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藝林老師演奏葫蘆絲《竹林深處》

2020-12-13 竹笛名家

竹林深處是一首雲南葫蘆絲名曲,由龔全國填詞、楊正璽譜曲,創作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樂曲根據流行於雲南德宏地區的《葫蘆簫調》創作。傣族小卜冒(小夥子)多在夜間「串姑娘」 (談戀愛)時演奏《葫蘆簫調》,小卜少(姑娘)能根據不同的調子辨別出自己的情侶。該曲以極其抒情的風格,表現了傣族青年們的愛情生活。

引子曲稍自由的4拍構成。由「re」向「sol」滑音奏出寬廣、恬靜、幽深的竹林深處意境,尤其是第四小節、第五小節、第六小節的挎小節連音線的運用,形成波浪形效果,讓人仿佛感到戀人之間即將相見的那種甜蜜而稍有些 亂的心跳意境。A段由五個樂句構成,前四個樂句由2+2的平行樂句構成,深情地表達了戀人之間互訴相思之情的對話意境,第五句表達了共同的思念心聲。B段為帶舞蹈性質的激情樂段。大家都知道傣族人民喜愛「孔雀舞」及「嘎央舞」。隨著A段深情的相思傾訴,接著伴奏織體的改變,速度的加快,葫蘆絲放開附管,使用雙音演奏,節奏從稍快、激動地進而變為更快、更激動的節奏,直到推向高潮。不難看出整段的旋律音響,不僅體現了傣家人「孔雀舞」及「嘎央舞」雙人舞身影。更體現了傣族舞的「鏈」「鑔」「象腳鼓」的伴奏風格,充分表達了一對戀人間的真摯愛情。再現部由深情的愛情主題和引子部分變奏而成。描繪了青年戀人纏綿的情思及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與嚮往。

