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壁輝煌的史家碼史氏祠堂,史家人值得一去!

2021-02-23 史氏大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就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史氏大家族」,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史氏大家族。弘揚史氏文化,傳播史氏正能量,結識天下史氏宗親。

 近些年,隨著鄞州「東南智慧城」建設的鋪開,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村子迎來轉變,民房陸續拆遷,村民陸續搬出,村子消失了,但宗祠保存了下來,通過這裡,村民還能找回當年生活的回憶,村民的精神支柱依然沒有消失。

        

史家碼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其直系祖先是史翰,據《鄞東史氏宗譜》記載,史翰是遷鄞始祖史成的兒子,史翰去世後,墓葬東沙橋(今德水墩胡公祠堂旁)。史翰的子孫廬墓而居,所以其地名被稱為「史家墓」,因「墓」「碼」諧音,後人逐漸改稱為史家碼。

        

作為維繫村民鄉愁的重要容器,史氏宗祠已經經歷200多年的風雨洗刷,如今,村子雖然已經拆遷,但這座極富特色的建築被很好地保存下來。

        

史氏祠堂位於村東塘河北岸,南牆朝河,祠堂寬20米,深45米,佔地近千平方米,據說前身是史氏家廟,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史氏後裔為紀念祖先的顯赫門庭而建造的,也是寧波史氏家族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祖堂。而今,這裡還是村裡的文化禮堂,保存著村子的舊時文化、老物件和雕梁畫棟的古戲臺,影響著一批批族人。

        

史氏祠堂是江南傳統的磚瓦建築,沿著宗祠四周行走,歲月在牆體上留下青黛色的痕跡,仿佛讓人又走進了當年那個人聲鼎沸的村子。

  

宗祠正門口是一面五六米的高牆,從外面是看不見裡面建築的。「這是『照牆』。」村裡的一位老幹部解釋說,據傳,建造這個隱壁的目的是為了避諱。

        

走進宗祠,莊嚴厚重的氣息迎面而來,宗祠由二進二廂二明堂一戲臺組成,簷枋、撐拱、月梁全部貼金漆朱,豪華無比。據專家考證,這座祠堂是浙東四明史氏規模最大、建築最華麗的宗祠。

       

 從金碧輝煌的儀門進入中庭,寬敞的明堂中心建有一座歇山式亭頂的古戲臺,雕飾十分精美。

  

「這個戲臺以前交關鬧熱呢!」史濟陽老人介紹說。宗祠是修繕後才有今天的面貌的,以前這裡一度十分破落,野草叢生,幾乎有一人多高,冷不防還會躥出一隻野兔。

        

從2005年起,村中史氏後人捐資70餘萬元,裡外修繕,特別是由史氏後裔企業家史利英出資12萬元,修復了殘破的戲臺,使村中恢宏的古建築群煥發光彩。

        

在史氏宗祠的中堂,戲臺兩側被開闢出一塊展示廳,這裡擺放著一些村民使用過的老物件,這些瓦瓦罐罐見證著史家碼村的發展,向參觀者講述村民生活的變遷。

        

正對戲臺的祖堂中心,掛著一塊金字匾額,上面寫著「八行堂」三個大字,提起「八行」,這是史氏沿用至今的祖訓。「八行」即四明史氏第四代史詔,由於身體力行奉行宋徽宗提出的「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獲得宋徽宗詔書,封為「八行先生」。自此,「八行」就作為四明史氏堂號沿用下來。如今,「八行」成為史氏族人的祖訓,在此基礎上,族人又進一步細化家風宗規,制定了史氏家訓十六則。史氏家風家訓、字字樸實、句句育人,已成為史氏家族的道德規範和行動準則。

        

