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唐宋八大家的蘇轍,了解文學的人都知道他才華出眾。尤其幸運的是他,還有個非常關照他的的兄長蘇軾。蘇軾為他這個叫「子由」的弟弟寫了不少詩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水調歌頭·中秋》。2017年全國高考語文卷中的古代詩歌賞析題也是蘇軾寫給蘇轍的那首《送子由使契丹》。其實在唐朝,也有這樣一個類似的兄弟組合,那就是大詩人白成易和他的弟弟白行簡。
白居易共有弟兄四人,長兄白幼文,次即白居易,再次白行簡,白幼美最小,9歲時夭折。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四十來歲時娶了妻子15歲的陳氏,後來其父母去世後,都靠長兄白幼文賺錢維持家庭,可惜白幼文40多歲時去世,白居易還寫了《祭浮梁大兄文》懷念兄長。因此,在白居易長期生活中,更多地是與弟弟白行簡聯繫更多。
說起白行簡,雖然沒有白居易名氣大,但史載他敏而有辭,「文筆有兄風,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他寫的的傳奇《李娃傳》、《三夢記》等很有名。蒲松齡寫的《聊齋志異》中《鳳陽士人》一篇,即受其影響。白行簡另著有男女交合的《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錢鍾書評為「雖則猥談,理標佳境」;荷蘭大使館參贊高羅佩則評為「提供許多關於唐代的生活習慣的材料。」
在白居易的詩,筆者查到專門寫給弟弟白行簡的詩就有12首。這些詩主要寫白居易對弟弟的思念、喜悅、牽掛和囑咐等內容。其中給弟弟寫信的有5首:《寄行簡》、《九日寄行簡》、《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聞行簡恩賜章服喜成長句寄之》和《見小侄龜兒詠燈詩並臘娘製衣因寄行簡》;想念弟弟的有2首:《登西樓憶行簡》、《夢行簡》;剩下的都是當面寫給弟弟的。從這些詩中不難看出,白居易真摯的兄弟情。
唐德宗貞元末(805年),白行簡考中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九年(814年)夏,盧坦出任東川節度使,召白行簡為掌書記。白居易作了一首《別行簡》:
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鬢雪。筋骸已衰憊,形影仍分訣。
梓州二千裡,劍門五六月。豈是遠行時,火雲燒棧熱。
何言巾上淚,乃是腸中血。念此早歸來,莫作經年別。
這時白居易43歲,正患眼疾,居住在下邦(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金氏村,已感眼花鬢白,精力衰疲,行簡又要遠行,心情自然非常暗淡,唯有希望他早日歸來,重相聚首。
元和十二年(817年),盧坦去世,他便離開東川幕府,於次年春取三峽水路歸潯陽,與時任江州司馬的哥哥白居易團聚。白居埸曾寫了《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此寄》、《對酒示行簡》和《湖亭與行簡宿》三首詩以記其事並慶賀他兄弟倆的重逢。
得行簡書,聞欲下峽,先以詩寄朝來又得東川信,欲取春初發梓州。書報九江聞暫喜,路經三峽想還愁。
瀟湘瘴霧加餐飯,灩澦驚波穩泊舟。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
對酒示行簡今旦一尊酒,歡暢何怡怡。此樂從中來,他人安得知。兄弟唯二人,遠別恆苦悲。
今春自巴峽,萬裡平安歸。復有雙幼妹,笄年未結褵。昨日嫁娶畢,良人皆可依。 憂念兩消釋,如刀斷羈縻。身輕心無系,忽欲凌空飛。人生苟有累,食肉常如飢。
我心既無苦,飲水亦可肥。行簡勸爾酒,停杯聽我辭。不嘆鄉國遠,不嫌官祿微。 但願我與爾,終老不相離。
湖亭與行簡宿 潯陽少有風情客,招宿湖亭盡卻回。水檻虛涼風月好,夜深誰共阿憐來。
