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走路才不會傷膝關節:戶外徒步不得不看的登山基本技巧

2020-12-24 雙姐旅遊

戶外徒步不得不看的登山基本技巧文/雙姐旅遊

徒 步( hike)

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散步,也不是體育競賽中的競走項目,而是指有目的的在城市的郊區、農村或者山野間進行中長距離的走路鍛鍊,經常也被認為是一種休閒的活動。

你想去徒步,想領略大自然的千變萬化,想跨越戈壁、山嶺、叢林、沙漠、雪原、溪流、峽谷等地貌,卻不知如何節省自己的體能、如何正確呼吸。

015個基本要領

1 | 身體

徒步是全身運動,不只是腿部以下活動,要注意擺臂以平衡身體,背部肩沉背挺,用腹部深呼吸,全腳掌觸地。

2 | 足部

全腳掌觸地,先腳跟,後腳尖。

背部肩沉背挺,全腳掌觸地,踏穩腳步再移動重心,儘量保持勻速。

3 | 呼吸

調勻呼吸,避免岔氣,呼吸要深。

4 | 節奏

行走速度均勻,不要爭快。最好的速度是邊走邊聊而不喘,注意脈搏不要超過90-120/分鐘。

5 | 背部

沉肩,保持背部挺直,避免長時間彎腰。

02八大基本原則

1 | 速度控制原則

新手應按照自己的步伐,採用小步行走。徒步行走不單是腿部運動,而是全身運動。

要抬起腳,小步伐,一步一步踩穩慢慢走!

最好的行走速度是走而不喘,儘量用個人中等負荷心跳脈搏次數行走,中等負荷運動強度心跳=(180-年齡)X60-70%。

速度稍微放慢點,讓身體有一個適應過程,剛開始的30分鐘內,都要給隊伍一個休息調整時間,隊員可以利用這個休息調整時間調整鞋帶、背包、衣物的減增等。

注意:擺臂來平衡身體、調整步伐、控制節奏

2 | 體能衡量原則

頭幾次外出徒步的時候最好堅持走若干個小時,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之後,再適當增加徒步穿越的強度。

3 | 途中休息原則

注意保持規則的休息,一般每走30分鐘需要休息1-3分鐘,不同的人可以適當調衡。

要抬起腳,小步伐,一步一步踩穩慢慢走!

4 | 正確行進原則

頭、腰、腳保持在同一條重力線上,並經常把這條線當作身體的軸心來移動行走,前提是舒適!

5 | "多吃多喝"原則

多吃多喝並不是暴飲暴食,而是在適當的時候多補充體內流失的水分和鹽分。

6 | 自我評估原則

不要先去炫耀,建議出發之前正確評估自己的體力和戶外能力,想想能不能跟上同行者的速度或者進程安排,最好不透支自己的膝蓋。

7 | 腿部肌肉訓練原則

發達的肌肉可以在一定情況下緩解膝蓋所承受的壓力,讓膝蓋的損傷降低到最小。平時加強股四頭肌(大腿前部)和十字韌帶的鍛鍊。

8 | 膝蓋保護原則

膝傷也可能突然而至,但恢復可就真是病去如抽絲了~為了維護我們的身體健康,膝蓋的保養應該引起我們的特別重視。

0310種行進技巧

1 | 下山一定不要跑,跳

正確的下山方法是:重心偏後並稍降低,前腳站好才把重心移過去,永遠要有一隻腳支撐在地面上。

嚴禁突然往下彈跳,切記!!!跳著下,不僅會滑倒、扭傷腳踝、還會有挫傷或骨折的危險性。正確的下行步伐是利用邊上樹根類的植物緊緊抓住,穩住身體重心放腳上使自己安全著地,或者坐在地上慢慢滑下去著地

2 | 儘可能減少負重

一般情況下負重超過體重的1/4重量,下山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了,即使是特殊情況,負重也儘量不要超過體重的1/3。

3 | 做好充分的準備

開始爬山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包括拉伸,讓關節、肌肉、韌帶等得到良好的預熱。也可以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關節潤滑夜的分泌。

