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四
恭迎龍樹菩薩聖誕日
南無龍樹菩薩摩訶薩
佛告大慧菩薩,「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大乘入楞伽經》唐 • 實叉難陀譯
龍樹菩薩(梵文: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譯龍猛、龍勝,南印度國婆羅門,是被佛陀預言了降生和歸宿的人。他一生中著作豐碩,不但在論典中對淨土法門作出精要判釋,最後還示現了以證得歡喜地的法身大士身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時,佛初成正覺,於定中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宣講了《華嚴經》,開示佛所證得的圓滿果覺境界。大龍菩薩聞法之後,將經典收藏於龍宮之中。後龍樹菩薩出世,於龍宮中見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種本,其上、中二本廣大不可思議,都不是凡人的心力所能受持,於是他只把下本十萬偈的《華嚴經》請出龍宮。
淨土法門源自於《華嚴經》,全經末後一著為《普賢行願品》,而行願品歸宗於往生極樂。普賢菩薩在經中勸進善財童子及十方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為圓滿佛果之行。
「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華嚴。但以凡夫二乘,不預此會,莫由稟承。故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凡夫二乘,及諸菩薩,宣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令其悉知彌陀因行果德,淨土殊勝莊嚴,行人修因證果。俾一切具縛凡夫,與斷見思惑之二乘,及破無明惑之法身大士,同於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以漸進修,直至圓滿菩提而後已。」
——《印光法師文鈔•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流通序》
實際上目前大藏經中流傳的只是下本《華嚴經》的略本,我們見到的最完備的「唐譯八十華嚴」也只有四萬五千偈。而我們現在有幸能得遇略本《華嚴經》,全仰賴龍樹菩薩之功。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 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
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如世間的道路,有難行道,有易行道。陸路步行則艱苦,水路乘船則快樂。菩薩道也是這樣。或有法門勤行精進,時間久遠才能獲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或有法門以信心為方便,容易修行並迅速達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轉地的行人,應當以恭敬心執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蒙佛願力,往生極樂。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中,更為闡發:「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所以印光大師感慨:「文殊發願,普賢勸進,如來授記於大集,謂末法中非此莫度。龍樹簡示於婆沙,謂易行道,速出生死。則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者,豈徒然哉。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
《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的另一部巨著,天台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的「第一疑」中引用龍樹菩薩的開示,解釋了發菩提心的凡夫為何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問,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生,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途,焉能救眾生。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故維摩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
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力故,彼此俱沒。一人有方便,往取船役,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己,方能救眾生,如得船者。又論雲,譬如嬰兒,不得離母。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樹傳枝,不能遠去。翅翩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己,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論雲,遊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己,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受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
同樣,印光大師也說:
「如同菩薩在生死中度脫眾生,此須自己是菩薩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擔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間多少善知識,皆受此病,尚謂之為有大菩提心。須知此心先求往生則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須是菩薩則可,否則為害不淺。」
——《文鈔三編• 復潘對鳧居士書二》
在《淨土聖賢錄》中,與龍樹菩薩有緣的眾生,頻頻感得菩薩現身加持護佑,最後都成功往生極樂。
曇鸞大師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 西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見到一名清淨僧人告訴他說:「我就是龍樹,早已往生居住在淨土之中,由於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緣故,因此特地前來和你相見。」
曇鸞大師自知往生的時候已到,於是集合大眾教導警誡說:「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勞苦,永遠沒有止盡的時日。對於地獄無量無邊的痛苦,不得不心懷恐懼;而於求生極樂世界九品蓮華的淨土法門,不可不努力修行。」說完之後,命令弟子們高聲念佛,自己則向西方頂禮而往生。當時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華幢蓋,從西方而來,天樂充滿了整個虛空,過了很久之後才消失。
( 淨土聖賢錄• 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道詮法師。閱讀《大智度論》之後,信奉仰慕龍樹菩薩。因而發願說:「龍樹菩薩,證悟到歡喜地(初地菩薩),而往生極樂國土,輔佐阿彌陀佛,於十方攝化眾生。期願龍樹菩薩垂哀憐憫我,使我得生西方極樂世界。」後來,更造龍樹菩薩高三尺的聖像供養,專心祈願往生。
有一天,夢見一位僧人說:「三年後,你可往生極樂國土。」道詮說:「我有師父及母親健在,怎麼能先舍壽而往生呢?」僧人說:「等待我啟問阿彌陀佛後,再回來告訴你。」經過三天,又夢見僧人說:「我將你所說的稟告阿彌陀佛,佛陀說:『你的師父再十二年往生,而你母親再二十年往生。另外增添你的世壽,再經過二十三年才往生西方淨土。』」
道詮又問:「我父母、師友等人能夠往生西方淨土嗎?」僧人回答說:「同心發願,必生淨土毫無疑問!」道詮聽了之後很高興,因此問:「你是什麼人?」僧人說:「我即是龍樹,你建造我的像,所以前來告訴你。」後來,道詮的母親及師父,皆符合佛所授記的時間往生,而道詮法師果然於二十三年後,正月十五日往生。當時紫色的雲覆蓋整個寺庵。天樂的音聲充滿於虛空當中,如此奇妙的瑞相不止一次。(三寶感應要略)
南無龍樹菩薩摩訶薩
南無龍樹菩薩摩訶薩
南無龍樹菩薩摩訶薩
我此普賢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