相關焦點

  • 葫蘆絲名曲《月光下的鳳尾竹》賞析、曲譜及教學講解
    提到《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葫蘆絲名曲,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很多人接觸並學習葫蘆絲,都是因為這首曲子。不得不說這首曲子真的可以說是葫蘆絲的經典代表作品,就像《回家》是薩克斯的經典代表作品一樣,因為它能夠將葫蘆絲樂器的韻味和優美的音色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整首曲目聽起來不僅節奏歡快,而且特別地動聽,讓聽者似乎徜徉在雲南的茂密竹林中,欣賞著周圍的山泉溪流,聆聽著鳥語花香。
  • 交大附小南校區第九屆藝術節樂器演奏比賽舉行
    為豐富廣大少年兒童的學習與生活,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展示藝術水平挖掘藝術潛能的舞臺,交大附小南校區近日舉行了第九屆藝術節「綻放的夢想,飛揚的旋律」樂器演奏比賽。   在校領導和老師們的支持下,三百多名小選手參與了初賽的激烈角逐,他們當中的39名同學脫穎而出,進入了最後的決賽。3月28日下午,裝點著鮮花、氣球的階梯教室變身音樂的禮堂,一場別開生面的樂器比賽開始了。
  • 孿生姐妹葫蘆絲吹進 維也納金色大廳
    2002年,她們輾轉拜師於我國著名的葫蘆絲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李春華先生,之後一直將葫蘆絲融入生活和工作中,不斷精益求精。吳海屏和吳海寧在談到剛練習葫蘆絲那會兒的狀態時,用了痴迷兩個字來形容彼此。不滿足於暑期研究班的短暫教學,她們數次前往北京、南京和昆明等地跟隨李春華老師深入學習。「我們在飛機場候機和坐公交等待的時候,都忍不住要將葫蘆絲掏出來練習一會。
  • 劉健:葫蘆絲獨奏曲《採蓮歌》(李辛曲)音樂與演奏分析
    此曲由李辛作曲,採用G調葫蘆絲演奏,筒音作sol,帶引子的三部曲式結構,各部分建立在單一主題的基礎上,結構清晰整齊,曲式結構如下表: (2)A段:包括a與a1兩個部分。a是主題的呈現,如歌的旋律襯託出搖櫓蕩舟的划動型的節奏,在氣息的控制上要把握好強弱的交替。
  • 今晚,「中國葫蘆絲王子」李春華將在臨海辦一場葫蘆絲音樂會
    近日,著名葫蘆絲演奏家李春華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葫蘆絲精英匯聚臨海進行考察交流互動。今天(12月23日)晚上,「絲韻臨海」台州府城葫蘆絲新創作品賞析音樂會,將在臨海市新聞媒體集團演播大廳舉行。12月22日上午,著名葫蘆絲演奏家李春華帶領演出團隊和工作人員來到臨海市新聞傳媒集團演播大廳,為即將上演的音樂會做相關的準備工作。
  • 葫蘆絲的由來
    中國民族音樂工作者對葫蘆絲進行了不斷的改革。1958年,雲南省歌舞團首先把音域擴展為14個音。北京的一些文藝團體又製成兩種新葫蘆絲。其中的六孔葫蘆絲,可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 劉健:葫蘆絲考級曲目《乘風》音樂分析與演奏指導
    這首樂曲在標題和創作風格上最大的特點就在於突破了傳統葫蘆絲樂曲以具象的人、事、物作為音樂形象,注重演奏技法和音樂表現相結合,以形象刻畫和心境描寫為主。在結構上,全曲分為四個標題性部分,分別為[揚帆起航]、[碧波蕩漾]、[風起雲湧]、[乘風破浪]。第一部分由三個樂段構成,建立在每分鐘154拍上,大調式特點。
  • 周記丨葫蘆絲演奏進課堂,學生動手把荒地變菜園…昆明這些學校課程...
    官渡職中將葫蘆絲演奏納入課程11月19日,官渡區職業高級中學在校內舉行了「葫蘆絲進課堂」啟動儀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葫蘆絲將以每周一節的形式,走進高一學生課堂。在啟動儀式上,不少葫蘆絲演奏名師帶來《月光下的鳳尾竹》等經典曲目,讓在場師生領略到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官渡區職業高級中學校長路小軍表示,學校目前已經將龍獅彩扎、內壁畫、烏銅走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請」進了校園,下一步,葫蘆絲課程還將從高一年級擴展到其他年級,並逐步鋪開至全校。
  • 今晚,「中國葫蘆絲王子」李春華將在臨海辦音樂會
    近日,著名葫蘆絲演奏家李春華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葫蘆絲精英匯聚臨海進行考察交流互動。今天(12月23日)晚上,「絲韻臨海」台州府城葫蘆絲新創作品賞析音樂會,將在臨海市新聞媒體集團演播大廳舉行。12月22日上午,著名葫蘆絲演奏家李春華帶領演出團隊和工作人員來到臨海市新聞傳媒集團演播大廳,為即將上演的音樂會做相關的準備工作。
