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和氣象局共建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

2020-12-12 中國政府網

    12月24日, 廣東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座談會在廣州召開。會上正式啟動了該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力爭在未來五年內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的熱帶區域模式研發中心和技術交流中心,數值預報能力達到國際先進、亞洲一流水平,向泛珠三角、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援助、輸出技術和產品。

    廣東省副省長劉昆,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中國科學院院士、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慶存等參加了會議。

    廣東省政府、中國氣象局把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建設作為合作共建氣象現代化試點省的五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該重點實驗室將通過科研平臺建設,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和人才,整合華南區域大氣科學優勢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數值天氣預報水平,致力於開發面向南海、東南亞的熱帶區域模式、面向泛珠三角的華南中尺度模式和專業數值預報模式。

    劉昆表示,廣東省政府將全力支持重點實驗室的建設發展,加大政策、資金、人才等支持力度,把將數值預報核心技術納入創新型廣東建設的重要內容、將氣象人才引進納入廣東省引進國(境)外人才智力計劃、將粵港《數值天氣預報技術長期合作協定》納入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的重要內容,依託深圳和廣州超級計算中心提升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計算能力,努力為實驗室開展科研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把實驗室打造成廣東科技創新的一個品牌、一面旗幟。

    矯梅燕說,將區域數值預報的發展作為廣東省氣象現代化的重點任務,充分體現了中國氣象局對廣東氣象現代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期望。她希望堅持創新驅動,探索區域數值預報模式發展的新突破。堅持面向需求,促進科研與應用的緊密結合。堅持銳意改革,創造有利於激發創新動力的科研機制。堅持開放合作,培養造就高水平的人才隊伍。中國氣象局將把重點實驗室科研工作納入國家氣象科研規劃中,在科研項目安排、計算機等科研裝備配備方面為其創造良好的條件。

    廣東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政府應急辦,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科技與氣候變化司、人事司,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等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會。

    矯梅燕廣東調研深入了解基層氣象工作

    12月23日,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在廣東清遠參加廣東省基層氣象服務暨縣(區)級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座談會,深入了解廣東基層氣象工作的亮點和存在問題,要求廣東大膽先行先試,為全國氣象現代化建設積累經驗。

    矯梅燕聽取了廣東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負責同志的介紹,對廣東的氣象現代化試點工作和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她指出,基層氣象工作是氣象事業發展的基石,是加強和創新氣象社會管理的基點。希望廣東氣象部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的「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精神,深入研究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繼續大膽先行先試,不斷探索氣象工作政府化的好做法,加大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力度。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增強基層氣象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使基層氣象事業更好地融入和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全國氣象現代化和基層氣象機構綜合改革積累經驗。 

