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發了一篇《網絡時代的老年人:30 後、40 後的世界,我們願意懂嗎?》的文章,介紹老年人的生活情景和消費心理。
市面上,針對老年人的創業項目並不少,養護、清潔、智能硬體、電商,種種門類可見創業者們對這塊蛋糕的垂青。
從人口規模來說,「老年人市場是下一片藍海」的說法並非誇大其詞;但是老年人對智能產品依賴性弱、生活習慣改變難度大、消費意願不強等等,又讓不少該領域的創業者們喟嘆,老年人市場,「只是一片看上去很美的荒漠」。
有錢又有閒的老年人,真的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邊緣人嗎?讓我們聽聽創業者們怎麼說。
數據說話:老年人蛋糕究竟有多大?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國務院辦公廳2014年印發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指出,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規劃》預計到201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21億,約佔總人口的16%;2020年達到2.43億,約佔總人口的18%。
放眼全球,「老齡化」被各國政府視作洪水猛獸,龐大的老年人口之於國力無疑是沉重的負擔。但是對於市場而言,有錢又有閒的老年人群體則是一塊分食者不多的大蛋糕,意味著似乎唾手可得的機會。另一項研究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13萬億元。
(圖片來源:新華社)
再具象一些,這兩年中老年群體進入大眾視野最蠻橫強勢的形象便是: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2015年年底,淘寶發布2015中國網際網路消費趨勢報告,其中特別提到中老年群體的線上的舞蹈消費數據:「2011年,中老年人舞蹈消費佔比幾乎為零。但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中老年人消費超過三成,其中購買舞蹈類產品的中老年深度用戶佔比超過8成,且移動端佔比呈爆發式增長狀態。」
報告中的另一項數據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淘寶用戶已經達到175萬人,其中男性佔比48.7%,女性所佔比例略高於男性,有130萬人成功完成過網上交易。
人群消費存在的規律是,口子一旦開了,流水便沒有逆流的道理。蛋糕就擺在那裡,至於怎麼吃,就要看商家各自的神通了。
廣場舞大媽的錢袋子
浙江90後小夥方惠就瞅準了廣場舞大媽的錢袋子。創業的契機來自一次閒聊,當時同伴說起自己的媽媽是廣場舞領舞,領舞的職責是,自己要先從網上學會跳舞再帶領大家跳。
但是同伴的媽媽對電子設備完全不感冒,於是同伴每次回家,都要幫媽媽把舞蹈教學視頻下載到電腦、再轉到行動裝置上,有時候還要轉格式、剪輯長短等等,操作異常麻煩。
不久方惠去美國做交流,當時有個項目就是關於讓父母把網際網路的應用用起來,有感於彼時廣場舞席捲全國、衝向世界的架勢,方惠覺得很有必要通過網際網路幫助媽媽輩的學習廣場舞。
「一位廣場舞大媽曾經告訴我們,如果她跳的足夠快,她的孤獨就追不上她。」
為了印證自己想法的可行性,方惠還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專門做了一份詳盡的中國廣場舞調研報告,去年10月授權36氪發布,題為《我們的下一片藍海,是一億的廣場舞大媽》,在方惠看來,「廣場舞大媽「是我們這個時代神奇的存在,她們「上可買黃金攪局華爾街,下可做配送搞定 O2O,出可佔領紅場羅浮宮時代廣場,入可讓神曲火遍大江南北。」
而他們的神奇更在於,隱形的消費能力。去年就有銀行理財業務員混進廣場舞隊伍,在大媽中間搞定500萬元大單的新聞。
考慮到廣場舞人群的特點,方惠和團隊放棄了做網站和APP的想法,專做面向廣場舞群體的平板電腦。
夠不著的鑰匙
從設計來說,方惠和同伴不斷給平板做減法,專注廣場舞的點,使用起來算得上便捷。定價來說,699元的價格對於買身舞蹈服動輒幾百元的大爺大媽們來說,也不是承受不起。
但遺憾的是,產品從去年5月上線,並沒有達到理想中的場景,在為這款名為「大福」的平板電腦開設的淘寶店中,幾個月來訪問者寥寥,成交記錄也很慘澹。
倒是線下賣出去的一些,大爺大媽的反饋都還不錯。但是對於一個年輕創業團隊來說,經驗不足、人脈不夠,又趕上這一輪悽風掃落葉的資本寒冬。所以並沒有多餘的力量去鋪設線下渠道。
市面上也有不少產品是指向子女的,但是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經驗,給父母送個電子產品,似乎遠不如保健品、水果、保暖內衣來的簡單直接。
大爺大媽不是沒錢,但創業企業不可能像銀行理財或房地產企業那樣財大氣粗搞地推,所以方惠最終的總結是,網際網路時代老年市場的關鍵在於分發,不是需求的問題,也不是錢的問題,關鍵在於產品和老年消費者之間至今仍不存在的平臺的搭建問題。
