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筍,自古以來,
不論深宮禁院,還是煙火民間,都是席間桌上佳品。
春天裡一盤素筍,一杯淡茶,
不需要濃妝豔抹,初嘗時不覺重味,
回味起來,兩者的滋味都沉澱在了時光裡,慢慢驚豔。
不獨人對兩者有著深厚的感情,自然更是如此。
好茶總是生在山清水秀處,
而大凡有好茶的地方,
也少不了竹,也就有筍。
茶和筍,異曲同工,相映成趣。
蘇東坡才華橫溢,千古流芳,
不僅如此,他更是歷史少有的美食家,
大概最懂得這其中雅趣,
留下了許多品茶吃筍的詩詞,
至今為眾多吃貨津津樂道。
初到黃州,就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更為人所知的是「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到底有多愛吃筍,也就可見一斑了。
而蘇東坡在茶上的工夫也是不一般,
世人都知東坡肉,其實還有東坡茶。
他的「從來佳茗似佳人」膾炙人口,
他不僅懂喝茶,還深得茶道之樂,
《試院煎茶》中:「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沒有悠然的心境,愛茶的心,
怎麼能寫出這樣的詩。
蘇東坡的「人間有味是清歡」,
大概就是從這茶和筍中得來的。
而筍中,和茶最為默契的當屬苦筍了,都有些苦味,都須得細細品味。
距蘇東坡故鄉眉山不遠的峨眉山,
以「峨眉天下秀」的山水風光聞名於世,以好茶聞名於世,
也因此,峨眉山的苦筍反倒顯得寂寂無聞,
使得很多人錯失這一人間美味。
峨眉山的山水孕育出這山間珍饈,俱非俗物。
南宋林洪有本烹飪著作《山家清供》給筍起了個很雅的名字:「傍林鮮」(夏初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傍林鮮),
長在這鐘靈毓秀的峨眉仙山之中,
這筍也就猶如瑤池的蟠桃了。
所以吃筍,不得不提峨眉山,
而說到味,身在天府之國四川,
這更是得天獨厚的優勢。
因此峨眉山的苦筍,佔盡天時地利,不得不吃。
春茶要依著五時三候喝,
這苦筍也不能錯過時節,
吃筍很講究鮮嫩。
一到春末夏初,人們就開始惦記著了。
峨眉山苦筍新鮮,要吃時早上採來,
用水煮過,但此時苦味仍是很重,需要再用清水泡。
如果喜歡吃苦一點,可以直接烹飪了;
如果不喜歡吃太苦,那就撕成細條,
繼續泡,一天換一兩次水。
峨眉山苦筍是天然山珍美味,純綠色無汙染產品,
新鮮筍肉色白,清香微苦,回口爽甜,
是許多美味佳餚的上選原料,
還有清熱的功效。
因為它的「苦勁」,讓你不自覺地皺起眉頭,
但下咽之後就覺得有一股甘爽清涼的餘味湧起,
驅使著你的筷子再夾一箸,回味無窮。
苦筍一般有四種做法:做湯、炒、拌、泡,
風味以鹹鮮清淡為主。
在峨眉山,一般的家常做法就是白油炒苦筍,
似乎家家都喜歡吃這道菜,
而且都能做出點新意來,
可以放青椒炒,同樣也可以放紅辣椒來炒。
烹製苦筍菜,以每年春末剛出土、長約20釐米的苦筍為最佳選擇。
其為了保持苦筍的原始風味,
在初加工時不宜長時間對苦筍加熱;
烹製時也無需把苦筍燒軟,否則將風味盡失。
要知道,苦筍的吃法就講究苦、爽、嫩。
除了炒苦筍外,人們還喜歡涼拌。
將鮮嫩的苦筍切成薄片,放上少許鹽,味精,麻油,
清香無比,苦中帶甜。
苦筍是峨眉山地區的美味佳餚,
可做苦筍燒菌肝、苦筍燒雞、苦筍燒鴨、白油苦筍、涼拌苦筍、苦筍肉片湯、苦筍雞火鍋、魚火鍋、兔火鍋等。涼拌,泡製,或與肉類及其它素菜合炒均可。
苦筍燒雞最好吃,因為是清燒,
所以能聞到淡淡的清香,
更重要的是苦筍又香又脆,苦中帶甜,
越吃越好吃,當然裡面的雞肉也是很香的。
另外,苦筍還有要用價值哦。
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苦筍味苦甘寒,主治不睡、去面目及舌上熱黃,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熱氣、益氣力、利尿、下氣化氮,理風熱腳氣,治出汗後傷風失音」,可見苦筍是醫食俱佳的珍稀竹筍。
「峨眉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
仙仙雀鳴唱,彩蝶翩翩;
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
獨特的氣候、土壤孕育了峨眉苦筍的不同風味,
站在幽幽君子竹中,風中飄來了茶的低語。
「峨眉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
一簇苦筍、一杯峨眉仙茶
苦與苦的升華、甘與甘的回味、香與香的愛念,
一杯榜上有名茶傾你柔心。
榜上有名茶好、水好、人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