史家碼村黨支部書記史佩林說:「雖然村子拆了,村民散居各地,但宗祠和祖訓就像膠帶一樣,至今凝聚著村民的感情。

相關焦點

  • 輝煌800年的徽州古村,一個家族三座祠堂七道牌坊,5A級景區
    不過胡雪巖只輝煌了他那一代,而在徽州,有一個徽商家族卻興盛了800多年,他們就是歙縣棠樾村的「鮑氏家族」。這是著名的「棠樾牌坊群」,由七道牌坊組成,它們都屬於棠樾鮑氏家族。棠樾村位於現在的黃山市歙縣,歙縣曾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徽商故裡,徽文化發祥地。徽州地區的古村落中留下的古牌坊很多,但是一個村有七座牌坊,而且屬於同一家族的,棠樾獨一無二。
  • 李氏族人:你值得拜祭的李氏祠堂
    相信很多李家人都參加過家族的一些祭祀活動,那麼對於我們「李姓」來說,除了自己家族的祠堂,還有哪些值得我們一去的祭拜地點呢?皋陶墓位於六安城東7.5公裡、六安至合肥公路北側15米處,皋陶墓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高6.2米,墓頂平面直徑4米,上有黃連木一棵,形同華蓋,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
  • 連城最值得一去的5處人文景點,深入了解連城文化
    培田的古民居規模宏大、設計獨特、工藝精美,是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同時培田的老屋也是南遷客家人某種精神的物化,每條小巷、每棟古建築,都是這裡曾經輝煌的有力見證。這裡的客家古民居建築不僅數量眾多,而且每棟建築設計都很優美堅固,每一處屋簷、鬥拱,以及門窗雕刻都顯得惟妙惟肖,廳堂中繪製的壁畫也相當精美,每一棟都值得細細品味和鑑賞。令人驚嘆的是,芷溪村內的祠堂建築數量特別多,大大小小的祠堂共有72座,這就全國範圍內都是很少見的,因此芷溪村也被譽為是"客家大宅門"。
  • 嶽飛後人移民到山西長治這個農村,還建有嶽家祠堂
    今天繼續跟著胡哥去尋訪位於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會處的一個傳統古村落。它就是山西平順縣石城鎮遮峪村。遮峪村位於太行山深處、一個名叫騾斷嶺的地方。翻過這座山,東邊就是河南地界,遮峪村就在這座山的山口,連接兩省的省道邊上,這條古官道,是古代潞安府出入河南的六條古官道之一。
  • 薛寶琴為什麼能出現在賈府祠堂?
    在薛寶琴的身上有許多謎團,例如,為什麼薛寶琴能出現在賈府祠堂呢?其實原因很簡單,賈母十分喜歡薛寶琴,逼著王夫人認了薛寶琴做乾女兒,而後文寶琴參與祭祖也印證了這一點。首先:書中有明文敘述王夫人認女兒一事。
  • 小丁和父親去祠堂祭祀,丁氏宗祠背靠青山面朝湖水,恢弘大氣
    馬上要到清明節了,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還真是沒錯,在我的家鄉清明節算是比較重要的祭祀節日,因為我們那裡有很多祠堂,幾乎每個姓氏都有幾個祠堂,每到清明節很多族人就會在祠堂祭祀祖先,有時候還會請戲班子唱個戲。
  • 明清時期,宗族祠堂遍天下,祠堂裡面有什麼?
    宗祠劇場——宗族演劇的主要場所,宗族祠堂是供奉先人、祭祀祖先的場所,中國古代祭祀時一直有歌舞娛神的傳統,選擇在祠堂內部進行戲曲演出,一方面是祭祀儀式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族人觀賞戲曲。因此,祠堂劇場成為明清宗族演劇的最主要空間。宗族祠堂的普及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明代以前,由於封建等級的限制,庶民不許建祠立廟。宋理學家朱熹也說:「庶人無廟,可立影堂。」
  • 值得一去的鳳凰古城
    白天的遊玩以南岸的三條青石板古街為主,神鳳文化景區、田家祠堂、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建築都能讓你感覺到歷史的沉澱。而沐浴在陽光中的沱江兩岸風光卻是最美的。
  • 廣州一景是祠堂,陳家祠雖最豪華,但這一座才最古老