年輕人關心的產品設計是不是完美,用戶服務是不是到位,在同大爺大媽們搭上線之前,似乎都是偽命題。
而這個平臺的建成,需要時間、資本以及大量的人力去養成老年人的消費習慣。通過調研,方惠觀察到是,現階段針對廣場舞群體來說,最有效的方法是搞定廣場舞團隊中的領舞,就像一首新曲子的傳播一樣,一旦領舞覺得這個東西好,示範效應相當明顯。
像他的「大福」平板,領舞覺得好推薦給周圍的舞伴,購買行為就很好促成。網際網路時代的智能產品,要倒騰到老頭兒老太太手裡,最有效的方法仍是遵循舊的傳統。
在老年人消費市場,找到準確的意見領袖,往往是那把最關鍵的鑰匙。這讓方惠看到機會的同時、也倍覺苦惱:這真的是個大工程。
不是「difficult」,是「impossible」
出生在典型「421」家庭的朱英楠David運作過一個慈祥貓的項目,主打老年電商導購平臺。
David有著典型的精英光環,10歲出國,哥大畢業,23歲進入高盛。涉足老年創業完全是家人的一次生病給他的觸動。
過了幾年光鮮的精英生活,習慣用錢表達孝心的David發現,生命中最重要的幾位老人在漸次老去,而身邊飛速前進的大時代,好像把老年人群體拋下了。
他決定創業,目標定的很大,也很真誠:讓老人在我們的幫助下也可以分享到網際網路大時代的紅利,讓我們的孝心能夠更簡單便捷的傳達給家人,改善我們這一代人和父母老人的關係。
慈祥貓試圖做老人用品和服務領域的垂直電商平臺,幫助年輕人快速挑選適合長輩的健康、娛樂、出行、理財等方面的產品和服務。
但幾乎沒怎麼經歷過失敗的他卻在這次「all-in」了全部情感和精力的創業項目中遇到了波折,歷時半年,他的慈祥貓團隊宣布解散。
關於原因,David給出的答案是,老年人市場看上去規模龐大,但是也「僅是看上去」。除了智能產品依賴性弱這個硬指標,在網際網路熱潮中迎來暮年的老人們經歷了物資最為緊缺的年代,節儉與其說是習慣,不如說是本能。
David說起有次全家去臺灣旅行,回家的時候發現奶奶的行李箱鼓得變了形,他打開看,發現奶奶把全程用的酒店的衛生紙都裝了進去。
每年春節回家,David都包幾個萬元大紅包給家裡的老人,但沒過幾天,奶奶就把這筆錢換成連號人民幣,以壓歲錢的方式給他,希望他一年順利平安。
「這樣的老人,你讓他們打開個APP,為自己消費?」
在一腔熱血慢慢冷掉之後,David對老年市場有了更理智的思考,也見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及投資人,關於通過網際網路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想法,大家都認可,也期望成功。但通過網際網路讓老年人掏錢:
不是「difficult」,是「impossible」
功夫放在線下
如此一來,「做重」似乎成了通往蛋糕的唯一一條路。
有過多年養老領域工作經驗的侯薈一開始就決定把功夫放在線下。
2015年5月,二毛照護成立,這家主打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創業企業至今沒有APP,網站也基本沒花心思。
侯薈和同伴在四季青社區開設了「二毛照護」線下體驗中心,依託此處高端老年客戶集中的優勢,紮根老年人群,以此打造二毛照護的品牌。
二毛照護的主要服務人群鎖定在 70 歲以上的老人,主打護老保姆服務:包括助行(出行)、助醫(就醫)、助餐(吃飯)、助裕(洗澡)、助急(緊急情況處理)以及助潔(居室清潔)等。
侯薈說,「網際網路+」是個時髦詞兒,但具體到網際網路對養老產業的改造,不應該是「網際網路+養老」,而應是「養老+網際網路」。
比如老年人戒備心理強,通過線下活動,平臺上的很多志願者,包括侯薈和自己的合伙人,都同社區內的老年人成為了朋友。再推廣他們的照護服務,就變得水到渠成。
雖然戒備心強,但信任一旦建立又往往異常堅固,用網際網路的詞兒說,「老年用戶的黏性很強」。
老年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就組織社區老年人學習微信。老人們熱衷養生保健知識,就舉辦相應的講座活動吸引他們。
比如上門清潔服務,最開始的時候不少老人牴觸,放陌生人進門覺得不放心。但是通過各種活動熟絡起來,老人開始自己預約固定的人員上門提供服務。
類似廣場舞的邏輯,社區老人間的小社群也遵循著口碑營銷的法則,許多的客戶是熟悉的老人介紹而來。
今年,二毛將陸續開設四家體驗店,繼續在線下做功夫。
老年人市場不好突破,侯薈說起有次做調研的時候,有位空巢老人一個人住一百多平的大房子,子女不在,也不知道怎麼打發多餘的時間。
從晚輩的視角看,侯薈和同伴想去改變這番暮年孤獨場景。而從商業的角度看,這也意味著老年市場極度封閉、缺乏信任。
在這種情景下讓老人去敞開心扉、接受改變,去擁抱網際網路,尤顯任重道遠。
但也有好消息,隨著渠道的鋪開,許多老年人周邊產品找上門來,希望尋求合作。這方面侯薈目前仍保持謹慎,不熟悉的產品不會盲目介紹給老人,但這也讓她看到了這個市場未來的可能性:搭建平臺,提供渠道。
「難是難,但若真是做成了,就很難被撼動了。」
PS:如果你在做關於老年人的創業項目,並樂於分享你的故事,歡迎聯繫我(微信:lu150403,郵箱:lufen@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