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隨著鄞州「東南智慧城」建設的鋪開,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村子迎來轉變,民房陸續拆遷,村民陸續搬出,村子消失了,但宗祠保存了下來,通過這裡,村民還能找回當年生活的回憶,村民的精神支柱依然沒有消失。
史家碼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其直系祖先是史翰,據《鄞東史氏宗譜》記載,史翰是遷鄞始祖史成的兒子,史翰去世後,墓葬東沙橋(今德水墩胡公祠堂旁)。史翰的子孫廬墓而居,所以其地名被稱為「史家墓」,因「墓」「碼」諧音,後人逐漸改稱為史家碼。
作為維繫村民鄉愁的重要容器,史氏宗祠已經經歷200多年的風雨洗刷,如今,村子雖然已經拆遷,但這座極富特色的建築被很好地保存下來。
史氏祠堂位於村東塘河北岸,南牆朝河,祠堂寬20米,深45米,佔地近千平方米,據說前身是史氏家廟,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史氏後裔為紀念祖先的顯赫門庭而建造的,也是寧波史氏家族惟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祖堂。而今,這裡還是村裡的文化禮堂,保存著村子的舊時文化、老物件和雕梁畫棟的古戲臺,影響著一批批族人。
史氏祠堂是江南傳統的磚瓦建築,沿著宗祠四周行走,歲月在牆體上留下青黛色的痕跡,仿佛讓人又走進了當年那個人聲鼎沸的村子。
宗祠正門口是一面五六米的高牆,從外面是看不見裡面建築的。「這是『照牆』。」村裡的一位老幹部解釋說,據傳,建造這個隱壁的目的是為了避諱。
走進宗祠,莊嚴厚重的氣息迎面而來,宗祠由二進二廂二明堂一戲臺組成,簷枋、撐拱、月梁全部貼金漆朱,豪華無比。據專家考證,這座祠堂是浙東四明史氏規模最大、建築最華麗的宗祠。
從金碧輝煌的儀門進入中庭,寬敞的明堂中心建有一座歇山式亭頂的古戲臺,雕飾十分精美。
「這個戲臺以前交關鬧熱呢!」史濟陽老人介紹說。宗祠是修繕後才有今天的面貌的,以前這裡一度十分破落,野草叢生,幾乎有一人多高,冷不防還會躥出一隻野兔。
從2005年起,村中史氏後人捐資70餘萬元,裡外修繕,特別是由史氏後裔企業家史利英出資12萬元,修復了殘破的戲臺,使村中恢宏的古建築群煥發光彩。
在史氏宗祠的中堂,戲臺兩側被開闢出一塊展示廳,這裡擺放著一些村民使用過的老物件,這些瓦瓦罐罐見證著史家碼村的發展,向參觀者講述村民生活的變遷。
正對戲臺的祖堂中心,掛著一塊金字匾額,上面寫著「八行堂」三個大字,提起「八行」,這是史氏沿用至今的祖訓。「八行」即四明史氏第四代史詔,由於身體力行奉行宋徽宗提出的「孝友、睦姻、任恤、中和」,獲得宋徽宗詔書,封為「八行先生」。自此,「八行」就作為四明史氏堂號沿用下來。如今,「八行」成為史氏族人的祖訓,在此基礎上,族人又進一步細化家風宗規,制定了史氏家訓十六則。史氏家風家訓、字字樸實、句句育人,已成為史氏家族的道德規範和行動準則。
史家碼村黨支部書記史佩林說:「雖然村子拆了,村民散居各地,但宗祠和祖訓就像膠帶一樣,至今凝聚著村民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