創。為了「活下去」,旅遊從業者開始「花式自救」,紛紛轉型直播、朋友圈賣土特產、海外帶貨、送外賣等領域。如今,跨省團隊旅遊恢復,是否能夠緩解旅遊業的燃眉之急?後疫情時代,旅遊業該如何突圍?
-
楊超越登中國新聞周刊封面,她憑什麼被懟「戲子誤國」?
《中國新聞周刊》封面人物出爐,上榜的人物有沈德詠、單霽翔、王貽芳、劉國梁、文牧野、陶斯亮、龔克、朱民、楊超越。本期雜誌的主題是致敬2018年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人。這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引起了大家的格外關注,就是在前段時間的綜藝節目《創造101》中獲得季軍的選手楊超越,新聞周刊給她的頒獎詞是「折射出一個時代普通人的奇蹟與夢想」。看過《創造101》的觀眾對這個節目都有一定的了解,由101個少女參賽,通過訓練、考核的方式最終選擇排名前11位的選手組成偶像團隊出道。楊超越也是這十一位選手的其中之一,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
中國新聞周刊:義大利人戴勝喬中國打假記
在來華工作前,這位酷愛二鍋頭、痴迷中國樂器的義大利人曾四次到中國出差,並於2006年前開始通過培訓班學習中文,雖然現在他中文能力還是「基礎」,但這不並妨礙他對中國的興趣和熱情。 在他看來,只有學好中文,才可以理解中國人。他也承認自己對中國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就像近來他無意中掀起的打假風潮,同樣起源於對中國的了解過程。
-
《中國新聞周刊》調研光明群眾訴求服務工作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龍冠斌)12月1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呂振亞率隊先後前往光明街道光明社區群眾訴求服務中心、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智慧管理指揮中心,現場調研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工作。光明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何奕飛,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大嶺參加活動。
-
中國新聞周刊:在橫店跑龍套的孩子們
一位副導演對《中國新聞周刊》說。2007年,嶽冬峰在電視上看到一期採訪王寶強的節目。北京大概有50萬群眾演員,這麼多年卻只出了一個王寶強。如此微小的希望卻打動了嶽冬峰。他年少時當過文藝兵,打小喜歡表演。他當初甚至都不知道橫店在哪個省,卻毅然決定來到這裡。1米8個頭的嶽冬峰,混過黑社會、進過賭場、搞過傳銷,性格彪悍,一身江湖習氣。最慘痛的一個月,賭博輸掉了20萬。
-
巴黎的紅磨坊
呂進/重慶2004年1月,收到法國文化與傳播部、法國外交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發來的赴法訪問的邀請書:「我們對您接受我們的邀請表示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