相關焦點

  • 華南區域暨粵港澳數值天氣預報技術交流會在穗召開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洪 黃燕燕 記者楊群娜報導 9月1日,中國氣象局廣東省區域數值天氣預報重點實驗室在廣州組織召開了2015年度華南區域暨粵港澳數值天氣預報技術交流會。
  • 2020年珠三角數值天氣預報精細到公裡
    目標  建更精細的數值預報模式  天氣形勢複雜多變,預報能力的比拼一定程度上就是計算能力的比拼。對此,《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廣東區域數值天氣預報國家重點實驗室。利用廣州超算中心和深圳超算中心升級改造廣東氣象高性能計算系統,增強數值模式的計算和存儲支撐能力,計算能力由目前的每秒400萬億次提升到「十三五」期末的每秒1000萬億次以上。爭取到2020年,區域數值模式預報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數值天氣模式預報區域拓展到東達關島、西至索馬利亞,覆蓋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水平解析度達到9公裡,可用預報時效達到7天。
  •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廣東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廣東省氣象科學研究所) 來源:廣東省氣象局網站   發布時間:2017年11月16日17:09
  • 華東區域數值預報系統「移植」緬甸
    中國氣象報記者謝麗萍報導 近日,記者從上海市氣象局獲悉,針對緬甸區域特徵的華東區域高解析度數值預報系統已成功開發,「一帶一路」青年科學家交流國際合作項目「緬甸氣象防災數值預報系統」進入收尾階段。
  • 數值預報:有效提高數值天氣預報模式精度
    根據GRAPES的2020年至2040年發展計劃,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模式水平解析度將高於5千米(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2025年目標是5千米),模式頂層將達到80千米或更高;區域水平解析度將高於1千米(2016年英國氣象局水平解析度達到1.5千米)。    要實現這一目標,數值預報模式所需要的觀測信息要同步發展。
  • 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舉行雙邊會議 加強數值預報等五...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虞俊報導 2月14日至15日,中國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第三屆雙邊會議在英國裡丁舉行。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率團出席會議,ECMWF主任弗洛倫斯·拉比耶女士率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並主持雙邊會議。
  • ...領航氣象事業步入「芯」時代——記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十周年
    隨著傳統的以統計和經驗為主的天氣圖方法越來越無法滿足現代天氣預報的發展和要求,基於數學物理學方法客觀定量計算未來天氣演變的科學——數值天氣預報應運而生。鑑於我國數值預報業務系統研發和支撐能力建設起步較晚,上世紀八十年代採取了引進國外全球數值預報核心技術建立數值預報業務和服務體系。但自主研發中國自己的數值預報核心技術,卻是氣象人一直以來的共同願望。
  • 中國氣象局:我國天氣預報晴雨預報準確率達88%
    人民網北京7月15日電(丁亦鑫)15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召開2020年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中央氣象臺臺長王建捷表示,氣象預測預警對我國防災減災和公眾的知情權提供氣象保障和支持,我國天氣預報的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88%,2004年準確率接近80%。
  • 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人才招聘公告
    廣東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廣東省氣象局招聘信息:中國氣象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人才招聘公告,報名時間:12月20日-1月20日,請考生多加關注。改革後的熱帶所面向國家、區域社會發展需求和世界氣象科技發展前沿,堅持「應用基礎研究」的發展思路,著力開展熱帶海洋氣象機理探索和預報技術研究,切實滿足國家需求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國家級熱帶海洋氣象專業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向業務轉化基地、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及亞洲熱帶海洋氣象研究和交流中心。   在中國氣象局專業科研院所歷年的綜合評估中,熱帶所一直名列前茅。
  • 中國氣象局規範數值預報業務準入等工作
    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數值預報系統業務準入和版本升級管理辦法,推動建立完善數值預報系統準入和版本升級的技術文檔管理及版本管理制度,促進數值預報業務有序發展。辦法適用於天氣、氣候數值預報業務準入和版本升級的管理等工作。
  • 暨2016年度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召開
    崔國輝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 通訊員趙妍報導 4月14日至15日,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組織召開的災害天氣學術研討會暨2016年度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
  • 我國自主研發的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評審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參加會議。  「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在衛星資料同化技術、同化框架精度、模式預報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有了較大突破,同化和預報的各項性能指標總體超過現行全球業務模式系統T639,且運行穩定,所需計算機資源能夠滿足業務運行的要求,建議儘快投入業務運行。」GRAPES全球數值預報系統業務化評審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說。
  • 氣象專家為您詳細解釋:啥叫「數值天氣預報」
    追根溯源,上述微信的天氣預報大多來自中國天氣網等網站上的一周以上的天氣預報。對一周以上的天氣預報如何釋用,需要對氣象知識,特別是氣象預報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就容易產生誤讀和曲解、甚至斷章取義。一般來說,氣象臺發布的逐日天氣預報,一周以上的是由計算機計算的數值天氣預報。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數值預報與人工預報有何區別聯繫?咱老百姓該如何看待數值預報?
  • 數值預報:我國有了清晰的路線圖
    無論是天氣預報還是氣候預測都離不開數值預報。數值預報是整個氣象業務的核心與基礎,也是當前制約氣象現代化的關鍵和瓶頸。為此,中國氣象局給予了大力支持,採取行政資源調配、改進鼓勵機制、完善考核指標等措施。2015年初,高解析度資料同化與數值天氣模式被確定為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三大攻關任務之一。  「從戰略上說,這是重要的方向。」
  • 颱風監測與預報-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長期以來,風雲衛星為颱風的監測預報提供了重要支撐。靜止氣象衛星重點在於颱風的實時定位定強,並監測颱風登陸的時間地點和造成的風雨影響。極軌氣象衛星具有大氣三維探測能力,可以揭示颱風內部熱力和雲雨結構,為颱風路徑和強度預報提供依據。
  • 市民:暴雨預報為何不準?氣象局:預報準確率82%
    (市氣象局供圖)  深圳新聞網訊 氣象萬千,變幻莫測,一座城市的天氣變化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心情。隨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氣象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深圳市氣象局局長王延青在與晶報開局採訪組對話時表示,氣象人將發揚「氣象預報不能100%準確,但我們要盡100%的努力」的職業精神,為深圳做好氣象服務。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另一個令他振奮的時刻也發生在2018年,當年的11月28日,國家級完整數值預報業務體系的最後一塊拼圖——GRAPES全球集合預報系統通過業務化驗收評審,標誌著我國建成了以自主研發的GRAPES為核心的全球、區域確定性和集合預報系統,並對颱風、環境響應、海浪等專業模式提供支撐的完整數值天氣預報體系。
  • 現代數值天氣預報之父
    2002年北京國際數學家大會,不僅讓更多的中國公眾認識了數學和優秀數學家,也給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學者一個機會,來回顧和審視本學科與數學科學的聯繫。在氣象學領域,從20世紀初皮葉克尼斯用流體動力學方程統一描述大氣運動,到20世紀中期計算機成功應用於數值天氣預報,都是氣象學與數學、氣象學家和數學家緊密合作得到的。
  • 天氣預報經常不準?蚊子出沒還有預報?省氣象局坐客省政府網站這樣...
    在一個小時的訪談中,氣象局收到了眾多網友的提問,有的網友問得十分「犀利」:天氣預報為什麼經常不準?央視和各地的天氣預報哪家強?   有網友關心:為什麼前段時間江蘇會出現「太陽去流浪」?   江蘇省氣象臺副臺長俞劍蔚表示,天氣預報是一項非常高難度和挑戰性的事。大氣運動瞬息萬變,古人雖有「諸葛亮借東風」這樣的故事,但是現代天氣預報這門科學是一百多年前才開始出現的,而當前的數值天氣預報技術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才得以實現的,僅有40年歷史。
  • 天氣預報將更準!我國天氣預報實現全面「中國芯」
    事實上,在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天氣預報領域上,我國也曾一度受制於外國。在上個世紀,我國一度還需要使用美國、日本等多國衛星提供的各類監測數據,而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數值預報模式還一度是我國預報員進行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在如今,數值預報已經成為了天氣預報的核心之一。而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和攻堅,如今,我國已經擁有了全面自主的天氣預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