4 | 儘量使用護膝和登山杖

登山杖最好是兩根,上臂儘量多的分擔腿的負重。很多人鄙視用護具,是覺得太「事兒」了麼?不過強烈建議用這兩樣護具,尤其是登山杖。

5 | 穿適合爬山的鞋

並且記住一般鬆軟的土地、草地、碎石坡、雪地對膝蓋都相對友好,不過要注意防滑,還有走碎石路的時候一定要照顧走在你下面的人,不然就太孫子了。

6 | 千萬不要「鎖關節」

當大腿過度勞累的時候,走路時就會不自覺的鎖關節,就是把腿部伸的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肌肉,但是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衝擊傷,腳踝勞損和腳踝扭傷。

7 | 注意辨別方位

隨時要注意所經過的明顯得自然標誌。如河、湖、巖壁、形狀比較有特點的山頭等,這樣一旦迷路也可以根據這些明顯標識來找回來時路。

8 | 學習方位判斷

如果沒有攜帶指北針,在有太陽的時候,結合時間,可以通過看自己的影子,來知道自己大概的前進方向。

9 | 把握時間概念

徒步的時候,最好帶只手錶,這樣對時間能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知道自己還有多少路程要走。

儘量在四點半前出山,山裡黑的比較快,五點鐘山裡一般就很黑了,如果是冬天四點半就很黑了。

10|學會休息

登山徒步的休息方法,分小休息與長休息。目的都只有一個:防止疲勞,讓身體獲得充分休息,恢復精神更利於行走。

徒步大多採用步行40-50分鐘、休息10-15分鐘的方式;建議初學者採步行20-25分鐘、休息3-5分鐘的小休息模式。這種方法在長時間步行時可以讓人覺得不容易累。當然,另外也是要考慮隊員的身體狀況及後續行程來隨機應變,靈活分配休息時間。即使走不到15分鐘,看到景觀不錯的地方或是想歇口氣時停下來休息也可以的。

最好的休息方法是「會累之前要休息」。為更舒適、安全地完成更遠路程,減少疲勞的感覺,把體力保存到最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休息次數如果太過頻繁,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到達目的地,這樣反而更累。所以為了掌握自己行走的節奏與休息的步調,請認真記錄自己的步行時間,掌握個人的行走節奏。

通常登山徒步過程中的小休息,以3-5分鐘內比較適宜,以站著休息為止,調整節奏與呼吸,可以就這個時間補充下行動糧食及水分。還可以等下其他的隊員。

長時間的休息,可以卸下背包,站立調整呼吸回復正常後再坐下休息。休息時要儘量放鬆身體,讓身體充分休息。

休息時要避免肌肉受涼,肌肉受涼特別是休息點選擇在面向冷風的山脊時,也一樣容易導致肌肉抽筋。

休息中可以做很多事,例如用餐、補充水分、做伸展運動、確認路線、衣服的加減等等。建議休息時採取主動休息的方法,主動做伸展運動,伸拉步行中常使用到的小腿肚、大腿、背部等部位的肌肉群。就算是花10-15秒的時間做也一樣對預防疲勞很有幫助。

