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白居易、蘇東坡、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都是修念佛法門的

2020-12-11 耀如樂園

你知道嗎?白居易、蘇東坡、龍樹菩薩、文殊菩薩都是修念佛法門的

省庵大師:

都言念佛是愚夫,得作愚夫亦已夫。

龍樹辯才還拙否,文殊智慧是虛無。

主人底事憑居易,公據何人問大蘇。

寄語聰明宜佛念,閻君應不愛之乎。

(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

【略解】

淨土念佛法門是難信易行法門。易行法門是說該法門非常容易修行,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不漏一的法門,修行者只要深信切願彌陀淨土,老實念佛就可以在臨終時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難信,是說由於太容易,所以很多人不信,不僅自己不信還會嘲笑念佛的人都是愚夫愚婦。殊不知,淨土念佛法門是無上甚深法門,是圓頓大法,是不可思議法門。莫說愚夫愚婦,就是諸大菩薩也莫知其頂。自古以來,不僅是很多愚夫愚婦修行淨土念佛法門,就是辨才無礙的龍樹菩薩、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也修行念佛法門,白居易、蘇東坡等大文人也修行淨土念佛法門。

《淨土聖賢錄》中有許多修行淨土念佛法門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案例,大家不妨讀讀,一定是受益匪淺。會讓你無論是愚夫愚婦,還是高大上人群都會有信心堅持信願行,走上淨土之路。都有可能像那些聖賢們成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從此不再輪迴,直至成佛 。

