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紅磨坊」風光已不再

2020-12-11 中國經濟網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紅磨坊」風光已不再

2003年09月24日 15:16
陳曦
    在食文化發達的中國,無論什麼版本,晚宴的歌舞表演,充其量只是用餐者的一個佐料

    8月底,北京地鐵裡出現了這樣一則平面廣告:中國的「紅磨坊」――「大鐵塔」夢幻劇場重張開業。畫面上,一個美女掀裙踢腿跳著康康舞。但不久,這則廣告就被周杰倫平實的微笑所替代。

    所謂10月「大鐵塔節目的重要調整」,即在紅磨坊風格舞蹈中,穿插廣西藝術學校表演的中式雜技。

    剛裝修過大鐵塔後臺的辦公室,仍沿襲了法式裝修風格,隨處可見法國名畫或招貼畫的複製品,只是在辦公區多了一尊關公像。大刀在手的黑臉關老爺以迷惘的眼神,24小時不間斷地注視著對面畫框中寬衣解帶的金髮女郎。

    但事實證明,這個曾輝煌一時的劇院復出後和關張前大同小異――依然是門庭冷落車馬稀。

    當年「大鐵塔」dinner show的領跑者

    北京一家投資公司老總的宋建,至今記得當年他對「大鐵塔」演出的第一印象:太精彩了!

    當時北京娛樂業和餐飲旅遊業完全分開,所以,當宋聽說有一個又吃又玩的場所時,就感到特別新鮮。

    進入劇場後,衣著鮮豔暴露的康康舞女郎,熱烈奔放的夏威夷草裙舞,五彩繽紛的雞尾酒,彌散著巴洛克氣息的法式舞臺裝飾,以及豐盛的法式大餐,確實一度使人產生跨越時空的美妙幻覺。

    早在1998年,「大鐵塔」夢幻劇場因推出「美妙佳人」歌舞晚宴,從此便以中國「紅磨坊」的別名在當年紅極一時。很快,「大鐵塔」一躍成為當時北京文化娛樂以及餐飲界成功結合的典範,除了大量趨之若鶩的白領商務客人和旅遊者,也吸引了不少時尚青年。

    最早運用dinner show(帶歌舞的晚宴劇場)娛樂方式的,是100多年前的巴黎紅磨坊夜總會。原來紅磨坊只是一個帶歌舞表演的酒吧,是dinner show使它成為一個既可以欣賞到專業水準的歌舞表演,又可享受精緻法國菜和香檳酒的社交場所,至今仍是巴黎夜生活的一道風景。

    但與巴黎紅磨坊的命運不同,一度被眾多媒體和文化界人士作稱為時代的指向標的中國「紅磨坊」――「大鐵塔」,只有5年的生命。2003年初,「大鐵塔」終因「經營不善」無奈關張。

    沒有靈魂的模仿就等於死亡

    「大鐵塔」誕生一年多後,京城號稱dinner show的類似「紅磨坊」的演出,紛紛出爐,這使「大鐵塔」的市場佔有率驟然下降。用北京大鐵塔歌舞有限公司市場營銷部經理洪嶽的話說,是「北京市場複製抄襲速度太快」,但他忽略了「大鐵塔」本身也是簡單模仿「紅磨坊」這一客觀現實。

    曾親臨巴黎紅磨坊演出的觀眾,都對經過嚴格挑選和刻苦訓練的法國女郎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們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能體現出編導的獨具匠心,她們的舞步洋溢著一種不可遏制的激情和活力。但據許多北京觀眾反映,北京大鐵塔的表演,無論在舞步、節奏還是技巧上,都差強人意,由外地來京打工者拼湊的舞蹈團,顯然不理解法國文化,只是照貓畫虎,沒有、也不可能燃起觀眾的熱情和投入,節目編排也不符合中國人欣賞習慣,即使是外行人也能看出花哨有餘,深度不足。

    曾留學法國多年的周麗則直率地認為,「大鐵塔」將紅磨坊「康康舞」作為賣點,實際上是對法國文化的誤解,至少並不全面。

    據周介紹,巴黎的紅磨坊歌舞不帶任何刺激性表演,小孩子都可以跟著家長觀看。當然,同普通的歌舞表演不同,有些舞蹈裡女演員上身裸露,但這種景象在法國南部海邊隨處可見,是當地人習以為常的一種生活方式,絕沒有人們想像的色情。同時,紅磨坊歌舞是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形成的法國人文藝術品牌,是不可異地克隆的,更不意味著將無上裝表演穿上衣服或者少做幾個大腿動作就算符合中國國情了。

    但經過生生死死磨礪的「大鐵塔」,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即使是在9月中旬,記者走進「大鐵塔」工作人員辦公區的時候,洪嶽對法國文化的內涵並不願多談,他強調,現在所有大鐵塔服裝依然為原裝「紅磨坊」進口,這也是「大鐵塔」沿襲紅磨坊風格顯著的表現之一。