相關焦點

  • 登山讓膝關節吃了什麼苦?醫生告訴你:如何呵護膝關節?
    春末夏初,正是約上三五好友結伴去戶外登山踏青的好季節。 正確使用登山杖: 登山杖看似簡單,但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首先,當我們的大臂與小臂形成90°時,手掌與地面的高度才最能發揮登山杖效能的高度,因此,上坡時需要調短登山杖,下坡時則需要加長登山杖。
  • 戶外講武堂;(789講)徒步.登山,必須要知道的幾件事。
    徒步旅行的前提是身體的健康和安全,那它的基礎知識就是一些基本的安全規則了。 如果你是結伴而行,出於安全考慮,隊員之間應該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一般是兩到三米,這樣可以避免有人因各種原因暫停時,影響隊伍的行進,而暫停的隊員最好是靠右停下。
  • 不會這些徒步技巧,40歲就要和戶外說拜
    他曾說過:「走不到的地方叫遠方,回得去的地方是故鄉」戶外的真諦究竟是什麼?走出去,走回來,如果想要安全回來,那麼掌握出充足的戶外知識十分重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乾貨。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一篇超級牛的乾貨,史上最全的徒步登山乾貨大集錦。
  • 夏季戶外徒步登山,你不得不關注的細節!
    越來越多的驢友背起背包奔向大自然的懷抱然而越來越多的人享受戶外的同時卻總有個別人一去不復返戶外安全事故不斷發生輕則受驚,重則傷亡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醒高溫和暴雨伴隨著夏天已來臨那麼,夏季戶外要注意什麼呢?
  • 樂步者提醒您戶外登山應該注意什麼
    夏天的節奏很近,雖然是夏天,但還是有很多人選擇戶外登山,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從事任何運動,首先必須學會最基本的常識保護,魯莽的行為往往是傷害自己。登山有幾個基本的注意點,你可以先熟悉一下。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免自己陷入危險或給別人帶來麻煩。現在我們告訴你一些關於戶外登山的簡單注意事項。
  • 戶外登山須知的基本常識及注意事項!
    氣候逐漸的回暖,這時進行戶外活動可以很好的釋放生活中的壓力,但是在進行登山時我們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登山注意事項及登山裝備
  • 戶外知識 | 夏日雨季登山,這些要點要掌握
    戶外的驢友都嚮往極致的美景,但要知道,戶外有風險。人身安全,永遠都應該擺在第一位。戶外不是一種時尚,也不是偽小資的標誌,很多「驢友」,打扮得越來越像登山家,實際卻並不具備合格的戶外素質。徒步登山有五大注意事項,如果你不了解,可能會隨時讓自己置身於險境之中。
  • 如何輕量化戶外裝備 登山路上什麼才是輕?
    這句話所包括的不只是輕量的裝備,還得加上正確的觀念與技巧,這樣才是真正對的輕量化!二、輕是什麼?Ultralight):基本重量在2.25kg(5lb)以下請注意:1.所謂基本重量是指行進時背負於背包中的裝備重量,不包括水、食物與行進時穿著服裝等。
  • 登山有訣竅 新驢戶外徒步三十大原則
    2、科學地衡量自己的體能:頭幾次外出徒步的時候最好堅持走若干個小時,而不要計劃一定要走多遠,通過這樣的幾次摸底,對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之後,再適當增加徒步穿越的強度。  3、不要只顧低頭走路,而錯過了周圍的風景:在戶外徒步,強身健體只是其中一個目的,不要為了一些所謂「自虐」的目的來暴走,大強度的體力付出,有時候會得不償失。
  • 拒絕當死肥宅,登山運動必備的戶外裝備
    經常宅在家裡,熬夜看球,深夜出去吃宵夜,身體好像都沒什麼感覺,但是身體素質卻是一天不如一天。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多出去走走。喊幾個好友一塊去登山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可以領略沿途的風景鍛鍊身體,又可以陶冶情操接近大自然釋放壓力。
  • 戶外知識II 你真的會徒步嗎?
    人們喜歡徒步,是因為它既可飽覽美景,又可以健美身心。就練腳勁來說,徒步的確效果不錯,對心肺功能、四肢協調能力、視力、新陳代謝等方面也有益處。 當下戶外運動也成為熱門,每當我們興衝衝地徒步卻大多被累倒在途中。你真的會徒步嗎?