  • 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竹林深處人家》。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一、說教材《竹林深處人家》是語文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是一篇寫景散文。伴隨著作者的移步換景,我們看到了一幅幅優美的竹林畫面,也感受到了竹林深處居民的寧靜樸素。
  • 葫蘆絲一級曲目考級婚誓重點輕鬆學會
    葫蘆絲是我國雲南少數民族一種管樂樂器,音色優美而動聽,那麼如何演奏好婚誓這首樂曲呢。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吧!一婚誓樂曲簡介婚誓是電影作品蘆笙戀歌的插曲,主要講述解放前雲南少數民族面對反動派的燒殺,奮起抵抗的故事,婚誓是一種對唱的情歌,後改編葫蘆絲獨奏曲目,樸實的講述一對幸福的戀人,那種真摯,甜蜜的感情。演奏過程中也需要加入自己對樂曲理解之情,是音樂升華的重要因素。
  • 七裡探幽,竹林深處的夢想之地
    抬頭一看,山上一片綠茵茵的竹林搖曳多姿,似乎在說:快來探尋竹林深處的秘境吧。聽著鄭老師如何一步一步地實現他的夢想,想著我自己心中的夢想不也是開間書屋和民宿嗎?感動、欽佩之餘也不由地反思自己為何不能達成。
  • 劉健:葫蘆絲音樂有流派嗎—一個不敢說又不得不說的問題
    當今葫蘆絲創作十分繁榮,這是值得大家欣喜的地方,也正是由於音樂創作的發展,才讓世人們感受到了葫蘆絲音樂的魅力—原來葫蘆絲可以表現多民族、多地域的音樂風格,同時對葫蘆絲演奏技巧的探索、移植、借鑑和創用也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
  • 18日樂在竹林 聆聽自然的聲音感受音樂的魅力
    從遙遠年代牛背牧童吹響的竹笛、苗寨傳情的蘆笙,到中國最現代的流行音樂,都有竹樂器悅耳的演奏。但整場音樂會都使用竹樂器演奏的,您可能很少見到。  7月18日19:30, 「樂在竹林——北京竹樂團音樂會」將亮相第八屆打開音樂之門暑期音樂節,在天津音樂廳上演。屆時,演奏者身穿由竹葉製成的服飾,用以竹子製作的樂器演奏。
  • 齊杏小學欲讓每個學生都學習葫蘆絲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鄒建華 通訊員何發志、梁燕靈) 「自我們學校成為廣東省音協葫蘆絲·巴烏學會中小學教學基地後,老師、學生學習葫蘆絲更有勁了,我希望能讓每個學生都接觸葫蘆絲,學習好葫蘆絲。」昨日(10月14日),杏壇鎮齊杏小學校長李兆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達了對未來音樂教學的憧憬。
  • 寶城小學舉辦第二屆「寶城杯」教職工葫蘆絲邀請賽
    千百年來,葫蘆絲以古樸典雅、甜美悠揚的音色,以及簡單易學、造價低廉、攜帶方便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國家教育部「體育藝術2+1」思想的指引下,葫蘆絲已成為寶城小學推進「好聽、好看、好學、好帶和好普及」的「五好樂器」的重要抓手。
  • 初中語文《竹林深處人家》教學設計
    (1)小路兩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上的空蓋著,不見陽光,像走進竹海的海底隧道。(2)竹林的大路、小徑、竹樹都是差不多,路上沒有標誌,容易迷途。(3)叢叢竹樹遮擋山路,林中路盡處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2.作者在竹林中穿行,為什麼說「仿佛在海底隧道裡通過」,又「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說明了竹林的什麼特點?
  • 如何提高手指靈活性,葫蘆絲一些小技巧
    彈古箏,鋼琴,葫蘆絲,等都是這樣。半握拳狀態,這是最放鬆的手式。 有時很到很多初學者的手型按的特別直,這個都是不太對的。太直的手型演奏起來缺少彈性。也不太美觀。這個可以看看一些名家高手演奏,手型都是非常放鬆,自然彎曲狀態。
  • 【碧浪詩花】第44期 綠地葫蘆絲人的精彩
    感謝音樂達人曾老師的扶助      歐陽昆坤音樂達人老哥曾,山花樂隊領頭人。巡我葫蘆今日聚,康樂園裡眾成城。欣賞葫蘆絲演奏《婚誓》視頻的感慨——贊綠地葫蘆絲隊        歐陽昆坤錦江綠地葫蘆班,年齡平均六十三。都是婆婆奶奶級,忙裡偷閒樂得歡。
  • 劉健:傣語聲調與篳贊哈調—傣味葫蘆絲「抖指斷音」技巧的根源
    當民間音樂中的民歌轉化為器樂旋律時,其中的方言聲調元素也毫無保留地繼承下來,其中很大一部分元素成為樂器的演奏技巧呈,本文以傣味葫蘆絲中的「抖指斷音」為例,從音樂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視角探究了此種技巧產生的根源,希望能夠給葫蘆絲吹奏者一定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