    然而,殘酷的市場現實卻並不接受「克隆」,讓關公和裸女和平共處,頗有些一廂情願的味道。

    dinner show的完全中國版

    在9月的黃金商務旅遊季節,善於吃喝玩樂的商賈,早已投向了另一個dinner show的懷抱――離大鐵塔僅10分鐘車程的「北京之夜」文化城。

    2000年面世的「北京之夜」晚宴劇場,其表演是以漢唐樂舞為主的「大中華」歌舞藝術節目,與「紅磨坊」相比是別樣的享受,它的「dinner」都是分餐制的鳳尾蝦、北京烤鴨,和大鐵塔相比,國粹得可以。

    其實,「北京之夜」創建之初,也是脫胎於巴黎「紅磨坊」dinner show構想,但卻根據市場需求將文化娛樂及餐飲理念完全中國化了。也就是說,「北京之夜」的dinner show引進的,是巴黎紅磨坊在娛樂中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本質,而不是「大鐵塔」「拿來主義」的形式。

    但是,與在劇院裡欣賞表演不同,在歌舞昇平的娛樂場所,人們更需要的是好玩、新奇和刺激,而相對於食文化如此發達的中國,dinner show無論如何是以吃為主的。因此,漢唐樂舞為主的dinner show,又能舞多久呢?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周刊》
    新世紀的第一天,2000年1月1日,《中國新聞》周刊創刊號正式出版。旨在構建中國權威時政傳媒,與進步中國同步的《中國新聞周刊》,以其敏銳、深刻、犀利、獨到的精神坐標在國內新聞周刊中獨樹一幟,其個性化標籤「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已鮮明地印刻在讀者心目中,成為中國期刊界的優秀品牌。
  • 中新社在義大利創辦《中國新聞周刊》雙語月刊
    今年2月,中國新聞社下屬《中國新聞周刊》在義大利羅馬創辦《世界中國·中國新聞周刊》中意雙語月刊。這是中新社通過市場化運作模式在國外創辦的第四種外文版《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新聞周刊》此次創辦中意雙語月刊,採取了與義大利當地成熟媒體版權合作的方式進行。它與在意有一定影響的中意雙語月刊《世界中國》以版權合作方式辦刊。
  • 《中國新聞周刊》推英國版 中國新聞類雜誌首進英國
    月25日,《中國新聞周刊》英國版正式出版發行。周兆軍 攝   中新網倫敦6月25日電 (記者 周兆軍)中國新聞社旗下的《中國新聞周刊》25日正式在英國推出英語月刊《中國報導》(《China Report》),這是中國新聞類雜誌首次進入英國。至此,《中國新聞周刊》已經形成在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義大利、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出版的多語種集群。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小鎮上的越南新娘
    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越南新娘已超過10萬。在中國,據不完全統計,越南新娘已超過10萬,具有合法婚姻者不到半數,她們大多身處農村,貧窮,且沒有戶籍。1991年,兩國恢復邦交,中越跨國婚姻開始迅速膨脹,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大量光棍和渴望到日漸富裕的中國改變命運的越南女孩心願不謀而合。
  • 《中國新聞周刊》: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
  • 《中國新聞周刊》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結伴」
    中新社倫敦12月22日電 中國著名時政雜誌《中國新聞周刊》、英國富中傳媒21日與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締結媒體夥伴關係,籤署了三方「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在英國富中傳媒推動下,「媒體合作諒解備忘錄」籤約儀式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
  • 中國新聞周刊:大慶油田的年輕人
    今年清明節前後,幾千名油田家長聚集在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大樓前,抗議今年新出臺的油田子女籤約新政:二本非油田相關專業、三本畢業生不再直接上崗就業,需要參加綜合素質測評考試及委託培訓,再擇優錄取。「老子打下的江山,為什麼不能讓小輩來繼承?」這些參與抗議的家長緬懷舊日榮光的國企,用盡全力為子女爭取最後的鐵飯碗。
  • 中國新聞周刊:閃米特的奇幻漂流
    許多媒體對這樣的活動已不再有興趣,還有人根本不相信他能夠活著完成。曾有電視臺計劃全程跟拍、報導,終因自然環境過差、拍攝難度巨大而被迫放棄。   「也沒覺得特別悽涼,還是挺興奮的。之前我很多的探險就是一個人,什麼也沒有就下(水)去了。」從開始探險的第一天起,閃米特就習慣了危險、艱苦和孤獨。
  • 中新社代表團在俄舉行座談 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王修君 攝   中新網莫斯科6月20日(記者 王修君)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近期將在俄羅斯出版發行。當地時間6月20日,中新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夏春平率中新社代表團在莫斯科與在俄華文媒體、各界華人、華僑代表舉行座談會,為《中國新聞周刊(俄文版)》創刊預熱。
