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的話中,有不少源於俄國的外來語,讓你感覺瞬間洋氣,比如蘇波湯、位得羅(水桶)、笆籬子(監獄)等詞都是。
還一個說得很多的詞就是列巴,這個詞在俄羅斯語裡就是麵包的意思。(俄語裡麵包讀音是「賀列巴」,也有說成黑列巴)。
麵包是俄國人的主食,大家都知道,在西餐廳用餐的時候,正餐前就會上麵包,作為在餐廳裡食用的第一款食物,麵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受俄羅斯影響頗深的哈爾濱人,也酷愛吃麵包,大列巴的製作技藝甚至成為省級非遺工藝。
大列巴是什麼?
那個時候,哈爾濱的俄式住宅家家離不開烤爐。這種磚砌的烤爐,就可用以烤制列巴。在中央大街有麵包直銷店,每天大麵包出爐之前的時候,都排著長長的隊。
大麵包大麵包的別名就叫大列巴,這種大麵包為圓形,有5斤重,若論個頭大小堪稱麵包之冠。俄式大麵包是哈爾濱一個特色,慕名而來的總要買一個帶回去,所以這隊伍中常有不少外地人。
還有一種梭子形的列巴——叫塞克,五六十年代,一毛四錢一個,學生開運動會或郊遊帶上一兩個塞克、一根紅腸、一瓶汽水,就是很不錯的飯食了。
緣何受到喜愛?
麵包是俄羅斯人最常見的主食,據說早年在俄羅斯,每個村莊一般只有一個麵包爐,每個家庭都是輪流到這個麵包爐烤麵包的,每次都要多烤一些回來,儲存在家中吃。
為了多儲存,所以他們製作的麵包非常大,質地也比較硬,吃的時候要切成片片。久而久之,這種鄉村麵包的製作形成了特有的技藝和風俗。
1898年俄國人在中國修建中東鐵路,俄羅斯人大量湧進哈爾濱。為了適應他們的口味,俄羅斯商人便把大列巴的製作工藝引到了哈爾濱,前店後廠生產大列巴,這一烤就是一百多年。
它見證著哈爾濱麵包的起源,然而,它也像哈爾濱眾多歷史建築一樣,幾乎已經被掩埋在這座城市當中了,完全看不出當年的歷史印記。
大列巴有何特別?
俄式麵包傳統的加工方法是以啤酒花做引子發酵,這是與所有麵包不同的地方。它是經過四次發酵後加入適量的鹽用木柈烤制而成,烘烤一定要用木拌子,還要噴水。
在剛出爐後的大麵包,外皮焦脆,內瓤鬆軟,香味獨特,別提有多好吃了,有不少外地人,把大麵包買回去後覺得不好吃,吃不慣,其實是吃法不得要領。
麵包不能像饅頭一樣,拿起來就咬,需要塗奶油、果醬才行。這正像中國人吃餃子,總要蘸點醋是一個道理。
一般可以把大列巴切成片,烘熱後抹上果醬,夾上奶酪,或者抹上黃油、魚籽醬,最好與香腸一起吃,或者做點蘇波湯與之相配,這樣味道就更純正。
秋林的大麵包很有名,可以說是按俄國配方做成的原汁原味俄羅斯口味,麵包師都有俄國人,但不完全受哈爾濱人歡迎,主要原因是太酸,太硬!
如果去過俄國就知道,俄國人最愛吃的,常常是用燕麥做的黑麵包,其酸無比,其硬無比!哈爾濱人雖然飲食習性頗受俄羅斯影響,但往往更喜歡改良的俄式大麵包,不是那樣酸的。
俄羅斯大麵包就是一個麵團,沒有任何添加劑,只有鹽和酵母,吃的就是面味;必須用木柈烤制,電烤的不行,實際上,無論俄羅斯,還是法棍或德國裸麥,丹麥的黑麥,哪一個國家的麵包都是原味的,但這種原味並不適合每個中國人。
對於哈爾濱這個城市來講,大麵包早已超越了食品的概念,它是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份記憶,一種象徵,更是這個城市歷史的見證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