詩人聽到弟弟要來的消息,暫時高興,但一起想險惡的三峽卻又發愁,為之擔心。尤其是結尾兩句「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可以說把詩人的悲喜交加的心情描寫得無以復加。等到兄弟見了面,詩人才感到「憂念兩消釋,如刀斷羈縻。」兄弟在一起飲酒,詩人才把心裡話說出來:「不嘆鄉國遠,不嫌官祿微。但願我與爾,終老不相離。」晚上睡覺時,詩人更是直接稱呼弟弟的小名「阿憐」,珍惜短暫的相逢,不禁發出儘管「水檻虛涼風月好,夜深誰共阿憐來」的感嘆。
元和十四年春,白行簡隨其兄白居易前往忠州,又隨兄回到京城長安,授職左拾遺,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聽說弟弟在京城當上了官員,白居易喜不自禁,立即寫了《行簡初授拾遺,同早朝入閣,因示十二韻》一詩以示祝賀:夜色尚蒼蒼,槐陰夾路長。聽鍾出長樂,傳鼓到新昌。 宿雨沙堤潤,秋風樺燭香。馬驕欺地軟,人健得天涼。 待漏排閶闔,停珂擁建章。爾隨黃閤老,吾次紫微郎。 併入連稱籍,齊趨對摺方。鬥班花接萼,綽立雁分行。 近職誠為美,微才豈合當。綸言難下筆,諫紙易盈箱。 老去何僥倖,時來不料量。唯求殺身地,相誓答恩光。
詩人用「爾隨黃閤老,吾次紫微郎。併入連稱籍,齊趨對摺方。」來表達兄弟二人共同為官的喜悅之情,並告訴弟弟「唯求殺身地,相誓答恩光」,盡力為國家盡忠。
由於白居易的仕途並不順利,元和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由此,詩人的閒適、感傷的作品漸多。就是在這裡的第二年,白居易寫下了著名的長詩《琵琶行》。元和十三年,白居易改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後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正是這樣的以歷,尤其是隨著白居易年齡的增大,對這個比他大約小四歲的弟弟事事關心:
已知臘子能裁服,復報龜兒解詠燈。巧婦才人常薄命,莫教男女苦多能。
——《見小侄龜兒詠燈詩並臘娘製衣,因寄行簡》
從題目可知,龜兒是白行簡的兒子,臘娘可能是行簡的女兒。最後兩句其實是在讚譽龜兒的幼慧,深慶白家有了後代,不但傳種,還能繼承家學,但想到「巧婦才人常薄命」,覺得還不如平庸一點好。在這裡,白居易就像一個家庭裡的家長一樣,事事關心。
不僅如此,血緣關係也讓他對這個唯一在世的同胞更加牽掛。
「每因樓上西南望,始覺人間道路長。礙日暮山青蔟蔟,漫天秋水白茫茫。
風波不見三年面,書信難傳萬裡腸。早晚東歸來下峽,穩乘船舫過瞿唐。」
——(《登西樓憶行簡》)他在與弟弟離別時說:
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鬢雪。筋骸已衰憊,形影仍分訣。
梓州二千裡,劍門五六月。豈是遠行時,火雲燒棧熱。 何言巾上淚,乃是腸中血。念此早歸來,莫作經年別。
——《別行簡(時行簡闢盧坦劍南東川府)》
後來又在給弟弟的信中說:
鬱郁眉多斂,默默口寡言。豈是願如此,舉目誰與歡。 去春爾西徵,從事巴蜀間。今春我南謫,抱疾江海壖。 相去六千裡,地絕天邈然。十書九不達,何以開憂顏。 渴人多夢飲,飢人多夢餐。春來夢何處,合眼到東川。
——《寄行簡》
不僅如此,白居易還在夢中與那個叫阿憐的弟弟相見:
天氣妍和水色鮮,閒吟獨步小橋邊。池塘草綠無佳句,虛臥春窗夢阿憐。——《夢行簡》
由此可見,白居易對這個弟弟是何等的關心和掛牽。相信白行簡對哥哥的一片苦心也會知曉的。
不幸的是,寶曆二年(826年)冬,白行簡病卒,時年52歲。這讓白居易痛不欲生。兩年後,白居易寫了一篇《祭弟文》。在古人祭文中,實在也是一篇至性至情的文章。
文中先敘弟亡之後,居易自己的悲涼心情,由於存段之間已歷二年,所以將家中的前事後事,粗表一二,這是對行簡的最大安慰了。「下邦楊琳莊,今年買了,並造院堂已成。往日亦曾商量,他時身後甚要新昌西宅,今亦買訖。」這也是行簡生前的心願,所以特地寫了進去,這些都像是在寫家書。下面文情急轉:
下郊北村,爾瑩之東,是吾他日歸全之位。神縱不合,骨且相依。豈戀餘生,願畢此志。嗚呼!奠筵將徹,煒帳欲收。此生之間,豈有見日?未死之際,應無忘期。仰天一號,心骨破碎。猶冀萬一,聞吾此言。痛心痛心,千萬千萬。
古人有云:一生一死,乃見交情,何況兄弟?但也因為畢竟是詩人,才能使感情上的真實,融化為藝術上的骨肉。白居易的這篇《祭弟文》寫的字字泣血,句句裂肺,讀之催人淚溼青衫。如果白行簡地下有知,能有這樣一個至善至情的長兄,足矣!