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祖籍澄海的新加坡華僑李偉南先生的後人回到家鄉,為家鄉人民帶來一份厚禮——將李偉南先生在汕頭遺下的23處房產悉數捐給澄海人民醫院,專門用於發展家鄉醫療事業。這是汕頭市澄海區近十年來單筆最大的華僑資產捐贈。
而這次捐贈,無疑為澄海特別是醫療事業的發展注入動力——當前,澄海區正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創建「衛生強區」,全力構建多層次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記者了解到,捐贈資產將由區政府拍賣後將所得資金劃歸澄海區人民醫院,部分用於未來新建大樓的啟動資金,部分用於購置提升醫院醫療服務水平所需的大型醫療設備及設備所置樓層修繕,並設立醫療救助基金,專項用於救治貧困患者。
李氏家族在澄海期間,還先後參觀了該區的陳慈黌故居、樟林古港、華僑醫院、外埔社區等地,紛紛為家鄉變化點讚。受訪者供圖
李氏家族熱心家鄉公益
據介紹,新加坡李氏家族奠基人李偉南先生是澄海區鳳翔街道外埔社區人,出生於1881年。16歲時就隨父親闖蕩南洋。憑著勤奮和毅力以及獨到的投資眼光和經營策略,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建立了龐大的商業網絡。
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李偉南先生熱心教育、愛護僑校,曾任端蒙學校正總理兼該校信託人,又擔任樹人學校籌校董事,籌措經費,改革校務。他又倡辦義安女校,接收華僑女子入學,擔任董事長。
舊中國百廢待興,社會事業千瘡百孔,李偉南先生心繫祖國,全身心投入救災救亡,1929年主持豫、湘、甘等省的救災募捐工作。1939年救國籌帳時,他任潮幫籌帳分會主任及推銷自由公債主席,並率先認購巨額公債。
忙於商海、愛國救亡的李偉南先生時時不忘家鄉。1913年至1940年間,他委託族親李匯(時任外埔「養義善社」第一屆理事),多次通過外埔「養義善社」為家鄉興辦福利。在物資緊張的年代,他多次以寄批和物資關心照顧本鄉族親,熱心幫助遠到新加坡落腳謀生的外埔鄉親。上世紀50年代,李偉南先生捐贈外埔學校銅鼓隊設備。1958年,外埔鄉始建電力廠,也得到李偉南先生的資助。
李偉南先生的後人不忘祖訓,大力傳承弘揚李先生熱愛家鄉、樂善好施的精神,多次捐資支持家鄉公益事業。1988年重建外埔小學校舍時,李毓記公司贈建「偉南教室」一間;李毓鋆、李毓方、李毓鏗先生贈建「秋茶教室」一間;李毓堂先生贈建「美琴教室」兩間。外埔鄉歷史上多次遭受水旱之災,曾多次受到僑胞的資助,其中李偉南、李偉卿先生曾捐資於北堤之上建造雨亭,取名「含彩亭」。
時至今日,李偉南先生的生平事跡和熱心公益的善舉仍在外埔廣為流傳。
捐贈儀式上,李偉南先生遺產執行人李秀麟先生與澄海區人民醫院籤訂捐贈協議書。受訪者供圖
將23處房產全部捐贈家鄉
此次新加坡李氏家族將位於汕頭市金平區的23處房產全部捐贈給家鄉澄海,正是將李偉南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公益的精神發揚光大之舉。
李偉南先生的孫子、新加坡澄海會館會長李秀炎先生告訴記者,李氏家族約相隔三四年就會組織回鄉訪問,2016年初回鄉時,就與接待方澄海區僑聯提起捐贈房產之事。
李秀炎先生說,李氏家族已在新加坡定居多年,這23處房產留在族人手中,並無法發揮其價值,「但如果將其捐給家鄉人民,這些房產的價值將被放大。」
提出這一想法後,李秀炎先生就開始對這23處房產進行清算。在2016年初,這些房產初步評估價值約1400萬元人民幣。由於其中有部分房產在李偉南名下,而李偉南先生已過世,無法作為捐贈人,必須將房產過名。為了辦理這些手續,李氏家族足足花了近兩年時間。而手續甫一辦理完成,李氏家族便踏上了回鄉之路。
幫家鄉辦好「最要緊的事」
3月16日,澄海區舉行李氏家族房產捐贈儀式。捐贈儀式上,李偉南先生遺產執行人李秀麟先生與區人民醫院籤訂捐贈協議書,李氏家族代表與區政府和區人民醫院相互贈送紀念牌匾和紀念品。
儀式上,澄海區委書記劉永銘也向李氏家族鄉親介紹了澄海區發展特別是醫療事業的基本情況。近兩年來,澄海區醫療衛生等民生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去年累計投入財政資金約8200萬元,改擴建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推進蓮華、鹽鴻、蓮上3個鄉鎮衛生院建設,接受愛心企業捐資5000萬元重建蓮下中心衛生院,不斷為全區人民提供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據了解,今年,澄海區還計劃融資8億多元,在新區規劃建設佔地面積52.6畝、床位800—1000張的三級綜合醫院,並爭取與廣東醫科大學合作,打造全區醫療衛生服務主陣地,不斷為全區人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
「捐出房產用於發展民生事業,正是我們的心願。」李偉南先生的第六個兒子李毓方先生已經86歲了,此次也回到家鄉見證這次有意義的捐贈。
李先生說,父親李偉南先生在世時始終心繫家鄉,對家鄉民生事業尤為關注。而醫療事業發展是人民群眾最要緊的民生大事,李氏家族希望,能夠幫助家鄉把這一「最要緊的事」辦實辦好。李先生說,李氏家族將持續關注家鄉發展,希望家鄉越變越好。
對此,劉永銘也表示,在眾多愛國僑胞和熱心鄉賢的鼎力支持下,澄海各級黨政將為老百姓辦更多更好的民生實事。
●南方日報汕頭觀察全媒體記者 楊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