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30從家裡出發,開始踏上我的河南徒步之旅。
徒步的起點,是駐馬店市驛城區。
駐馬店,一個很有意思的城市名稱,有些俗、有些土,卻響噹噹地叫了許多年。
每個城市的名稱,都有一個淵源,駐馬店又有著怎樣的由來呢?
首先,這個「店『,並不是店鋪的意思,而是集鎮的一種稱謂,比如高碑店、長辛店等。
那麼,「駐馬」又是什麼來歷呢?
據說,舊時當時盛產薴麻,人們把這個小小的集鎮叫作「薴麻店」。久而久之,產生了諧音,就成了「駐馬店」。
又據說,舊時這裡曾是一座驛站,常有車馬停駐,因此叫作「駐馬店」。
甚至有人說,這座驛站正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必經之地。然而,我有些疑惑,唐朝的都城在長安,而不是北京,從嶺南採摘的荔枝,似乎沒有必要從這裡繞上一個大圈子,再送到楊貴妃的白玉盤中。
如果駐馬店的由來真與舊時驛站有關,那麼這個年代又究竟舊到何時呢?
我從網上得到了一些線索:明成化十年(1474年),崇簡王就蕃汝寧,在此設驛站,名駐馬店。
清光緒30年(1904年),平漢鐵路(北京——武漢)正式通車,在這個集鎮附近設置了驛城車站。有了便利的交通,各地商賈自然紛紛湧來,在火車站周邊買地開店,短短數年,便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商業小鎮。而原來驛站所在的集鎮卻由此日漸衰落,被人們稱為老街。
駐馬店火車站
這座隨著鐵路興起的小鎮,正值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動蕩年代,可謂生不逢時。直到解放前夕,一條水泥方磚鋪就的街道(今中山街),已是它的全部驕傲,稱為「洋街」。
駐馬店城區,沒有顯赫的背景,也就缺少歷史的遺存。我苦苦求索,也只能勉強列出兩個尋找目標:申莊古柏與趙太君墓表碑。兩處相距很近,不過200餘米的樣子。
]我琢磨著這城區內「唯二」的舊跡,不由套用起了杜甫先生的那首《蜀相》,「太君墓碑何處尋,申莊村外柏森森」。
在谷歌地圖上鎖定它們,輕而易舉;但在城區尋找它們,卻頗費周折。
下期預告:徒步河南省,遊歷駐馬店驛城區,尋找申莊古柏與趙太君墓表碑
作者簡介:黃翔,內蒙古包頭人,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市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裡路、嘗百般滋味,感悟文化,修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