  • 戶外體育健身登山運動技巧,幫你輕鬆爬山,感受不一樣的風景
    對於登山大部分人是很嚮往的,但是由於是戶外運動,往往會發生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這時候如果不能及時的處理的話,產生的後果是我們都想不到的。所以我們對於爬山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聽說過,登山這種運動,陌生的是卻不知道,其中也有很多小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以正確的方法來處理他們。
  • 膝關節不適的驢友請看看 如何上下石臺階的技巧
    在戶外徒步登山的時候,總會遇上有石臺階的路線,而遇到這種陡上陡下的路段,對於有膝關節不適的驢友,因為上坡須大幅抬高膝關節,以及下坡重力加速度的衝擊力道
  • 戶外徒步登山裝備購買的一些建議及推薦
    談及戶外徒步登山的裝備,涵蓋範圍之廣,品牌之多,另各路驢子眼花繚亂。戶外徒步登山都需要一些什麼裝備?去哪裡買?買哪一種?有什麼要求?等等一系列問題,讓各類新驢躊躇不前,老驢們對新驢們的推薦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就把我推薦的裝備分成兩個等級推薦給大家,以供新驢參考,老驢探討。以下推薦購買裝備分為:屌絲性價比級別、土豪級別。
  • 每天傍晚徒步三公裡,對膝關節好嗎?
    現在的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出行都有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但還是有不少人因缺乏鍛鍊而選擇了徒步。有的人是在閒暇時光徒步一小段距離,有的人則是選擇徒步旅行,可見徒步已成為人們鍛鍊身體的一種活動方式了。那麼徒步鍛鍊對膝關節好嗎?
  • 戶外旅行、登山一定要學起來的戶外背包打包的技巧
    該如何將無數有關食衣住的工具整理進收納袋,再裝進戶外背包裡呢?只要抓住打包的訣竅,登山會變得更加安全且舒適。 我們很難有機會窺探別人的背包,但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打包技巧。就算不知道具體技巧,但就外觀來看,厲不厲害是一目了然的。不擅打包的人,背包歪曲變形,只有容量增加,拿起來比看起來的感覺輕。相反的,擅於打包的人背包形狀利落工整,即使小也沉甸甸的。
  • 資深驢友分享史上最全戶外徒步攻略
    同很多其他戶外運動一樣,不喜歡徒步的人覺得徒步是花錢買罪受;而熱愛徒步的人,認為徒步才是最接近生命本源的旅行方式。摒棄其他一切代步工具,回歸到最原始的以「風餐露宿」的方式與大自然接觸。這篇史上最全的徒步攻略請收好!裝備篇戶外徒步入門裝備1、高幫防水登山鞋到野外,通常需要長時間走路,為避兔疲勞和磨腳,最好不穿新鞋子。厚鞋底的鞋子,不僅能支持和保護腳踝,還能避免水浸入鞋內,我們一般需要購買高幫防水型登山鞋。
  • 戶外徒步鞋哪個牌子好?
    相信很多戶外發燒友和我一樣,認為有一雙好的徒步鞋是戶外運動中最至關重要的事情,戶外徒步鞋哪個牌子好這個問題不知困擾了多少剛入圈的同好。但縱觀多個戶外徒步鞋品牌排行榜你會發現,唯有哥倫比亞一直排名前列。打破墨守成規的設計,迎合了當代年輕人的喜好,大膽選用更加進化的戶外色彩。拼接設計的鞋面,營造神秘復古基調的同時,又增添了幾分個性的叛逆感。靈感源自登山繩索的編織鞋帶又極具戶外屬性。
  • 戶外登山鞋什麼牌子好?戶外登山鞋品牌推薦
    無論是去遠足還是登山,在風和日麗的出遊時節,擁有一雙合適的徒步戶外登山鞋是非常必要的。那這些高性價比的戶外登山鞋什麼牌子好呢?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詳細解讀戶外登山鞋品牌及戶外登山鞋的選購技巧。(一)、戶外登山鞋什麼牌子好?大家都很想知道戶外登山鞋什麼牌子好的問題,但是在這之前,戶外登山愛好者告訴我們,應該首先了解一下爬山應該選擇哪種登山鞋。
  • 戶外徒步你不得不知的戶外技巧,山野徒步需心存敬畏
    戶外徒步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尤其是挑戰性和趣味性最強的山野徒步。不要以為山野徒步是在徵服自然,山野徒步時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自然的魅力,心中需秉持對山野自然的敬畏,相信敬畏帶來福祉,自然會以自己的方式來饋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