  • 《中國新聞周刊》召開外文版研討會 長春市委書記與代表會談
    7月27日下午,吉林省委常委、長春市委書記王君正在長春會見參加《中國新聞周刊》外文版「一帶一路」國際傳播研討會的代表,並與代表進行座談。《中國新聞周刊》是中新社旗下時政類周刊,除了中文版外,目前以英文、法文、俄文、日文、韓文、義大利文和阿拉伯語七種語種在海外出版發行九個外文版雜誌。
  •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應該如何控制血吸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並註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無論在科學家還是血防辦工作人員的眼裡,要成功控制血吸蟲並進一步將其根治,必然要政府工作與科學研究兩手同時抓,兩手都要硬  本刊記者/陳靜  在人們開始關心SARS會否捲土重來的同時
  • 《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
    原標題:《中國新聞周刊》改版: 加強深度報導,做有靈魂的雜誌編者按:今日,《中國新聞周刊》雜誌宣布迎來全新改版。《中國新聞周刊》雜誌表示,在這次改版中,首先著眼挖掘深度報導的價值,更注重原創報導的完整性、豐富性以及深度;與此同時,人文氣質和思想性的提升也是此次改版的重要內容;內容方面,將進一步拓寬視野,兼顧更為國際化的報導風格與微觀的中國社會。除此之外,還在版塊欄目與視覺風格方面進行了調整優化。
  • 【中國新聞周刊】誰來分切主題公園的蛋糕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參與過國內某些主題公園的建設,對於主題公園扎堆的現狀表示理解。而且從國際經驗來看,未來主題公園還是會盈利的,只是目前在中國落地不太順利,政府也缺乏相關管理經驗。「包括開發商的思路、手段、基礎設施等都達不到要求,還沒有形成一套完善機制,房地產商也都在摸索。」在這一點上,政府的態度顯得曖昧不明。
  • 《紅磨坊》Moulin Rouge
    劇情簡介   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是一個令所有醉心於藝術的人所嚮往的夢幻之都。
  • 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疫情、洪水,旅遊業短期回暖「難」即便跨省團隊遊恢復  短期內人們還是不太敢出遊作者:杜一蘭停擺170多天後,旅遊業終於等來了好消息。自1月24日開始,團隊旅遊等被按下暫停鍵已近半年,期間逾一萬家旅遊企業註銷,行業遭遇四十多年來前所未有的重創。為了「活下去」,旅遊從業者開始「花式自救」,紛紛轉型直播、朋友圈賣土特產、海外帶貨、送外賣等領域。如今,跨省團隊旅遊恢復,是否能夠緩解旅遊業的燃眉之急?後疫情時代,旅遊業該如何突圍?
  • 楊超越登中國新聞周刊封面,她憑什麼被懟「戲子誤國」?
    《中國新聞周刊》封面人物出爐,上榜的人物有沈德詠、單霽翔、王貽芳、劉國梁、文牧野、陶斯亮、龔克、朱民、楊超越。本期雜誌的主題是致敬2018年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人。這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引起了大家的格外關注,就是在前段時間的綜藝節目《創造101》中獲得季軍的選手楊超越,新聞周刊給她的頒獎詞是「折射出一個時代普通人的奇蹟與夢想」。看過《創造101》的觀眾對這個節目都有一定的了解,由101個少女參賽,通過訓練、考核的方式最終選擇排名前11位的選手組成偶像團隊出道。楊超越也是這十一位選手的其中之一,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 中國新聞周刊:義大利人戴勝喬中國打假記
    在來華工作前,這位酷愛二鍋頭、痴迷中國樂器的義大利人曾四次到中國出差,並於2006年前開始通過培訓班學習中文,雖然現在他中文能力還是「基礎」,但這不並妨礙他對中國的興趣和熱情。  在他看來,只有學好中文,才可以理解中國人。他也承認自己對中國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就像近來他無意中掀起的打假風潮,同樣起源於對中國的了解過程。
  • 《中國新聞周刊》調研光明群眾訴求服務工作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龍冠斌)12月1日下午,《中國新聞周刊》社長呂振亞率隊先後前往光明街道光明社區群眾訴求服務中心、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智慧管理指揮中心,現場調研光明區群眾訴求服務工作。光明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何奕飛,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大嶺參加活動。
  • 中國新聞周刊:在橫店跑龍套的孩子們
    一位副導演對《中國新聞周刊》說。2007年,嶽冬峰在電視上看到一期採訪王寶強的節目。北京大概有50萬群眾演員,這麼多年卻只出了一個王寶強。如此微小的希望卻打動了嶽冬峰。他年少時當過文藝兵,打小喜歡表演。他當初甚至都不知道橫店在哪個省,卻毅然決定來到這裡。1米8個頭的嶽冬峰,混過黑社會、進過賭場、搞過傳銷,性格彪悍,一身江湖習氣。最慘痛的一個月,賭博輸掉了20萬。
  • 巴黎的紅磨坊
    呂進/重慶2004年1月,收到法國文化與傳播部、法國外交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發來的赴法訪問的邀請書:「我們對您接受我們的邀請表示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