    在廣州,最美的祠堂非陳家祠莫屬,那最古老的祠堂是哪一個呢?它在番禺,比陳家祠還早300年,它叫「善世堂」,也是一座陳氏宗祠。抽了個空,去番禺石樓鎮走走,當地的老人說起善世堂,都有幾分榮耀的:「陳家祠和它比起來,只能算個年輕的後輩啦」,確實,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陳家祠才100多年歷史。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一:宗族的起源宗族和家族是區別的,家族可以是一個家庭,但宗族是同一個姓的,由多個家族組成,成員非常之多,歷史之悠久,當然先有家族,再慢慢發展成宗族,這是一個過程演變。而宗族是以男性為主,畢竟在中國的社會裡,男性才是傳宗接代的。
  • 寧都縣小源村:祠堂裡的古韻新風
    村民們在祠堂聽講座小布鎮很多古祠堂都是紅色遺址 本報記者 毛江凡攝驚豔亮相,古祠堂化身鄉村大學祠堂,又被稱作宗祠、祠室、家廟,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記錄家族傳統與輝煌的聖殿,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徵。
  • 臚雷村有數百年文脈 祠堂是他們的根
    1989年,在海外華僑和臚雷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之下,陳氏祠堂開始修復,而後小修小補,最終形成現在的樣貌。目前,陳氏祠堂是福州市最大的祠堂之一,更是村內唯一一處能夠容納上百桌酒宴的地方。幾百年來,從村內走出的文人名士源源不斷。據統計,明清兩代中秀才、舉人和進士就有46人。
  • 開江熊家祠堂:一部家族的「榮耀史」
    見我們好奇,一耄耋老人主動上前為我們介紹說,這是熊家祠堂正堂屋左側殘存的兩間寢堂。「文化大革命」前,熊家祠堂都還保存完好。那時,祠堂佔地面積約四畝,大小房間三十二間。祠堂建築坐北朝南,五楹六進,採用軸線對稱的布局,前、後樓均為兩層樓磚木建築,兩邊廂房為平房。院落空間有一畝見方,由前山門,東西兩邊廂房,祭堂、寢堂合圍而成,祠堂山門樓上建有戲臺。祭堂是祠堂的正廳,是舉行祭祀儀式和宗族議事之所,因此在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用材最考究、裝飾最華麗。寢堂為安放祖先神位之所。祠堂內原有許多精美的楹聯、磚雕、木雕和石刻,圖案內容有花卉蟲鳥、八仙過海、勸善盡孝故事等。
  • 中華賓氏總祠堂在哪裡你知道嗎?若是不知,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捐款2千元以上的,有很精緻的人物像在祠堂留名。捐款少的,如10元以上不至2千元的,按捐款多少等也在祠堂的碑上刻名為紀。賓氏祠堂落成後,於2019年11月26日舉行了盛大須無公祠堂落成暨《賓氏通譜》頒譜大典,來自全球的賓氏代表,
  • 安宅祠堂:鄉俗傳承 以文化人
    【古祠堂名片】:萬蒼鄉安宅村的「陳氏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初年,現有面積400餘平方米。前後有兩幢主樓,中間以一閣樓將它們連接起來,閣樓兩旁有天井。拾級而上,中門黑漆高大,設有左右耳門。前後兩幢都開著對應水門,便於人們進出。
  • 廣州幾個值得一去的景點
    以上是古鎮裡的生蠔牆,都是用生蠔砌成的,很壯觀,強烈建議去看看!古鎮內有大量磚雕、木雕、石雕、灰塑、壁畫等藝術精品和留耕堂為典型代表的100多座古祠堂,值得一遊。以上是何氏大宗祠的圖片何氏大宗祠,又叫留耕堂。
  • 陳氏大祠堂
    乾塘陳氏大宗祠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築,屬於陳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時至今日乾塘村對面的大海邊仍保留有近600畝紅樹林,這一碑刻見證當地沿海居民重視環境保護的文化景觀。1936年坡頭「三月三」抗法鬥爭,犧牲五人,其中乾塘陳氏子弟佔3人,此事當時曾經轟動海內外。陳氏大宗曾經是策劃、組織、指揮這起事件的重要議事場地之一。因此,乾塘陳氏大宗祠既有研究清代建築藝術風格的歷史價值,更有進行愛國主義、環境保護等項內容教育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