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原創歌曲
我的故鄉位於成都平原西南端,左邊有青衣江流過,右邊有岷江蜿蜒,與三蘇故裡眉山僅數十裡之遙,所以傳承了許多東坡遺風,比如對於竹的崇敬,對於苦筍的偏愛。
故鄉的山野平壩、街巷院落,隨處可見翠竹的影子,或鋪排成茫茫竹海,或搖曳成園圃的竹林。在這些嘉篁幽竹中,苦竹是最不起眼的,比起楠竹、毛竹甚至茨竹來,它不僅所佔林地較小,枝幹也不粗壯,平常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甚至遺忘。只有到了草長鶯飛的仲春時節,故鄉人才記起苦竹的存在,記起苦筍鮮美的味道來。
這是人間四月天,桃花早已謝了春紅。隨著一陣驚蟄雷聲炸響,一場霏霏春雨過後,深藏地下的竹鞭就立即甦醒過來,開始潛滋暗長,萌發,抽筍,拱出泥土或石縫,然後一個勁地沐著春風往上長。故鄉的山坡地坎,房前屋後,凡竹鞭所到之處,都會有苦竹筍的影子,都會飄滿苦竹的清香。這時走在苦竹林中,要輕提腳步小心慢行,稍不注意就會被冒出地面的苦筍絆著,或者被長高的竹筍撞著。低頭一看,那些才露出尖尖角的竹筍,胖乎乎圓鼓鼓的,如剛出生的嬰兒一般,煞是可愛;而長高長粗的竹筍,裹著殼,帶著露,挺拔俊俏,亭亭淨植,如英俊少年。而那些頭頂的竹葉,紛紛伸出母親的手臂,相互交叉蔭蔽著,營造出一個溫馨溼潤的空間,以便稚嫩竹筍們能夠吸足水分和營養,茁壯地向上生長。
此時,在布穀鳥啼鳴的苦竹林裡,常行走著一些背筐提簍的人們。他們趟著林中的露水,睜大期盼的眼睛,逡巡著,採摘著。苦筍的採摘很簡單,不需要鋤頭、砍刀之類的工具,只需一彎腰一伸手一用勁,一根根苦筍就被拔出了酥鬆的地面,鮮嫩地出現在人們欣喜的目光中。然後輕輕抖落筍子上的泥土,輕輕扔進攜帶的背簍或竹籃裡。但識別苦筍的鮮嫩是個技術活,那些剛冒出地面的,筍肉不夠豐滿;那些長出地面太長的,筍肉則纖維化了。只有那些鑽出土層一尺左右的苦筍,筍肉既豐滿又鮮嫩,採摘剛好。
採摘苦筍的目的是為了嘗鮮,但採回家的苦筍不能放太久,要在儘量短的時間裡,用小刀去掉鎧甲般緊裹的筍殼,剝出其中白嫩的肌膚來。再趁著清新苦澀的芳香正馥鬱之時,迅速按照預定的程序和手法進行烹飪,烹飪出春天的味道,故鄉的味道。如果擱太久,苦筍就會因為逐漸纖維化而無法食用。
在我的故鄉,烹飪苦筍的花樣繁多。最簡單的是涼拌苦筍,就是將剝好的苦筍切成細絲,加入食鹽、蒜末和香油拌勻,就是一道時鮮的山珍,爽口清香,又不失脆嫩清爽、苦中回甜的本味。也可切塊燒雞,讓雞的肉香和苦筍的清香形成互補,融合出一道風味鮮美的佳餚。當然,苦筍做湯也不錯。將苦筍和豬肉切片備用,在鍋裡加入適量的水,放入生薑、胡椒和少量食鹽熬湯,有的人還喜歡加入農家醃製的酸菜來提味,然後放入筍片和肉片,煮熟後裝盆,清亮的湯色、白嫩的苦筍,夾雜著鮮美的肉片,色香味俱佳。當然,故鄉人對於苦筍的烹製,遠遠不止這些樣式,還有什麼苦筍炒肉片,苦筍燒排骨,苦筍燉雞湯,炭燒苦筍撕絲涼拌,筍末碎肉清蒸獅子頭、苦筍紅燒鯉魚、白油清燒苦筍等等,組合成一桌地道的苦筍宴,風味獨特又琳琅滿目,常常贏得一片喝彩。
故鄉人對苦筍的喜愛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蘇軾的青少年時期。據說蘇軾年輕時,就十分喜愛蘇母烹製的苦筍菜餚,以致成為離開四川浪跡天涯中的一份鄉愁。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出任杭州知府的蘇東坡,在開倉濟災、築堤植柳的忙碌之餘,總是時時懷念故鄉。這年春天到來時,有十六個秀才要回四川去,他聽說後好生羨慕,思鄉之情再度噴湧而出。