相關焦點

  • 文殊菩薩問佛:一行三昧法門,應該如何修學?
    皆仁時光飛逝,眨眼又到農曆四月初四的文殊菩薩聖誕了。今年咱們不講文殊菩薩的故事了,一起來學習一下菩薩所說的一行三昧法門。照慣例,修學一個法門之前,先讚嘆一下修學這個法門的功德,可以大家更有修學的動力。修學這個法門就是直接開金手指的即視感啊,有木有?那麼,這麼厲害的法門,是怎麼修習的呢?別著急,在經中文殊菩薩已經代我們後世眾生向佛請教了。以下是大型勸退現場,看完的人都說太難了。
  • 龍樹菩薩聖誕 | 酷酷的龍樹菩薩!
    你問龍樹菩薩是誰?好像沒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他們名氣大?「第二釋迦」、「八宗共祖」,這些酷酷的名號,可全都是說龍樹菩薩!被佛陀「點名出生」、自帶主角光環、從龍宮裡誦出《華嚴經》、大乘佛教的第一位偉大論師.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龍樹菩薩「開掛的一生」。
  • 龍樹菩薩告訴你:有一種佛法,修起來既不苦也不難
    「以信方便」,你沒有信,就沒有這個方便;能夠相信有這個易行道,能夠信順不疑,你就能「疾至」,很快速地到達不退轉地。「易」,不難;「疾」,不久;「至」,不墮。這個「以信方便」「易行疾至」的法門是哪個法門呢?龍樹菩薩在下面就說出來,它的核心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 恭迎大智文殊菩薩聖誕日,學文殊菩薩大願,願眾生開智慧
    此時,法師禁不住怒斥道:「你來這裡求出家人布施齋食,卻貪得無厭,你肚子裡的小孩根本都還沒有生出來,難道說他也能進食?可是你卻求索再三,濫貪美味之心,不覺得太過份了嗎?」文殊菩薩是怎樣修行的?文殊菩薩修的是觀音法門,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文殊菩薩親口如是宣說。佛陀問文殊菩薩,二十五位菩薩及阿羅漢各自宣說了其修行成就法門,你看哪個法門更符合阿難尊者和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文殊菩薩回答,法是無有高下,但耳根圓通更對眾生機,並且往昔我也是修此法門而成就的。
  • 文殊菩薩西方發願文,文殊菩薩十大願
    走進寺裡,進了講堂,看見文殊菩薩在西邊、普賢菩薩在東邊,各坐了高雅的師子座,在講經說法,成千上萬的聽眾圍繞著他們。法照大師上前禮拜,並且問說:「末代凡夫,去聖時遠,知識狹劣,業障和塵垢特別深,佛性無法顯現。在浩瀚的佛法中,不知道應該修行什麼法門,最為精要呢?」文殊菩薩回答:「你現在念佛,正是時候!
  • 彌陀贊——念佛法門
    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三、如何實修念佛法門。
  • 龍樹菩薩從梵文10萬偈〈準提修持法〉中精選出適宜人間的口訣部!
    釋迦牟尼成佛後,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首次宏揚準提法門——《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陀羅尼經》及其他相關經典。準提法門,因其異常殊勝,是以代代秘密相傳;直到公元150年出生的龍樹菩薩的大力宏揚,準提法門才公開面世,大宏於天下。
  • 深入經藏:《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念佛成就法門
    等阿彌陀佛涅槃之後,正法住世有無量劫;到正法於上半夜滅盡,下半夜時,觀世音菩薩就成佛,名普光功德山如來。佛壽與正法也是有無量劫;等到正法於上半夜滅,大勢至菩薩將於下半夜成佛,名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大勢至菩薩是以「都攝六根」的念佛法門而證道。從念佛到成道有五十二個階段,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所以同大勢至菩薩一起來的五十二位菩薩,也就是代表五十二個階段。
  • 今日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今天11月16號,農曆十月二十日,是佛教裡文殊菩薩的出家紀念日。文殊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另外三位大菩薩分別是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一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兩脅侍,世稱「華嚴三聖」,亦或「釋迦三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同為佛陀的侍者,是佛陀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文殊菩薩是過去無量諸佛的老師,曾引導無數修行者證得佛果。《放缽經》中,佛陀也說道: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
  • 《華嚴經》妙覺法門的三大菩薩
    接著,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文殊菩薩智慧第一,願力無邊,於一切處得究竟覺,先前善財所參訪的諸大善知識,都是文殊菩薩威神示現。於是彌勒便要善財回去請教文殊菩薩,如何圓滿成就普賢行門。02文殊菩薩善財童子又繼續行腳,經一百一十城,一路上憶念文殊菩薩深恩,想向他求教。走著走著,或許有些累了。
  • 明天恭迎「八宗共祖」龍樹菩薩聖誕!
    3龍樹菩薩對漢傳佛教的影響公元3~4世紀,龍樹菩薩的佛學思想至中國,立即在中國佛教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並且很快左右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此後具舍宗、成實宗、律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龍樹菩薩視作祖師。
  • 恭迎龍樹菩薩紀念日:佛預言了他的降生和歸宿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但以凡夫二乘,不預此會,莫由稟承。故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宣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令其悉知彌陀因行果德,淨土殊勝莊嚴,行人修因證果。俾一切具縛凡夫,與斷見思惑之二乘,及破無明惑之法身大士,同於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以漸進修,直至圓滿菩提而後已。」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你也許曾見過文殊菩薩
    文:6師兄農曆四月初四(2017年4月29日)是大智文殊菩薩聖誕日。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對於文殊菩薩的認知,在許多人看來可能沒有像觀音菩薩那般親近。
  • 農曆十月二十日,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重溫文殊菩薩的囑託!(轉發...
    夢參長老:文殊菩薩教了我們什麼?文殊菩薩教我們做什麼呢?囑託我們什麼?教我們第一個是厭離世間。我們自己應當回顧一下,我們對這個世間相是留戀嗎?是厭煩嗎?是要脫離嗎?是要了卻嗎?當然我們諸位道友都是想,有出家的,還有沒出家在家的,四眾弟子都要想離苦得樂。
  • 諸佛之母·智慧第一丨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彼時,佛座下有位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經常為人演說,而且他智慧深遠,能夠住持佛法,七位王子,當時都以妙光菩薩為師。後來王子們相繼成佛,最後成佛的小王子,就是眾所周知的燃燈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而當初的這位妙光菩薩,就是文殊菩薩前身。
  • 佛教人物第六:地藏王菩薩——和我們這個世界最有緣的大菩薩
    九華山位於安徽池州,交通相對來說不是太方便,再加上佛教一些宣傳的因素,所以地藏王菩薩在民眾間的名氣並不是很大,像是夢參老和尚就曾經說過,甚至許多出家人都有人不知道。我曾經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把他老人家的法門總結為七個字——你笑起來真好看,而這世間本也沒有什麼微笑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只能說您笑得不夠誠心,沒有人會拒絕真誠的笑容。
  • 文殊菩薩心咒助你考入理想高校!
    2020年高考即將來臨,受疫情影響,很多考生家長心裡都是惴惴不安的吧。不要擔心。如果你想讓孩子開智慧,發菩提心,口才好,能誦經文,甚至想讓他們英語過六級,那你看到我的文章就對了。現在就為大家講能夠大開智慧的殊勝法門,那就是文殊菩薩心咒。
  • 來,挑一位你要修持的本尊,看你跟哪位佛菩薩有緣?
    這尊佛菩薩的法門,就是修持者終生不輟,永不放棄的主修法門。本尊法,又稱本尊相應法、本尊觀想法,即修持者借觀想本尊,領受佛法,最終達到「本尊即我,我即本尊」的境界。它是密宗最重要的一種修持法。修持本尊法要有相當的基礎,必須先修加行法,具足資糧,才能夠修本尊法。
  • 文殊、彌勒、觀音、普賢等菩薩,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我們知道,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在歷史上真有其人,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一說印度北方邦北部)的釋迦族人。那麼,文殊菩薩在歷史上也真有其人嗎?文殊,全名文殊師利,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薩。對文殊菩薩的信仰,是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壯大、流布而逐漸形成的。因此,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需要回到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發展歷史中去找尋。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