回想起那年離開眉山時與友人的荔枝之約,想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不禁感慨萬端,揮筆寫下了《寄蔡子華》一詩,託秀才們給捎回眉州去。詩中寫到:「江南春後水如天,腸斷西湖春水船。遙想青衣江畔路,白魚紫筍不論錢。」由江南的春天想到故鄉的春天,想到故鄉三月的青衣江畔,那些閃著銀光的「桃花郎」,以及裹著紫色硬殼的竹筍,多麼令人喜愛,而且這些美味不用花錢購買,只需下河捕撈或上山採摘就行。有時鄉親們捕撈了魚兒或採摘了苦筍回家,還會作為禮物相互饋贈。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還是著名的美食家。他稱讚故鄉的紫筍苦中回甘,齒頰留香,「待得餘甘回齒頰,已輸巖蜜十發甜。」至今來到眉山三蘇祠,還可以在詩文書畫、亭臺樓閣間,找到苦竹林的颯爽倩影,聞見數百年前的苦筍清香。
故鄉的苦筍之所以受到經久不衰的追捧,不僅是食用時爽口清香的美食享受,還因為它是一位保健的良藥。故鄉鄉場上有位老中醫曾經告訴我:苦筍是醫食俱佳的山珍。它味甘、淡、微苦,性寒,有清熱利尿、活血祛風功用,可治風溼、食積、咳嗽、瘡瘍等症。後來翻閱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面的記載果然應證了老中醫的話。書中寫到:「苦筍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益氣力、利尿、下氣化氮,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傷風失音。」
味道鮮美加醫藥保健,正好契合了人們的消費時尚需求,所以近年故鄉的苦筍大行其道。故鄉人抓住商機,改變苦竹的原始生長狀態,開始苦筍的人工栽培,在挖掘本地資源基礎上,引進優良品種進行培植,擴大面積實行基地化莊園化經營管理。往往要在冬天裡栽種、鬆土、施肥,春天裡採摘、加工、銷售,用精美的禮品盒做包裝,通過網商營銷、農商對接等各種渠道,一車一車發往外地。也有人直接辦起了農家旅遊,以苦筍為主食材的特色鄉村美食,以採摘苦筍為體驗互動項目,吸引城裡人來鄉下踏青、休閒、嘗鮮;或者直接把店子開到城裡去,在眾多賓館酒樓美食城之間,使出「一招鮮,吃遍天」的經商之道,在餐飲市場贏得一席之地。
今年春天回了一趟老家,走進了朋友的苦筍種植生態園。上百畝的苦竹林全是人工種植,此時已是鬱鬱蔥蔥竹影婆娑。去年冬天他就在竹林中,用曬乾的穀殼和秸稈,給地下的竹鞭鋪了一層鬆軟的被子,抗旱保暖,保溼增肥,可謂呵護備至。同時還在竹林下圈養了兩百隻土雞,蟲子餵雞,雞糞肥土,立體開發,良性循環。我來時,已經過春風化雨的一番滋潤,竹筍們紛紛鑽出土層,欣欣然地打量著林中的世界。小雞們也長成了健壯的大雞,正在尼龍網圈起的林子裡追逐撒歡。此時也是基地最忙碌的時節,要趕在苦筍尚未長高尚且鮮嫩的時候,及時採摘下來,稍作加工銷售出去。還有那些肥美的土雞,和鮮嫩苦筍相得益彰,一起賣到餐館和超市。朋友說:「一年收成就指望著這半個月的光景。錯過了,一年功夫就白費了。」原來栽植苦筍也像種莊稼一樣,十分注重時令季節,講究順應天時地利,方能得到好的收成。
回到城裡許久,故鄉的苦筍還在唇齒留香。我想,無論今天的我還是數百年前的蘇軾,對於故鄉以及故鄉的苦筍,感受都是一樣的。苦筍的清香已經深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化作我對故鄉的一份長久念想,一份揮之不去的鄉愁。
(作者:朱仲祥)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